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49
颗粒名称: 二、饮食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224-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凤洋村居民饮食从番薯为主粮转变为以大米饭为主,鱼肉消费增加,饮食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凤洋村 居民生活 饮食

内容

凤洋村居民历史上是以番薯为主粮,而且缺粮的问题比较严重,遇到灾荒年景只好以野菜充饥。1950年以后,粮食问题虽然逐步得到解决,但某些年份依然有不少农户缺粮。如1956年即有58户178人缺粮,政府为此供应原粮6232.5公斤,折合成品粮4487公斤。1966年,当时的凤洋大队全年粮食总产2969担(148.45吨),在交售给国家783担公粮、公余粮和议价粮,以及留足种子和集体用粮后,人均口粮276公斤,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牢固,1968年粮食总产2123担(106.15吨),比1966年减产了28.49%,可供社员分配的口粮只有1189担,比1966年减少了38.99%,亦即社员的人均口粮不会超过168公斤①,仍然存在缺粮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凤洋村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均稳步提高,从而彻底解决了粮食的短缺问题,1996年,人均口粮已达349公斤,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多。不仅如此,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的增加,村民的主食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70年代末以前)的以番薯米饭为主食变成以大米饭为主食。居民的饮食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村中小商店这些年配备的冰柜就不难看出,村民们对鱼肉的需求正在扩大,一般的家庭一周或十天都能吃得上一两次鱼肉,收入高的家庭吃鱼肉已是比较平常的事,不再是节日的专有食品。根据1997年11月康厝畲族乡人民政府“小康办”提供的资料,凤洋村居民人均年消费动物性食品为45.8公斤,达到了福建省制定的该项小康标准。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