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4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197.32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发展,但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医疗人才流失、医疗设备不足、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构和设施,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技术和预防措施的水平。
关键词: 福安市 医疗卫生

内容

1949年,福安县有医院3家,诊所22个,中药铺152家。但因设备简单,药品缺乏,技术水平低,遇上危重疑难疾病,常得不到有效医治,加上预防措施跟不上,时有疫病流行。50年代后,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均有所改善和提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安市的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医疗卫生机构
  1996年,全市共有医疗机构746个,比1990年增加了177个。其中市属医疗卫生机构有市医院、市民族医院、市中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所、市卫生进修学校和市药品检验所。宁德地区第一医院也设在福安市内,该院由于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好的医疗设备,“截留”了大部分急、重、危病人,比市属医院更具竞争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8个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3个),445个村级卫生所和43个厂矿医疗室。
  近几年,个体诊所的数目不断增多,1996年,福安市个体开业诊所已达到96家(其中城区56家)。星罗棋布的个体诊所和私人药店一方面给群众就医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没有专科特长的公立医院面临着危机。
  二、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设施
  (一)医疗卫生人员 1990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员1402人。近些年来,人才市场的开放促进了人才流动,许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嫌山区工作条件差,收入低,希望离开卫生院到市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而后者又因编制有限不能接收,于是这些医务人员便想方设法离开福安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到1996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减少到983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13人),这种人才流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福安市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医疗设备 50年代初,福安各医疗单位仅有简单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外科的小号手术包,妇产科的简易产床和一般接生器械,化验室仅有普通显微镜和三大常规检验器材。
  1958年,县级医疗单位增设放射科,购置50MAX线诊断机一台。1960年开设五官科,增加了五官检查器,视力检查镜片箱;化验室增添了肝功能检查的光电比色计、分析天平和水浴箱等。80年代以后,福安各级医疗机构的设备有所增加。1996年,市直属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共有B超机9台,X光机18台,心电图诊断机16台,尿八项检测仪1台,普通手术床4台,牙科治疗机5台。
  1996年,全市医疗机构设有病床531张,其中市级医院340张,比1972年的230张增加了33.5%。此外还有家庭病床364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建筑面积43,500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4倍。
  三、地方病、传染病防治
  (一)结核病 据1976年福安县人口死因回顾调查,1973年~1975年结核病死亡率为61/10万,居各类死因第4位。1977年接种卡介苗4.8万人次。1984年,结核病被列入重点防治。1989年建立结核病登记报告制度。此后,结核病的患病率逐年降低。
  (二)地甲病 1979年调查157个自然村,患病率最高的为利岔大队,达1.38%。1979年~1983年,平均每年实检36,676人次,查出患病者258人。1984年定潭头乡为地甲轻病区,1985年开展服碘盐工作。至1987年已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三)丝虫病 1957年~1978年先后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丝虫病查治活动,共血检96.44万人次,查出病例20,682例,治疗3141人次。同期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群治群防活动。1983年11月至1984年3月底,全县采用海群生药化食盐防治丝虫病,监测243,187人次,药盐覆盖率为92.92%。1985年5月抽样检查,血检7515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例,微丝率为0.03%,确认福安基本消灭了丝虫病。
  (四)血吸虫病 1976年以来,全县出动劳动工日3275个,在松罗、溪尾、甘棠、赛岐、下白石、湾坞、溪柄等地查螺,灭螺面积687.1万平方米。1985年10月,经省、地、县组成的考查组考核,确认福安已达到消灭钉螺的标准,血吸虫病已基本消灭。
  (五)麻风病 1949年以后,福安县陆续开展了麻风病查治工作。1972年,全县调查确诊19例,其瘤样型者被送到古田麻风病院治疗。1985年9月,省、地有关部门确定福安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
  四、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1952年,县妇幼保健站成立,随即开展全县性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并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妇女五期(月经、怀孕、产褥、哺乳、更年)保护、劳动保护和卫生保健知识。1959年~1962年在全县普查中发现患子宫脱垂者2060人,治疗1178人;1973年~1985年检查妇女17,104人,发现患者1622人,分别予以治疗。1986年~1989年又进行了妇女病普查,共计检查2948人,查出患病者791人,发病率为26.83%,治疗356人,占患病者的45%。近年来,妇幼保健工作成绩显著,目前新法接生率达9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孕产妇死亡率为2.8/万人,婴儿死亡率降为1.82%。
  (二)儿童保健 1978年,福安县卫生局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工作。全县建立儿童接种户卡97,977户,占总户数的91.2%。1988年,全县0至7岁儿童66,076人,建卡60,728人,建卡率为91.9%。目前儿童基础免疫主要有:小儿麻痹、百日咳、麻疹、卡介苗(以上简称“四苗”)、乙脑、流脑等多种疫苗和制剂。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
  除计划免疫工作外,福安市还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过不同规模的普查。1983年体检幼儿917人,其中健康幼儿910人,占99.23%。1985年对幼儿园、托儿所1174名儿童进行体检,健康儿童1073人,占99.91%。1989年对幼儿园、托儿所1656名儿童进行体检,健康儿童1654人,占99.88%。近年来,福安市各幼儿园、托儿所对儿童的饮食和保健工作日益重视,多数幼儿园都设有保健医生,儿童的发病率日益下降,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五、民族医药工作
  福安市畲族地区的主要医疗机构有福安市民族医院、坂中畲族乡卫生院、康厝畲族乡卫生院和穆阳畲族乡卫生院。78个畲族行政村有60个医疗站(所)。市民族医院原为福安市人民医院,1992年1月更名为福安市民族医院。该院设有外科、内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五官科、放射科、检验科、B超、心电图室及青草科①等12个科室,核定病床80张。现有医务人员6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7人。1995年,医院门诊量为32,200人次,住院431人次。由于资金不足以及地理位置不利等原因,该院近几年出现了连续亏损的局面,仅1995年亏损额就达21.2万元。
  为了加快民族医药研究推广工作,福安市于1992年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其宗旨是总结、整理和开发应用民族民间医药。近几年来,在挖掘、整理畲族医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了《畲族常用药350种》的初稿;《畲族医药的特点、现状及其发展》被收录到《中国当代民族医药集成》中;《闽东畲医雷晋全正骨经验的研究》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