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477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概况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2
页码: 3-24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自然条件优越,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建置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变革。人口增长稳定,民族构成多元,特别是畲族人口众多。
关键词: 福安市 概况

内容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在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2′之间。东接本省柘荣、霞浦县,西邻周宁县和宁德市,北界寿宁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南临东海伸向内陆的三沙湾。全市东西宽37公里,南北长80公里,形似长瓢。面积1880.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50.9平方公里。为宁德地区所辖县级市。根据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福安市总人口525,580人,其中畲族58,00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04%,是全国畲族聚居最多的县市。1996年,全市总人口57.6万人,其中畲族人口约6.3万人。①福安市治古韩阳镇,处于闽东地区中心,南距省会福州196公里,104国道贯穿南北,是福(州)温(州)公路的中点。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环境
  (一)地形地貌 福安市背山临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西部鹫峰、东部太姥和北部洞宫山脉的余脉组成地形骨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也有的呈北西—南东走向。境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1座,集中在东西北三面,北部洞宫山南段的白云山平均高度在1000米以上,主峰最高峰海拔1450.2米。境内中部有交溪干流纵贯南北,由于交溪及其支流的长期侵蚀堆积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或河谷丘陵。沿河两侧的平原或丘陵、低山和中山呈阶梯状分布。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东、西部高,中部为河谷低地,全市整个地形便成为一南北走向而向南开口的狭长盆谷地。全市地貌基本可分为五大类型:
  1.北部、东部和西部山地。海拔平均在500米以上,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
  2.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的边缘或盆地的周围,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占总面积的26%。
  3.山间盆地。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西部的中低山一带,占总面积的3%,以福安盆地为最大。
  4.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交溪及其支流的中下游沿岸,海拔在20米以下,约占总面积的9%,以甘棠平原为最大。
  5.海滩(滩涂)。分布在沿海一带,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
  福安畲族主要居住于低山、中山、丘陵与山麓地带,村落的地貌结构,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
  1.西部、北部中、低山地区。区内地貌由中、低山地,高、低丘陵与山间盆谷组成。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由于交溪水系的发育,区内河流密布,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峰峦耸立。山地坡度一般在45度左右。约45%的畲族村散布在该地区。
  2.东部低山与盆谷区。以低山区为主,其次为山间盆谷和中山、高丘地。平均海拔500米以下。约20%的畲族村位于该地区。
  3.交溪中下游丘陵地带。低丘坡度一般在20度~25度左右。有20%的畲族村分布在该地区。
  4.南部滨海高丘、低山、海岸平原地区。地貌由低山、高丘、低丘、平原和海滩组成,以丘陵和低山为主,交错分布,直逼海岸,相对高度200米~400米。约有15%的畲族村落散布在该地区。
  福安市45个畲族人口占80%以上的行政村平均海拔为241.16米,其中海拔最高的达550米,最低为30米。
  (二)土壤与气候 福安市土壤种类多样,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1.土壤。福安市土壤多系由花岗岩、凝灰岩、流纹岩、砂岩形成的红壤、黄壤。据1979年~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土壤分7个土类,17个亚类,36个土属,55个土种。按土类面积大小依次为红壤、水稻土、黄壤、紫色土、潮土、盐土、草甸土。土壤利用可分为耕地土壤和自然土壤:耕地土壤中,水稻土占79.92%,红壤占16.98%,黄壤占0.49%,紫色土占0.09%。潮土占0.61%,盐土占1.91%;自然土壤有4大土类,8亚类,16土属,其中红壤1,603,217亩,占95.98%;黄壤58,071亩,占3.48%;紫色土8843亩,占0.53%;草甸土146亩,占0.01%。
