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000
颗粒名称: 二、山村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2
页码: 273-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竹洲山村有一所公办初级小学,条件艰苦,但教师尽职尽责。学生数量较少,且面临学习困难。村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节衣缩食送孩子上学。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资源有限,教育条件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 福安市 坂中畲族乡 山村教育

内容

竹洲山村有1所公办初级小学,建于1965年。当时只有教师1人,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校的校址设在主村平中山,房子破旧,四壁为土墙,遇到台风暴雨,孩子们不敢在教室里上课。1996年,市法院拨款8000多元为竹洲山小学改建了校舍。新修的校舍为木石结构,共有两层,楼上为教师宿舍,楼下有两间,1间为教室,1间准备做村委会的办公室。1997年,学校有教师2名,学生20名,共设3个年级。其中一年级有学生5名,二年级9名,三年级6名,都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
  在现任教师中,只有一名毕业于福安师范学校的公办教师。这名教师曾在其它条件较好的完小教书,后主动申请来到竹洲山小学任教。与他一起前来的还有他的妻子,现为民办教师。本来,应该与这名教师一起来的还有另一位教师,因嫌路远山高不愿来,于是他便将自己的妻子带到竹洲山,夫妻二人带着出世不久的孩子在学校住了下来。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宿舍里只有一张木桌、一条长凳和两张单人简便竹床。但这对夫妻却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丝毫后悔,尽心尽力地去教育着山村的孩子们。
  复式教学比起正常教学难度要大,而像竹洲山小学这样的三复式班教起来就更为困难。一般情况是一个年级上课,其它两个年级上自习。每天有8节课,每节课40分钟,写字课是20分钟。学生所用的课本是全国统一的,教师讲解课文时一般要用三种语言:普通话、本地畲话和福安汉话。山村的孩子见识少,相对而言理解和记忆力较差,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由于7个自然村只有1所小学,不少孩子要每天走崎岖的山路上学,住在上竹洲和下竹洲的人家离学校很远,年龄小的孩子每天来回走20余里又陡又滑的山路家长不放心,于是只好等孩子长到10岁左右才送到学校读书。以前,村里的孩子大多上完初小就辍学在家。近年来,村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再穷困也要节衣缩食送自己的孩子到燕科村或虎头村去读寄宿的高小。山村的孩子们学习也十分努力,一般到完小后功课基本都能跟上。
  总的来讲,竹洲山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60年代,村里办过扫盲班,村民们基本上脱盲,但识字不多,主要学习记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是初小或高小毕业,能够读到初中的很少。四十多年来,全村的初中毕业生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