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居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9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居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6
页码: 267-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据乡农经站统计,1996年,竹洲山村农民人均收入为1147元,这一数字是将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等一切都折算在内。从穆云畲族乡的情况看,竹洲山村的生活水平在全乡的33个行政村中是最低的,只相当于全乡人均纯收入的64.4%。然而,通过与村民交谈,我们认为1147元这一数字要高于实际情况。在户访调查中,竹洲山村家境较好的几户人家人均纯收入也只有900元左右,按照福安市人均800元的贫困线标准,相当部分农户都应属于贫困户。
关键词: 福安市 坂中畲族乡 居民生活

内容

据乡农经站统计,1996年,竹洲山村农民人均收入为1147元,这一数字是将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等一切都折算在内。从穆云畲族乡的情况看,竹洲山村的生活水平在全乡的33个行政村中是最低的,只相当于全乡人均纯收入的64.4%。然而,通过与村民交谈,我们认为1147元这一数字要高于实际情况。在户访调查中,竹洲山村家境较好的几户人家人均纯收入也只有900元左右,按照福安市人均800元的贫困线标准,相当部分农户都应属于贫困户。
  一、居住条件
  竹洲山是革命老区,1935年~1937年,7个自然村的房屋全部被国民党烧毁。1952年,民政等有关部门拨出专款为竹洲山畲族人民重建家园,平整了被焚的断壁残垣,在废墟上盖起了畲族传统土木结构的新瓦房。1997年,全村共有房屋18座,均为50年代政府拨款所建,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每户平均住房面积32.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7.7平方米,居住较为拥挤。
  竹洲山畲族村落属于零星分布的散漫型住宅点,基本上是“单座楼”或“几栋厝”。其中三湾、下竹洲村都只有1座房屋,而人口较多的主村平中山也才有4栋。这些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安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盖以瓦片。墙面为浅黄色土墙,配着墨黑的屋顶,很有特色。
  二、饮食状况
  过去村民们以番薯为主粮,缺粮现象十分普遍,遇到灾荒,时常以野菜充饥。80年代以后,稻谷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如今,村民们的主食一般是以白米和番薯丝对半掺后蒸食,白米饭则用来招待客人。以前,竹洲山人吃纯番薯丝饭的人很多,现在已很少见,但遇到灾年也有吃这种饭的。如前面提到1997年夏季的台风使三湾一带的稻谷几乎没有什么收成,有余钱的人家就到乡里买米吃,没有钱的便只好吃这种纯番薯丝饭。
  村民们的蔬菜主要有马铃薯、芋头、萝卜、芥菜和大白菜、小白菜。炒菜一般用猪油,调味品以食盐为主,很少放葱、姜及酱油和味精。主要原因是这些调味品需要花钱,村民们不仅缺钱,而且采购也不便。竹洲山的7个自然村中只有主村平中山有两个小卖店,日用品的种类很少,从其它自然村到主村也要走很远的山路,所以村民们采购生活必需品宁愿到穆阳镇,从山村到镇上来回一趟不容易,村民平均两三个星期才去一次,带回来的食品主要是咸鱼和猪肉。有些生活困难的贫困户没有钱买肉吃,甚至连猪油也买不起,做菜时就将萝卜、青菜在清水中加点盐煮食。一般农户一个月能吃到一两次猪肉。
  三、用水用电
  以前,竹洲山村的人畜用水均为泉水或田水,缺水的自然村的村民要走几里山路去邻村挑水。如主村平中山人口较多,却缺乏水源,村民们饮水用水要到曲坑去挑,山陡路滑,非常不便。70年代,福安县开始进行改善畲族村人畜饮水条件的工作,1983年县民委成立以后,这项工作的进展明显加快,但竹洲山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水改工作开展得较晚。1993年,福安市为石厝下、平中山两个自然村引进自来水。引水的资金除上级拨款4000元外,村民们砍伐了集体所有的价值8000元的老树作为投资。1995年,邻近平中山的曲坑村也通了自来水。目前,虽然有3个自然村用上了自来水,但是深山里的三湾、十二泡、下竹洲和上竹洲的村民却依然饮不到自来水,大多靠很长的细塑料管引水到家。三湾村尤为艰苦,村民们还是靠原始的引水工具——用打通竹节的竹筒来引山涧的泉水,由于水量小,人们要用水桶一个一个地轮流接水。到了涸水季,还要到远处有水源的地方挑水饮用,十分不便。
  竹洲山距离闽东水电站较近,1986年,政府投资从水电站架设高压电线,使全村居民有了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但竹洲山的电费较贵,1997年每度1.5元。由于农户家中电器很少,因此用电量不大,主要用于照明。1995年,全村年用电量为8100千瓦/小时。
  四、家庭设施
  (一)厅堂用具 一般人家均有木制八仙桌1张,木制短凳、长凳若干条,多为原木色,上面漆上桐油。逢年过节之时,八仙桌还用来祭祖祭神或聚餐。