  从耕地肥力等级来看,一级田占10%,主要分布在海拔60米以下交溪流域两岸和村镇附近,水肥条件好。二级田占61.9%,肥力尚好,但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三级田占28.1%,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肥力低,属低产田。农地中,一级占1.1%,主要分布在村镇附近,土壤肥沃,可种植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二级占30.2%,耕层中等,水源不足,局部有障碍因素;三级占68.7%,土质过沙或过粘,易涝易旱,水土流失严重,是低产地。自然土壤中,一级占8.2%,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是主要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二级占81.8%,立地条件一般,肥力中等,是茶树、油茶、针叶用材林和薪炭林的主要发展区域;三级占10%,分布在山顶、山脊部位,坡度大,立地条件差,以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为主,可种马尾松和薪炭林树种。
  以农业资源区分,福安市约有40.82%畲族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和小平原地区,区内土壤,丘陵地以红壤为主,河谷平原以水稻土为主;约有37.45%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西部高丘陵地,及中、低山地和山谷盆地,平均海拔250米~500米,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已开辟的山垄水田为水稻土;有17.0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部中、低山区,平均海拔为500米,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中、低产田较多;有4.69%的畲族自然村位于西北部低中山区,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千米以上的高山多盘踞于此,是福安畲族聚居地地势最高的区域,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在海拔千米以上地方分布有草甸土。
  2.气候。福安本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由于所处地理纬度低,濒临东海,受季风环流影响,具有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台风频繁,雨量集中,夏旱突出等特点。又由于其背山临海,山地地貌支离,类型多样,高差悬殊,构成多种小气候,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全市年平均气温13.6℃~19.8℃,中部河谷两岸和南部沿海地区在18.1℃以上。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4.4℃~10.1℃,最低气温记录为-5.2℃(1963年1月8日),山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为-7℃~-10℃。最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3.6℃~29.6℃,最高气温记录43.2℃。
  四季特征 春季(2月~4月),气温开始呈波动性回升,气温变化大。晴雨天气交替出现,以阴雨天居多,降水强度较大。夏季(5月~9月),夏初多梅雨,降水强度增大。盛夏有短暂的酷暑。河谷小盆地是高温中心,多台风暴雨。秋季(10月~11月),气温逐渐下降,温度较春季高,天气晴朗少雨。冬季(12月~1月),除山区外无严寒,少见霜雪。南部受海洋调节,霜雪更少。
  日照 夏秋日照多,冬春较少。年均日照时间1905.8小时,最多2337.9小时(1963年),最少1506.5小时(1982年)。一年之中以七月份日照时间最长,月均256.9小时,平均日照8.3小时。二月份最少,仅100.7小时,平均日照3.6小时。山区年日照时间为1700小时~1800小时。
  无霜期福安各地平均初霜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终霜为2月下旬至4月初。年平均无霜期287天,最长338天(1973年),最短247天(1958年)。各地平均无霜期在230天~300天之间。
  (三)雨量与水文 年均降水量1350毫米~2050毫米,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全年降水量集中在3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3%,10月~12月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期。按降水量的年变化和降水特点,全年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季节:3月~4月称春雨季,平均降水量260毫米~3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1%,平均降雨日30天~35天。5月~6月称梅雨季,平均降水量380毫米~660毫米,占全年的27%~34%,平均降雨日34天~40天。7月~9月称台风雷阵雨季,平均降水量430毫米~800毫米,占全年的30%~38%,平均降雨日33天~44天。10月至次年2月称少雨季,平均降水量250毫米~37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1%,这个季节晴天多雨少。据气象记录,福安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稳定,各时段降水量变化幅度也不同,如年降水量最多达2098.6毫米(1973年),最少仅981.5毫米(1967年);9月降水量,1969年最多达429.4毫米,1978年最少只有10.2毫米。福安畲族聚居的地区内绝大部分年降水量在1350毫米~1700毫米之间。
  福安境内的水系以交溪(古名长溪)为主要干流。交溪源于鹫峰、洞宫和太姥三山脉,呈扇形分布境内。上游分为东溪和西溪,二溪在福安市北部湖塘坂汇合后称交溪。向南流经福安市南部分别称富春溪、茜洋溪、穆阳溪、赛江、白马河等,经三都澳入东海。交溪流域总面积5638平方公里,其中福安市境内流域面积1658平方公里;交溪主干支流总长433公里,其中境内长185.4公里。
