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畲族凤凰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畲族凤凰装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7
页码: 8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男女的服饰差异,强调了女性传统装饰的丰富民族特色。然后,通过引用不同时期的文献描述,展示了畲族女装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 服饰 风俗习惯 福建省

内容

一、畲族女装演变
  畲族男子的穿戴与汉族基本相同,女性的传统装饰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清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畲族妇女装束的记述。
  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清职贡图》:“(古田畲民)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乾隆《古田县志·风俗》:“(畲民)女子跣足,围裤头。”道光《建阳县志·舆地志·附畲民风俗》:“女子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佩饰,服色惟蓝、青与白。”同治《景宁县志·风土》:“畲民……女短裙蔽膝,勿裤勿袜。”光绪《福安县志·杂记》:“(畲民)短衫跣足,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
  这些描述显然与后来所谓“畲族传统女装”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发式、发饰上。
  晚清闽东与浙南畲族妇女的发式、发饰没有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调查显示,闽东、浙南两地畲族妇女的发式、发饰差别甚大,就是同在闽东,罗源、福安、霞浦等地差别也很明显。这一变化出现于民国时期,萌生于晚清。民国时有关畲民的调查资料中,罗源、连江出现“凤凰髻”,福安和宁德北部出现截筒形发式;妇女衣裤部分仍为青、蓝,一般转为黑色。①
  我们今天所说的“畲族传统女装”实际上是民国时期的服饰。虽然富含“凤凰”的意蕴,但是无论是文献还是平时的指称都没有出现“凤凰装”这个名称。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闽东北畲族的装饰仍然保持着民国以来的传统,并且仍然未出现“凤凰装”之名:
  畲家妇女的装饰具有民族特点。她们的衣服一般用苎麻布制成,喜欢穿黑、蓝两种颜色。衣服向右开襟,衣领、胸襟和袖口都镶有花边,围裙上绣有人物和花鸟图案,腰间束一条彩色腰带,衬托起来,非常美观。有些地方妇女上衣很长,下穿短裤,冬天也一样。下腿用黑、白布扎成绑腿,用花线扎起。结婚时,多穿一条短裙,上绣红线花边。有些地方的衣扣用锡铸成,上有一个“福”字,表示吉利。妇女结婚时穿的裙子、男子结婚时穿的马褂,一生只穿两次,一次结婚时穿,一次死亡时穿。妇女如果在耳朵上扎有白花,或用白苎麻扎成扫帚状插在髻上,表示死了丈夫,或为翁婆戴孝。她们的发式一般是把头发从后梳成螺旋式或截筒高帽式盘在头上,发间环束一条红色绒线,结了婚的人在发髻上还插一条银簪。①
  以上介绍的是总体情况。所谓“螺旋式”和“截筒高帽式”当主要指霞浦、福鼎和福安的发式;此外还有“凤鸟髻”(“凤髻”)式,即罗源、连江和宁德南部的发式。畲族妇女还喜欢佩用银饰,常见的有发簪、耳环、耳坠、戒指、手镯等。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畲族妇女的传统装饰逐渐从社会生活中淡出。除了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平时畲族妇女一般不再按传统着装和梳理发式。但是传统总是难以割舍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畲族传统女装的怀念,并且开始用“凤凰装”来指称这一传统装束,现在已经普遍化。
  “凤凰装”的名称受凤凰山和三公主传说以及畲汉民族共有的凤鸟崇拜的影响很大。闽东畲区流行这样一个关于凤凰装束由来的传说:我们畲家女的装束,是美丽的凤凰鸟的装束……从头髻到衣服穿戴和花纹刺绣色彩,都是依据凤凰鸟的模样来打扮的。我们畲族的始祖平番有功,被高辛帝招为驸马;他与三公主成亲时,帝后娘娘赐三公主一顶凤冠和一件凤衣。婚后三公主把自己生的女儿也照凤凰模样打扮;女儿长大招婿成亲,三公主也赐给女儿凤冠和凤衣。后来畲家人凡生下女儿,都是凤凰的装束,并成为风俗,流传至今。①
