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忠勇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忠勇精神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5
页码: 61-7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在福建的迁徙历史和分布格局,以及畲族的民族精神和祖先崇拜。畲族自唐代开始迁入闽东,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畲族的高皇歌是关于畲族始祖忠勇王的传说,反映了畲族的历史和文化。畲族的祖先崇拜物包括连环图、龙首师杖和畲家宗谱等,这些物品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畲族凝聚力的体现。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畲族的历史和文化,为进一步推动畲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畲族 民族文化 福建

内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立世之本。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在维系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共同心理方面有着决定的作用,同时在认准本民族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思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源于畲民观念中的民族始祖忠勇王的精神是畲民引以为自豪的人生价值取向,“忠”和“勇”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永恒的人格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
  第一节 祖先传说
  一、畲族高皇歌
  祖先崇拜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民俗文化现象。在民族大融合之前,各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有过独特的非凡的经历,都产生过为本部落或部落联盟所公认的英雄,而后人又把英雄人物加以神化,并且附会了许多超人的传奇事迹,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口耳相传,将这位英雄人物作为本氏族(民族)的始祖神来崇拜。
  畲族史诗《高皇歌》完整地叙述了畲族忠勇王传说的基本内容。各地畲族流传的《高皇歌》版本不尽一致,但是关于忠勇王的传说故事基本相同。
  上古高辛时代,宫廷里诞生了一位英雄,他就是传说中的畲族始祖
  忠勇王。不久有番王起兵作乱,侵扰中原,直逼京都,来势凶猛,官军难以抵御。高辛帝只好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者,许嫁三公主为妻。国难当头,忠勇王勇敢地揭了黄榜,只身前往番营,智取番王首级,番兵因此退去。忠勇王因功得到高辛帝的褒奖,高辛帝践诺招他为驸马,并敕封为忠勇王。
  忠勇王和三公主生了三男一女,高辛帝为他们的三个男儿赐姓,为女儿招婿,还封授他们爵号和领地。(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族源传说”)
  《高皇歌》:
  亲养三子生端正,皇帝殿里去讨姓。
  大子盘装姓盘字,二子篮装便姓蓝。
  第三细仔正一岁,皇帝殿里讨名来。
  雷公云头响得好,笔头落纸便姓雷。
  忠勇受封在朝中,亲养三子女一宫。
  招得军丁为驸马,女婿本来是姓钟。①
  上面的传说人物盘自能、蓝光辉、雷巨祐、钟志深(琛)后来成了畲家四姓即盘、蓝、雷、钟的支脉始祖。
  宁德市中华畲族宫供奉的忠勇王雕像
  受封之后,忠勇王没有贪恋驸马爷的荣华富贵,而是毅然离开帝都,携妻率子,到广东凤凰山区垦山狩猎,繁衍发族,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忠勇王到凤凰山区后,繁衍出大批子孙,还学得非凡法术,能斩妖除魔,救护万民。忠勇王后来在一次狩猎中不幸为山羊所伤身亡,身后族人将他安葬在凤凰山。
  再后来,由于凤凰山区“人多难做食”,畲家子孙怀着对凤凰山祖居地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始祖的无限敬仰,被迫走上了北迁的漫漫长路。
  《高皇歌》:
  凤凰山上安祖坟,荫出盘蓝雷子孙。
  山上人多难做食,分掌潮州各乡村。
  广东掌了几多年,尽作山场无分田。
  山高土瘦难做食,走落别处去作田。
  二、祖先崇拜物
  (一)畲族连环图
  畲族连环图又称“祖图”“太公图”“长联”“环山轴”等,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民族始祖忠勇王的英雄传说。各地连环图的绘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内容相同,大体上都有高辛当朝、龙麒出世、拆榜征番、归朝奉献、招为驸马、讨姓受封、广东发族、闾山学法、狩猎遇难、驸马出殡、归葬凤山等情节。该图被畲族视为“圣物”,平时珍藏于祠堂或由族中长辈收藏,一般不轻易向外人展示。
  畲族连环图有横轴式的,也有直轴的,一般是清朝的作品,用彩笔绘制在绢帛或细麻布上。
  横轴式最为普遍,如古田县凤都镇某畲村的连环图,该图绘制于清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是闽东现存最早的畲族连环图;又如宁德蕉城区飞鸾镇某畲村的畲族连环图,又如浙江省民委1992年整理出版的《畲族高皇歌》卷首插页连环图等。