  交溪水系的主要河流:东溪源于浙江省丰阳县境,经寿宁县入境与西溪汇合,境内长37公里,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西溪源于浙江庆元县,经寿宁入境,境内长14公里,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富春溪起自福安城阳乡,至赛岐与穆阳溪汇合,总长36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茜洋溪源于柘荣县,至福安市溪柄镇入交溪,境内长20公里,流域面积142公里。穆阳溪源于政和县境,经周宁县入境至赛岐镇与富春溪汇合,境内长46.4公里,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此外,境内还有钱塘溪、山溪等单独入海的河流。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据1983年~1985年福安县农业资源调查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2,820,150亩(含水域滩涂),占全省面积的1.42%,其中耕地面积332,028亩,占11.77%,有水田265,371亩,农地66,657亩;林地面积1,271,741亩,占45.10%,其中有林地922,459亩,疏林地149,026亩,灌木林地50,256亩,未成林地150,000亩;宜林荒地329,059亩,占11.67%;连片茶山123,566亩,占4.38%;园地、茶园76,498亩,占2.71%;果园27,639亩,占0.98%;水域面积156,840亩,占5.56%,其中内陆水域55,684亩,浅海101,156亩;滩涂面积69,060亩,占2.45%;其它城镇居民点、道路、河流等占地433,719亩,占15.38%。福安土地资源属“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占有耕地少,而林地、草山、水域、滩涂等资源丰富。
  (二)水资源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9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3.44亿立方米。全市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10万立方米,人均水量4258立方米,耕地亩均6086立方米,水资源比较丰富。由于受地形与季风影响,降水从东、西、北三面向中、南部递减,而蒸发能力却相反,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从而形成北部山区为余水区,南部沿海为补水区。
  福安市水文地质以山区基岩裂隙水为主,富水性极不均衡,水量贫乏、分散。地下水资源为6085.62万立方米/年,其中基岩裂隙水源5384万立方米,分散在1760.62平方公里岩层,占地下水总资源的88.48%,且深埋于6米以下,无法集中开采利用;松散岩孔隙水资源701.2万立方米/年,其中福安盆地、穆阳、溪潭、溪柄东北部和赛岐东部等地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潜水量比较丰富,水质较好,可以开发利用。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三)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铁、铝、锌、铜、锰、钼、铋、银、高岭土、辉绿岩、花岗岩、石英、石墨、明矾石、黄铁矿、河沙等。
  重要的金属矿藏有银和钼。福安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就有开采银矿的记录,今市北部范坑乡上坪、岭先、山岫宅三个村尚存银坑洞遗迹多处。今坑尾洋有矿化点1处。钼矿物主要为辉钼矿,蕴藏量800多万吨,分布在康厝乡龙甲山一带,矿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1981年开采,年产钼精矿50多吨,是福建省最主要的单体钼矿床。此外,福安市另有钼矿化点5处,分布于上白石镇、坂中乡等地。
  重要的非金属矿有高岭土、辉绿岩、花岗岩、河沙等。高岭土蕴藏量300万吨,主要分布在湾坞乡的白溪、马头,穆阳镇的桂林,城阳乡的占洋,及坂中乡等地。辉绿岩分布在下白石镇的福屿、渔江、章坑、湖塘后门山,以及坂中、潭头、穆云、溪潭、甘棠等地,蕴藏量300万立方米。其中下白石镇的辉绿岩藏量47.6万立方米,石质坚硬,年开采500多立方米,供惠安石雕用材,出口东南亚一带。花岗岩分布于溪柄、城阳、坂中、下白石、湾坞、溪潭、康厝、穆阳等乡镇的交溪沿岸,蕴藏量4370万立方米,可供作建筑材料和工艺品雕刻。河沙:交溪多年平均含砂量0.15公斤/立方米,折输沙量29.9万吨,从赛岐至甘棠奎聚游积成5个大沙洲,蕴藏量200多万吨,砂质纯洁,大小匀称,是建筑的好材料。
  (四)植物资源 福安地处中亚热带,适宜植物生长,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1.森林资源。福安市共有植被种类121科,451种,其中乔木111种,组成7个中亚热带植被类型,49个群系。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毛竹林、人工经济林、灌木林等。主要树种有:松科的马尾松、湿地松,杉科的杉木、柳杉,禾本科的毛竹、绿竹,大戟科的千年桐、三年桐,山茶科的普通油茶、木荷,柏科的建柏,樟科的察树、香樟,豆科的相思树、合欢等。1996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为67.2%。
  2.大田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甘薯、小麦、大麦。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花生、芝麻、黄麻、苎麻、烟叶、茉莉花、席草等。1949年以来共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100多种。
  3.果树。据1996年统计,福安果树种植面积108,783亩,产量38,223吨。主要热带、亚热带果树有柑橘、柚、枇杷、龙眼、荔枝、芒果、橄榄、香蕉等;温带果树有桃、李、梨、柿、葡萄、苹果、草莓等;野生和半野生果树有猕猴桃、山荔枝、山枇杷、山杨梅、野葡萄、山桔子、桃金娘、榛子等。
  4.茶叶。福安种茶历史已逾千年,是福建省重点茶区。主要茶叶品种有驰名中外的“坦洋功夫”红茶,长期选育的福安大白茶、岭路大白茶、坦洋早红等十多个地方良种和近年引种的福云、福鼎白毫等二十多个良种。1996年,全市茶园面积155,149亩,总产10910吨。
  5.牧草。种类有20科94种。主要优质草有马唐、狗牙根、鸡眼草、假俭草、看麦娘、龙爪茅、纤毛鸭嘴草、知凡草、疏花野青茅等。
