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835
颗粒名称: 四、民族教育
分类号: G75
页数: 3
页码: 87-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畲族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尽管存在经济落后、地理环境限制等问题,但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畲族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重点民族中小学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升学率等方面表现突出。然而,仍存在民族完小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解决。
关键词: 福安市 教育 民族教育

内容

福安畲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1950年以前,畲族聚居村的学校教育是一片空白。50年代~60年代,畲村经济落后、生源分散、设校布局难等因素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畲村经济发展加快,促进了教育的发展。1983年以来,福安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畲族聚居区的教育投入,采取倾斜政策措施,加快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1996年,全市有民族中学、民族职业中学、民族实验小学各1所,民族完小32所(其中21所是重点民族小学),初小218所;民族小学共有教师438人,其中公办158人,民办、代课教师280人;在校普通中学民族学生2288人,其中高中生175人、初中生2113人;当年学龄儿童6196人,已入学6153人,入学率已达99.3%;小学毕业生636人,升入初中618人,升学率达97.2%;初中毕业生406人,升重点高中75人,升中专24人,升职业高中80人,升学率为44%;高中毕业生54人,升大专院校35人,升学率达64.8%。
  比较有影响的民族中小学有:
  (一)宁德地区民族中学 创办于1958年,原名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1976年改为今名。这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办学近四十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校初创时仅有2个教学班,百余名师生,如今发展到拥有33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150名老师,是具有向高校直接保送新生资格的省重点中学和全国著名的民族中学之一。从1958年至今,学校共培养了12,000多名中学生。70年代办高中以来共向高等学校输送了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100多名成为研究生。
  (二)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前身是创办于1969年的福安康厝中学。1990年经宁德地委批准正式易名为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90年代以来,该校先后开设了农村经济经营、汽车驾驶、民用建筑、木工制作、服装、缝纫与编织、电脑、会计等专业,走出了一条符合畲乡特色的办学路子。
  (三)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 位于坂中畲族乡仙岩村,创办于1952年,1985年定今名,是宁德地区第一所县级民族实验小学。该校为了解决畲族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困难,于1981年首创“小学寄宿制”,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十余年来多次荣获国家、省、地、市表彰,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
  虽然福安的民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民族完小设施差。目前民族地区有许多学校缺乏校舍,不少学校仍借用过去生产队的仓库、民房的厅堂作教室上课,很多小学的教室已很破旧,常常漏雨,光线也差,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二是不少畲族群众经济生活拮据,学生负担的学费较重,生源流失较多。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公办教师不愿去,民办教师水平低,且民办教师收入低、生活负担重、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安县委
相关机构
福安康厝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