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基本情况
分类号: K925.7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铁湖村是福安市典型的畲族聚居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挑战。
关键词: 福安市 铁湖村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历史和沿革
  铁湖村最早是由畲族钟姓人氏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梨坑迁址而逐渐形成村落。因村旁一面积9.2亩的小湖(铁湖)而得名。相传该湖有水獭出没,故又称“獭湖”,铁湖村也因此曾称“獭湖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铁湖村属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1932年属实验乡柳堤保。
  铁湖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30年代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1932年10月,闽东革命领导人深入铁湖村,秘密联络畲族群众,建立骨干队伍,进而发动广大畲族同胞参加革命。1934年1月建立了铁湖村苏维埃政府。村苏维埃政府设主席1人,财政委员、粮食委员、土地委员、肃反委员各1人,交通委员2人。不久即建立了中共铁湖村党支部,并开展了分田分粮运动,从而提高了广大畲族同胞的革命积极性。1935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铁湖村的革命斗争转入地下。1936年1月,中共党组织再次派员到铁湖村,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30年代,铁湖村共有5名中共党员,1949年仅剩下2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铁湖村属城关区化蛟乡,1958年撤乡并社后为城关人民公社化蛟大队。1972年分队,成立铁湖大队。1981年城郊人民公社更名为城阳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铁湖村委会归属城阳乡管辖。
  二、民族与人口
  1996年,铁湖行政村共有158户、720人,其中畲族105户、49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6.46%和68.06%。在行政村所辖的4个自然村中,铁湖、满洋和岩角亭均为畲族聚居村,亦有极少通过嫁娶迁入的汉族。满洋村的人口最多,共66户、297人,分别占行政村的41.77%和41.25%,全村主姓蓝,自迁入形成村落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铁湖33户,主要姓钟;岩角亭21户,雷、钟、蓝姓都有。高板村均为汉族,共38户,以郑姓居多。
  1996年,铁湖行政村共有劳动年龄人口405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上学者6人,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者8人,不足劳动年龄参加劳动者4人,超过劳动年龄参加劳动者10人。实际劳动人口仍为405人。劳动人口的分布情况为: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及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劳动力合计98人,占全村劳动人口的24.20%,比1994年增加了26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者约60人,占14.81%;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247人,占60.99%。
  三、资源与环境
  铁湖行政村总面积2120亩,其中耕地720亩,山地1400亩。林业资源主要有马尾松、杉树、灌木、毛竹、绿竹等。其中绿竹是铁湖和高板自然村最重要的经济林木,两村居民多年均沿交溪东岸种植绿竹,形成了宽约30米、长约5000米的绿竹林带,亦成为福安市有名的“十里绿竹长廊”。绿竹的产笋量很高,铁湖自然村居民每年从竹笋的销售中户均可收入500元~600元。毛竹主要分布在村落周围的山上,种植的数量不多,多为农户编制竹篮、竹筐等自用,亦有少量毛竹或竹制品出售。马尾松是山上的主要树种,一般都不成材。灌木主要是用来作燃料。
  农业的主要物产,粮食有稻谷、番薯、马铃薯,亦零星种植一些大麦、小麦和大豆;经济作物和水果有茶叶、花生、芝麻、果蔗、茉莉花、药材、蔬菜、油茶以及枇杷、柑橘、桃、李、杨梅等。除了茶叶外,经济作物和水果等均为零星种植。
  铁湖村依山傍水,是福安市地理环境最优越的畲族行政村。岩角亭、铁湖和高板3个自然村均沿104国道分布,铁湖自然村居中,南北分别为高板村和岩角亭村,各距铁湖自然村约1.5公里;满洋村在山上,位于铁湖自然村东侧约2公里。岩角亭、满洋、高板3个自然村呈“品”字形环抱铁湖自然村。104国道福汾段为二级公路,汽车的流量很大,平均每分钟约有8辆汽车经过铁湖,是发展汽车维修业、餐饮业和汽车旅馆业的好地方。
  公路西侧的交溪,是福安市的重要水上通道。在河中捞沙采石(鹅卵石)曾是铁湖、高板、岩角亭3个自然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铁湖村委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