  直轴式的如福安市康厝畲族乡某畲村的连环图,中堂式直轴,一套四幅。
  此外还有书册式的,绘在纸上,装订成册供人翻阅,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某畲村的连环图。
  (二)龙首师杖
  龙首师杖又称“祖杖”,是畲族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木雕,杖头为龙首造型,平时珍藏族内,或置于祠堂祖龛,只在祭祀祖先的大典上请出展示。
  畲族宗谱卷首多有《龙首师杖志》,叙述龙首师杖的来历。大致内容是:始祖忠勇王于某年正月十四日游山打猎,不幸被山羊角伤其左胁,登树杈而卒;文武官员奏报帝,帝思其功,命将士将树砍回,召雕匠刻忠勇王颜像,名曰“师杖”,每朔(农历每月初一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焚香致祭。
  (三)畲家宗谱
  福安市某畲族村的直轴式连环图局部(绘制于清后期)
  宗谱又称为族谱、家谱、家乘,是宗族或家族用以记录本族世系血缘关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书。畲族由于大多居住分散,为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尤其重视修谱,一般每隔25—30年就要进行续修。畲家宗谱一般有四大组成部分。
  卷首是关于上古神话和始祖忠勇王的传说、古代帝王准许畲族先民游耕的文书和官府“免差徭”的文告等,以维系民族心理,“报本合族”。
  第二部分是祖训、家规、家法、家训等,对子孙后代进行训诫,用儒家伦理约束和教化族人。
  第三部分是本族的世系图表和对全部男丁基本情况的详细记录,旨在明确世系,保存历史,避免家族血缘关系的混乱。这一部分是宗谱的主体,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是附录,主要记录本族的公共产业,如祠堂、山林、族田、祖坟等,以及与本宗族有关的重要文书、人物墓志、山川形胜、诗词文赋等。
  (四)祖公联
  畲族的“祖公联”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的“族源传说”中已经提到,有的畲族族谱还称之为“御赐对联”(如福安田螺园《雷氏宗谱》)。畲民通过这副对联表达对民族始祖忠勇王的崇敬,同时也表明自家的民族身份,至今在畲族祠堂和民居中仍然时有所见。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可
  宁德中华畲族宫广场的巨型龙首师杖
  以看到此联的“变式”,主要是嵌入一些短语(也有改动个别字词),使内容更为丰富。如:
  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金銮殿上亲敕赐,
  驸马名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日月同春免差徭。
  表达崇敬忠勇王的祖公联还有许多,如“高辛敕赐流芳远,名垂驸马世泽长”(霞浦白露坑畲村某钟宅);“驸马名声留后裔,安邦定国自前朝”(福安红坪畲村雷氏宗祠);“高辛恩荣赐永福,盘瓠庇护兴金湖”(罗源福湖畲村门楼)等。
  此外,畲族还有不少纪念本支脉始祖的祖公联,内容丰富,有的把本支脉的迁徙过程和传说也概括其中。
  三、祖先传说的影响
  忠勇王的事迹尽管只是一个传说,但作为一曲忠君报国、杀敌建功,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的英雄赞歌,洋溢其间的忠义与豪迈,还是很感人的;而向往自由,刚毅正直,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品格对畲族的后代子孙来说,更是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
  祖先的英雄传奇对民族的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一部畲族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充满忠勇精神的编年史。“忠”就是忠诚,忠于畲族,忠于华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勇”就是勇敢,勇于吃苦,勇于牺牲,勇于拼搏,勇于胜利。“忠”与“勇”相结合,互为因果,因忠而勇,以勇尽忠,从“忠勇王”的时代直至当今,非“忠勇”二字难以概括畲族的文化精神。
  在“忠勇”的大旗下,历史铸就了千年山哈勤劳勇敢、忠诚刚直、纯朴和静、团结友善的民族性格。
  旧时,“在畲族人民中,对于盘瓠(忠勇王)的传说,家喻户晓,
  流传甚广。”①畲族把始祖忠勇王视为最重要的神灵,把祭祖视为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畲族的祖先传说“虽然带有比较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在畲族人民中广泛流传,有深刻的影响,作为反映民族心理的象征,是识别畲族成分的依据之一”。②忠勇王传说“不仅是畲族家族内部所要辨识的问题,也是所有想了解畲族的人们无法规避的问题”。③
  畲族北迁定居以后,在与周边汉族的长期共处亲和过程中,逐渐淡化了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传统观念更是呈加速度衰减。随着历史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十年畲族区域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畲族传统的神话观念群体性地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强的科学意识。但是畲族依然十分尊重和珍惜自己的传统,并且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看待先民所创造的关于祖先的神话传说,把这些视为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理性地加以对待。