  6.水生植物。海水中有浮游植物49种,主要有紫菜、海带、浒苔等;淡水植物有红萍、席草、茭白等21种。
  7.药材。经普查,全市有野生药材500多种,主要有半夏、香附子、葛根、黄精、黄枝子、狗脊、常山、防己等;栽培品种15种,主要有金银花、太子参、佛手、薄荷、积壳、厚朴等。
  (五)动物资源 福安市的动物分布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面亚区。动物种类较多,其中真体腔动物344种,环节动物4种,软体动物21种,节肢动物155种,脊椎动物77科16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蟒蛇、中华鲟,二级保护的有鬣羚、大灵猫、穿山甲、鸳鸯、雪纹蛙等。常见的野生动物:兽类有赤麂、大灵猫、野猫、獾、狐、貉、豪猪、黄胸鼠、松鼠、华南兔、蝙蝠等;爬行类有乌龟、鳖、草蜥、水蛇、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钝尾两头蛇等;两栖类有东方蝾螈、中国两蛙、姬蛙、大树蛙、蟾蜍、青蛤、洋倪等;鸟类有白鹭、鹧鸪、斑鸠、啄木鸟、乌鸦、白头翁、八哥、画眉、白眉翁等。水生动物中,海水鱼虾贝壳类达142种,常见的有大黄鱼、梅童鱼、鲳鱼、鳗鱼、毛虾、对虾、中华绒蟹、缢蛏、海蛎、花蛤等30多种;淡水鱼有草、鲢、鳙、鲤、鲫、鲥鱼等23种。畜禽类有猪、牛、羊、鸭、鸡、鹅、兔等。
  第二节 建置沿革
  一、历史和建置
  福安原为县治,建县始于宋淳祐五年(1245年)。
  福安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先秦时期福安为闽越居地。夏、商、周以前属扬州,周为七闽地域。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汉初隶闽越国,汉武帝时归会稽,东汉为会稽南郡地,汉始二元年(公元前85年)属冶县。三国时属吴国建安郡东安县地,晋、宋、齐、梁、陈属温麻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属原丰县,大业三年(607年)入闽县(今福州)。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属长溪县。
  从宋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乡人郑子化以其地处长溪县西北,距县治遥远,偏僻难于治理,上书请析县,直至淳祐五年(1245年),宋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因而划出长溪县西北二乡、九里建县,定名福安。福安建县后直隶福建路福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福安县改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福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安县划归福建行中书省福州府管辖。景泰六年(1455年),划出县境平溪里十一至十四都归新置寿宁县。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福宁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福安县隶属福建省福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福建划分为4个道,福安县隶属东路道(道治在今闽候)。民国三年(1914)东路道改称闽海道,福安县仍隶属该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福安县直属于福建省,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福安县属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属下的闽海省,二十三年一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福安县复为福建省直辖。七月,福建省实行督察区制度,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福安县曾分属第二、第一、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多驻福安县)。
  1949年7月19日,福安县解放。9月30日,福建省成立第三行政督察区,辖福安县,专员公署驻福安县。1950年3月,行政督察区改以专员公署驻地县命名,福安县属福安专区。1970年2月,福安专员公署迁驻宁德县,1971年6月,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福安县属宁德地区。1989年11月13日,福安撤县建市,属宁德地区。
  二、行政区划
  1949年7月19日,福安县解放,在原有14个乡镇设立14个乡(镇)人民民主政府。10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设7个区,统辖146个保,2089个甲。
  1950年4月,福安县废除保、甲制度,实行县、区、乡三级政制。全县设10个区、128个乡。1952年调整为123个乡。1953年,全县分为12个区、142个乡。同年2月8日,在原第十一区畲族聚居的仙岩乡建立“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这是福建省建立的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但由于畲族的民族成分没有正式确定等原因,该自治区政府被撤销并入湖坂乡,改称仙坂乡。
  1957年,贯彻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福安县先后建立了13个民族乡,辖有216个自然村。1958年7月,福安县撤区并乡,全县分11个乡、2个镇和1个区(柘荣区)。9月,乡镇改为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畲族乡被撤消,分别并入相应的人民公社。全县15个人民公社,下辖445个生产大队。
