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生产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90
颗粒名称: 二、农业生产技术
分类号: F323
页数: 6
页码: 145-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坂中畲族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工具、用肥技术和水利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在新式农具的推广和电气化事业的发展。配方施肥技术、根外追肥和秸杆还田等施肥方法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产量。水利条件的改善则得益于修建水库、电站、水坝和引水渠等工程。然而,在偏远山区,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仍面临困难。
关键词: 福安市 坂中畲族乡 农业生产技术

内容

(一)生产工具 1949年以前,坂中农村的主要生产工具有犁、耙、锄头、木锄、山锄、田锄、牛粪耙、齿耙、砍刀、刈刀、镰刀等十多种,还有粮食加工、收谷、晒谷等用具。50年代以后,先后推广了人力车、独轮车、步犁、水稻插秧机、中耕机、打谷机、脱粒机等新式农具。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很多当年推广的新式农具已经被淘汰,而大多数传统农具和与家庭经营相适宜的农业机械则被保留下来。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喷雾器、农用水泵、脱谷机、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的广泛使用。80年代以来,耕作机具中的小型轻便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受到普遍欢迎,与之相配套的机具有南方水田系列犁、系列耙、IG—100、IG—150型旋耕机等。在植保机具中,手摇喷雾器仍然是农村使用的主要机具,1979年引进的东方红弥雾喷粉机,配备1马力汽油机,背负式单人操作,使用方便,也比较受农民的青睐。水稻收割则仍以传统的平口镰刀为主。脱粒机具中,山区较多地使用人力打谷机,也有使用传统打谷梯或谷桶的,河谷平原则普遍使用动力脱粒机。粮食加工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90年代以后,坂中畲族乡的电气化事业发展很快,1996年,全乡农村用电量达950万千瓦时,是1990年的18.16倍,其中农业用电量为245万千瓦时。
  坂中的畲族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或高丘陵地区。1949年以前,由于经济落后,畲族居民连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具都无力购买,生产工具严重缺乏,作为畜力的耕牛在畲族村更是少有。自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除了发给畲族居民生活补助款外,还投放农业贷款和生产补助款,用以支持畲族农民购买耕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至60年代后期,畲族村农具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60年代,畲族生产队开始修筑积肥用的粪池和储粮用的仓库,以及集体牛、羊栏等,并开始购买人力打谷机等简易农业机械。70年代,畲族村出现了手扶拖拉机,逐渐推广使用喷雾器。80年代,引进了碾米机、淀粉机,小型抽水机、水泵也开始为畲族村的生产服务。90年代,随着畲乡茶叶贸易的发展,制茶机开始进入畲家。但是,由于大多数畲族村地处偏远山区,农村电气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畲族村虽然已实现了村村通电,但因架线费用高和低压送电损耗大,致使电费普遍高于全乡平均电费,畲族居民因电费太贵而不敢多用电;畲族村的土地多为梯田,机耕十分不便,有些小块水田甚至都无法使用畜耕,导致生产中的人力成本普遍高于河谷平原地区。此外,目前畲族村居民基本上都是从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什么都种一点儿,难以承担过高的农机和电力费用。这些状况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在畲族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用肥技术1949年以前,农作物主要施用农家肥。1937年的农业调查表明,乡内使用的肥料主要有8种:菜油饼、人畜粪尿、蛉内(一种壳类水产品,捣碎做肥用)、兽肥、骨肥(牛骨灰)、植物灰、豆根、虾什等。50年代以后,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农家肥依然不失为重要的有机农业肥源。根据1982年~1983年进行的第三次土壤普查,针对全乡土壤普遍缺磷、缺钾的状况,全乡开始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科学施肥方法。根据水稻的需肥特性和本乡土壤缺磷钾以及农民重氮轻磷、钾的弊端,采用适当增施磷、钾肥,协调氮、磷、钾的配比,将氮、磷、钾之比调整为1∶0.4~0.51∶0.95~1.1,同时大力推广优化配方,使施肥定量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据统计,1996年,全乡推广配方施肥5000亩,亩产402公斤,比对照田亩增加26公斤,增产6.9%。另外,乡农技站还推广了根外追肥、秸杆还田等施肥方法。1996年,全乡根外追肥施用微肥(锌、硼)面积2500亩,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1996年,全乡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871吨,其中氮肥796吨,占42.54%;磷肥450吨,占24.05%;钾肥272吨,占14.54%,代表当代用肥趋势的复合肥施用量达353吨,占18.87%。与此同时,中华叶面宝、奥普、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等也开始普遍使用,表明农村居民的种田技术在进一步提高。