  ① 施联朱等:《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44页。
  ② 漳浦县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关于民族成分和族源问题》。
  ③ 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第2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以忠勇王与三公主传说为题材的石雕作品
  第二节 民族性格
  一、勤劳勇敢
  历史上畲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早在隋唐时期,当他们被迫离开自己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家园向外迁徙之初,苦难就和他们如影相随。
  但是,畲族又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民族。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他们一路游耕,一路转战,历尽艰辛。宋元之时,他们迁徙到了福建的中部、北部,明清时已遍布于闽东、浙南等地,足迹遍及祖国东南。
  在新的家园,畲族人民不畏艰辛,披荆斩棘,叩石垦壤,为祖国东南山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勤劳勇敢使畲族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顽强地繁衍至今。
  二、忠诚刚直
  忠诚与刚直是畲民性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前面的叙述对此已经多有涉及。忠诚与刚直打造了畲族人民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畲族在与汉族同胞的长期相处过程中,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和邪恶势力,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将这一性格进一步发扬光大。
  明代中国沿海倭患严重,贪暴成性的倭寇多次侵扰闽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初三晚,倭寇向福安县城进犯,知县李尚德闻报,一面“急督民兵守陴(pi,城上的矮墙)”,一面令“召畲人协战”(明万历《福安县志》第九卷)。这是畲汉并肩共御外侮、抗击倭寇的最早记载。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闽。入闽清军非常残暴,以屠杀立威,八闽大地无处不燃起抗清烽火,各地群众纷纷组织军队保卫家乡。
  福安进士刘中藻在闽浙交界招募义旅,“选练精兵”,“取于苎寮、菁寮、畲寮”,在“崎岖山路,聚众万人”,英勇抗击清军。刘中藻率领这支以畲民为主体的义军转战闽浙,先后收复庆元、泰顺、寿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七县。清顺治五年(1648年),刘部再次克复福安县城。第二年清总督陈锦率十余万清兵,包围福安县城,“树栅列寨,困围四月,孤城食尽,外援陡绝”。刘中藻为避免清军屠城,自尽殉明。城破之日,清军将刘部已降将士全部斩杀①,死者“计九千七百余人”。(清光绪《福安县志》卷二十二)
  清代康乾、雍正年间,漳浦畲族“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在统一祖国和治理、开发台湾宝岛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充分展示了“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的忠勇精神。其中蓝鼎元留存于世的倾听民声、关注民生的思想和刚毅正直的言行,更让今天的我们肃然起敬。
  三、淳朴和静
  在现实生活中,畲族是一个酷爱和平、与人无争的民族。清代学者杨澜在《临汀汇考·风俗考·畲民附》中称畲民“盖在各省诸苗(泛称当时的少数民族)中最驯良者矣”。
  各地各姓畲族宗谱的卷首多录有《家范》《家规》《祖训》等,以此训诫后代子孙必须如此为人处世。
  上杭庐丰蓝氏宗谱的《族规十四则》规定:敦孝悌以叙彝伦,敬长上以明恭顺,谨闺门以端风化,亲宗族以厚一本,和姻邻以息争讼,恤孤弱以广慈惠,课诗书以训弟子,择交游以慎习染,禁赌博以保身家,戒斗殴以全躯命,务本业以足衣食,早输纳以免催科,节浮费以备不
  ①《台湾文献汇刊》第一辑第六册第3页,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虞,禁盗砍以培风龙。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井口畲村蓝氏宗谱的十条《家范》依次是:尊祖,敬宗,孝亲,尊师,立身,事长,敬友,睦族,慈幼,慎谱。
  宁德蕉城金涵畲族乡亭坪畲村雷氏宗谱的《家训》有十六条:敦孝悌,笃家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隆学校,点异端,讲法律,明礼让,务本业,训子弟,息诬告,诫窝逃,完钱粮,护团结,解仇岔。
  漳浦县浦南钟氏族谱的《祖训十二款》是:家规当法,家法当守;耕读当务,勤俭当为;族谊当敦,嫁娶当慎;教子当严,远族当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祭扫坟墓,室藏谱牒。
