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776
颗粒名称: 一、地理环境
分类号: P941.78
页数: 6
页码: 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海滩交错分布。畲族主要居住在低山、丘陵地带,村落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区域。土壤种类多样,红壤、黄壤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台风频繁。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 地理环境

内容

(一)地形地貌 福安市背山临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西部鹫峰、东部太姥和北部洞宫山脉的余脉组成地形骨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也有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境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1座,集中在东西北三面,北部洞宫山南段的白云山平均高度在1000米以上,主峰最高峰海拔1450.2米。境内中部有交溪干流纵贯南北,由于交溪及其支流的长期侵蚀堆积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或河谷丘陵。沿河两侧的平原或丘陵、低山和中山呈阶梯状分布。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东、西部高,中部为河谷低地,全市整个地形便成为一南北走向而向南开口的狭长盆谷地。全市地貌基本可分为五大类型:
  1.北部、东部和西部山地。海拔平均在500米以上,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
  2.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的边缘或盆地的周围,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占总面积的26%。
  3.山间盆地。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西部的中低山一带,占总面积的3%,以福安盆地为最大。
  4.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交溪及其支流的中下游沿岸,海拔在20米以下,约占总面积的9%,以甘棠平原为最大。
  5.海滩(滩涂)。分布在沿海一带,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
  福安畲族主要居住于低山、中山、丘陵与山麓地带,村落的地貌结构,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
  1.西部、北部中、低山地区。区内地貌由中、低山地,高、低丘陵与山间盆谷组成。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由于交溪水系的发育,区内河流密布,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峰峦耸立。山地坡度一般在45度左右。约45%的畲族村散布在该地区。
  2.东部低山与盆谷区。以低山区为主,其次为山间盆谷和中山、高丘地。平均海拔500米以下。约20%的畲族村位于该地区。
  3.交溪中下游丘陵地带。低丘坡度一般在20度~25度左右。有20%的畲族村分布在该地区。
  4.南部滨海高丘、低山、海岸平原地区。地貌由低山、高丘、低丘、平原和海滩组成,以丘陵和低山为主,交错分布,直逼海岸,相对高度200米~400米。约有15%的畲族村落散布在该地区。
  福安市45个畲族人口占80%以上的行政村平均海拔为241.16米,其中海拔最高的达550米,最低为30米。
  (二)土壤与气候 福安市土壤种类多样,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1.土壤。福安市土壤多系由花岗岩、凝灰岩、流纹岩、砂岩形成的红壤、黄壤。据1979年~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土壤分7个土类,17个亚类,36个土属,55个土种。按土类面积大小依次为红壤、水稻土、黄壤、紫色土、潮土、盐土、草甸土。土壤利用可分为耕地土壤和自然土壤:耕地土壤中,水稻土占79.92%,红壤占16.98%,黄壤占0.49%,紫色土占0.09%。潮土占0.61%,盐土占1.91%;自然土壤有4大土类,8亚类,16土属,其中红壤1,603,217亩,占95.98%;黄壤58,071亩,占3.48%;紫色土8843亩,占0.53%;草甸土146亩,占0.01%。
  从耕地肥力等级来看,一级田占10%,主要分布在海拔60米以下交溪流域两岸和村镇附近,水肥条件好。二级田占61.9%,肥力尚好,但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三级田占28.1%,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肥力低,属低产田。农地中,一级占1.1%,主要分布在村镇附近,土壤肥沃,可种植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二级占30.2%,耕层中等,水源不足,局部有障碍因素;三级占68.7%,土质过沙或过粘,易涝易旱,水土流失严重,是低产地。自然土壤中,一级占8.2%,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是主要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二级占81.8%,立地条件一般,肥力中等,是茶树、油茶、针叶用材林和薪炭林的主要发展区域;三级占10%,分布在山顶、山脊部位,坡度大,立地条件差,以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为主,可种马尾松和薪炭林树种。
