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女装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67
颗粒名称: 一、畲族女装演变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5
页码: 81-85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畲族女性的传统装饰及其与汉族服饰的差异。通过分析清代文献中关于畲族妇女装束的记述,以及民国时期和现代的调查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畲族女性传统装饰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虽然畲族男子的穿戴与汉族基本相同,但畲族女性的传统装饰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尤其体现在发式、发饰和服饰上。这些特色不仅体现了畲族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畲族女性在服饰上的独特审美观念。
关键词: 服饰 风俗习惯 福建省

内容

畲族男子的穿戴与汉族基本相同,女性的传统装饰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清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畲族妇女装束的记述。
  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清职贡图》:“(古田畲民)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乾隆《古田县志·风俗》:“(畲民)女子跣足,围裤头。”道光《建阳县志·舆地志·附畲民风俗》:“女子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佩饰,服色惟蓝、青与白。”同治《景宁县志·风土》:“畲民……女短裙蔽膝,勿裤勿袜。”光绪《福安县志·杂记》:“(畲民)短衫跣足,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
  这些描述显然与后来所谓“畲族传统女装”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发式、发饰上。
  晚清闽东与浙南畲族妇女的发式、发饰没有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调查显示,闽东、浙南两地畲族妇女的发式、发饰差别甚大,就是同在闽东,罗源、福安、霞浦等地差别也很明显。这一变化出现于民国时期,萌生于晚清。民国时有关畲民的调查资料中,罗源、连江出现“凤凰髻”,福安和宁德北部出现截筒形发式;妇女衣裤部分仍为青、蓝,一般转为黑色。①
  我们今天所说的“畲族传统女装”实际上是民国时期的服饰。虽然富含“凤凰”的意蕴,但是无论是文献还是平时的指称都没有出现“凤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各有特点。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