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经济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7
页码: 238-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铁湖村是福安市典型的畲族聚居村,农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村主要种植粮食、茶叶、油茶等农作物,农业技术较为传统,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关键词: 福安市 铁湖村 农业经济

内容

从实地考察的情况看,铁湖村仍然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根据福安市城阳乡经营管理站提供的资料,1996年,铁湖行政村经济总收入76.6万元①,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合计62.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1.72%,农业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一、耕作条件和技术
  (一)耕地 铁湖村的农业生产以水田稻作为主。根据村委会提供的数据,1996年初,行政村的耕地总面积750亩,当年因国家征用基本建设用地10亩,灾害毁地20亩,年末实有耕地720亩。其中水田654亩,旱地66亩。在4个自然村中,汉族聚居的高板村耕作条件最好,其耕地几乎全部是分布在104国道两侧平坦的水田,机耕或畜耕都很方便。铁湖自然村原来的耕作条件也不错,但自1992年公路边的16亩耕地(其中水田15亩)被征用于建设开发区后,村庄周围已无水田,现有的水田与满洋和高板村一样,全部都在山上,村民到自己的水田耕作需要翻过村后的一座山,步行约需20至30分钟。
  3个畲族自然村的水田都比较分散,且呈不规则的梯田状,最大块的水田不足一亩,小块的只能插一行秧苗(约10兜秧苗),面积一分(0.1亩)以下(几厘)的水田占大多数。但这些水田一般都能自流灌溉,梯田的坡度也不算陡,故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耕作条件在福安市的畲族村中算是比较好的。
  (二)耕作技术 由于水田小而分散,耕牛转弯不方便,所以3个畲族自然村的耕作均以手工劳动为主。1996年,全村只有14头牛,其中能劳役的耕牛仅7头。高板汉族村的水田面积较大且平坦,故均为畜耕。
  畲族村的水田春耕一般为二犁二耙。可用牛耕作的水田,若雇有耕牛的人家帮忙,每天需50元。由于价格较高,村民们为了省钱往往只是一犁一耙或一犁两耙了事。相对于我国南方农村春耕通常的三犁三耙或三犁四耙来说,其耕作显得较为粗放。
  手工犁田一般都用田锄。田锄是畲族自然村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之一。田锄的头部酷似锄头,但比普通锄头略窄且薄、短,田锄的整个形状似锄,像是锄与锹的结合。村民们在锄田时为方便省事,一般都是边锄边耙,顺手用田锄将翻起的田土捣碎(稀)。受这种耕作方式的制约,畲族自然村目前只种一季水稻,每年收割后也不种越冬作物,而是用水泡田,这样第二年锄田就容易得多,但同时也降低了耕地的使用效率。稻作中的插秧、收割等也均为手工劳动。旱作农业亦然。
  畲族自然村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植保技术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其中,杂优水稻良种的广泛使用是粮食产量提高的最直接原因。按满洋村一位钟姓村民的说法:过去种的水稻是高秆品种,1.2尺的间距,亩产三四担稻谷;现在种的水稻是杂优矮秆品种,6寸间距,平均亩产七八担。自80年代起,畲族村居民就已经很少使用农家肥,主要是使用氮肥、磷肥和复合肥。1996年,全村共使用氮肥10吨、磷肥6吨、复合肥2吨,与80年代末相比,化肥的使用总量(折纯)变化不大,然而用肥的结构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复合肥的使用量呈缓慢提高的趋势,反映了畲族农民用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提高。
  二、种植业
  种植业在铁湖行政村的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根据城阳乡经管站提供的数据,1996年,行政村种植业收入54.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1.15%,占农业(大农业)总收入的87.06%。当年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075亩,比1990年的2020亩略有增加。在1990年~1996年期间,农作物播种面积最多的1994年为2176亩,最少为1992年的1798亩,波幅约为21%。