  以农业资源区分,福安市约有40.82%畲族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和小平原地区,区内土壤,丘陵地以红壤为主,河谷平原以水稻土为主;约有37.45%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西部高丘陵地,及中、低山地和山谷盆地,平均海拔250米~500米,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已开辟的山垄水田为水稻土;有17.0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部中、低山区,平均海拔为500米,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中、低产田较多;有4.69%的畲族自然村位于西北部低中山区,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千米以上的高山多盘踞于此,是福安畲族聚居地地势最高的区域,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在海拔千米以上地方分布有草甸土。
  2.气候。福安本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由于所处地理纬度低,濒临东海,受季风环流影响,具有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台风频繁,雨量集中,夏旱突出等特点。又由于其背山临海,山地地貌支离,类型多样,高差悬殊,构成多种小气候,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全市年平均气温13.6℃~19.8℃,中部河谷两岸和南部沿海地区在18.1℃以上。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4.4℃~10.1℃,最低气温记录为-5.2℃(1963年1月8日),山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为-7℃~-10℃。最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3.6℃~29.6℃,最高气温记录43.2℃。
  四季特征 春季(2月~4月),气温开始呈波动性回升,气温变化大。晴雨天气交替出现,以阴雨天居多,降水强度较大。夏季(5月~9月),夏初多梅雨,降水强度增大。盛夏有短暂的酷暑。河谷小盆地是高温中心,多台风暴雨。秋季(10月~11月),气温逐渐下降,温度较春季高,天气晴朗少雨。冬季(12月~1月),除山区外无严寒,少见霜雪。南部受海洋调节,霜雪更少。
  日照 夏秋日照多,冬春较少。年均日照时间1905.8小时,最多2337.9小时(1963年),最少1506.5小时(1982年)。一年之中以七月份日照时间最长,月均256.9小时,平均日照8.3小时。二月份最少,仅100.7小时,平均日照3.6小时。山区年日照时间为1700小时~1800小时。
  无霜期福安各地平均初霜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终霜为2月下旬至4月初。年平均无霜期287天,最长338天(1973年),最短247天(1958年)。各地平均无霜期在230天~300天之间。
  (三)雨量与水文 年均降水量1350毫米~2050毫米,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全年降水量集中在3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3%,10月~12月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期。按降水量的年变化和降水特点,全年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季节:3月~4月称春雨季,平均降水量260毫米~3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1%,平均降雨日30天~35天。5月~6月称梅雨季,平均降水量380毫米~660毫米,占全年的27%~34%,平均降雨日34天~40天。7月~9月称台风雷阵雨季,平均降水量430毫米~800毫米,占全年的30%~38%,平均降雨日33天~44天。10月至次年2月称少雨季,平均降水量250毫米~37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1%,这个季节晴天多雨少。据气象记录,福安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稳定,各时段降水量变化幅度也不同,如年降水量最多达2098.6毫米(1973年),最少仅981.5毫米(1967年);9月降水量,1969年最多达429.4毫米,1978年最少只有10.2毫米。福安畲族聚居的地区内绝大部分年降水量在1350毫米~1700毫米之间。
  福安境内的水系以交溪(古名长溪)为主要干流。交溪源于鹫峰、洞宫和太姥三山脉,呈扇形分布境内。上游分为东溪和西溪,二溪在福安市北部湖塘坂汇合后称交溪。向南流经福安市南部分别称富春溪、茜洋溪、穆阳溪、赛江、白马河等,经三都澳入东海。交溪流域总面积5638平方公里,其中福安市境内流域面积1658平方公里;交溪主干支流总长433公里,其中境内长185.4公里。
  交溪水系的主要河流:东溪源于浙江省丰阳县境,经寿宁县入境与西溪汇合,境内长37公里,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西溪源于浙江庆元县,经寿宁入境,境内长14公里,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富春溪起自福安城阳乡,至赛岐与穆阳溪汇合,总长36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茜洋溪源于柘荣县,至福安市溪柄镇入交溪,境内长20公里,流域面积142公里。穆阳溪源于政和县境,经周宁县入境至赛岐镇与富春溪汇合,境内长46.4公里,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此外,境内还有钱塘溪、山溪等单独入海的河流。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