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凤凰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6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凤凰情结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7
页码: 76-9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凤凰传说在畲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将凤凰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在他们的传说和族谱中广泛流传着关于凤凰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对凤凰的崇拜和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本文还探讨了畲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凤凰的形象融入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中,以及这些传统和习俗如何影响和塑造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关键词: 福建省 历史文化 文化传统

内容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崇凤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许多民族对凤凰的喜爱和景仰简直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尽管如此,可是谁也比不上畲族对凤凰的感情。畲族还将凤凰形象用作本民族的象征和文化符号。
  畲族的凤凰情结与他们认定的民族发祥地广东凤凰山和三公主的传说有着直接的关系。畲族视本族女性为凤凰的化身。勤劳、善良、聪明、美丽的畲族妇女以对本民族的卓越贡献博得同胞的普遍尊敬,从而形成了畲家特有的“崇凤敬女”习俗。
  第一节 三个古老的传说
  一、凤凰山传说
  凤凰山在今广东省潮安、丰顺两县境内。潮安县北约40千米有凤凰镇,凤凰山就在凤凰镇的西面。
  凤凰山主峰称为凤凰髻,居于凤凰山的西北,海拔1497.8米,是潮州的第一高峰,同时也是潮安、丰顺两县的分水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饶平县志·山川》记述:“(凤凰山)高压诸峰,山顶翠如凤冠,乘风能鸣,与郡城(即潮州)西湖山相应。”
  古代的潮州包括今天的整个粤东地区(相当今潮州、汕头、揭阳、梅州4个设区市)在内,治所在海阳(今潮安)。自古以来粤东地区是广东省畲族的主要聚居地。迄今这一带村落地名含有“畲”字的就有近百个。
  凤凰山区是古代畲民的活动中心,畲民对这里寄托了极为深厚的感情,把它视为民族的发祥地。畲民认为,在很早的古代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凤凰山区,他们的始祖忠勇王死后也安葬在凤凰山,他们把这种观念写入族谱让后代相传,绘入连环图(祖图)供族人瞻仰,还编入歌言在族内传唱。“所有资料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凤凰山,认为此处是各地畲族的发祥地。”①
  畲族的凤凰山传说是忠勇王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定的史实基础,但更多的是文化观念。凤凰山的传说同样感动了许多汉族人士。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近代台湾省籍爱国诗人丘逢甲(1864—1912年)就写过这样一首关于凤凰山的诗:
  椎结遗风尚宛然,凤皇山畔种畲田;
