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族称与族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族称与族源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畲族的族称来历。畲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蛮”“蛮僚”“峒蛮”“峒僚”,但这些称呼并不准确。南宋时期开始使用“畲”或“〓”作为族称。这个名称来源于畲族的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既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也指用这种方式耕作的田地。在唐诗中也有许多关于“畲”的句子,描绘了当时各地“烧畲”“种畲”和“畲田”的情状。
关键词: 畲族 民族文化 福建

内容

一、族称来历
  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客”,但是这个名称并不见于史书的记载。
  历史上各个时期对畲族的称呼很不一致,史书的记载也非常混乱。在汉文史籍中往往把唐宋时期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峒僚”等。
  用“畲”或“〓”(两字均读she)作为族称,最早出现在现存的南宋典籍中。如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已有梅州的菱禾(一种种植于丘陵旱地的稻谷)为“山客〓”所种的记述。南宋末年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一文有“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的句子;文天
  祥的《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一文也出现了“〓民”一词。
  “畲”字的来历甚古,《诗经》《易经》中就已有之。畲,旧时也写作“畲”,一作〓。“畲”的本义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本义是一种居住方式。《广韵·麻韵》:“畲,烧榛种田。”《集韵·麻韵》:“畲,火种也。”〓,是广东俗字,《说蛮》:“〓,巢居也。”
  后来,“畲”既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也指用这种方式耕作的田地。唐诗中就有许多关于“畲”的句子,如:“煮井为盐速,烧畲度地偏。”(杜甫《秋日夔府咏怀》)“海徼长无戍,湘山独种畲。”(刘长卿《赠元容州》)“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刘禹锡《畲田行》)分别描绘当时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烧畲”“种畲”和“畲田”的情状。刘禹锡还有一首短诗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唐代山民烧畲垦耕的动人画面: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九)
  “畲”是一个好字眼,用来称呼勤劳勇敢的山地农耕族群实在贴切不过。“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清光绪《龙泉县志》)有研究者指出,“畲族至迟在南宋中叶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稳定经济、文化特征的民族,且以‘畲’或‘斜’‘輋’作为族称。”①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对畲族的称呼都无法统一;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有些地方史志还常常将畲民以“苗”“瑶”相称,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种称呼依然存在。
  1953年和1955年,中央民委两次派出民族识别小组分赴福建、浙江等省调查研究畲民的族别问题,最终确定畲族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1956年12月由国务院正式予以公布。从此“畲族”
  ①谢重光:《从刘克庄<漳州谕畲>看畲族的多元族源与汉化进程》,《畲族文化研究论丛》,第49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成为法定的族称。
  二、族源传说
  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族文献对畲族的记载既不多又零散,而且迄今为止有关畲族的考古发现尚不充分,所以畲族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首先是族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族源之争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武陵蛮说: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东夷说:认为畲族源于上古徐淮一带的东夷。
  河南说:认为畲族源于上古河南的高辛夷。
  越人说:认为畲族源于江淮土著古越人。
  闽族说:认为畲族源于福建土著古闽族人。
  南蛮说:认为畲族源于古代广东凤凰山区的南蛮族。
  多元说:认为畲族源于古代百越、南迁武陵蛮和被畲化的汉人等。
  畲族内部传说自己是忠勇王和上古高辛帝三公主的后裔。我们在畲族民居的厅堂和宗族的祠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副“祖公联”,就是这种观念的外现:
  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
  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帝喾(ku)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轩辕氏的曾孙,号高辛氏,居亳(bo)。①《史记·五帝本纪》称五帝为黄帝(轩辕氏)、颛顼(zhuānxū,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时间跨度约公元前30世纪初至约公元前21世纪初。
  ①亳,今河南偃师县,位于洛阳东、黄河南岸,有二里头文化遗址。
  传说高辛帝还为忠勇王的儿女们封授爵号和领地,这些领地也都在高辛氏的势力范围之内:
  长男盘自能,封武骑侯,处南阳郡(在河南);
  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在河南);
  三男雷巨祐,封立国侯,处冯翊郡(在陕西);
  女婿钟志深,封敌国侯,处颍川郡(在河南)。
  以上爵号和郡望在畲家民居的祖公牌位上可以看到,据此可以判断该户人家的姓氏。
  畲族还传说忠勇王自请到广东凤凰山区自耕自食,高辛帝敕“赍(jī)送盘、蓝、雷、钟金印,御书,券牒,往广东自为一国;仍给支潮州府三县钱粮,架立都府宫殿。以后子孙世代兴旺,散居创业,仍赐长刀、木弩、铁锄随身,各省、府、州、县逢山开山,逢田耕田,永无差徭”。①
  畲族对自己族源的理解虽然不一定是“历史”的,但却是“逻辑”的;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却是“文化”的。畲族关于族源的传说是畲族先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对畲族的民族心理起决定性的作用。畲族同时还通过帝喾高辛的传说,表达了认同中华文化的共同心理,雄辩地说明了畲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
  ①福安田螺园《冯翊雷氏宗谱》卷首,清光绪元年(1875年)编修。
  是“龙的传人”。
  畲族研究中历史疑难问题还有许多,如畲族究竟何时处在原始社会,畲族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畲族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畲族的图腾文化,畲族与汉族中的客家、福佬、疍民等民系的关系,畲族的语言等等。漳州华安县汰溪仙字潭有一处摩崖石刻,摩崖上面的象形刻画近似殷周青铜器铭文,有的像人形,有的像怪兽面谱,有的像高举剑戟的武士,有的像祭祀仪式上的舞者。汰溪仙字潭石刻引发了历史上众多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但直至今日人们对石刻作者及其年代尚未取得共识。193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发表了研究论文《汰溪古文》,认为是古代“蓝雷民族”所为。1963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将仙字潭摩崖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称其为“少数民族遗存的图像文字”。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福建畲族文化读本》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六章,从畲族概貌、福建畲族、忠勇精神、凤凰情结、民俗风情、畲族歌言等方面叙述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