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婚姻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01
颗粒名称: 四、婚姻家庭
分类号: C913.13
页数: 3
页码: 275-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人的婚姻观念和习俗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改变,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畲、汉通婚被接受。婚礼程序简化,服饰变化。结婚费用高昂,年轻人常外出打工筹集资金。家庭中父亲是家长,母亲负责家庭内部事务。子女婚后分居独立生活,父母与幼子同住或分开生活。尊老爱幼、互助互让、邻里和睦是当地的社会风尚。由于偏远和贫困,部分中年男子未娶妻,买子继嗣或过继现象普遍。
关键词: 福安市 坂中畲族乡 婚姻家庭

内容

(一)婚姻 过去,畲族人不愿与汉人通婚,也严格遵守本民族内同姓不婚的禁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男女青年找对象基本上是自己相识或别人介绍后自由恋爱,父母包办现象已经消除。年轻人对畲、汉通婚抱着开明的态度,同姓不婚的禁忌也开始打破。
  畲族男女传统的嫁娶程序过去十分繁琐,50年代以后逐渐简化。80年代,村里办喜事,新郎新娘一般还穿民族服装。男子的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宽沿礼帽,青色长衫,青色布靴;女子则身穿衣领与大襟上绣着花纹的黑色衣裤,腰系围裙,头戴凤冠。这些服饰有的是自己新制的,也有的是从别人那里借来或穿家里老人留下来的。近几年,村民在婚礼上已不穿这种民族服装,装束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结婚仪式主要是拜堂和办酒席。农户屋中厅堂的中庭壁上平时都供有地方神和祖公神,举行婚礼时,神、祖的名称要用红纸重写刷新,家中藏有神图、祖图的要取出来挂在堂上,供新人叩拜。此外,由于畲族人崇拜凤凰,办喜事时堂壁正中一定要贴上红纸书写的“凤凰到此”四字,以示吉祥。
  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畲族青年的结婚费用也相对增加。竹洲山村虽是贫困村,但结婚的花费还是相当大的,低者1万余元,高者两万余元,主要用于聘礼、办酒席和购置电视机、电风扇、组合家具等。为了结婚,年轻人常外出打工,主要是给人烧炭,一点一滴地攒钱回家娶亲。不过绝大多数年轻人靠自己挣的钱应付结婚开支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费用仍需向亲友借。如住在平中山的雷石发,今年31岁,妻子是另一个自然村的居民,今年24岁。两人于1994年结婚。婚前雷石发曾到福安、永安、三明一带替人烧炭,挣了一点钱。而结婚时共花费了两万多元,其中的一万多元是向别人借的。一般人家没有太多的钱,也不愿意多借,一次只能借一二百,因此这一万多元是从许多人那里凑来的。婚后,雷石发不再出外打工,以种田、砍柴为生,自家的田不到1亩,种出的粮食不够吃,便向外村借种1亩水田,收成的四成归田主所有。现在,雷石发夫妇已生有一女一儿,可结婚时欠的钱还有5000多元没有还上。像雷石发这样的情况在竹洲山比较普遍,由于该村既偏远又贫困,本村的姑娘常常嫁到外村,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嫁进来,假如再不借钱大办婚事,竹洲山的小伙子就更难娶到媳妇了。
  (二)家庭 当地畲族家庭类型以三代户和二代户为主。一般是3口~5口人,七八口人的家庭较少。在家庭中,父亲为一家之长,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母亲则为“内当家”,有权处理家庭内部事务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烧饭、洗衣、挑水、饲养禽畜等。由于竹洲山地少人多,妇女一般不下地种田,偶尔在农忙时节帮一帮男人。过去,男人在家里享有很高的权力,妇女的地位较低。如今,女人地位与男人基本平等,有事能够互相商量,能干的女人也可掌管钱财。
  当地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做父母的大都与幼子同住。有的则把父母分开,各跟一个儿子过活。有的是吃派饭,有的则自起炉灶,自食其力,直到真正丧失生活能力时,才由儿子分担赡养。当地村民大都十分纯朴,能够做到尊老爱幼、互助互让、邻里相安、和睦共处、勤俭持家。村里的社会治安良好,很少发生打架、偷盗的现象。
  由于偏远和贫困,竹洲山村没娶到老婆的中年男子较多,大约有十五六个。这些单身汉为了避免绝嗣,一般都买子继嗣,或以叔伯的子侄过继。目前,7个自然村的62户人家中,有14户都属于此种情况。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