  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原15个公社改为15个区。8月,福安县12个区1个镇调整为10个区、2个县属镇和1个县属人民公社,下辖98个乡(即小公社)。全县辖有844个生产大队。1962年,全县设11个区、3个镇,下辖98个公社(即乡)。同年恢复仙岩、凤洋、山岭、茶洋、竹岭5个少数民族公社。1966年实行区、大公社并存制度,区、公社、镇建制时有变动。至1984年,废弃“政社合一”制度,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政权。全县共有5个镇、13个乡,其中有坂中、康厝、穆云3个畲族乡。1989年,全县调整为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畲族乡(见表1-1)。
  198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福安撤县建市(县级市)。1993年,福安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96年,全市设11个镇、7个乡(含3个畲族乡)、3个街道办事处和赛岐、穆阳2个经济开发区,农村下辖447个村民委员会,3772个村民小组。
  第三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一、人口发展
  (一)1949年以前福安县人口状况 福安县境人户的记载始见于明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福安县共有7410户、25,663人,每户平均3.46人。明末清初福安人口下降,至清末猛增,清宣统三年(1911年)约为54,600余户、335,846人,户均6.15人。民国时期,由于受灾荒、战争和瘟疫的影响,人口死亡率高,总体呈减少趋势。1949年1月,全县人口降至52,770户、225,702人,户均4.28人。38年中共减少110,144人,年均减少2899人。自宋代至民国时期,福安居民都以汉族为主。畲族于唐末开始迁入闽东地区,大量落籍福安则在明清时期。有关福安畲族人口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福安县志》,称“各都畲民村居”182个,具体人户不详。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福建统计年鉴》记载,福安畲族已有2000户、8400人,占当年福安人口总数的2.96%。
  (二)1949年以后的人口增长 1949年12月统计,福安全县有76,222户、238,185人,户均3.12人。1949年~1959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42.8‰。1960年~1965年,因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呈下降态势。1966年~199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7.5‰,平均每年增加7508人。1990年,全市有125,394户、525,580人,户均4.19人。其人口数为1949年的2.21倍。1996年福安市共有134,620户、575,560人。
  (三)福安市畲族人口的发展据1952年4月的统计,福安县10个区610个村的畲族居民,共8711户,28,258人。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福安畲族人口为30,743人,占全县总人口260,533人的11.80%,占福建省畲族人口96,375人的31.90%。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福安畲族人口为37,195人,占全县总人口322,859人的11.52%。畲族人口比1953年增加6452人,增长20.99%,年平均增长1.7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福安畲族人口为53,813人,占福安总人口477,642人的11.27%。畲族人口比1964年增加16,618人,增长44.68%,年均增长2.0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福安畲族人口为58,002人,占福安总人口525,580人的11.04%。畲族人口比1982年增加4189人,增长7.78%,年平均增长0.97%。如果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53年第一次普查相比,畲族人口在37年中增加27,259人,年平均增长1.73%。与全市人口增长趋势相比,增长率少0.18个百分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畲族总人口为630,378人,福建省畲族人口346,382人,福安畲族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9.20%,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6.75%,可以说福安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市(县)。
  二、人口构成
  (一)性别构成 福安历史上重男轻女。溺女婴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男女比例失调。如1935年,女性每100人与男性之比为145.85,1936年为137.1。
  1949年以后,男女性别比的差距逐渐缩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女性每100人与男性之比为146.95,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35.42,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21.62,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7.95。男性占人口的比例一般是农村高于城镇。
  福安市畲族人口性别构成与汉族类同。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9.16∶100,男性所占比例比全市的平均值高1.21个百分点。据1989年统计,畲族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0.03∶100(表1-2)。
