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畲族歌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8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畲族歌言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2
页码: 108-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始祖忠勇王抵御外族侵犯的英雄事迹和畲族子孙被迫离开凤凰山区向北迁徙到闽东、浙南定居的苦难历程。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福建 畲族

内容

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畲族歌谣就是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象之一。
  历史上畲族是一个喜欢唱歌、善于唱歌的民族。畲族人称歌谣为“歌言”,以歌传言,以歌达意,无人不歌,无事不歌。畲歌云:“歌是山哈传家宝”,“肚里歌饱人相敬,肚里无歌出门难。”旧时的畲族村寨,“人人能歌,个个善唱,只有唱得多少、好坏之别,而无会唱、不会唱之分;遍地是歌,真是歌曲的海洋”。①
  畲歌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体裁非常丰富,至今没有统一的分类。本章根据文学分类的通常标准,按作品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抒情两大类;另设“其他民歌”,容纳那些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抒情意味也不甚鲜明的歌谣。这样做,主要考虑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衔接,去繁就简,避免陷入纷乱的迷宫之中。
  第一节 内容、体裁
  一、叙事歌
  (一)族源传说歌
  以畲族族源传说为题材的叙事歌首推《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或《祖宗歌》等,全诗可长达四五百行(每行七言),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以极大的民族自豪感追叙畲族始祖忠勇王帮助高辛帝抵御外族侵犯的英雄业绩,和功成隐退、携妇率子告别帝都到偏远的广东潮州凤凰山垦耕狩猎、繁衍生息,最后以身殉族的经历。
  第二部分叙述畲族子孙被迫离开凤凰山区向北迁徙到闽东、浙南定居的苦难历程。
  尾声 告诫族人不忘“盘蓝雷钟一宗亲,都是广东一路人”,搞好团结,牢记本族历史,“盘蓝雷钟一路郎,亲热和气何思量,高辛皇歌传州室,万古流传子孙唱”。
  全诗哀婉中不失豪情,诉说中不忘训迪。
  如果说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他们本民族的英雄史诗,那么《高皇歌》也无愧为畲族的民族史诗。
  以族源传说为题材的历史长歌还有《麟豹王歌》《凤凰山》等,它们以另外一种理解叙述了本民族的来历。闽东畲族还流传一首叫《历朝歌》的古歌,其中关于畲族的早期传说与《高皇歌》比照,可谓异曲同工。
  (二)小说歌
  小说歌在畲歌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它是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的诗体小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唐伯虎》《牛郎织女星》《白蛇传》等。
  (三)讲史歌
  讲史歌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如《明朝十八帝》《末朝纲》等,有些讲史歌情节非常丰富,常常也被视作小说歌。以畲族历史名人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歌畲民一般把它们当作“讲史歌”看待,以讲述本民族历史的名义,自豪地向后人传教。如《钟景期》《钟景期与雷万春》《蓝佃玉》《田公元帅》《钟良弼》等。
  《钟景期》又名《锦香亭》,歌诗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塑造了钟景期、雷海青、雷万春、雷天然等人物形象,歌唱他们平定叛乱、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畲族把以上人物及其事迹当作历史的真实,并把他们视为“自家人”,作为本民族的英雄敬仰,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歌谣传唱。
  《钟良弼》又名《钟良弼告阻考》,唱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福鼎县畲族童生钟良弼到福宁府考秀才,县书串通生监,诬指畲民,并将钟良弼赶出考场,不准与试。钟良弼不服,变卖家产一直告到省城。福建巡抚李殿图亲理此案,认为“娼优隶卒三世不习旧业例尚准其应试,何独畲民有意排击之”,①终于胜诉。次年复考,钟良弼得中第二十名秀才。钟良弼的故事反映了畲民对民族平等权利的迫切要求和为正义而斗争到底的精神,钟良弼因此成为畲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事迹被编成长篇歌言,在闽浙畲区广为传唱。
  (四)巫歌
  巫歌是畲族巫师在法事过程吟唱的歌。畲族巫歌中有一首《奶娘传》,堪称代表。这是一首长篇叙事歌(也可视为小说歌),全诗共104行(每行七言),叙述陈靖姑的传奇故事。