  (一)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在全村的种植业结构中居最重要地位。1996年,粮食种植面积1682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06%,也是1990年以来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1990年~1996年期间,粮食种植面积的波动幅度为8.52%,波幅很小,种植面积最少的1990年为1550亩。1990年~1995年的6年间,全村平均每年的粮食产量为332.8吨,其中产量最低的1992年为285吨,产量最高的1995年为382.7吨,其余4年均在320吨~340吨之间,波幅也很小。根据铁湖村委会提供的数据,1996年,粮食总产340吨,平均亩产202.14公斤;若按城阳乡经管站提供的数据,1996年的粮食总产则为452吨,平均亩产268.73公斤。
  铁湖行政村居民种植的粮食品种有水稻、番薯、小麦、大麦、大豆和马铃薯。福安畲族历史上是以番薯为主食的,番薯曾是主要的粮食种植品种,但这种状况在60年代后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水稻逐渐成为畲族村居民的主食和主要的粮食种植品种。1996年,铁湖村的水稻种植面积1112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6.11%,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6.06%;同年番薯的种植面积仅200亩,亦是1990年~1996年7年间番薯种植面积的平均值,全年总产19吨(按4斤鲜薯折1斤粮食),平均亩产95公斤。不过,尽管番薯在畲族村的粮食结构中已退居次要位置,但其在畲族居民的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位置,主要是取番薯藤和番薯的表皮喂猪,番薯的较好部分刨制成丝晒干后自己食用。
  1996年其它粮食品种的种植情况为:大麦种植80亩,平均亩产81公斤,总产6.5吨;马铃薯180亩,平均亩产161.11公斤(鲜马铃薯按4∶1折粮食),总产29吨;大豆60亩,平均亩产20公斤,总产1.2吨。从总体上看,除水稻外,铁湖村居民种植的番薯、大麦、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基本上均属于零星种植,其种植的作物品种(种子)和种植方式大体上都沿袭着传统习惯,单位面积的产量都比较低,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会对粮食生产构成太大的影响。
  (二)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油菜、糖蔗、果蔗、茉莉花、莲藕、药材等。受市场价格的影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波动较大。1990年~1996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为210亩,7年平均每年种植98.17亩。1996年为55亩,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为:油菜22亩,总产380公斤;芝麻13亩,总产150公斤;茉莉花20亩,总产350公斤。花生、糖蔗、果蔗、莲藕、药材等1990年~1994年曾经种植过的经济作物,或者是已经无人种植,或是因种植的面积太少,1996年已不再列入统计。全村的经济作物基本上都是零星种植,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不大。
  (三)其它作物种植 主要有蔬菜、西瓜、紫云英(绿肥)等。1990年~1996年的种植面积在150亩~480亩之间,波动幅度很大。种植最少的1991年、1992年为150亩,种植最多的1994年为480亩。1996年种植338亩,其种植的主要情况为:
  1.蔬菜。1996年种植280亩,总产140吨。但种植面积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汉族聚居的高板村,品种主要有圆白菜、芥菜等,绝大多数是作为商品出售。3个畲族自然村的蔬菜均为零星种植,以农户自己的需求为目的。
  2.西瓜。1990年种植120亩,1991年~1994年无人种植。1994年以后种植的面积不大,1996年种植40亩,总产80吨。种植西瓜的主要是高板村的农户,畲族自然村很少有人种植。
  3.紫云英。70年代“以粮为纲”时期曾广泛种植,以后渐少,1990年~1993年已无人种植。1994年后有少量种植,1996年种植面积20亩,主要作为绿肥使用。畲族自然村无人种植。
  此外,高板村的花卉种植已颇具规模,对居民的经济收入已产生很大影响,但目前尚未将其列入统计项目。
  (四)茶叶和水果 茶叶和水果生产在福安市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铁湖行政村的影响却不大,亦是属于农户的零星种植。1996年,全村拥有茶园面积13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00亩。自1990年起,全村的茶园面积和可采摘面积均无变化。近两年因茶叶价格下跌,1997年鲜茶的收购价仅0.5元~0.6元一斤,制好的茶每斤还不到2元,如此低的价格使农民已不愿种茶,导致茶园的荒废面积不断增加。种茶较多的满洋村,全村66户人家,管理得较好的只有4户人家的十余亩茶园,其余农家的茶园多已荒芜,只能采一点茶自制自己食用。
