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近现代畲族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近现代畲族社会
分类号: K288.3
页数: 8
页码: 13-20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畲族在历史上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政治上的翻身。文章详细叙述了畲族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以及在外国资本冲击下的困境。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畲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勇斗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翻身做主人的情况。
关键词: 畲族 近现代 政治权利

内容

一、苦难与抗争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畲族社区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五大口岸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各省传统的经济形态受到巨大冲击,“洋货”的大量涌入,使广大农村包括畲族社区逐步沦为资本主义的产品倾销市场;外国资本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市场的操控,常常使广大茶农包括畲民陷入破产的境地。
  下面以闽东为例,从几个方面叙述外国资本对农村传统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1.洋靛冲击
  蓝靛是旧时纺织业的基本染料,明清时期由于江南棉纺织业的繁荣,大大促进了闽东、浙南山区蓝靛种植业的发展,给山区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鸦片战争以后,洋靛(后来还包括台湾蓝靛)大量进入闽浙地区,严重冲击原有的蓝靛业生产,尤其是广大畲民受害最烈。
  2.鸦片祸害
  鸦片战争以后,罪恶的鸦片在中国肆意横行,闽东农村许多地方都种植罂粟,不但给人民健康和社会秩序造成深重危害,而且疯狂地与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争夺土地,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3.茶市恶浪
  清末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外销茶在闽东的茶叶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洋商凭着雄厚的资本掌控着外销茶市,他们操纵茶价,使茶市盛衰无常,风险浪恶,中国茶业深受其害;茶商转嫁危机,受害最烈的是广大茶农。著名的茶乡福安坦洋流传着这样两首民谣,正是茶市盛衰险恶的写照。茶叶兴盛时是“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做透暝”。茶叶衰败之年则“茶农掘茶头,一路眼泪流。茶败坦洋败,街头清溜溜”。
  此外,广大农民还要承受封建租税的剥削。
  对畲民而言,不但在经济方面更多地承受种种苦难,生活极度贫困;而且还要忍受统治阶级施行的民族歧视,苦难更为深重。
  畲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进行了二十多年英勇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在人民革命的史册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1924年,闽西上杭就有畲族革命者蓝维仁、蓝为龙、蓝树荣、蓝鸣岗、蓝晓垣等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早期革命活动。
  1929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首次入闽,上杭县各乡村的党组织和农会全部由秘密转为公开,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上杭苏家坡畲村是中共闽西特委的所在地,毛泽东还在这里创办“平民小学”,并且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宣传革命道理。
  1929年9月,闽东革命的早期领导人马立峰、詹如柏等在福安凤洋畲村建立了闽东第一个畲族中共党支部,发动畲民进行分田抗租斗争。
  1934年,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在福安柏柱洋成立,闽东革命进入鼎盛时期。在土地革命的高潮中,有90%的畲村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南方三年革命游击战争时期,闽西、闽东、赣南、浙南等地的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红色政权,为革命胜利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畲族人民为中国革命所建立的功勋,永存史册。
  二、翻身做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畲族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身,畲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广泛的民族平等权利。
  1953年2月,我国第一个畲族自治政府——福安县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这是畲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最早尝试。
  1956年12月畲族族称正式确定以后,人民政府在畲族人口较为集中的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和安徽等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以闽东为例,1962年福安专区有民族乡36个,畲族干部650多人,省、县、乡各级人民代表1400多人;在畲族地区建立起中共支部和共青团组织,培养畲族党团员;在民族杂居社队,选拔畲族优秀人才参与管理;组织他们各种社会活动,累计组织畲族代表60多人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和赴朝参访。①
  1984年以后,闽、浙、粤、赣、皖等省遵照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先后成立了数十个畲族乡(镇);迄今为止,全国畲族乡(镇)已发展到45个。各畲族乡(镇)的乡(镇)长均由畲族担任。
  198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设立,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设立之时有畲族人口1.6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5%;2010年畲族人口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54%。
  为了彻底改变旧中国造成的畲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局面,人民政府在畲族聚居区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大力培养畲族各级各类人才。
  1952年,浙江省在该省畲族人口最多的丽水县设立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数十年来该校为浙江省培养了大批畲族中小学教师和行政干部。2001年8月,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并入丽水学院。