  陈靖姑是唐末五代时福州下渡人,后来嫁到古田县的大桥。传说她幼年曾上闾山学得非凡法术,曾破洞斩蛇,救护万民,后来因祈雨堕胎而死。陈靖姑后被闽东汉族尊奉为民间祈福禳灾保平安的女神,称为“奶娘”“临水夫人”等。畲族北迁定居之后,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位汉族女神。畲族巫师认为自己的“法术”上承始祖,与陈靖姑同属闾山流派,因此对她格外尊崇。畲巫在法事过程中扮演奶娘,行罡做法,驱魔镇妖,并形成风格独特的巫舞;畲巫还将陈靖姑事迹编成巫歌《奶娘传》,在法事过程中吟唱。
  二、抒情歌
  抒情歌就是山歌,畲歌中最为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就是不可胜数的山歌。此类歌诗充分运用了我国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爽朗质朴,寓意深刻,集中展现了畲族歌手非凡的才华,对畲族后代的教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根据歌诗内容大致可分为劳动歌、情歌和礼俗歌等。
  (一)劳动歌
  劳动歌直接来源于现实的劳动生活,有的描述劳动的过程,有的慨叹劳动的艰辛。如《节气歌》,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物候特点和农事活动都融合其中,简直就是一部农活教科书,同时也唱出了劳动生活的快乐。又如《做田歌》:
  坝头无水要去修,修转门口淹大丘。
  大丘耙来播大糯,大糯作糍食会油。
  作田也爱好泥头,千万莫作冷水头,
  冷水播田无筋力,穗穗出来都白漂。
  做田要做大丘田,图娘爱图娘端正。
  作式共娘会合手,共娘合手作会宽……
  整首歌20句,描述了做田的技术,也唱出了夫妻共同下地做田的艰辛和欢乐。
  (二)情歌
  情歌在畲族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青年男女从相识定情到嫁娶都有歌,而且大多能因人、因情、因景即兴编唱答对,以歌代言,倾诉真挚、淳朴、率直的爱情。
  情歌大多缠绵宛转,每一曲情歌都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许多情歌采取的是男女对唱的形式来表达感情(畲歌中“郎”和“娘”分别指称男女青年)。你看这一组情歌唱得多么“火辣辣”:
  男:情义两字值千金,教娘大胆过来寻。
  雷公不打风流事,老虎不驮多情人。
  女:采花不怕山头深,与郎有缘莫反心。
  生死与郎要做堆,雷公打柴一条心……还有这首《拦路情歌》也十分精彩:
  男:年小少娘有文才,唱个山歌给郎回,
  不唱山歌不让路,唱完山歌放娘行。
  女:拦路郎仔爱听歌,把娘拦在路中央。
  人讲黄鹅不拦路,为何你郎拦唱歌?
  男:日头东边照过来,好园栽花年年开。
  娘是年少千金女,有缘千里天送来。
  女:妹子心中早有情,只盼郎仔先开声。
  世间只有藤缠树,哪有树木来缠藤……
  这是2002年福安廉岭畲村“三月三”歌会上一对青年男女的对唱,
  可谓情意绵绵:
  男:一起玩耍一起站,与你一起真有意;
  头次与你做伴游,再次才能认得你。
  千里路头来做伴,做伴一次值千金;
  与娘一起真欢喜,郎呀回转才宽心。
  女:今日欢喜笑盈盈,回到房间去妆身;
  头上又带金银宝,身上衣裳值千金。
  妹子心中早有情,只盼郎仔先开言;
  你郎若还真有意,山歌也可做媒人……
  (三)礼俗歌
  礼俗歌是根据畲家仪礼和风俗习惯编唱的畲歌,最主要的有婚嫁歌和丧葬歌。
  婚嫁歌按婚礼程序歌唱,有《哭嫁歌》《别亲歌》《轿夫抬轿歌》《拜堂歌》《闹房歌》《新娘敬茶歌》《新娘敬酒歌》等,唱出了新嫁娘对娘家的依恋和离别娘家亲人的伤心,更唱出了新婚的喜庆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丧葬歌也叫哀歌。从奔丧开始,到为逝者洗浴更衣、哭灵,直到上山进葬,在丧葬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断地以歌代哭,倾诉对亡故长辈的缅怀和哀思,哀婉凄怆,催人泪下。
  畲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敬茶歌、敬酒歌等礼俗歌,表达了畲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多年前笔者曾访问福安市溪尾镇林洋畲村,一位八十多岁的畲族老太太非常热情好客,非要亲自冲茶招待我们不可,还为我们唱起《敬茶歌》。歌声清亮、热情,至今印象犹新:
  人客来到我乡村,我见人客笑哈哈。
  前门开了迎人客,再敬一碗清明茶。
  人情结在碗中间,我泡清茶敬人客。
  也知这茶真好吃,人情会好水也香。
  这些礼俗歌对传承畲族的民俗风情、人生礼节和民族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其他抒情山歌
  畲族的抒情山歌数不尽唱不完,许多山歌并不归属上面的类别,率性真挚,直抒胸臆,唱出歌者的喜怒哀乐。如这首《歌是山哈传家宝》:
  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
  皇帝退换几多位,哪个朝代禁歌言。
  祖宗代代无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
  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
  三、其他民歌
  (一)谜歌
  谜歌也叫“歌探”,出谜者和猜谜者以歌唱答,谜面和谜底各在其中。如:
  唱:你娘玩歌真师傅,捶捶打打结成双,
  结得成双以同老,临老丢在大路中。
  答:我娘玩歌不师傅,禾草捶打结成双,
  我郎穿来好行路,草鞋穿烂丢路中。
  福安畲族有一首“猜歌”也属谜歌的一种,问答连篇,甚有情趣。如:
  问:歌言问你唱歌帅,清明半夜甚花开?