  资料来源:《福安畲族志》第34~3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二)年龄构成1949年以后,福安人口迅速增长,人口由成年型转变为年轻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市14岁及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35.68%;15岁~64岁人口占59.27%;65岁以上老年人占5.05%。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福安市人口随着年龄的提高,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减少。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4岁及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38个百分点;15岁~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60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2个百分点。这种现象表明了福安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长寿老年人数量增加。据1947年统计,福安县共有70岁以上人口4809人,到1990年,7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9,241人。福安畲族人口的构成与全市人口构成基本相同,仅略有差异。1990年,全市有4个百岁以上老人,其中畲族1人。畲族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3.74岁,比全市中位数23.55岁稍高0.19岁。
  (三)文化构成 据统计,1937年,福安全县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6.2%,非文盲中进过学校的只占4.6%,其余的大多数属进过私塾,粗识文字。据1945年统计,文盲占总人口(215,912人)的81.37%。非文盲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有126人,占总人口的0.06%;受过中等教育的2506人,占总人口的1.16%;受过初等教育的14,043人,占总人口的6.50%;进过私垫的23,547人,占总人口的10.91%。1949年以后,国家实行普及教育政策,人口文化程度逐年提高。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福安市每万人口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56.1人,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19人)增长了1.95倍;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465人,比1964年(124人)增长了2.75倍;初中文化程度1139人,比1964年(291人)增长了2.91倍;小学文化程度5170人,比1964年(2259人)增长了1.29倍。从地域分布上看,城镇人口文化程度较高,畲族聚居地区和偏远山区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在6岁及以上畲族人口(52,634人)中,大学程度75人,占总人口的0.14%,比1982年提高0.06个百分点,较全市水平低0.49个百分点;高中程度(包括中专)831人,占1.58%,比1982年提高0.37个百分点,较之全市水平低3.69个百分点;初中程度2340人,占4.45%,比198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较之全市水平低8.47个百分点;小学程度33,132人,占62.95%,比1982年提高24.60个百分点,较之全市水平高4.57个百分点。全市畲族15岁及以上人口为40,985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5,133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36.92%,较之全市平均值高9.82个百分点。
  (四)劳动力分布 福安劳动人口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以后,劳动人口的分布有了较大变化。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劳动人口的产业分布为:第一产业人口135,822人,占在业人口的69.35%,比1982年增加6731人,增长5.21%;第二产业24,284人,占在业人口的12.40%,比1982年减少1835人,下降7.03%;第三产业35,741人,占在业人口的18.25%,比1982年增加9382人,增长35.59%。按城乡分,城镇第一产业人口50,629人,占全市第一产业人口的37.28%;乡村第一产业人口85,193人,占全市第一产业人口的62.72%,乡村是城镇的1.68倍。城镇第二产业人口20,549人,占第二产业总人口的84.62%,而农村仅占15.38%,城镇是农村的5.5倍。城镇第三产业人口28,148人,占第三产业总人口的78.76%,而农村为7593人,仅占21.24%,城镇是农村的3.7倍。在第一产业中,农业人口占首位,为131,554人,占第一产业人口的96.86%,占在业人口的67.17%;其次为渔业,从业者3297人,占2.43%,再次为林、畜牧、水利业,共占0.71%。1990年,全市不在业人口为170,44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2.43%,较1982年下降了2.93个百分点。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福安畲族在业人口24,411人,占全市畲族人口的42.09%,较全市在业总人口的比重高4.83个百分点。畲族在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者22,595人,占92.56%,比全市第一产业人口所占的比重高23.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878人,占3.60%,较全市的比重低8.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938人,占3.84%,较全市比重低14.41个百分点。
  (五)人口分布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福安市乡镇人
