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额之争与畲汉边界的强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18
颗粒名称: 三、学额之争与畲汉边界的强化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222-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民在历史上受到的族群歧视,特别是在科举考试方面的阻碍。
关键词: 畲民 文化 族群

内容

如果说在日常接触中,汉人以蔑称称呼畲民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在学额之争中,汉人对畲民的蔑称则将这种畲汉矛盾推向新的高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古代科举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许多百姓希望通过科举实现所谓的“由贱而贵”。换言之,一旦掌握了文化的话语权,就可以提高身份,家族也有可能成为当地望族。因此,科举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强了王朝的统治,对于统治者而言,科举所及之处,也是帝国王化的表现,尤其是在边陲地区的非汉民族中实行科举,常常被视为帝国强大,皇恩泽被天下,四方“夷狄”归化的象征。因此,一个地方科举的推行情况常常成为地方治理、官员业绩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明清时期,随着闽东畲民社会的稳定,越来越多的畲民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主流文化圈,并实现社会阶层流动。这种文化资源的竞争引起了汉人的警觉,他们通过“种族”区分排除畲民,历史上在闽浙赣地区出现了几次的学额之争,畲民通过抗争,更加强化本族的凝聚力。
  吴楚椿在《畲民考》称清初移入浙江的畲民起先多从事佃耕、轿夫等行业,较少有读书者,随着畲民生活的稳定以及家族的发展,也出现了部分读书的畲民。该文称:“顺治间,迁琼海之民于浙,名畲民。而处郡十县尤多,在青田者分钟、雷、蓝、盆、娄五姓,力耕作苦,或佃种田亩,或扛抬山舆。识字者绝少,土民以异类目之,彼亦不能与较。我国家休养生息,人文蔚起,畲民有读书者,入衙门充书吏,未敢考试。间出应试,土人辄攻之,曰:‘畲民系盘瓠遗种’。”①
  但这些读书的畲民不敢考试,主要是因为土人的攻击。光绪《处州府志》又称:“近有读书通文义者,巡抚学使谓于朝,得注民籍与考试之列矣。括人顾嗤鄙之,不与通婚姻,辄目为盘瓠遗种。”②
  乾隆时期,官府开始对这种族群矛盾进行干预。由于畲民陆续纳税服役,在政治身份上成为编户齐民,所以官方不主张对畲民区别对待,如吴楚椿《畲民考》:“今夫习俗之弊莫甚于党同伐异……我国家中外遐迩,一视同仁,导民为善,惰民乐户皆准改业。僮瑶荒徼,增设苗学,况畲民本属琼海淳良,奉官迁浙,力农务本,已逾百年。合处属计之奚啻千户,而一任土民谬引荒诞不经之说,斥为异类,阻其上进之阶,是草野之横议也。乾隆四十一年秋,署府宪梁命余查办,余已备详在案。又据处属各县均查明,实系农民亦在案,因试期太迫,未暇详请,谨慎为著其大略如此。”③
  嘉庆、道光年间,闽东、浙南等地的学额之争达到顶峰。如清嘉庆七年,“福鼎童生钟良弼呈控,县书串通生监诬指畲民不准与试。”时任福建巡抚的李
  殿图“饬司道严讯”,并且详细回复,“张示士林”,对“诬指畲民不准与试”的言论进行反驳:“尔等将版图之内曾经输粮纳税,并有入学年分确据者,以为不入版图,阻其向往之路,则又不知是何肺腑也!婚优隶卒三世不习旧业,例尚准其应试,何独畲民有意排击之?……本部院为世道人心风俗起见,不惮与尔等覙缕言之。”①
  钟良弼,原名钟鸣云(1780—1842年),福宁府学生员,福鼎丹桥钟氏十田公派下第二十三世。清嘉庆七年(1802年)因民间歧视畲民,钟良弼赴考受阻,遂典卖家产顽强上诉,得福建巡抚李殿图主持正义,终于第二年考取府学生员,名动全省。嗣后其事迹被畲族歌手编成歌谣,在闽、浙畲民中广为传唱。清道光十九年,钟良弼年届六十“闲暇在家”,受家族推崇主持纂修宗谱。其事迹记载在族谱中,并通过小说《钟良弼》等传播,不断强化畲民族群意识,使得原来存在的族群边界维系得更加牢固。畲民外将一些科举得名者不断地记录在族谱,强化该历史记忆,凝聚人心。福鼎枇杷坑《钟氏族谱》的《本支小引》:
  始祖士田公由九都新丘迁二十都王佳洋单桥……臣公在单桥创大厦,置膏腆。嘉庆七年,曾孙良弼、良材训闻诗书,志矢上进,廪生陈希尧保结,在岳邑尊与考,八年科试蒙恩宗师取进钟良弼府学生员第二十名,廿一年蒙翰宗师备进佾生钟良材第二名。道光廿一年,王府尊岁试取录前列第六名钟熙,年科试取录前列第八名,廿二年蒙温宗师取进福鼎县学第五名,咸丰己未年乡荐中式贡元第一名,钦加州同知衔候补直隶州。②
  另一个例子为平阳人雷云。他在为福鼎岭兜《冯翊郡雷氏族谱》撰谱时,自述了为争得考试资格的过程,其文曰:
  予甫七岁则就外傅,累年不辍,学文诵诗,志切上进,弱冠之年遂赴童子之试。溯我祖自明季之徙平也,天荒尚未见破,临场之际竟被妒诬抑阻,缠讼三载,往府造省,涉水陟山,日夜奔驰,风尘劳瘁,经受多少艰辛,子孙方得赴试。抚台提奏此案,载入《学政全书》,云路有自。我系次嗣也,名虽不登于泮水,身既入贡于天家,一门之内,继继①绳绳,咸知耕读实我先君之尊师重道有以报也。
  以上的《学政全书》于嘉庆八年(1803年)所作,记录在福鼎岭兜《冯翊郡雷氏族谱》中,该文详细记载了“浙江巡抚臣阮元会同浙江学政臣文宁咨称,处州府属青田县有畲民钟正芳等呈请与土民一体应试一事。”认为畲民意为农民,本来不是恶称,而且畲民在青田等地“置有粮祠庐墓,素行并非秽贱”,只因“畲妇头戴布冠与本处妇女稍有不同,土著者指为异类,廪生等惑于俗说不敢具保,致畲民不得与试。”作者作此《学政全书》目的在于使畲民不因“其妇女服饰稍异,概阻其向上之心”,因此,“咨请部示期明立章程,以免无识愚民藉词攻讦”。②
  《学政全书》颁发后,并未能完全消解学额之争。在光绪《处州府志》曾记载温州畲民求考受阻之事,其文曰:
  嘉庆八年,仪征阮文达公抚浙,会同学使文宁,咨准一体考试。其(畲民,笔者注)散居温州者,于道光六年援例求考,诸生禀于学使宝应朱文定公云:“照例身家不清白者,不准与考。”泰顺畲民皆作舆台为人役,身家未为清白,奉批不准与考。丽邑畲民亦有与之相类者,当分别观之一也。③
  在清代,闽浙等地区的百姓耻于从事轿夫、仆隶等职业,如福安诸生陈上储在《呈福宁府志事实序》说道:“福宁负山环海,浙尾闽头……以风俗言之,五邑淳漓相半,而皆质直好义。富者不与贫争利,贫者矫语贫贱而傲富贵。即室如悬磬,甘守其穷,耻为舆夫、仆隶。”④在这种观念下,一些汉人将泰顺、丽水等地区畲民从事轿夫等下等行业作为阻止畲民应考的借口。官府以客观的立场出面澄清,认为此事不能以偏概全,即部分畲民从事轿夫职业不能等同于所有畲民的身份。
  这种争论在随后数十年中仍在持续进行着。道光廿七年(1847年),官方颁布《温州府谕禁阻考告示》,说明当时畲汉学额之争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畲汉族群矛盾也达到了较深的程度。因此,不得不由官方出面发布告示,希望通过告示抑制畲汉矛盾的继续激化。根据《温州府谕禁阻考告示》记载,当时平阳县有廪生及各童“阻挠攻讦”畲民雷云等人赴考。告示做出公允判断,认为“该县各童阻挠显违定例,自应严行查禁”,虽然“县、府两试均已考过”,但是允许“该童雷云并请准其分别补考”。发布此告示,“示仰平阳县廪保生童人等知悉,嗣后如有畲民赴考,应照定例准其一体考试,毋许再行阻挠致滋事端。”①
  这个阶段,畲民的抗争得到官方的重视,官方通过一些文告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畲民的部分利益。此外,畲民的抱团抗争行为激发了族群的凝聚力,确实增强了畲民的族群认同。蒋炳钊先生认为,畲民在迁徙到闽东后,需要加强内部的团结,而传统文化是“反抗外族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强化本民族内部团结,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纽带。②然而,文化资源的争取对畲民认同来讲,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些畲族知识分子在吸收了儒家文化后,开始对本民族的族源传说进行反思,在他们的推动下,畲汉的族群边界再次发生漂移。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楚椿
相关人物
钟良弼
相关人物
钟鸣云
相关人物
李殿图
相关人物
陈希尧
相关人物
钟熙
相关人物
雷云
相关人物
于泮水
相关人物
于嘉庆
相关人物
钟正芳
相关人物
阮文达
相关人物
朱文定
相关人物
童雷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福鼎县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