  山中自作盘瓠国,更在佗王左纛前。②诗中“椎结”也作“椎髻”,一撮之髻,形状如椎,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装束。“佗王”,即赵佗(tuó),秦末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称帝后立赵佗为南越王。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地,秦时置桂林、南海、象郡。“左纛(dào)”,古代帝王乘舆的装饰物。丘逢甲这首诗是说凤凰山区至今古风依旧,人们在这里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先秦时代这里就已经是畲族先民的地盘(诗作原姓),比赵佗称王要早很多。
  闽东、浙南畲族宗谱卷首的《凤凰山祖祠记》:“凤凰山原有祠址与南京(畲族传说中比凤凰山更早的祖居地,确切方位无考)一脉相连,因世远年湮,祠宇倾圮,祖灵未妥。今族众捐资,将凤凰山旧址重建祖祠……以为盘、蓝、雷、钟四姓永远同据。”还绘制了凤凰山祖祠图和忠勇王、盘自能、蓝光辉、雷巨祐的坟茔方位图。
  由于“凤凰山”之名含有“凤凰”二字,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神鸟凤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凤凰的崇敬感情。今天,我们在霞浦县白露坑半月里村某民居中堂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徭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表达了对高辛帝和凤凰山的怀念与崇敬。
  二、三公主传说
  或许畲族对凤凰的崇拜更与三公主的传说有关。
  根据畲族族谱的叙述,高辛帝的皇后叫做刘君秀,她的三公主名瑞娥。在忠勇王的传说中,高辛帝的三公主是畲族的女始祖。汉族的祖先
  崇拜一般不包括祖婆,可是畲族却不同,作为畲族女性的代表,三公主受到畲族世世代代的爱戴和崇拜。
  传说三公主是凤凰的化身,当年三公主出生之时,“凤凰来此百鸟珍”。畲族是一个酷爱唱歌的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歌谣叫做“歌言”;畲族认为,这歌言的来历正是由于三公主。畲族古歌《祖婆歌》中有这样一段唱:
  公主成年更聪明,近山也知鸟音啼;
  公主也知百样鸟,云雀要找她谈心。
  画眉欢喜盈盈笑,直直飞到玉凤楼;
  又同公主来对歌,画眉一首她一首。
  公主长成尽灵通,鸟唱歌言教人传;
  山哈歌言从此起,传流万代教子孙。
  在三公主与忠勇王成婚之际,母后娘娘亲赐凤冠和镶有珠宝的凤衫给公主,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装扮成高贵的凤凰,祝福她像凤凰鸟一样,给畲家带来幸福和吉祥。后来公主生儿育女,就将女儿也打扮成凤凰模样,此举代代相承,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由于历史上畲族实行的是族内婚,这样就保证了畲家的每一个新娘都是美丽的“凤凰”。
  三、“凤凰到此”传说
  畲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凤凰鸟的传说。其中“凤凰到此”的故事在闽东畲区流行甚广①。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山上有一个叫阿龙的后生,他和阿母住在一起,以打猎为生。有一天,阿龙捉住了一只凤凰。凤凰求他不要伤害自己,并拔下身上的三根羽毛,告诉阿龙,今后如果遇到困难,只要用火点着其中的一根羽毛,就可以得到凤凰的帮助。
  第二天开始,凤凰山区的雨就下个不停。天上的飞鸟躲到窝里了,地上的走兽藏到洞里了,阿龙也被雨困在家里,好多日子都无法上山打猎。家里剩余的一些食物吃光了,眼看着就要挨饿。阿龙想起凤凰的话,就点着了第一根羽毛向凤凰求救。不一会儿,凤凰飞来了,它从嘴里吐出三粒稻谷,对阿龙说:“阿龙哥,把这几粒谷子种到地里,保你永世吃不完。”阿龙就开始种植稻谷,种了收,收了种,从此阿龙和阿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不用再像过去那样靠打猎为生了。