  口分布最多的韩阳镇有59,945人;人口在4万以上的有赛岐、甘棠二镇;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有下白石、溪柄二镇和潭头、溪潭二乡;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有上白石镇和城阳、湾坞、康厝、穆云、社口5个乡;其他乡镇的人口都在1万人以上,人口最少的晓洋乡有10,918人(表1-3)。
  福安畲族遍布于全市19个乡镇的429个行政村及街道,人口分布面达全市村、街总数的90.89%。从地理上以横贯福安中部的长溪(交溪)为界,长溪西部畲族人口39,777人,占西部总人口(232,244人)的17.13%;东部畲族人口18,225人,占东部总人口数(293,338人)的6.21%。
  三、计划生育
  (一)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1949年以后,福安人口增长迅速,1957年出生率高达43.04‰,自然增长率从1951年的17.4‰增至31.59‰,形成福安1949年后的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1959年~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1960年自然增长率出现负数,1961年自然增长率为9.06‰,是福安1949年以来人口增长的低谷时期。1962年~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口出生率迅速提高,1962年人口出生率高达40.4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2.25‰,4年平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92‰,是1949年以后福安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期。1965年~1973年,福安人口持续增长,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5.33‰。8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全面落实,人口逐步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正常轨道。1983年~1990年的年均自然增长率为8.36‰,除1989年为11.02‰外,其它年份都在10‰以下。1991年~1996年的人口增长有所回升,1993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13.13‰,1996年又下降到12.45‰。
  福安的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63年,当年中共福安县委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计划生育技术领导小组。1971年7月,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卫生局合署办公。1975年,计划生育办公室从县卫生局分出,成立专门机构。1984年4月,改称县计划生育委员会。1988年,成立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1989年,成立县计划生育协会,各乡、镇设立分会。1990年,建立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同时各乡镇和街道成立计生服务所,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均配备计划生育管理员。福安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已形成网络化和制度化。
  (二)政策措施 从1963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至1975年主要是进行宣传教育。1975年在开展人口生育情况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1976年~1985年10年人口增长计划。1979年3月,福安县人民政府贯彻国家提出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实行和强化“奖励生育一胎、限制生育二胎、严禁生育三胎”的措施和工作,开始实施独生子女的奖励政策,并根据“晚”(晚婚晚育)、“稀”(生育胎次间隔5年以上)、“少”(最好生一个)的原则,控制多胎生育。规定凡生育3胎的夫妇一方实行结扎手术。1988年7月,《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后,福安县人民政府也制定颁行《贯彻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办法,规定对晚婚晚育夫妻表彰或奖励的具体内容,对违反计划生育者实施处罚,从而使全市的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第四节 民族构成与福安畲族来源
  一、民族构成
  福安市境内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其次为畲族和回族。1949年以后不同时期的民族构成情况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福安只有2个民族,汉族人口229,791人,占总人口的88.20%;畲族人口30,743人,占11.80%。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汉族285,643人,占总人口的88.47%;畲族37,195人,占11.52%;此外还有回族3人,苗族14人,满族2人,蒙古族1人,维吾尔族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423,767人,占总人口的88.72%,畲族53,813人,占11.27%,此外还有回族32人,苗族23人,满族2人,京族4人,蒙古族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福安市有10个民族,共有人口525,580人,其中汉族人口466,338人;9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口59,242人,占总人口的11.27%。其中畲族58,002人,占总人口的11.04%;回族1186人,占总人口的0.22%①。其余7个民族中,藏族3人、苗族23人、壮族10人、满族10人、瑶族1人、高山族3人、京族4人,共计54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0.01%。与第三次普查比较,汉族增加了42,573人,增长10.05%;少数民族增加5367人,增长9.96%。
