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7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分类号: D25
页数: 9
页码: 25-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情况。从早期的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福安市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进行各种革命和建设活动。
关键词: 福安市 中国共产党 发展历程

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
  福安市各族人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29年6月,中国共产党就在福州市建立了福安党小组(亦称闽东党小组),直属福州市委员会。1930年7月成立了中共福安县委员会。此后,福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创建了闽东500里苏区。1932年10月在福安城关成立了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以统一领导福安、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等5县的革命斗争。1933年底,福安中心县委在福安境内辖安德、福霞、福寿3个边委和中区、东区两个区委及赛岐特别支部。1934年6月底,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与连罗中心县委在采花桥畲族村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了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同年底,全县共有中共党支部370个。1935年2月,在福安境内活动的有:中共福霞县委、安福县委、安德县委、宁寿县委和福寿中心县委,共辖26个区委。同年8月,全县共有支部55个,党员1592人。
  畲族聚居区是福安中共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地区,早在1929年9月就在凤洋畲族村建立了党支部,这是福安畲族村的第一个党支部。1931年秋以后,畲族村的党组织发展很快,中共福安西区区委下辖的11个支部中,就有下逢、咸福、蟾溪等畲族聚居区党支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至1935年,全县有609个畲族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共有67名畲族党员①。
  1947年3月,中共福安县委改为临时工委,隶属于闽东工委。同年9月,由于工委领导人被捕叛变,工委组织遭到破坏。同月,中共闽东地委决定恢复福安县委。不久,因县委主要领导成员牺牲,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1949年7月,福安解放初期,福安全县仅有党员102人。
  二、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1949年7月19日,福安获得解放。9月24日即成立了中共福安县委,以执政党的地位,领导福安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分期分批地开展建党工作,建立和完善党的组织,发展新党员。1965年,全县共有党员5030人,其中畲族党员446人,占党员总数的8.87%。党员的文化程度情况为:大专及大专以上7人,占0.14%;高中84人,占1.67%。年龄结构情况为:25岁以下119人,26岁~45岁4351人,45岁以下的党员合计占党员总数的88.87%;46岁~60岁的党员529人,60岁以上31人,46岁以上的党员合计占11.13%,党员的年轻化程度十分明显。
  1966年~1968年,县委及工作机构、基层组织均受到冲击,党建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全县开始分批恢复党员的组织生活,同年11月开始发展新党员。70年代,党员的数量增长很快,1978年,全县党员人数达到10,160人,比1965年增加了1.02倍。其中,畲族党员1248人,比1965年增加了179.82%,占全县党员总数的比例提高到12.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得到加强。1987年,全县的党员人数达到14,433人,比1978年增加了42.06%。党员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405人,占党员总数的2.81%,所占的比例比1965年提高了19.07倍;中专、高中毕业的党员2150人,占党员总数的14.90%,所占的比例比1965年提高了13.23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福安市的党员人数稳步增长。1996年,全市共有党员17,475人,比1990年增加了18.06%,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808人,女党员1974人,分别占党员总数的10.35%和11.30%。党员的文化程度构成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202人,占6.88%;中专及高中学历3920人,占22.43%;初中学历5280人,占30.22%;小学学历6908人,占39.53%;文盲165人,占0.94%。党员的年龄构成为:25岁以下党员748人,占4.28%;26岁~35岁2981人,占17.06%;36岁~45岁4501人,占25.76%;46岁~55岁3343人,占19.13%;56岁~60岁1638人,占9.37%;61岁以上的党员4264人,占24.40%。党员的分布情况为:市属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464人;乡镇和街道机关2483人;居委会438人;行政村9679人;企业(含乡镇企业)2411人。农村党员占绝大多数。
  1996年,中共福安市委员会的直属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对台工作部、精神文明办公室、党校、直属机关党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机要局和信访办公室。在1996年11月确定的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市委工作机构将只设6个,即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和直属机关工委,其它机构将并入工作内容相似的部门或者予以撤销。全市的党组织有党委36个,党组7个,党工委2个,党支部975个。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在一些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里也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
  三、重大决议和决策
  1956年~1993年,共召开了九次中国共产党福安县(市)代表大会。历次大会所作的决议及历届福安县(市)委所作出的决策,均对福安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78年以前,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党代会所作出的决议也出现过一些偏差,甚至是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1979年2月,县委组织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讨论将全县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1980年,除强调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外,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上年的延续,并开始在农村逐步落实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县委的指导思想和重大决策是解放思想,清除“左”的影响,认真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纠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1983年的最重要决策是全面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县委明确肯定“推行生产责任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一条正确途径”,当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已发展到占农户总数的96%以上。1986年,县委确定了全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突出一个中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抓好两个重点(质量与管理),处理好三个关系(发展生产力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系、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沿海与山区的关系),做好四个加强(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加强出口创汇能力、加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强智力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决策较早地提出了以效益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从而为福安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1990年的3年中,福安县委始终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治理整顿的大气候下,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全县实现了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的可喜成绩。①
  从1985年起,县委就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振兴福安经济的战略任务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教育科技工作》、《关于知识分子若干待遇问题》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90年,市委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全市广泛开展“重教、支教、爱教”活动,使全党和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和支持教育的良好风气,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迅速发展,初考、中考和高考连续3年名列宁德地区前茅。
