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7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2
页数: 5
页码: 128-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但近年来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同时,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治理。
关键词: 福安市 环境保护

内容

一、生态环境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福安境内多山,山地丘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9%。西部和北部为低山、中山区,山地坡度30度~45度,地表较破碎崎岖,地势起伏大,峰峦耸立。区内河流密布,河流的落差大,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东部为低山、山间盆谷区,低山约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区内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500多米。中南部为交溪中下游平原、丘陵区,区内地貌由平原、高丘、低丘组合而成,低丘一般较零乱破碎。福安的自然环境既为农、林、牧、渔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其地势地貌特征也决定了若乱垦滥伐极易引起水土流失。
  福安各族居民历史上即有营造“风水”林和防护林的习惯,境内西北部、北部和东部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风水”林、防护林和森林对保护环境生态,调节小气候,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国以后,森林资源消耗严重,特别是1958年滥伐林木用于“大炼钢铁”,使得县内亚热带常绿林木遭到极大破坏,所存无几。1962年后,实行封山育林,山林得以恢复。1990年,全市有林地面积179.6万亩,森林覆盖率48.3%。1996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2%。
  福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多(年均降水量为1350毫米~2050毫米),降雨日集中,暴雨频繁。受气候、地形、地理位置影响,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危害严重,属灾害易发地区。
  (二)水土流失状况 受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福安历史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1949年,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50年代“大炼钢铁”,大量采伐林木为燃料,再度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据1984年的调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70,395亩,占陆地总面积的10.42%。水土流失不仅直接造成土层浅薄,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而且还容易造成泥沙淤积,使灌溉渠道受损、河床淤积,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不便。
  福安的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红壤区,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60%。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为主,面蚀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0.8%。从总体上看,陡坡水土流失所占的比例最大,缓坡其次,平缓坡较少。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自然因素是福安的降雨量多,且降雨日集中,暴雨频繁;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加大了洪水灾害的破坏力。
  二、水环境质量
  福安市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为交溪。其多年平均流量为148立方米/秒,枯季最小流量为10.4立方米/秒。1997年11月,交溪水系12个断面监测的结果显示:水质良好的占25%;清洁的占58.3%;轻污染的占16.7%。饮用水源水质14项指标达标率为99.8%,水质基本良好。
  工业废水是交溪主要的水污染源。1996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52万吨,其中符合标准的排放量为313万吨,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为48%。在1996年进行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交溪的6个监测断面,百塔、洪口、富春溪、赛岐、铁湖、龟湖以及秦溪断面的监测数据显示:交溪由于径流量大,规划区流域工业污染源较少,所以水质良好,各项指标达到地面水Ⅰ类或Ⅱ类标准;龟湖因位于旧城内,接纳了大量的工业、生活废水,水质恶化,高锰酸盐指数严重超标;秦溪上游水质良好,可作为饮用水源,但下游因接纳了工业生活废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由于秦溪周边农地施肥后,部分肥料随地下水渗入河中,造成氨气和高锰酸盐指数较高。福安农药厂是交溪的主要污染源,附近水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由于交溪的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所以交溪铁湖以下断面水质仍较好。赛岐轮渡码头断面水质相对较差,是由于接纳了赛岐、罗江的工业、生活废水和码头作业造成的污染。
  三、工业“三废”污染与治理
  (一)“三废”污染状况 随着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福安市早年在资源开发和工业布局上的缺陷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又由于缺乏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废水流入交溪。70年代兴办的合成氨厂、化工厂、造纸厂、铁厂、电镀厂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之近二十年来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每年“三废”的排放量成倍僧加。环境污染已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工业废水污染。70年代以来,企业的工业废水多直接排入河中。1986年,全县排放废水总量185.3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69.07万吨,经过处理的只有6.34万吨,而经过处理达标的只有0.54万吨,达标率只有0.78%。此后每年废水排放量成倍增加。199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增加到443.47万吨,其中汇总企业废水排放200.25万吨,企业废水处理率为17.05%;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量为23.51万吨,达标率仅11.74%。全市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达62.52吨。
  2.工业废气污染。7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建材化工类工业企业的投产,其排放的废气亦造成大气污染。1986年,全市废气排放总量16,000.62万标立方米,1987年即增加到31,131.99万标立方米。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其能耗多以燃煤为主,废气污染也日趋严重。1990年,全市仅乡镇企业废气排放量就达425.84万标立方米,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一氧化碳等。乡镇企业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为3.23万标立方米,是国有企业的两倍。
  3.工业废渣污染。工业废渣又称工业固体废弃物。福安的工业废渣主要有尾矿、炉渣、粉煤灰、冶炼废渣等。1987年,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2.46万吨,而1990年即增加到6.19万吨,3年就增加了1.52倍。历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27万吨。
  (二)“三废”的治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的通知,自1984年起,福安县开始对全县范围内工业“三废”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定期治理“三废”。1984年~1990年,全市共征收排污费46.54万元,作为治理污染源资金。90年代以后,福安市加大了环保工作的力度,1995年~1996年,全市累计征收排污费147万元,投入污染防治资金155万元。“三废”治理率明显提高。
  1.废水治理。为控制水源污染和进行废水治理,福安县(市)调整了工业布局。1987年,县政府规划出新工业区,将铸造、电镀等污染性工业集中于该区域,并由有关部门给予贷款配套治理污染。当年对分散生产的13家小型电镀厂进行了关、停、并、转,较好地控制了电镀业的废水污染问题。一批企业也采取了治理废水污染的措施,如福安钼矿投资25万元建造了一条尾矿坝用于过滤废水,截存尾矿;811化工厂使用活性炭处理工业废水中的苯,减少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海军4807工厂投资60万元建立油水分离站,解决油水入海污染问题;福安农药厂投资26万元,进行废水中和处理和废气三级吸收处理;溪柄糖厂投资2.5万元建造两个氧化塘,对生产酒精所排放的废水进行曝晒处理。1996年取缔了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两家,封存造纸车间两个,蒸球两个;关闭电镀厂1家;关闭了3家位于穆阳水厂上游1000米内的石板材厂。1996年底,福安市的废水治理率达48.3%,比1990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废气治理。废气治理主要通过企业技术改造、装配废气处理设备控制污染源。1984年,福安钼矿安装空气压缩机进行尘灰处理;1986年对地区水泥厂立窑、磨房车间进行除尘治理;1987年~1990年,城区的县罐头厂、福安茶厂、地区医院、福安酒厂先后完成了水膜除尘处理,烟尘排放均达到林格曼浓度0~1度的国家烟尘排放标准。地区水泥厂和福安农药厂通过技改,安装粉尘回收装置,两个厂实现综合利用利润2.14万元,取得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1996年,全市实施废气治理项目5个,增加废气处理能力4300万标立方米。1996年底,福安市废气除尘率已达80%,废气治理率达90%。
  3.废渣治理。对废渣的治理主要采取垃圾焚烧、卫生填埋和简易填埋等方式。1996年,市政府对近几年发展迅速、污染严重的石板材加工业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了城阳乡的94家石板材厂和穆阳地区的38家石板材厂,要求各乡镇必须成立专业清渣队和明确堆渣场地。到1996年底,福安市固体废物治理率达53%。
  近年来,福安市的环保规划和环境保护宣传工作逐渐加强。通过每年的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及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并形成了全市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自觉意识。特别是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大大加强了环保工作的开展。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经实施了水、气、声、渣及放射性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为实现环境保护的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安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