  (三)水利条件 坂中畲族乡的水利条件较好。交溪水系在乡境一段称富春溪,流域面积为33平方公里,雨量充沛。但由于地处交溪下游,如遇台风暴雨,溪水暴涨、渲泄不及也常易酿成灾害。50年代后,乡政府与当地人民修筑了多处水库、电站、水坝和引水渠,极大地改善了防洪救灾能力及农业生产条件。
  1949年以前,坂中农村传统的提水工具主要有龙骨水车和戽斗水车,且只有中农以上的家庭才拥有这种灌溉工具。50年代后期,坂中乡开始建抽水机站(机灌站)为稻田提供灌溉。60年代引进了水轮机与水泵一体的水轮泵,安装在富春溪具有一定水势的河段,利用水能自动抽水灌溉,其中最大的松潭水轮泵站装机200千瓦,可灌溉农田1500亩。70年代,电灌站的建设发展较快,其间新建的长汀电灌站装机33千瓦,可灌溉1000亩农田。1979年以后,坂中乡开始兴建茶果喷灌工程,在主要的茶叶、茉莉花种植区安装喷灌机械,改善灌溉条件。至1996年底,全乡共有水轮泵站两处,电灌站12处,引水渠总长8000米,灌溉面积5000亩。
  (四)耕作技术 1949年以前,富春溪沿岸平原的汉族农民基本上以“麦—稻”、“豆—稻”、“稻—菜”等耕作制度为主,山区的畲族农民大多在山垅水田种植水稻,一年一熟,水稻收割后田地蓄水浸冬,不再种植其他作物。旱地则以种番薯为主,肥力较好的旱地挖完番薯后常种冬小麦,实行旱地一年两熟;山区旱地则在番薯收后种大麦或马铃薯。50年代后,全乡开始普遍推广双季稻种植及水稻优良品种,加之化肥、农药、良种和地膜的广泛使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遍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畲、汉农民的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1.农作物品种改良。1949年以前,水稻品种有34个,其中“白米仔”种植历史长达八十余年之久,亩产通常只有100公斤。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改良优化,水稻的当家品种已经过多次更新。1996年,全乡推广杂优水稻面积14,000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2.4%,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目前,坂中畲族乡种植的双季早稻品种以威化77早杂优为主,占双季早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双季晚稻以汕优63、汕优70、特优63等组合为主,占双季晚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1996年,全乡早稻、中稻、晚稻的平均亩产分别为381公斤、484公斤和330公斤。粮食总产则达9029吨,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坂中畲族乡的地势高度相差较大,很多自然村,特别是畲族自然村大多地处较高的山区。在这些地区种植单季稻温光有余,种两季则温光不足。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乡农技站经过多年的试验,开始向广大山区农民推广再生稻和早中稻种植技术。1996年,全乡以许洋、林岭(畲村)及日宅(畲村)两个示范片为重点,种植再生稻2600亩,亩产180公斤,总产达46.8万公斤;以彭加洋(畲村)、铜岩、后门坪(畲村)、汤洋为示范片,发展早中稻4400亩,亩产达510公斤。发展再生稻、早中稻不仅省工、省肥、省种、增谷、增钱,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山区的粮食不足问题,是一项有效的技术。
  2.病虫害防治。1974年,坂中乡建立病虫测报点,测报员是经乡政府推荐,由县植保站经过多次培训,能独立发布“病虫情报”和大面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指导员。在防治策略上,70年代推广用汞类农药“西力生”或“赛力散”、石灰水、多菌灵等浸稻种;用“401”大蒜素农药消毒处理薯种和薯苗,防止番薯病虫害;用砒霜拌麦种,确保全苗,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入90年代,植保综合防治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针对全乡主要病虫害“二病三虫”,即稻瘟病、绞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特点,在防治策略上,首先选用高、抗品种水稻良种,其次秧苗带药下田,普遍采用了“强氯精”浸种,基本控制了病虫害发生面积。1996年,全乡早稻防治示范面积3200亩,亩产达385公斤,比非综合防治区每亩平均增产25公斤;单季稻防治示范面积2000亩,亩产达490公斤,比非综合防治区平均每亩增产30公斤,晚稻防治示范面积3400亩,亩产332公斤,比非综合防治区平均每亩增产20公斤。三季水稻共增产20.8万公斤。植保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性较强,在畲族村推广时技术力量显得不足。因此,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畲族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育秧技术。坂中畲族乡农技站从1992年开始推广早稻旱育秧技术。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秧苗耐寒、耐旱、生长健壮、分蘖节位低、抗逆性强,遇10℃以下低温不受冻、不烂秧,能有效克服和解决早春育秧期间低温阴雨和日照不足等不良气候带来的烂秧威胁,每亩可节省杂优种0.5公斤至1公斤,同时还省秧地、省农膜。1996年,全乡推广早稻旱育稀植栽培4000亩,平均亩产403公斤,比普通育秧平均每亩增产45公斤。育秧技术的进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坂中畲族乡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