  甚物午时来开花?甚物开花不挂牌?
  答:歌言回还唱歌帅,清明半夜麦花开,
  水稻午时来开花,甘薯开花不挂牌。
  问:甚物弯弯盖眼边?甚物圆圆好看见?
  甚物长长好嗅味?甚物阔阔好发声?
  答:眉毛弯弯盖眼边,眼睛圆圆好看见,
  鼻子长长好嗅味,郎嘴阔阔好发声……
  (二)字歌
  一类是拆字歌,即把汉字按其结构特点拆分编成歌言。如:
  我郎种田在田心,娘心思想田心人。
  赶紧送饭田心去,田在心上“思”字成。
  这实际上是一首以字歌为形式的情歌。还有一类是各句以特定的字起句,寄寓丰富知识内容的字歌。如《数字歌》:
  一字写来一条龙,魏征梦斩金鳌龙,
  因犯天条该斩罪,唐王助他三扇风。
  二字写来两笔长,包公十七坐开封,
  独判无头公案事,世上难寻这清官……
  一直唱到“十字”,将许多历史知识和神话传说都糅合在歌中。如《春夏秋冬》歌:
  春来惊蛰雷公响,夏到立夏满洋青,
  秋至秋分秋霜雨,冬临落雪天又冷。
  唱出了四时变迁、季节更替和气候特点,对小孩子是一堂很好的自然常识课。
  (三)劝世歌
  劝世歌是对人们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字歌警世》:
  贪字劝人莫贪财,财是汗水做得来,
  酒色二字你莫忖,劝郎食酒莫贪杯……
  又如《勤劳二字第一宝》:
  笔头落纸字真真,贫穷艰苦莫灰心。
  勤劳二字第一宝,有时有日会出身……
  (四)常识歌
  常识歌展现了畲族人民特有的劳动智慧。如《花名诗》:
  畲炮(杜鹃)开花满山红,百合开花面向东,
  葛藤开花环山转,豇豆开花凑一双……
  又如《鸟名歌》:
  春来夜莺啼落洋,夏来白鹤鸣天上,
  秋来鹪鹩捉虫食,鸽鸟送信冬来寒……
  这些歌诗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方面增长了人们多方面的知识,陶冶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五)儿歌
  儿歌则充满了无限的童趣。以《拾橘》为例:
  阿一踢一踢,阿二拾只橘;
  阿三拿来剥,阿四拿去分;
  阿五又来争,阿六没食拍股穿(屁股)。
  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儿形象如在眼前。
  (六)新民歌
  新民歌不同于传统的畲歌,这些民歌的时代性和政治性都很强,因此有人也把新民歌叫做时政歌。
  民国时期的新民歌可以分为诉苦歌和红军歌两类。诉苦歌如《抓丁苦》《荒年记》《五更苦》等,表达旧社会畲族和广大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红军歌如《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纪律歌》等,表达畲族人民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红军的热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民歌的题材和内容都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这些新民歌多是民间作者的创作,常常发表在地方报刊或黑板报上,数量虽多,流传却不广。
  第二节 文学特色
  一、形式特点
  (一)体式
  畲歌的体式以七言(字)四句为主,每四句一个单位,称为“一条”。实际歌唱时因情因景还可以有许多变式,不完全是“七言四句”。除少数七言六句外,主要的变化表现在起句字数上,有三言、五言,甚至一言的;还有用两个三言短句合成六言起句的,如《起头歌》:
  叫我唱,我就唱,郎今唱条逗小娘,
  爱唱麒麟对狮子,爱唱金鸡对凤凰。
  (二)格律
  畲歌的基本格律要求每条的一、二、四句尾字押韵(一定要押畲语的平声韵,否则就“不平”,没法唱)。一首由多条组成的畲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逐条换韵。
  (三)篇幅
  根据条数的多寡,畲歌可有散条、短连、长连之分。
  散条短小、零散,自由活泼,多为一二条、三四条或十来条的抒情山歌。
  短连多是由数十条歌言组成的杂歌。
  长连也称全连,多是长篇叙事歌言,主要有历史歌、小说歌和巫歌等。
  二、艺术特色
  畲歌的歌词颇具《诗经》的神韵。比较突出的特点有: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下面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歌者用以构筑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然有些畲歌对此三者有所侧重,或赋,或比,或兴,但是多数情况则是交互运用。以《听知娘声就心狂》为例:
  高山岗头茅叶黄,想娘生好难回乡。
  无媒喽鸟难落笼,听知娘声心就狂。
  首句以黄叶起兴,以营造思念心上人的伤感和惆怅情调;第二句直陈对姑娘的思念之情;第三句以“喽鸟难落笼”比喻自己无媒与心上人结合;结句直接抒情,表达对心上人的无比想恋。
  (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畲族歌手有“单扯头”“双扯连”“双(两)条变”“三条变”的说法。
  单扯头即一首畲歌中各条的首句相同。如《娘今无双无奈何》:
  你今有郎欢喜多,我今无双无奈何,
  明明要讲也懒讲,明明要做也懒做。
  你今有郎欢喜多,我今无双无耐烦,
  田山做式无话讲,锄头棕衣各一方。
  双扯连 即以两条为单位,前一条的结句与后一条的首句重叠。如《俩俩齐齐心肝痛》:
  男:一树红花红了红,印落底潭水纷纷,
  人多也难讲多话,俩俩齐齐心肝痛。
  女:俩俩齐齐心肝痛,娘那想郎眼无睏,
  总望有年做大水,龙王冲来共一村。
  双条变、三条变是指全首歌通篇重叠,各条仅对应地变换几个字(主要是韵脚字),使一条变为两条或三条。如《问路歌》:
  我郎来到你娘乡,总算来到枫树洋,
  枫树岔头三条路,不知哪条透娘乡?
  我郎来到你娘村,总算来到枫树峰,
  枫树岔头三条路,不知哪条透娘村?
  我郎来到你娘家,总算来到枫树岔,
  枫树岔头三条路,不知哪条透娘家?
  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便于记诵,也为歌者提供了即编即唱的回旋空间。从艺术表现来说,不但使畲歌在音律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而且可能表达出细致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第三节 唱法和形式
  一、畲歌唱法
  畲族歌谣用畲语歌唱,在唱法上很有特点,主要有三种。
  (一)假声唱法
  这种唱法最具特色,也是畲族山歌最为普遍的常用唱法。它的“气息支持点在小腹上部”,“演唱者将后鼻腔软口盖上提,基本上运用头腔、鼻腔共鸣,声音细溜溜的像是从鼻腔哼出。颤音的幅度小,当唱到四、五、六度跳进时,歌手常有意识地将高音拉直,其延长音的颤音,犹如脑后飘荡一股清风,略带山野空旷之感。”这种唱法“清楚、透亮、省力、又传得远,一冲出来就有调调,叫人听了痛快”。
  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老师对畲歌的假声唱法推崇备至:“这假声既不同于西北音乐文化区中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么凌峭、空旷;也不像西南音乐文化区的舞歌、苗歌的假声那么奔放、悠长;更有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牧歌的假声的热情、疏野。畲歌以其古朴的音响,顷刻之间便把我带入非常遥远的另一个世界。”
  (二)真声唱法
  这种唱法的“气息支持点较浅,后鼻腔及软硬口盖比通常讲话时略提高一点,基本使用胸腔、咽腔、口腔共鸣,声音从口腔发出”。真声唱法实际上是带调的念,称为“平讲调”,多在讲史叙事、歌谣教学、婚丧礼俗、巫术道场等场合运用。
  (三)真假声结合唱法
  这种唱法的难度较大,只有高明的歌手才能把握自如。歌唱时“将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运用。唱高音时以假声(即头腔共鸣)为主,搀入真声(即挂上胸腔共鸣),与纯假声相比,色彩更明亮,声音更结实,不虚不空;唱低音时以真声为主,搀入假声,与纯真声相比,声音浓厚且富有弹性”。①
  二、畲歌曲调
  畲族歌谣在曲调方面有着明显的共性,这些共性特点构成了畲歌曲调鲜明的民族风格。畲歌均为五声性调式,宫音为主干;多为复合节奏,3/8、5/8、6/8自由组合;曲式结构严谨,句读分明,一字一音。
  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畲族歌谣在曲调上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以闽东北为例,根据畲族歌谣的流行地域,其曲调可以分为4个调区。这些调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上与不同样式的畲族女装(凤凰装)流行区域重合,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装饰唱什么歌”。
  福宁调,流行福安、宁德大部、柘荣西部、周宁、寿宁等地,主要特点是简捷直畅。
  福鼎调,流行福鼎、柘荣东部、霞浦东部等地,主要特点是讲求修饰,尤重句尾。
  霞浦调,流行霞浦西部、南部(霞浦排歌调)等地,主要特点是衬字多,拖腔长。
  罗连调,流行罗源,连江,宁德飞鸾、南山等地,主要特点是由两个独立乐句组成,乐节分明。
  以上调区除罗连调是五声宫调式外,其余的均为五声商调式。另在霞浦县畲族社区,还有“平讲调”、“乌啦调”(衬音词“乌啦”)、“阿噜调”(衬音词“阿噜”)。各种曲调中,“福宁调”最为流行,也容易学,在闽东畲族社区几乎人人会唱。因此对歌时通常采用福宁调,即使双方出现用调不同,因畲语是共通的,歌手之间容易互相模仿,很快会协调出基本相同、和谐的曲调进行盘唱。①
  三、歌唱形式
  畲歌的歌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和对唱。叙事歌基本上是独唱,抒情歌一般是对唱。对唱又称为对歌、盘歌,是畲歌最主要的歌唱形式,基本上是男女一对一对唱,各以独唱形式进行,但有时也可能出现齐唱;有的地方在对歌过程还可能有二声部重唱,也就是“双音”。下面介绍由对歌而形成的歌节、歌会和“双音”现象。
  (一)歌节、歌会
  畲族对歌主要靠自己临时编唱,出口成章。盘对时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如果是集体盘对,则男女分开,“阵线”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单对单”“群对群”。
  历史上畲族还因此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歌节、歌会和歌圩。
  届期,歌场周边各地的畲民数百成千自发地会聚在一起,也有外省、外县的歌手专程赶来,个个热情洋溢,人人容光焕发,盘歌对诗,展示歌才。歌毕,他们或怀亲叙旧,或谈论桑麻;而此时也是青年男女极尽浪漫、寻觅意中情人的最好时光。