  有人类学者认为:汉俗婚礼新娘盛饰所用彩冠称“凤冠”,畲族在汉风影响下借用了婚礼新娘冠饰之名“凤冠”,而这一借名激发了畲族传统文化的有关三公主身份的崇凤意识。在婚礼盛饰的“凤鸟髻”之名出现后,标志着头饰的凤凰意识开始生成,并带动了妇女服饰整体的凤凰意识。“凤凰冠”“凤凰装”都是“凤凰髻”的衍生。可见“凤凰装”不是一个新词的偶现,它脱颖于畲族丰厚的文化底层。“凤凰装”应和“凤凰髻”一样,最早生成于罗源、连江,当第一朵花蕾绽放后,同一棵花树也枝枝盛开。这就是闽东各地畲族同称“凤凰装”的原因。“凤凰装”之名及其意蕴首先产生于闽东,并影响到浙南。②
  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各有特点。
  二、各地凤凰装
  (一)闽东北装式
  闽东畲族妇女传统装式(服装和发式)的总体情况上文已经叙述。但同是闽东北,不同区域在细节上又有许多不同。概括地说主要可以有下列几种:
  福安装(福安式)
  福安装流行于福安和宁德(蕉城)的大部地区。特点是上衣沿服斗的边上缝一条3—4厘米的红布边,边下端靠袖头处绣半个方形的角隅花纹,据说这是上古高辛帝敕封时盖的“金印”。
  畲家妹子(畲语叫做“布妮仔”)16岁以前的装扮象征雏凤。梳理时先用红绒绳与头发掺在一起编成长辫子,扎起,然后盘缠在头顶,成圆形,额前留些许刘海;16岁后畲家妹子头发梳成筒形,头顶扎上红绒绳,缠到右额前,是为“凤头”。身上穿着黑色的衫裤,衣领袖边镶上一些刺绣花边,这是“凤身”;腰带称作“山哈带”,也叫“凤凰子孙带”,带子上绣有图案花纹,末梢还有丝绦,比拟小凤凰美丽的翎尾。
  婚后妇女是成年大凤凰的装扮。头发从脑后梳起,盘在头上呈筒形高帽状,中间发髻隆起,横插一条银簪,叫做“凤髻”;衣领襟边和两袖的花边宽大而且色彩艳丽,象征凤凰的颈、腰和翅膀;象征凤尾的腰带也异常美丽。老年妇女则是老凤模样:发髻低矮,衣边和腰带的图案花色也很朴素。畲族称福安发式为“凤身髻”。
  福宁西路装(霞浦式)
  福宁西路装也叫霞浦式(霞浦旧时也称福宁西路)。上衣的前后裾一样长,大襟小襟上面各有一个服斗,可以两面穿。畲族妇女遇年节或者外出做客时,穿正面;平时在家则将衣服翻过来穿。服斗和领口上均刺绣花边,以红为主色,根据花边的多寡,称为“一红衣”“二红衣”“三红衣”,“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三红衣”由三组花边并列,达10多厘米,为青年妇女的盛装。
  霞浦大部和福安东部松罗、溪尾一带畲族妇女的发式称为“福宁头”。梳扎时先将头发大约按二比三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后部分置入一个用黑布裹着的竹箨卷筒,用红绒绳扎紧中段,上折,使头发后端膨松下坠;前端加上假发,用红绒绳扎紧,使之至前顶垂下。然后将前部分的头发束为两股,从左到右盘过头顶,与先前垂下的发束一起缠扎,掺入假发,形成大股发束,从左向右盘在头顶,用发夹固定,呈海螺状;最后插上大银簪。这种发式又叫做“盘龙髻”。
  福宁东路装(福鼎式)
  福宁东路装也叫福鼎式(福鼎旧时也称福宁东路)。上衣分大领和小领,服斗和领口饰有红色花边,袖口的滚边红绿相间,领口加饰两颗红色绒球;大襟上有两条长过衣襟的红色绣花飘带。
  发式梳扎时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扎上红绒绳,用发夹固定,别于一边耳侧;后部分分为三束,编成辫子,用红绒绳扎紧,盘在头顶。梳扎过程不掺假发。畲族称这种发式为“凤尾髻”。
  罗源装(罗源式)
  罗源装流行于罗源、连江,福州北峰、闽侯以及宁德南部飞鸾一带。平时服装与福安式、福宁西路式大体相近;盛装的花饰则异常华美,十分锦绣。
  罗源装的发式叫做“凤头髻”。梳扎时将头发拢到脑后,卷成两股,交叉缠绕在用竹木或者铁丝制成的细长的发饰上,固定于头顶,再用红绒绳缠扎,使头额呈一个高突的造型,模拟凤凰的头部。
  (二)闽北装式
  闽北畲族妇女的凤凰装以顺昌县的为代表。服饰与闽东的差不多,主要特点在发式。闽北畲族妇女的传统发式是“扇形髻”: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编成扇形,扇弧居前,作为“帽顶”,平戴在头上;扇形的两侧分别挂着彩色丝绦,走起路来,摇曳多姿,煞是好看。
  (三)浙西南装式
  浙江省南部山区畲族妇女的传统装式东南部的与西南部的有较大的差别。东南部如苍南、平阳一带畲族妇女的装式与闽东的福宁东路装(福鼎式)基本相同。
  浙西南畲族的传统女装与东南部有较明显区别,总体地说,凤冠、花边衫、彩带、花鞋是其特色。丽水、云和一带畲族妇女的凤冠比较复杂,装扮时先将头发梳成单辫,盘于脑后,打成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然后在头顶置一个发筒,外包红布,用银钗在前额上方高高挑起,下方配饰流苏状的银饰;再用4串长料珠顺着发筒顶部系在绉纱的两边,正面看去仿佛一个“人”字;最后在右侧插上一支缀有红色丝绦的银簪,另用8串尾端结有小银牌的料珠系在笄尾,垂于两耳。景宁畲族妇女的传统衣着与发式同丽水、云和一带的又有一些差别,景宁畲族妇女的衣服以蓝色为主色调,襟口花边多采用素色,发饰也比较素雅。
  和闽东北一样,浙西南畲族妇女的传统装饰也称为“凤凰装”,头饰也称为“凤髻”,景宁的雄冠式,丽水、云和的雌冠式。近些年有所改革,不少妇女穿起了红装。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