  水果的品种主要有枇杷、柑橘、桃、李、杨梅等,多为农户在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连片种植的水果很少。1996年,全村水果面积19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90亩,总产8.9吨。主要的水果生产情况为:枇杷面积16亩,一般年景总产1吨,1996年总产0.4吨;柑橘为1990年以后种植,1992年~1996年城阳乡经管站的统计为140亩(村委会的统计仅20亩),1996年柑橘总产仅3吨,不论采用哪一种面积的统计数据,其单位面积产量都是相当低的;桃树的面积24亩,均为可采摘面积,1994年~1995年的总产7吨,为历年最高,1996年总产2.5吨;李树的面积正在逐年减少,1991年全村有18亩,1996年只剩10亩,总产3吨;杨梅,1990年~1995年的面积为2亩,1994年总产0.2吨,1996年未见统计。
  近两年由于市场的变化,大多数水果的价格均呈下跌趋势,加之铁湖行政村居民种植的水果品质不佳,无优良品种,故农户砍果树的现象增多。1996年,由于橄榄的价格趋高,每斤可卖2.5元~3元,村委会即组织人力上山种了约3000棵橄榄树。这批橄榄树属于村集体财产,也是全村惟一比较有规模的连片种植的果树。
  三、林业
  虽然3个畲族自然村的土地基本上均为山地,耕地也在山上,但林业生产在全村经济中的地位却很低。1996年,行政村林业收入2.6万元,仅占经济总收入的3.39%,占农业(大农业)总收入的4.15%。林业生产中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是绿竹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绿竹2000丛,至1996年增加到7000丛,增长了2.5倍,年产绿竹笋约70吨,成为铁湖和高板两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它主要林产品的生产情况为:油茶,全村约50亩,全年产油茶籽1.5吨;毛竹,年产400根~500根,毛竹笋产量约1吨;木材,1990年~1993年期间每年产木材10立方米~20立方米,其中自用和出售的木材各占一半,1994年以后再无统计。此外,零星的林副产品还有木柴、山苍子、杂木棍、棕片等,多为自用,亦有少量富余出售。
  四、畜牧业
  从城阳乡经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看,铁湖村的畜牧业在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很低,1996年畜牧业收入4万元,仅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22%,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6.39%。①畜牧业生产以养猪和养家禽为主。
  畲族行政村居民养猪和饲养家禽都保持着非常传统的方式。喂猪还是用老办法,一般是将番薯藤或其它青饲料切碎,混合以米糠或少许番薯,经熬煮后喂食;喂鸡和喂鸭则基本上是直接用稻谷。当问及为何不用专门饲料喂养时,一般的回答是:“买饲料每担要花80元,番薯藤是自家地里的,不用花钱。”但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则明显地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①。目前畲族村居民基本上都是每家养一二头猪,养几只鸡鸭。个别农户养的鸭稍多些,但亦不过是数十只到百余只。
  90年代以来,铁湖行政村生猪存栏的数量波动较大。1990年~1991年,全村生猪存栏为260头~265头,1992年~1993年每年存栏120头。1996年末存栏267头,其中120斤以上的肉猪172头,能繁殖母猪2头;当年出栏肉猪352头,其中自宰自食70头,猪肉产量25吨。畲族村居民以养肉猪为主,通常是购买五六十斤的小猪回来喂养,养至200斤左右就出售。由于无饲料成本,出售肉猪的收入扣除买小猪的支出大体上就是净收入。一般的畲族家庭每年都可以出栏一二头肉猪,故养猪是畲族村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乡经管站统计上的意义。
  除养猪外,1996年全村还存栏家禽2100只,其中鸡600只,鸭1500只,当年村民自宰和出售320只;山羊存栏26只,当年自宰和自食16只。90年代初,一些村民曾养过蜜蜂、家兔、奶牛等,1996年已无人饲养。1996年,全村水牛存栏14头,主要是作为耕牛饲养,其中能劳役水牛7头,能繁殖水牛6头,当年生小牛1头。
  从总体上看,畲族自然村的农业尚处传统农业阶段。无论是水稻或其它作物的种植,还是猪和家禽的饲养,均属于传统的小农式经营。这种以解决自己吃饭为基本目的的农业,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其收入是比较稳定的,但好年景也不会有大的增长。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城阳乡经管站
相关机构
铁湖村委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