  旧时闽东各县主要传统歌会、歌节的时间、地点如下。
  五日年(正月初一至初五日):霞浦崇儒的古龙岩。
  正月十三日:寿宁斜滩的天凤岗。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霞浦水门半岭的观音亭,福鼎磻溪溪口的后舍宫。
  二月二:福安坂中的后门坪,福鼎前岐的双华、秦屿的西门外村。
  三月三:霞浦溪南的白露坑,宁德八都的猴墩等地。
  四月八:福安晓阳的牛池坪,福鼎硖门的瑞云。
  分龙节(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福安穆云的牛池岗,周宁玛坑的方广寺,霞浦松城的岔头岭。
  进香节(六月初一日):福安晓阳的白云山。
  七月七:福安社口的岩坑,寿宁武曲的白岩山,福鼎硖门的瑞云。
  九月九(重阳节):福安松罗的松罗山、湾坞的樟家山、溪尾的林洋、康厝的凤洋等,霞浦松城的目连山、溪南的洪山。
  (二)双音唱法
  双音是二声部重唱,是畲歌极具特色的唱法。畲歌的双音唱法最早是郑小瑛于1958年进行畲族文艺调查时发现的,发现地点是宁德县“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这三个乡的范围以内,据说福安甘棠上面也章第二节的“文化名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畲族唱歌的传统历经现代化浪潮的强大冲击,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为了不使本民族的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被历史湮没,近二三十年许多畲族歌手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抢救和弘扬工作。
  霞浦白露坑畲族歌手钟昌尧是“歌王”钟学吉的第五代孙,退休后他积极进行畲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为保护和抢救畲族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小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福安凤洋畲村民族文化站钟伏龙十分热爱畲歌,并且竭尽全力进行畲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
  福安畲族歌手蓝兴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他从1960年开始创作了大量的新民歌,作品多次在报刊发表。2006年被福建省文联评为“福建省十大杰出文化传承人物”。
  福安社口南山畲族歌手钟石木对畲歌的传播和宣传孜孜不倦,近年还带了20多名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洋弟子”,把畲族歌谣传播到海外的民间。
  福安畲族歌手雷志华长期致力畲歌的演唱、搜集、整理、传播。近年在康厝畲族乡中心小学参与创办闽东第一所畲歌传习所,还与蓝兴发、钟昌尧、钟伏龙、蓝俊德、雷木生等共同完成《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的编辑工作。
  宁德八都猴墩畲族歌手雷美凤以高超的歌唱技巧和甜美的歌声为畲歌赢得巨大的荣誉,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东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四节 畲族歌教
  一、歌教传统
  畲族的歌唱传统还形成了一种可称为“歌教”的文化现象。
  除口耳传承之外,畲歌一般还有歌本,用汉字记录,在族内传阅、传抄、传唱。每到农闲或夜晚工余,畲家少男少女就围着歌师傅依照歌本学歌。在学歌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唱歌和即兴编歌的本领,学会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本民族的感情。
  在旧社会,由于生活贫困,再加封建统治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歧视政策,使许多畲家子弟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们就通过学歌认识了不少汉字,畲歌歌本成了他们识字学文的教本,学歌、练歌、盘歌成了他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由于畲歌的题材非常广泛,社会人生、生产生活无所不及,畲歌同时又成了畲族人民的“百科全书”。
  畲族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通过“歌教”传承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维系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畲族人民。