  二、福安畲族来源
  畲族自称“山哈”,意即从外地迁来居住在山里的人,并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据畲族谱谍记载,福安畲族先祖于唐代已居住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交界地区,自唐末五代开始迁入闽东地区。畲族大量迁入福安是从明代开始的,至清代畲族已广布福安全境。
  历史上迁入福安的畲族有蓝、雷、钟、吴、杨5个主姓,共47支。其中蓝姓10支,雷姓21支,钟姓14支,吴姓、杨姓各一支(杨姓系汉畲族通婚过养为畲族)。迁居福安的畲族以钟姓为最早,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坂中乡和庵村《钟氏宗谱》载,早在唐五代时即有彦江公于汀州上杭迁入韩阳坂中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于钟莆坑迁往福安西郊大林村,故今坂中畲族乡大林村是明清福安所属的福宁府钟姓发祥地。另一支钟姓先祖法广公祖籍广东,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以后,由金溪玉林迁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岗。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其曾孙钟熙公的5个儿子:聪、明、彩、听、乐五公分徙大林、山头庄、白石、大留、侯官汤岭而后繁衍各地。钟姓迁入福安的还有其他支派和路线,如大林钟姓同宗的一支迁宁德柴坑,又迁金坝头,复迁福安大湾坝,再迁小岭;一支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汀州武平县迁宁德斑竹,又于道光九年(1829年)迁福安大留;一支从延平三十五都状元内金奥迁霞浦三十六都洋底,再迁福安茶洋;一支从福鼎单桥迁入福安松罗茶洋。
  雷姓畲族迁入福安时间,据前引和庵村《钟氏宗谱》,“大林钟”始祖飞公之女适金斗量雷谓礼,时在北宋末年。金斗量即今福安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又据清嘉庆五年(1800年)《金斗量雷氏宗谱》记载,雷氏一支“移居闽省播迁无常,惟居福安二十一都黄墓者最久,因谱失莫纪其详。居黄墓者有八世,而及大一公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后移居仙石一载,大林二载,岭门二十余载,至高祖十三公,曾祖百二十六公,又于国朝康熙甲寅(1674年)移居坑兜九个月,冬移居十五斗上金斗洋,四十三载再移居下金斗洋,迄今八十余载。”
  福安雷姓畲族最著者为“后门坪雷”,人口也最多。该雷姓先祖两公祖籍广东潮州普宁,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自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以后又迁十一都陈家林,复迁十八都大丘田。其后旗公及其子6人分徙各处。福安雷姓畲族多由此繁衍而来。
  蓝姓畲族迁入福安较雷、钟两姓为晚,其人口仅为雷、钟之半。蓝姓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是“溪塔蓝”,始祖学礼公,祖籍广东潮州海阳县山头甲,其先祖初迁浙江泰顺龟头长坝头,后迁居福建寿宁。学礼公7子,时号七雄。次子恒麟与七子恒彪两支子孙多迁居福安,也成为福安蓝姓畲族的主要衍发派系。据蓝姓谱载,一支蓝姓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罗源坝头里迁宁德,又迁福安;十六年,学礼七子蓝恒彪率族人由寿宁迁入福安溪塔;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支蓝姓由连江狮子岩迁入南山头,后又迁大岭等处;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一支蓝姓自汀州庐丰迁入福安上白石镇聚仙岗村。
  福安吴姓畲族始祖谱名知几公,名法度(1479年~1560年),原籍浙江泰顺,随父迁居福安九都桐湾(今社口镇)。知几公原娶林氏,早逝;又娶彭氏生7子;继娶蓝氏生2子。知几公七子法东公乃彭氏生,由畲族蓝氏所养,即长又娶畲族雷氏;知几公八子法传公为畲族蓝氏生,又娶蓝姓为妻。法东公与法传公的后裔都与畲族联姻,为畲族同化,成为畲族一姓。二公之后裔后来分迁福安各地。今福安吴姓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为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和坂中畲族乡日宅、吴厝下等地。
  福安杨姓畲族与汉族杨姓的主要派系同一始祖,原籍浙江龙游县,唐代迁居福安韩阳财洪村。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迁宁德蟾溪,再传三世,又分迁福安廉溪杨家坪。杨姓支派杨文公,明末避兵乱,辗转移居大林改姓畲族钟姓。杨文公长子李生公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潘洋(今社口)娶畲族雷姓,后裔多与畲族联姻,遂为畲族同化。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西杨氏宗谱》记载,杨姓改钟姓经历一百八十多年后于19世纪初叶又重复杨姓,但仍保持畲族语言和生活习俗。今福安杨姓畲族主要聚居地在社口潘洋村、溪柄蛤蟆头村和松罗后宅村等处。
  畲族历史上频繁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为逃避战乱和压迫剥削,其次为求生存不得不去瘠就腴,寻找新开垦的土地。迁居福安的畲族,因人口发展,为寻求生计又迁往他县,或往来无定,至清末才渐趋稳定下来。畲族入居福安,为开辟山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卷

《福安市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为半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