  这些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家范”、“家训”和“祖训”约束和教化着族人,保证了畲民永葆纯朴善良的本色。
  早在1932年,德国人类学者史图博和他的中国学生李化民就对畲族有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在畲民那里逗留期间,对于他们的性格得到一个极好的印象。他们总是非常好客、亲切有礼貌,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争吵,他们既不纠缠不休,也不好奇,更不唯利是图;而是胆怯的、缄默的,是一个和平的、谦虚的民族。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①
  八十多年过去了,尽管畲族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畲族人民身上依然传承着淳朴与和静,就像一泓山间的泉流,给人无尽的清爽与惬意。
  四、团结友善
  苦难的历史经历使畲族内部异常团结。畲族几百年来“大分散小聚
  ①[德]史图博、李化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第33页,1933年由中央研究院用德文出版,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编译出版。
  居”的分布格局,培植了畲族强烈的“认亲情结”。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凭着几句亲热的畲话、一曲深情的畲歌,畲族人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家人”。
  这种情结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高皇歌》是这样训诫畲族子孙的:“盘蓝雷钟一宗亲,都是广东一路人;今下分出各县掌,有事照顾莫退身……莫来相争欺祖亲……亲热和气何思量……”
  畲族内部异常团结,与旧社会统治阶级造成的比较普遍的民族歧视密切相关。畲族人民为了捍卫本民族的权益和尊严,必须团结一心,互相救助;而族内婚的传统保证并且强化了畲族在血缘上的凝聚力。畲谚:“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
  畲族又是一个极其友善的民族。在与周边汉族的亲密接触中,畲族群众充分表现出谦和、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畲汉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情,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畲谚云:“畲汉一家亲,黄土变黄金。”
  祭祖大典圆满,各地畲族宗亲代表欢聚一堂
  历史上不乏畲汉人民团结并肩,共御外侮,反抗共同的阶级敌人的动人事例;而几百年来,畲汉群众之间没有因为民族的原因而引发过激烈的争端,尤其值得称道。
  20世纪50年代后,畲汉之间的民族亲情更是达到历史新高。
  第三节 革命忠勇
  一、忠于革命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受尽了人生的苦累和灾难。这一首畲歌唱出了旧社会畲民的苦难:
  山哈头顶别人天,作田脚踏别人山,
  家在青山山无份,山哈也没一丘田。
  山哈艰苦讲人听,租入财主田来耕,
  好谷割来纳租了,自己全年吃糠爿。
  黄连树下搭草房,百补裙衫难遮霜,
  火笼掏来当棉袄,山风吹来冷难当。
  年年月月担柴炭,为人处世真艰难,
  想来有脚行没路,眼泪淋漓流成潭。
  艰难困苦使畲族人民成了革命的知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畲族革命群众的阶级觉悟空前提高,并且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异常的忠诚和勇敢。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各个阶段,畲族人民表现出来的忠于革命忠于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忠勇”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进一步升华。其中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尤为可歌可泣。
  下面以闽东为例。①
  土地革命时期闽东畲族村先后建立了65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畲族党员有453人,建立了3个区级、21个乡级和300多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任职的畲族干部有2000多人。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东有1442个畲族老区重点村(占畲村总数的71%),成为中共闽东特委开展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被称为“堡垒村”。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35个,如:福安的凤洋、竹州山、山头村、杨梅洞、采花桥、细日山、孟尾、林洋、城阳茶洋、松罗茶洋等,霞浦的龙潭、后章、溪墘楼、三斗、五斗、田头洋、南山、青皎等,福鼎的瑞云、双华、牛埕下、白石、章家山、牛屎墩、龙潭面、梅苎洋等,宁德蕉城的小石、八斗、高山、上东岗、天丰院、巫家山、猴墩等,古田的石桥头,寿宁四家丘、坪岗、长贝头等,周宁的苎园坪。