  转眼寒冬来了。山风呼呼叫,滴水便成冰,阿龙和阿母冷得直哆嗦。阿龙又想起凤凰的话,于是点燃了第二根羽毛。凤凰飞来了,它从嘴里吐出三粒苎麻籽,说:“阿龙哥,把苎麻籽种到园里,保你永世穿不完。”阿龙种下苎麻籽,园里很快长出了苎麻;苎麻长了割,割了长,一年四季都在收割。阿龙刮下苎麻皮,阿母用它分出一根根纤维,然后把它纺成线,织成一匹匹苎麻布,缝成一件件衣衫。从此阿龙和阿母就不愁吃不饱也不愁穿不暖了。
  后来,阿龙看上了一个畲家姑娘。阿母托媒提亲,姑娘家同意了,但提出要凤凰装做嫁妆。阿龙又犯难了,于是点着了第三根羽毛。凤凰
  飞来了,它知道了阿龙哥的难处后,从嘴里吐出鲜花、绿叶和虎牙,说:“阿龙哥,把这些东西嵌在阿母做好的衣裳上,保你夫妻永世和睦。”阿龙照凤凰的吩咐做了,新衣裳嵌上这些东西后真的像一件凤凰衫,只是还缺头和尾。凤凰忍着疼痛,取下自己的头髻和尾部羽毛,给了阿龙。阿龙请媒人把这些东西都送到姑娘家。成亲那天,新娘穿上凤凰装,戴上头髻,扎上凤凰腰带过了门来,真像美丽的凤凰。
  就这样,美丽、吉祥的凤凰使阿龙全家丰衣足食,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安康。后来人们都说:“谁家来了凤凰,谁家就有衣有食,就能娶到好媳妇。”因此畲家在举办婚礼时,都要在厅堂正壁上方贴上“凤凰到此”四个大字,直到今日。
  第二节 畲族凤凰装
  一、畲族女装演变
  畲族男子的穿戴与汉族基本相同,女性的传统装饰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清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畲族妇女装束的记述。
  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清职贡图》:“(古田畲民)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乾隆《古田县志·风俗》:“(畲民)女子跣足,围裤头。”道光《建阳县志·舆地志·附畲民风俗》:“女子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佩饰,服色惟蓝、青与白。”同治《景宁县志·风土》:“畲民……女短裙蔽膝,勿裤勿袜。”光绪《福安县志·杂记》:“(畲民)短衫跣足,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
  这些描述显然与后来所谓“畲族传统女装”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发式、发饰上。
  晚清闽东与浙南畲族妇女的发式、发饰没有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调查显示,闽东、浙南两地畲族妇女的发式、发饰差别甚大,就是同在闽东,罗源、福安、霞浦等地差别也很明显。这一变化出现于民国时期,萌生于晚清。民国时有关畲民的调查资料中,罗源、连江出现“凤凰髻”,福安和宁德北部出现截筒形发式;妇女衣裤部分仍为青、蓝,一般转为黑色。①
  我们今天所说的“畲族传统女装”实际上是民国时期的服饰。虽然富含“凤凰”的意蕴,但是无论是文献还是平时的指称都没有出现“凤凰装”这个名称。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闽东北畲族的装饰仍然保持着民国以来的传统,并且仍然未出现“凤凰装”之名:
  畲家妇女的装饰具有民族特点。她们的衣服一般用苎麻布制成,喜欢穿黑、蓝两种颜色。衣服向右开襟,衣领、胸襟和袖口都镶有花边,围裙上绣有人物和花鸟图案,腰间束一条彩色腰带,衬托起来,非常美观。有些地方妇女上衣很长,下穿短裤,冬天也一样。下腿用黑、白布扎成绑腿,用花线扎起。结婚时,多穿一条短裙,上绣红线花边。有些地方的衣扣用锡铸成,上有一个“福”字,表示吉利。妇女结婚时穿的裙子、男子结婚时穿的马褂,一生只穿两次,一次结婚时穿,一次死亡时穿。妇女如果在耳朵上扎有白花,或用白苎麻扎成扫帚状插在髻上,表示死了丈夫,或为翁婆戴孝。她们的发式一般是把头发从后梳成螺旋式或截筒高帽式盘在头上,发间环束一条红色绒线,结了婚的人在发髻上还插一条银簪。①
