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居住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50
颗粒名称: 三、居住条件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225-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凤洋村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房增多,但仍保留老房屋。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家庭结构以两代、三代为主。
关键词: 凤洋村 居民生活 居住条件

内容

根据《福安畲族志》所载,80年代末,凤洋自然村共有房屋83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1979年以后新建,除了2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从1990年~1997年,全村共有40多户新建了住房,其中有32户建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有3户建的是砖木结构房,仅有7户建的还是土(土坯墙)木结构房。建房质量的提高表明农户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于房屋是随山势叠建,新建的住房很多都是因地而建,这就摆脱了传统的式样和结构。在北京某大学任教(凤洋村籍)的一位画家在村中建的一幢三层楼房,设计别致,有很强的艺术感,外墙均采用青砖,显得特别典雅;在村中开商店的人家盖的住房,则采用了实用的前店后堂(厨房加饭厅)格局,这样即使是吃饭时也不会耽误卖东西。
  不过,全村的大多数房屋还是传统结构。但“四〓厝”的房屋极少,多为两〓木板加左右两侧土坯墙或砖墙,楼层以两层居多。房屋内部的“中庭壁”及前厅、后厅、卧室、灶屋、天井等的布局与其它畲族村的传统住房完全一样。①厨房的灶台是福安市在农村统一推广的式样,均有两口大的锅眼,烧火的口和放茅柴的地方设计都很合理,大多数人家的灶台都砌上了白磁砖,看上去干净、整洁。
  凤洋村保留有许多老房屋,迁入该村第一代人建的房屋至今仍然保留着,其中一座现在还住有人家,已经传了38代。有一座第一代人建的房屋虽然四壁的土坯墙早已倒塌,屋内相隔的木板也全无,但被烟火熏得发黑的杉木房柱、房梁以及屋檐上的木雕虽然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却依然基本完好,仍然顶着黑瓦挺立在荒废的宅地上,像是在诉说凤洋村三百余年的沧桑。杉木在这里如此耐用,真是奇迹。
  四、婚姻和家庭
  50年代,畲族家庭内部重男轻女、包办婚姻和抱童养媳的现象还很普遍,结婚年龄一般为15岁~19岁,忌同姓结婚,亦不与外族通婚,寡妇可以再嫁。①50年代末,抱童养媳的现象已经根除,但其它习俗依然程度不同地保留着。改革开放以后,凤洋村居民由于生产经营空间的扩展,对外交往的增多,使传统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包办婚姻的现象已基本绝迹;早婚的现象极少,绝大多数青年人都是在法定年龄结婚;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婚姻一般都持比较开明的态度,已不太忌讳年轻人之间的同姓结婚和与外族通婚。重男轻女的现象虽然还存在,但其程度也有所减轻。
  外出打工者对传统婚姻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常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在开放的社会中形成了许多新观念,包括新的审美观和婚姻观,已不太受传统习俗的约束。有两名年轻人分别娶了四川、广西的女子,婚姻的地域范围也大大扩展。
  现今凤洋村居民家庭以两代户和三代户居多。儿子结婚后一般都分家另立门户,无新住房亦与父母同住在原来的房屋,但都单独开火吃饭,经济上独立核算。如果是有几个儿子的家庭,婚后无新住房也都住在原来的地方单立门户,形成一座房屋住三四户人家的现象。女儿长大到结婚年龄一般都出嫁,极少有招女婿入赘的情况。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