  畲族中流传着一首《杀头也要干革命》歌谣,表达了闽东畲族人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敢做木头不怕钉,敢做笊篱不怕淋。
  火烧黄茅心不死,杀头也要干革命。
  当年曾在闽东苏区浴血奋战的叶飞将军对畲族是这样评价的:“在
  ① 以下根据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和《闽东畲族志》的有关内容进行叙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为闽东畲族题词
  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年至1937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坚持。”
  竹州山畲村地处福安与周宁的交界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闽东重要的老区基点村之一。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常在这里活动,中共宁寿县委和县苏维埃设在这里,闽东红军游击队也在这里建立了后方医院和修械所。1935年,国民党军多次“围剿”竹州山,全村遭受敌人火烧三天三夜,数千亩山林和上下竹州等6个畲族自然村全被烧光。县苏维埃主席钟日住等7人壮烈牺牲,27名革命群众被杀害,全村200多人钻深山、住草寮,无家可归。竹州山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杰出表现,是畲族人民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一个缩影。
  二、勇于献身
  福安市区美丽的富春溪畔,有一个纪念闽东革命的建筑群。这里有高入云天的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有绿树浓阴、秀丽静穆的烈士陵园,还有一座巍峨壮丽的闽东革命纪念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比较全面地再现了闽东畲族人民为革命所做的重要贡献,是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之一。
  土地革命时期,畲族人民为了保卫红色政权前仆后继,和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闽东畲族被烧毁村落135个、房屋10500间,畲族党员、干部、战士和群众被杀害和被摧残致死达5000多人。
  作为福建省的革命老区之一,闽东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共有5241名革命烈士,其中畲族376名,占闽东同期革命烈士总人数的7.17%。畲族革命烈士中,福安212名,福鼎94名,霞浦36名,宁德22名,柘荣5名,寿宁4名,周宁3名。
  1938年,闽东红军游击队1300多名官兵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挥师北上,和八省健儿一道汇成抗日的铁流。在新四军的战斗序列中,有200多名是来自闽东的畲族指战员。经过战火的生死考验,其中钟大湖、李治平、雷阿文、蓝天禄、雷应清、蓝阿嫩、雷奶贵等成长为团县级以上的军政干部。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闽东畲族人民共献出了33名英雄儿女,其中有新四军抗日烈士19名(福安10名,福鼎2名,宁德3名,周宁4名),国民党军抗日阵亡将士14名(福安7名,福鼎3名,霞浦3名,宁德1名)。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族始祖忠勇王始终是畲族的保护神和精神支柱;源于先祖的忠勇精神也在他的后人身上得到世世代代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在许多方面已经和周边汉族相融合或者正趋向融合,许多畲族社区对传统的祖先崇拜渐趋淡化,而年轻的一代中许多人对古老的忠勇王传说甚至一无所知。但是,畲族的荣耀、畲族的华彩和畲族特有的以“忠勇”为重要内涵的民族性格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取代的。

附注

① 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整理《畲族高皇歌》(畲族古籍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下同。 ① 施联朱等:《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44页。 ② 漳浦县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关于民族成分和族源问题》。 ③ 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第2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①《台湾文献汇刊》第一辑第六册第3页,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德]史图博、李化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第33页,1933年由中央研究院用德文出版,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编译出版。 ① 以下根据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和《闽东畲族志》的有关内容进行叙述。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