  1958年,福建省在畲族人口最多的福安县设立第一所以畲族为主体的民族中等学校——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现称“宁德市民族中学”);60年来,这所我国畲族学生数最多的民族中学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多民族各类人才,为闽东的教育事业,尤其为福建省畲族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发展畲族的高等教育,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等民族高校每年都招收畲族高、初中毕业生进入预科班或本科班学习;80年代以后,随着畲族地区中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更加重视,进入大专院校深造的畲族学生大幅度增加。福建、浙江两省的多所高校先后设办民族预科班(预科学习一年以后继续深造高等专业课程)或民族班,培养少数民族的高级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畲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经过脱贫—致富—奔小康,绝大多数畲族同胞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三、畲族人口分布
  畲族人口除了自然增长之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许多畲族民众的民族成分得以确认,畲族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20世纪90年代湖北、湖南、贵州三个省份增加4万多人,使畲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从原来的五省扩大到闽、浙、粤、赣、皖、湘、鄂、黔八省。
  (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畲族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共组织过6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一次普查时间是1953年,由于当时尚未确定畲族为单一民族,故缺少全国畲族人口的统计数字。而且当时福建、浙江两省有相当一部分畲族误登记为其他民族,所以普查登记数字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第二次普查是1964年,全国有畲族23.4万人。是为第一个官方正式且较为准确的人口统计数字。
  第三次普查是1982年,全国畲族人口36.9万人,比第二次增加13.5万人,近增57.7%。
  第四次普查是1990年,全国畲族人口比第三次增加26万人,近增71%。其中福建省增加了14万人,近增67%。增加原因主要是闽西、闽南新认定的畲族人数较多,其中上杭县新认定24800人,此后诏安县又认定万余人。
  第五次普查是2000年,全国畲族人口709592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排列第19位。
  第六次普查是2010年,全国畲族人口708651人。首次出现畲族人口负增长,与上一次相比,全国畲族人口减少941人,增长率为-0.01%。
  21世纪以后畲族人口的结构明显优化,人口质量和人口寿命均大为提高。2010年福建、浙江两省畲族的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1:0.48和1:0.46。2010年全国畲族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从1990年的29.35%下降至6.28%;畲族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占6.28%,小学4.26%,初中36.61%,高中10.70%,大专3.63%,本科2.64%,研究生0.16%;畲族人口的平均寿命1981年为67.13岁,1990年提高到69.95岁,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74.05岁。①
  (二)畲族人口和主要居住地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畲族709592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其中有近80%的畲族人口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各省主要分布状况如下。
  福建省375193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53%,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蕉城)、古田、罗源、连江、顺昌、建阳、建瓯、宁化、永安、上杭、漳浦、龙海等53个县市;浙江省170993人,约占畲族总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景宁、丽水、云和、文成、泰顺、平阳、苍南、遂昌、龙游、武义、桐庐等29个县市;江西省77650人,主要分布在贵溪、兴国、永丰、吉安、铅山、吉水、资溪、弋阳等18个县市;广东省28053人,主要分布在潮安、饶平、河源、海丰、大埔、增城、惠阳、博罗等14个县市;安徽省1563人,主要分布在宁国市;湖北省2523人,主要分布在恩施市;湖南省2891人,主要分布在桂东、汝城、炎陵等县;贵州省41500人,主要分布在以麻江县为中心,凯里市炉山镇以及福泉、都匀、贵定等周边县市的部分地区;其他省(市)区9226人。
  此外,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还有10余万畲族人口,主要来自闽、浙两省,如漳浦畲族在台湾,安溪畲族在新加坡,古田畲族在马来西亚,连江畲族在美国,文成畲族在意大利等等。境外畲族主要以家族形式与本乡本土交往。①其中台湾现有蓝姓宗亲5.6万人,散居在台北、高雄等地,大部分为漳浦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种玉堂”的后裔。
  改革开放以后,境外畲族同胞与祖国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人数不断增多。1990年以来,台湾蓝氏宗亲多次组团到漳浦赤岭畲族乡石椅村寻根谒祖。2008年,台湾省盘姓20人寻亲团到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寻根恳亲。
  2012年至今,福建省每年在畲族聚居的福安、霞浦、福鼎、蕉城、连江等地轮流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来自各地的畲族同胞和嘉宾欢聚一堂,见证祖国大陆畲汉等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共同欢庆“三月三”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畲汉交流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畲族人口分布与2000年普查的情况会有所差异,但总体畲乡畲村布局基本不变。
  (三)全国畲族乡镇分布(计45个)
  福建省(18个):福安市坂中、穆云、康厝,霞浦县盐田、水门、崇儒,福鼎市硖门、佳阳,蕉城区金涵,罗源县霍口,连江县小沧,漳浦县赤岭、湖西,龙海市隆教,宁化县治平,上杭县官庄、庐丰,永安市青水。浙江省(18个):桐庐县莪山,平阳县青街,苍南县风阳,苍南县岱岭,文成县西坑、周山,泰顺县司前、竹里,兰溪市水亭,武义县柳城,龙游县沐尘,莲都区老竹、丽新,遂昌县三仁,松阳县板桥,云和县安溪、雾溪,龙泉市竹垟;广东省(1个):东源县漳溪;江西省(7个):铅山县太源、篁碧,溪市县樟坪,南康市赤土,青原区东固,永丰县龙岗,乐安县金竹;安徽省(1个):宁国市云梯。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