  以上介绍的是总体情况。所谓“螺旋式”和“截筒高帽式”当主要指霞浦、福鼎和福安的发式;此外还有“凤鸟髻”(“凤髻”)式,即罗源、连江和宁德南部的发式。畲族妇女还喜欢佩用银饰,常见的有发簪、耳环、耳坠、戒指、手镯等。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畲族妇女的传统装饰逐渐从社会生活中淡出。除了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平时畲族妇女一般不再按传统着装和梳理发式。但是传统总是难以割舍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畲族传统女装的怀念,并且开始用“凤凰装”来指称这一传统装束,现在已经普遍化。
  “凤凰装”的名称受凤凰山和三公主传说以及畲汉民族共有的凤鸟
  崇拜的影响很大。闽东畲区流行这样一个关于凤凰装束由来的传说:我们畲家女的装束,是美丽的凤凰鸟的装束……从头髻到衣服穿戴和花纹刺绣色彩,都是依据凤凰鸟的模样来打扮的。我们畲族的始祖平番有功,被高辛帝招为驸马;他与三公主成亲时,帝后娘娘赐三公主一顶凤冠和一件凤衣。婚后三公主把自己生的女儿也照凤凰模样打扮;女儿长大招婿成亲,三公主也赐给女儿凤冠和凤衣。后来畲家人凡生下女儿,都是凤凰的装束,并成为风俗,流传至今。①
  有人类学者认为:汉俗婚礼新娘盛饰所用彩冠称“凤冠”,畲族在汉风影响下借用了婚礼新娘冠饰之名“凤冠”,而这一借名激发了畲族传统文化的有关三公主身份的崇凤意识。在婚礼盛饰的“凤鸟髻”之名出现后,标志着头饰的凤凰意识开始生成,并带动了妇女服饰整体的凤凰意识。“凤凰冠”“凤凰装”都是“凤凰髻”的衍生。可见“凤凰装”不是一个新词的偶现,它脱颖于畲族丰厚的文化底层。“凤凰装”应和“凤凰髻”一样,最早生成于罗源、连江,当第一朵花蕾绽放后,同一棵花树也枝枝盛开。这就是闽东各地畲族同称“凤凰装”的原因。“凤凰装”之名及其意蕴首先产生于闽东,并影响到浙南。②
  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各有特点。
  二、各地凤凰装
  (一)闽东北装式
  闽东畲族妇女传统装式(服装和发式)的总体情况上文已经叙述。但同是闽东北,不同区域在细节上又有许多不同。概括地说主要可以有下列几种:
  福安装(福安式)
  福安装流行于福安和宁德(蕉城)的大部地区。特点是上衣沿服斗的边上缝一条3—4厘米的红布边,边下端靠袖头处绣半个方形的角隅花纹,据说这是上古高辛帝敕封时盖的“金印”。
  畲家妹子(畲语叫做“布妮仔”)16岁以前的装扮象征雏凤。梳理时先用红绒绳与头发掺在一起编成长辫子,扎起,然后盘缠在头顶,成圆形,额前留些许刘海;16岁后畲家妹子头发梳成筒形,头顶扎上红绒绳,缠到右额前,是为“凤头”。身上穿着黑色的衫裤,衣领袖边镶上一些刺绣花边,这是“凤身”;腰带称作“山哈带”,也叫“凤凰子孙带”,带子上绣有图案花纹,末梢还有丝绦,比拟小凤凰美丽的翎尾。
  婚后妇女是成年大凤凰的装扮。头发从脑后梳起,盘在头上呈筒形高帽状,中间发髻隆起,横插一条银簪,叫做“凤髻”;衣领襟边和两袖的花边宽大而且色彩艳丽,象征凤凰的颈、腰和翅膀;象征凤尾的腰带也异常美丽。老年妇女则是老凤模样:发髻低矮,衣边和腰带的图案花色也很朴素。畲族称福安发式为“凤身髻”。
  福宁西路装(霞浦式)
  福宁西路装也叫霞浦式(霞浦旧时也称福宁西路)。上衣的前后裾一样长,大襟小襟上面各有一个服斗,可以两面穿。畲族妇女遇年节或者外出做客时,穿正面;平时在家则将衣服翻过来穿。服斗和领口上均刺绣花边,以红为主色,根据花边的多寡,称为“一红衣”“二红衣”“三红衣”,“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三红衣”由三组花边并列,达10多厘米,为青年妇女的盛装。
  霞浦大部和福安东部松罗、溪尾一带畲族妇女的发式称为“福宁头”。梳扎时先将头发大约按二比三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后部分置入一个用黑布裹着的竹箨卷筒,用红绒绳扎紧中段,上折,使头发后端膨松下坠;前端加上假发,用红绒绳扎紧,使之至前顶垂下。然后将前部分的头发束为两股,从左到右盘过头顶,与先前垂下的发束一起缠扎,掺入假发,形成大股发束,从左向右盘在头顶,用发夹固定,呈海螺状;最后插上大银簪。这种发式又叫做“盘龙髻”。
  福宁东路装(福鼎式)