  二、歌教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畲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歌教”已经不再作为畲族群众识字学文化的主要手段。但是畲歌仍是畲族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本民族感情和延续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并且作为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傲立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观园之中。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畲歌被当作“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遭到禁止,畲族群众只能在族内悄悄地传唱着自己心爱的民族歌谣。
  改革开放以后,畲族唱歌的优秀传统逐渐得到恢复。随着社会的进步,畲族传统的以山地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已经不再是生产和生活的主流,畲族的歌教传统也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为了使畲族唱歌的优良传统不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为了给畲族歌手提供一个展示歌才、交流唱歌心得的机会,为了激发广大畲族同胞听歌、唱歌的热情,闽东各地的民族事务部门和文化部门每年都组织畲族歌会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畲族人民的民族自觉空前提高,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开始复兴。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他们自觉、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构建和改造。每年畲族的传统节日,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分龙节”“七月七”“尝新节”“九月九”等,闽东各地的畲族乡村都有精彩的表现。如福鼎市的双华村、瑞云村、方家山村,霞浦县的白露坑村、半月里村,宁德蕉城的上金贝村、猴墩村,古田县的富达村等,歌会长盛不衰,而且越办越好。每一场歌会都是一次畲族优秀文化的再教育,提升了畲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以福安市为例。从1994年开始该市每年都举办畲族“三月三”歌会活动,早先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织,后来发展为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畲族民俗文化节活动。近年许多畲村还争办“三月三”,使全市各族人民每年对“三月三”都有新的期待。通过歌会和民俗文化节活动,培养了一批畲族青年歌手,扩大了承办村寨的知名度,为畲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加分。
  随着福安经济的发展,在市区务工的畲族群众越来越多(据估算目前约有3万人),他们苦于工余时间没有本民族的娱乐和进行联谊活动的场所,就自发成立了畲歌联谊活动中心,并且长期坚持了下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中心”逐步完善自我管理,不但使畲族唱歌的传统没有被城市的现代化浪潮湮没、淘汰,而且强化了进城畲族群众的民族归属感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依恋。畲歌联谊活动中心还吸引了周边县市区和邻省的大批畲胞前来联谊、交流,引起了许多研究畲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和上级政府部门的关注,成为福安市畲族文化的一个品牌,名扬四方。
  为进一步保护、发展和弘扬畲歌文化,2013年9月福安市在畲歌联谊活动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畲歌协会。协会着力于畲歌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培养新人,推陈出新,为繁荣和发展畲族文化做出成绩。2016年8月18日,会长钟荣善作为畲族代表晋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活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时至今日,尽管畲族独特的“歌教”现象已经渐渐消失,但是畲族人民唱歌的传统却长期保留了下来。那一曲曲质朴、率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畲族歌谣,永远萦绕在美丽的青山绿水,萦绕在畲族人民美好的心田。
  (本书图片除注明出处者外,其余均为本书作者拍摄或制作)

附注

① 郑小瑛等:《畲族音乐概况》,《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0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 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卷一四〇。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