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竞争与宗族边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06
颗粒名称: 二、资源竞争与宗族边界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本文通过对闽西南地区畲民的“王化”现象的探讨,分析了畲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闽西南地区 畲民 宗族边界

内容

在地域社会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常常伴随着自然资源的争夺和破坏。明中叶以来,闽粤赣地区的社会动乱,各族群对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华南地区的许多乡村社会均体现出军事化特征,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原来由官方修建的军事防卫建筑转由民间修建。顾炎武在《肇域志》记载漳浦县的“赤湖城”,“在县东十七都,元季土人曾仁礼筑。正德间重修,周一千二百尺。西林城,在县南六都,旧有石城,正德五年寇乱,乡民重筑。”①
  赤湖为明清以来漳浦蓝姓的重要聚居地。按《肇域志》记载,在元末就有曾姓“土人”建筑城堡,这里的“土人”二字值得玩味,相对“客”而言,应与土著相同。清代梁章钜在《称谓录》中称:“土著《汉书·张骞传》:‘其俗土著’。谓常居不迁徙也。著音酌,读如字非。”②蓝姓畲民并非一开始聚居于赤湖、西岭等地,其中必定经历了由族群迁居—宗族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族群势力的壮大,蓝姓畲民在当地由“客”转为“主”。
  到了清代,闽南民间乡村械斗盛行,漳州为械斗的重灾区,一些畲民卷入民间械斗,如姚莹描述龙溪县各地的械斗中有浦南芹里钟姓在列:
  (龙溪)东北则鳌浦扶摇之吴、杨等姓,浦南芹里之梁、宋、钟、林等姓……各社接连,大者数十,小者十余,频年以来,仇怨相寻,杀夺不已。其焚掠截掳、死伤破败之惨,概不可胜言矣。③
  这里的浦南芹里钟姓应属于畲族,但估计已然汉化。而漳浦蓝姓则与其他姓氏发生冲突,如康熙五十年(1711年),福建提督杨琳在《奏报闽省营务并各营所食空粮等情折》写道:
  蓝理在提督任内官兵尚无异言,独于亲戚乡党之中多结仇怨,及其离任之始,被施姓族人以及地方光棍于各处市口,拆其房屋,抢其铺面,掘其海田堤岸,淹没田地。奴才于十一月初二日至泉州多出告示严行禁谕,始获稍平。④
  漳浦蓝姓与其他姓氏族人“多结仇怨”,导致房屋被拆,铺面被抢,海田堤岸被掘,田地被淹。《浯洲金门城蓝氏族谱》虽是金门蓝氏族谱,记载了漳浦石椅种玉堂之事颇详,在《蕃公祖之墓图形体(图略)》中载康熙年间吴、蓝家族之争,而蓝氏家族最终取得这次宗族争斗的胜利:
  蕃公讳纯憋,寿九十五岁,生于仁宗七年戊午(仁宗戊午年为仁宗五年,原文恐有误,笔者注),即延祐元年(应为延祐五年,笔者注)戊午三月廿三日辰时,卒于明永乐十年壬辰三月三十日卯时。石碑字书:处士蓝蕃公墓。时吴家强盛,意欲混图,石碑竟为埋没。至康熙三十一年壬申二月,吴人自相竟出首,公之派下众子到墓理会,蒙本县主到地勘验,归蓝家掌管。及至乾隆十六年辛未二月初四日竖解元旗。①
  以上均可以看出当时族姓冲突之严重,在其中更多是宗族发展中各族群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矛盾,而不能将其视为畲汉间的矛盾。我们还可以再从清代一些宫中档案资料也可以看出:
  (漳浦县)道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具奏:黄姓牧牛践食蓝姓瓜藤起争,黄姓疑蓝姓牧牛越界,彼此争闹,伤毙一人。
  (漳浦县)道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具奏:黄、蓝两姓山场相连,界址不清,因砍伐坟木起衅,黄姓控官究理,杨姓冒认山主,助蓝姓控管挟制。
  (漳浦县)咸丰二年四月三十日具奏:蓝姓同族,一方因阻止另一方偷窃地瓜殴斗,殴毙一妇。尸亲一方以纠众抢劫,差役受贿舞弊等情京控。
  (诏安县)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具奏:钟姓田园与许姓田亩相近,因填筑园岸起争。②
  以上说明当时蓝、钟等漳州畲姓族人与黄、许、杨等族人因争夺山场、田园等资源而起冲突,另外有一些则是本姓族人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因鸡毛蒜皮等小事引起,却多有死伤,由此引发的诉讼甚至惊动了朝廷。从元代以后可能为“客”的蓝姓等畲民,到清代时期,其在当地显然不再以“客”的身份出现,而是与其他汉族无差别的宗族。
  再如,明清闽西畲民也参与了各种土堡、寨的建设。上杭钟姓《颍川钟氏族谱》保存的《久泰上村乡村寨寨规》记载道:
  为立寨规事。考究天地之间,万物均有御侮之本能,何况人乎?吾族为求自卫安民,经在全村众议,本村四周主要山头设立村寨,即村东、村南、村西、村北,以抵御外侮之入侵,诚属吾族之善举也。兹为固防保民,爰立寨规为后,望吾族乡民众所共遵之。
  一、议村南之马安寨为主寨,村东之青龙寨、村西之白虎寨、村北。
  一、议立寨务必守寨,若不守寨,何异乎之虚设也!故平时主寨应有二人之专守焉。副寨则遇紧急之时着人守望,相互配合,共护吾村之平安。青龙寨则寨顶平旷宽阔,宜于平时训练乡勇。练武守纪,亘遇有外侮入侵,始善于防守之也。