  福宁东路装也叫福鼎式(福鼎旧时也称福宁东路)。上衣分大领和小领,服斗和领口饰有红色花边,袖口的滚边红绿相间,领口加饰两颗红色绒球;大襟上有两条长过衣襟的红色绣花飘带。
  发式梳扎时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扎上红绒绳,用发夹固定,别于一边耳侧;后部分分为三束,编成辫子,用红绒绳扎紧,盘在头顶。梳扎过程不掺假发。畲族称这种发式为“凤尾髻”。
  罗源装(罗源式)
  罗源装流行于罗源、连江,福州北峰、闽侯以及宁德南部飞鸾一带。平时服装与福安式、福宁西路式大体相近;盛装的花饰则异常华美,十分锦绣。
  罗源装的发式叫做“凤头髻”。梳扎时将头发拢到脑后,卷成两股,
  交叉缠绕在用竹木或者铁丝制成的细长的发饰上,固定于头顶,再用红绒绳缠扎,使头额呈一个高突的造型,模拟凤凰的头部。
  (二)闽北装式
  闽北畲族妇女的凤凰装以顺昌县的为代表。服饰与闽东的差不多,主要特点在发式。闽北畲族妇女的传统发式是“扇形髻”: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编成扇形,扇弧居前,作为“帽顶”,平戴在头上;扇形的两侧分别挂着彩色丝绦,走起路来,摇曳多姿,煞是好看。
  (三)浙西南装式
  浙江省南部山区畲族妇女的传统装式东南部的与西南部的有较大的差别。东南部如苍南、平阳一带畲族妇女的装式与闽东的福宁东路装(福鼎式)基本相同。
  浙西南畲族的传统女装与东南部有较明显区别,总体地说,凤冠、花边衫、彩带、花鞋是其特色。丽水、云和一带畲族妇女的凤冠比较复杂,装扮时先将头发梳成单辫,盘于脑后,打成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然后在头顶置一个发筒,外包红布,用银钗在前额上方高高挑起,下方配饰流苏状的银饰;再用4串长料珠顺着发筒顶部系在绉纱的两边,正面看去仿佛一个“人”字;最后在右侧插上一支缀有红色丝绦的银簪,另用8串尾端结有小银牌的料珠系在笄尾,垂于两耳。景宁畲族妇女的传统衣着与发式同丽水、云和一带的又有一些差别,景宁畲族妇女的衣服以蓝色为主色调,襟口花边多采用素色,发饰也比较素雅。
  和闽东北一样,浙西南畲族妇女的传统装饰也称为“凤凰装”,头饰也称为“凤髻”,景宁的雄冠式,丽水、云和的雌冠式。近些年有所改革,不少妇女穿起了红装。
  第三节 崇凤敬女
  一、崇凤习俗
  (一)凤凰形象
  畲族同胞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尽情地表现出对凤凰形象的喜爱。举例如下。
  畲族的传统女装除整体隐喻凤凰鸟的装束外,还绣有许多凤凰图案,主要在上衣服斗处和围裙,绣工精美,寓意美满、吉祥。
  畲家祠堂前殿的屋顶常饰有双凤雕塑,昂首展翅而呈五彩,非常美丽;与正殿屋顶的双龙彩塑相对,寓意龙凤呈祥、兴旺发达。
  畲族民居的许多建筑构件及家具摆设多采用凤凰图案,如“游龙戏凤”“丹凤朝阳”“凤凰牡丹”等。
  北京世纪坛表现中华56个民族盛世大团结主题的群雕中,以凤凰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畲族,形象是展翅的凤凰采牡丹。
  (二)“凤凰节”
  旧时畲民还有过“凤凰节”的习俗。
  每隔三年的正月十五日就是凤凰节的日子。这一天,畲家用糯米糍塑成凤凰模型,带着公鸡、猪肉、带鱼和香烛元宝等祭品到附近的宫庙祭祀凤凰,祈求神鸟给他们带来平安、吉祥。入夜,畲民点燃篝火,模拟凤凰,载歌载舞,庆贺这个凤凰的节日;大家尽情狂欢,直到子夜时分。
  凤凰节是畲家特有的民俗节日,福安与宁德(蕉城)交界处樟岭一带的畲民还保留这一传统。
  (三)“凤凰蛋”
  畲族姑娘在出嫁时娘家要为新娘子准备好许多“凤凰蛋”(经红颜料染过的煮熟的鸡蛋)。这些“凤凰蛋”一部分塞在新娘的衣兜里,更多的是藏在嫁妆里,表示娘家的祝福。
  畲家新婚闹洞房有一个节目是“讨凤凰蛋”,青年人唱着歌谣,兴高采烈地为着凤凰蛋又找又闹又讨,表达对新娘“早生贵子”的祝福。
  二、“男拜女不拜”
  畲家认为,畲族的始祖婆三公主是上古高辛帝的女儿,身份高贵,荣耀无比,因而在与始祖结婚时没有行跪拜礼。
  这个观念后来迁移到畲家的后代新娘身上。在婚嫁过程,畲女礼别舅母往新娘的衣兜里塞“凤凰蛋”
  娘家祖先时无需下跪,只要站在厅堂对着中堂壁行鞠躬礼。男家迎娶新妇,要在中堂上方贴上“凤凰到此”的大红横披,表达对新妇的敬意和对吉祥的祝愿。拜堂仪式上,新郎三跪九叩头,新娘却端立一边,点点头,表示一个意思即可。