  (二)卧室用具 一般家庭的卧室用具较为简朴,大多为1张木床(也有人家还使用简便的矮脚竹床)、1个双屉桌,富裕些的人家有衣橱或桌橱。贫困户家中则除了床铺、被褥外一无所有。如住在三湾的86岁的钟寿连,是竹洲山村9个老红军中惟一健在的老人,已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靠政府发放的补贴过活。以前,补贴金每个季度只有100多元,1997年才上调到258元。老人住在二楼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房间里,屋中只有1张破床,床上有1领草席,还有1条露着棉絮的破烂不堪的被子。
  (三)厨房用具 村民们做饭依然使用土灶,灶上有两口相同口径的大铁锅,配以木制锅盖和木瓢、木铲,蒸饭时多用木制桶。烧火使用的柴草为细碎的松枝、芒草等茅柴,整齐一些的木柴自家舍不得用,多背到坝头(水电站)卖掉,以便换取其它生活用品。吃饭用具一般为3个抽屉的饭桌,长凳、短凳若干。碗筷不用时可以放在饭桌抽屉内。
  (四)耐用消费品 如今,大多数农户家中都安上了简便式电扇,少数农户家中有缝纫机。整个行政村有10余台黑白电视机,其中6台是1987年福安市政法委主任派人送来的,当时电视机虽分送到各自然村,但却收不到节目。1997年,市广播电视局和市法院分别支援5000元和3000元,在邻近闽东水电站的石厝下和主村平中山设置了两个电视差转台,使包括曲坑在内的3个自然村可以收到七八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由于三湾、十二泡、下竹洲和上竹洲处在深山沟中,电视信号依然无法收到。
  五、邮电通讯
  1935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竹洲山曾设立过中共福安县地下革命交通网,开展传递情报等工作。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了穆阳邮政局,该邮政局的前身是1909年在穆阳镇设立的邮政代办所,1943年改立为穆阳四等邮政局。1951年改称穆阳邮政营业处,1984年为三等邮电支局。竹洲山村地处偏远山区,没有设立投递路线,村民们寄信、收信都要亲自跑到穆阳邮电局,也有委托去镇上办事的村民顺路捎带的。
  以前,整个行政村不通电话,传递信息十分困难。近几年,穆云畲族乡政府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非常重视实现全乡“两通”,即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电话。邮电局对山区安装电话给予优惠,免费提供光缆线,使竹洲山村于1997年终于有了第一部电话。这部电话是年轻的女支部书记自已借钱安装的,由于她家住在邻近闽东水电站的石厝下村,因此从水电站接电话线比较方便,共花了2000多元。支书还想为主村平中山安置1部电话,但费用太高,需要9000余元,实在是无力筹措。目前,由于支书家有了电话,乡里与之联系方便多了,但7个自然村之间的联系仍较为困难,村民主任和村会计分别住在十二泡与下竹洲,若有事需召开村委会议,支书至少要走一整天的山路前去通知,十分辛苦。
  六、道路与交通
  竹洲山距乡政府驻地(设在穆阳镇)约有14公里,过去没有公路相通,村民们到镇上去一趟来回要走一整天。1971年,政府在穆阳溪上游修建了闽东水电站,从水电站到穆阳镇的公路也逐渐开通。1977年,为方便竹洲山村民过河,在石厝下附近又建起了一座长60米、宽4米的桥梁。桥梁与电站之间有机耕路相通,可行驶机动小车。目前,竹洲山共有4辆“三叉车”,均为本村青年自己借钱购买,每辆车的价格大约是8000元。这种车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装货,主要往返于本村与穆阳镇之间,单程每位乘客收费3元。
  与过去相比,竹洲山与外面的交通已经便利了许多,但居住在不同自然村的村民之间的往来依然不便。各村之间只有羊肠小道相接,崎岖难行。离水电站较远的村寨的居民出山一次还是不太容易,运点货物更是困难,无法借助交通工具,只能肩挑、人扛、背驮。由于竹洲山的田地少,土质差,村民们多以砍柴为副业。又因附近的山林被国营林场划去,故砍柴要到很远很陡的地方,去一天砍回一担,第二天挑到坝头去卖,只能卖到十来块钱。不但木柴的价格低,猪肉、茶叶的收购价也比离镇上较近的村庄低了很多。深山里虽说有不少毛竹,但因道路崎岖、运输困难,没有人愿意进山收购。可见交通不便是竹洲山人民难以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村庄搬迁
  50年代,政府为竹洲山人民拨款重建家园时曾计划将房屋盖在穆阳镇,但村民们担心搬到镇上后缺田少地,无法生活。最后,房屋还是盖在了深山之中。1994年以后,福安市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帮助生活条件、生产条件恶劣的村落搬迁到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地处竹洲山的十二泡、下竹洲和上竹洲3个自然村被列入搬迁计划之内。然而,尽管村民们都十分愿意走出深山,搬到邻近穆阳镇的村落中去,且政府又给予优惠政策,减免土地税等,但这些村庄的大多数居民却没钱盖房。有的农户虽然借钱盖起了房屋,却又因活儿难找,没有生活来源,只好又回到山里居住、种田。家在十二泡的村民主任蓝石金一家就属于这种情况。由此看来,“造福工程”既是一项卓越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何能真正使之造福于千百户畲乡人民,还需各级政府部门计划周详,采取配套措施。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寿连
相关人物
蓝石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