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948
颗粒名称: 一、衣着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223-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凤洋村居民衣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到现代,年轻人更追求时尚与都市化,打工者影响服饰审美。
关键词: 凤洋村 居民生活 衣着

内容

50年~60年代,凤洋村还存在缺衣少被现象。1961年~1965年期间,人民政府向凤洋发放的救济物资有:单被80床、棉被89床、棉衣45件、卫生衣109件、卫生裤4条、棉毛衣33件、单衣裤168件(条)、棉布6尺、布票7931尺、棉花票379斤、棉花130斤。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洋村缺衣少被的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
  与50年代相比,凤洋村畲族居民的衣着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除了极个别老年妇女还穿传统的民族服饰,保持头发向上梳圈、绕着头的周围束红线的传统习惯外,已很难看到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畲族村民。凤洋村居民的衣着一般都有较强的时代感,如70年代也流行黄布军装,80年代后服装的式样开始多样化。现今男女青年衣着讲究式样,都市化特征比较明显:男青年或西装或夹克,多穿皮鞋或旅游鞋;女青年或西装或紧身衣或裙,式样繁多,多穿旅游鞋、皮鞋或高跟鞋。少年儿童则注重色彩鲜艳,基本上与都市的同龄人无异。中老年人的衣着则以实用为主,穿夹克衫、干部服、中山装的都有,看上去式样显得有些陈旧,却很方便生产劳动。
  众多的外出打工者对畲族村民服饰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把城市居民衣着的审美观带到了偏远山村。由于人多耕地少,加上种田的收入与打工相比相差太远,故外出打工归来的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干农活,甚至连上山砍柴、挑水之类的活也不愿干(其穿着已不适合干这些活),而由于他们外出打工的收入较高,长辈们也没有太多的怨言。这就使得不适应干农活的都市流行服装也能够在山村流行开来。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