  1993年,福安市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市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1993年11月召开的福安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把握机遇,真抓实干,推动福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大跨度发展。”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市委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工业主导,农业优先,科技领先,基础先行,三产加快,民营突破,城乡共荣,超前发展。”发展布局为:“以城区为中心,以赛岐、穆阳经济开发区和溪柄农业科技园为重点,建设国道沿线经济走廊,实施赛江沿岸经济圈战略,建成甘棠、下白石、社口卫星镇,形成横贯东西、呼应南北的发展格局。”实现“九四翻一番,九七奔小康,九八翻三番,达到全省中上水平”的发展目标。②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市委领导班子及时组织学习,并深入乡村、厂矿企业、学校宣讲十五大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市委提出了福安市新一轮创业的总体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内增实力、外树形象、稳中求快、争先升位、富民强市”为目标,把握历史机遇,紧紧抓住经济中心,努力向闽东经济中心城市迈进,迅速崛起于东南沿海断裂带,把福安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亿元(当年价,下同),年均递增29.1%;财政收入力争突破4亿元。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目前全市各族人民正在为建设百亿强市而努力奋斗。
  四、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福安县委在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10月,县委组织开展以韩阳镇为重点的市容整顿工作,组织社会治安联防,制定文明集市守则和乡规民约,并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四项基本原则”宣讲团到农村社队进行讲演,在城乡开展大规模的以中共十二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87年2月,县委作出《关于“七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四有”教育,狠抓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组建了一支以县直机关部、委、办、局为领导,各级工青妇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政工干部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辟了县乡两级党校、职工之家、文化中心、农民夜校等联成网络的宣传教育阵地。先后兴建了青少年宫、职工培训中心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等一批文化教育设施。
  1988年~1990年,县委抓住提高公民素质这一核心,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学雷锋、共建精神文明、共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和“雷锋、焦裕禄精神在福安”等一系列大型教育活动,以及移风易俗系列活动,学雷锋送温暖系列活动,文明达标活动等。突出治乱、治差、环境净化和环境美化、绿化等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共建点的作用,使“文明单位”建设、“三优街”建设以及清理文化市场、城乡环境卫生、绿化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温暖、融洽的气氛和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1990年,福安被福建省和宁德地区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城。
  1990年福安撤县改市后,市委确立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片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活动,同时继续坚持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大力弘扬正气,使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双文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根据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要求,1993年11月举行的中共福安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报告强调,要以江泽民同志倡导的新时代创业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力弘扬“团结拼搏、开明守信、务实创新、奉献争先”的现代福安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素质,认真抓好文明市民培训中心、文明市民学校和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从根本上提高市民的道德水准;以“爱我福安、建我福安、美我福安”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系列活动;做好以城带乡工作,树立整体文明形象,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从市区向集镇和广大农村延伸,把精神文明建设和集镇规划、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培养一批新村建设和文明乡镇的典型,以此辐射和带动其它乡村共同发展。此后,福安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1996年,福安市在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中共福安市委以评选“十佳文明窗口”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百家文明窗口竞赛”、“百家文明企业竞赛”和“十佳服务标兵”、“十佳公仆”、“十佳干警”评选活动,突出岗位练兵和技能操作,全面提高了行业服务质量;城乡综合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4个,地级文明单位40个、文明村17个,市级文明单位115个、文明村62个;继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王爱莲,全省学雷锋先进分子王永春,“刘胡兰式的金融卫士”林碧玲,见义勇为的革命烈士陈华和全省“十大杰出女性”缪惠琴等一批英模人物后,全市又涌现出“人民的好厂长”郑韩华和“见义勇为模范”黄祖年等一批先进人物;群众性的移风易俗活动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96年7月~1997年9月,在未发生任何纠纷的情况下,完成了国道、省道两旁6143座坟墓的治理,其中迁移坟墓33座,拆除45座,炸毁、平毁20座,深埋5460座,自然绿化605座;双拥共建活动成效显著,福安市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城”称号。至1997年,福安市已获得了“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环保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绿化先进市”等光荣称号。①
  五、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1929年,中共福安县党小组成立时,就十分重视发展畲族党员,建立畲族村党支部,成立畲族村苏维埃政府,培养畲族党员干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215名福安畲族革命烈士中,就有县级党政干部4人,区级党政干部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和县政府除了注重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民族院校学习外,还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6年畲族族称正式确定,1957年福安县即成立了13个民族乡。在这些民族乡中,有畲族正副乡长30人,占正副乡长总数的83.34%;畲族乡支部书记11人,占乡支部书记总数的84.62%。1962年8月,在《福安地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福安……等四县,应在县直机关科局长以上干部中,安排1至2名(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较多的区、社,都应该配备少数民族干部”①。
  80年代后,培养畲族人才的途径有:
  1.各级民委直接拨款在省内外民族院校、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训干部。
  2.各级党校通过高考、中考录取畲族学员。
  3.在少数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配备1名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党政班子副职或正职。
  4.从农村基层干部中考核录用干部。
  5.通过大、中专考试直接录取畲族学生。
  90年代除以上途径外,还采取了选送畲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党政干部中专班、大专班学习,输送畲族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组织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1995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统战部和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制定《福建省1995年~2000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后,福安市进一步加强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至1997年,全市共有畲族干部363名,其中副处级以上5人,正科级17人,副科级53人;少数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都配备了副科级畲族领导干部,三个民族乡均由畲族公民担任乡长。广大畲族干部已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人物

雷锋
相关人物
焦裕禄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王爱莲
相关人物
王永春
相关人物
刘胡兰
相关人物
林碧玲
相关人物
陈华
相关人物
缪惠琴
相关人物
郑韩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州市委员会
相关机构
中共福安中心
相关机构
中共党支部
相关机构
安福县委
相关机构
福安西区区委
相关机构
中共福安县委
相关机构
福安县委
相关机构
中共福安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