一、畲歌唱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95
颗粒名称: 一、畲歌唱法
分类号: J607.22
页数: 2
页码: 120-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歌谣的唱法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有假声唱法、真声唱法和真假声结合唱法。这些唱法各具特色,假声唱法最具特色,声音细溜溜的,颤音幅度小,给人以山野空旷之感;真声唱法则是带调的念,多用于讲史叙事、歌谣教学等场合;真假声结合唱法难度较大,需要高明的歌手才能掌握自如,这种唱法色彩明亮,声音结实。这些唱法的特点使得畲族歌谣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畲族文化 畲族 抒情歌

内容

畲族歌谣用畲语歌唱,在唱法上很有特点,主要有三种。
  (一)假声唱法
  这种唱法最具特色,也是畲族山歌最为普遍的常用唱法。它的“气息支持点在小腹上部”,“演唱者将后鼻腔软口盖上提,基本上运用头腔、鼻腔共鸣,声音细溜溜的像是从鼻腔哼出。颤音的幅度小,当唱到四、五、六度跳进时,歌手常有意识地将高音拉直,其延长音的颤音,犹如脑后飘荡一股清风,略带山野空旷之感。”这种唱法“清楚、透亮、省力、又传得远,一冲出来就有调调,叫人听了痛快”。
  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老师对畲歌的假声唱法推崇备至:“这假声既不同于西北音乐文化区中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么凌峭、空旷;也不像西南音乐文化区的舞歌、苗歌的假声那么奔放、悠长;更有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牧歌的假声的热情、疏野。畲歌以其古朴的音响,顷刻之间便把我带入非常遥远的另一个世界。”
  (二)真声唱法
  这种唱法的“气息支持点较浅,后鼻腔及软硬口盖比通常讲话时略提高一点,基本使用胸腔、咽腔、口腔共鸣,声音从口腔发出”。真声唱法实际上是带调的念,称为“平讲调”,多在讲史叙事、歌谣教学、婚丧礼俗、巫术道场等场合运用。
  (三)真假声结合唱法
  这种唱法的难度较大,只有高明的歌手才能把握自如。歌唱时“将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运用。唱高音时以假声(即头腔共鸣)为主,搀入真声(即挂上胸腔共鸣),与纯假声相比,色彩更明亮,声音更结实,不虚不空;唱低音时以真声为主,搀入假声,与纯真声相比,声音浓厚且富有弹性”。①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