  畲族“崇凤敬女”的传统观念,在“男拜女不拜”的特有婚俗上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三、其他敬女习俗(一)主持家政
  畲家婚俗,新娘嫁到夫家的当晚,新娘向公婆敬过茶后,公婆就将象征家政权力的仓房钥匙和寓意薪火传承的火柴,当着众人,一并交给新媳妇。新媳妇接过这两件东西,就意味着成了家里新的女主人,掌管家中事务。当家媳妇,尤其是大家族的老年妇女,对家中大小事务均有重要的决定权和发言权。
  (二)参加祭祖
  畲族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履行一种特殊的“祭祖”仪式(闽东畲族称为“奏名、传法”,浙江畲族称为“学师、传师”)。这种祭祖仪式是人生的最大荣耀。祭过祖的人,在氏族内部享有诸多特权和礼遇;死后着“红身”(以区别没有祭过祖的“白身”),做“大功德”,男称“郎”,女称“娘”,名载族谱,入驻氏族神圣的殿堂。
  (三)母舅权威
  畲族对女性的尊崇还表现在母舅的权威上。在族内,母舅的权威远远超过同宗叔伯;外甥和甥女的婚事要由母舅主办;兄弟分家,由母舅
  新婚拜堂“男拜女不拜”
  主持;妇女去世,母舅未到,死者不得收殓;婚丧寿诞的酒宴,母舅一定坐大位(首席);女子出嫁后如果受到夫家虐待,可投告娘家,娘家便组织叔伯兄弟组成“母舅”队伍,前往女婿家论理……
  (四)招赘婚俗
  畲族没生男丁的家庭为了延嗣,允许招赘,“男嫁女家”。与汉族招赘不同,“嫁”到女家的男子须改为女方姓氏,成为继子(或生出的男儿从母姓),才能在女方家庭取得名位。畲妇失偶,该妇有权自主是否招夫入赘,先夫家的长辈不得干涉、阻挠。
  这许多超乎寻常的特殊待遇,足让旧时无数在封建礼教严酷的枷锁下呻吟的汉族女同胞瞠目结舌。
  勤劳、善良、聪明、美丽的畲族妇女为畲族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畲族妇女是家族的核心,她们除了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之外,还要和男子一样,长年累月地上山下田,辛苦劳作,因而受到整个民族的尊敬。畲族族谱如是记述:“吾族本畲民,男女耕作,自古如斯”(福安东山《雷氏族谱》)。于是畲族妇女在族内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假如我们暂时不去考虑畲族女性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杰出的表现,而是仅仅从观念形态上去理解畲族的“崇凤敬女”现象,不难发现,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古老的三公主传说中得到顺理成章的解答。
  凤凰情结与忠勇精神一道,共同主导着畲民的精神生活,是照耀畲族精神家园的“双子星座”。

附注

① 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第5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 丘逢甲:《饶平杂诗十二》,《岭云海日楼诗抄·卷六》。 ① 原文系雷伏勤、蓝兴发根据雷神富口述整理。见宁德地区文化局选编《畲族传说故事》,第128—13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① 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第272、27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 酆中密《畲族史话(八)》,1962年7月15日《闽东报》。 ① 宁德地区文化局选编:《畲族传说故事》,第13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 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第29329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