  一、议凡避入山寨躲避之男女老幼,均为全村至亲骨肉,除着人专管人寨安置外,全村父老均须相互扶持,尊老爱幼,男女不得犯律。粮草、衣被、贵重物均应随带入寨,免受外侮洗劫一空之苦。
  一、议各寨均应备好刀、枪、铣、雷、垒石、垒木。如遇外患攻寨,凡编入乡勇之男丁,均应奋力抵御,不得退却、反叛。副寨应听从主寨号令指挥,副寨不得犯律。
  一、议如有未及入寨之人,一旦被害,均由全村料理善后。盖被害着亦系吾族之骨肉,能不共悲乎?①
  可见上杭钟姓畲民设立山寨的目的是为了“自卫安民”“固防保民”,寨规具体规定了守寨避寨、训练乡勇、物资装备、组织管理以及遇害族人善后等事项。另外,上杭钟姓《颍川钟氏族谱》还保存一份《为岁值扰乱商议乡勇事规定列后》,总共九条:
  一、吾乡之勇以十六岁上丁至四十五岁,均应踊跃参与乡勇事。
  一、四方每日着人巡逻,如遇有匪类入乡,即时通告四处,给发米一升,又钱八十文正。
  一、凡守寨乡勇均应注意匪类入侵行踪,即时鸣锣为号,稗吾乡民避人马案寨边,或四周深受之内,以免荼毒害。
  一、乡内预备硝药、火炮、枪刀镜箭,分给乡勇备用。一时通知,即便起行,不得延迟。
  一、匪类入乡,聚集本坊乡勇同心协力隘口拦截赶逐。
  一、本坊有入匪类引贼掳掠本乡者,同心合力赶逐之。
  一、杀贼匪一人,乡内赏银三两正。
  一、为贼所伤者看伤痕轻重,乡内酌量出银调治。
  一、为本坊米谷通流,不得阻籴。共议七三边每圆价三桶八升正,
  于茶地方园内为止,外人不得于籴。①
  从《为岁值扰乱商议乡勇事规定列后》的“岁值扰乱”字眼中,说明当时社会出现动乱,如果考察正史、方志,我们会发现明中叶以来,闽粤赣地区社会动乱频繁、族群矛盾不减。畲民山寨的修建、乡勇的组织与训练皆是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畲民保护家园、保卫族人的需要。这种坚守家园的情况,显然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畲民“有病殁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②的情况截然相反。
  另外,随着生齿日繁,关于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然而,明清时期的闽西南地区,部分汉化的畲民与汉族矛盾更多的是宗族大姓之间的矛盾。如《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载:
  吾乡四山环抱,然以云龙山为主脉,由源里凹来,雄踞东方,丰伟高耸,支则分左右翼,乡民多分居其麓……惜中间腴田屋所占者几三之一,以故粮食缺乏,恒恃外运接济。而四山童秃,又无竹木之饶,纵议严禁,无如烟灶繁密,樵采被罚屡起纠纷。③
  随着上杭雷氏家族的壮大,与地方的资源冲突也产生,如族谱记载与郭姓的风水之争。《上杭雷氏梓福公家谱》的《行述》中记载十八世雷荣宗公元配吴太夫人时称,“(上杭)邑中郭某延江西堪舆徐先生择吉壤,至南冈仙香公坟得之,惜其山向不吉,苟改筑之必大昌。某料太夫人贫乏,许以多金易坟,太夫人力拒却之”④
  应该说,越到封建社会后期,闽西南地区的畲、汉族群间的矛盾显示为宗族的矛盾,畲汉间的矛盾反而不是很明显,这也说明了畲民在文化认同上与汉民趋同,族群边界模糊或消失,而代表不同姓氏的宗族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宗族之间的资源竞争代替了原有的畲汉族群间的竞争。
  第五节 小结
  本章探讨了明中叶以后闽粤赣地区畲汉族群格局变迁的情况。
  (1)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朝廷势力成功平息闽粤赣地区的地方动乱,并大量设置新县,加强国家教化,促使新民向化。随着交通线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畲族聚居区也在地方基层管理的范围之内,许多原来畲乱盛行的“盗区”转变为“治区”。
  (2)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的闽粤赣地区,越来越多的畲民住区卷入华夏化浪潮中,畲民不断被“儒化”或“王化”。这是一种接受汉文化认同以及接受国家认同的行为。在这种“儒化”和“王化”过程中,畲汉的族群界线进一步模糊或偏移。
  (3)由于畲族与客家在文化取向上的不同,使得两个本来关系十分紧密的族群走向分离。也就是说“畲”“客”发展为两个比较独立的族群,文化认同起主要原因,而后二者在族群关系中出现的所谓“畲变客”,或者“客化畲”等,也均是族群在一定历史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认同来实现该历史过程。
  (4)一些闽西南畲民家族慢慢成为当地的巨家大族,随着定居慢慢加强家族、宗族建设,如修撰族谱、修造祠堂、积累族产。随着地方化的加强,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实际上与当地客家居民在文化认同上无甚大差别,该区域的族群边界由“畲”汉边界转换为宗族姓氏间的边界。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曾仁礼
相关人物
梁章钜
相关人物
姚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