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育经费与办学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37
颗粒名称: 六、教育经费与办学条件
分类号: G467.2
页数: 2
页码: 90-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在教育经费管理方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1950年春,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1959年以前,由县财政局直接经管,教育局仅掌握学校和教职工人数。1960年后,教育经费归口包干给教育局掌管,部分财权下放给学区。1981年起,采用“预算包干”的管理体制。为筹措资金,县政府于1984年开始动员集资办学,并于1986年起征收教育附加费。1990年教育事业费支出大幅增长。尽管村落分散、贫困面大,政府仍不断增加教育投资。1984年起,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续建、维修校舍面积大幅提升。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教学设施也得到充实。
关键词: 福安市 教育经费 办学条件

内容

1950年春,福安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1959年以前,全县的教育经费由县财政局直接经管,县教育局只掌握学校数、班级数和教职工人数的落实,没有实质性的财务支配权。1960年以后,教育经费归口包干给教育部门具体掌管。不久,县教育局为调动学校征收学费的积极性,将部分财权下放给学区。各学校征收的学费全部上缴学区,学区按总数提取30%上缴教育局,70%留在学区。上缴的部分由教育局掌握,专门解决山区较困难学校的校舍修建。由学区掌握的部分,用以解决各校办公费、旅差费,用于设备费的部分需报县教育局备案。从1981年起,教育经费管理采取“预算包干”的管理体制,当年县人民政府分配的教育事业费为252.38万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人头经费占用了公务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所剩无几。为了筹措教育资金,县政府于1984年开始动员各单位和群众集资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教育,并于1986年起征收教育附加费。1990年全县教育事业费的支出达1358.3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8倍。
  由于福安的村落分散,贫困面大,政府虽然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但办学条件仍然较落后。从1984年起,县政府开始进行多渠道集资,至1990年共投资340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七年来新建、续建、维修校舍面积达288,089平方米,乡镇所在地的中小学都有了教学楼,大部分农村小学也有了宽敞、明亮、洁净的教室,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重点中学有了实验楼,完全中学均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市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电化教育组,在重点中小学开展电化教学活动。各中小学的体育设备也逐年增加,职业中学的专业教学设备也有所充实。1995年,福安市开始实施“两基”三年规划,1995年~1996年,全市多渠道筹措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达4286多万元,比1991年~1994年的4年总和增长20%,中小学新扩建校舍竣工面积达73,400平方米,比前4年的总和增长21.5%。虽然还有部分学校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但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鼓舞的。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安县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