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西南地区畲民的“王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03
颗粒名称: 二、闽西南地区畲民的“王化”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165-171
摘要: 本文探讨了闽西南地区畲民的“王化”现象。
关键词: 闽西南地区 王化 畲民

内容

按照帝国王朝的观念,是否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纳税服役,成为编户齐民,是一个地区的居民是否被“王化”的标准。笔者前文论述说明,随着“华夏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山洞”被开发,许多边陲地区的非汉民族被“华夏化”,成为帝国的子民。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王阳明巡抚南赣以来,在闽粤赣边区,越来越多“新民”向化,这部分“新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畲民。我们可以从一些畲族族谱来分析畲民的“王化”过程。闽西南的畲民较早进入国家管理系统,早在明代就成为编户齐民。根据《闽杭庐丰蓝氏族谱·杂录》中记载该族的田赋情况:
  族自子荣公建基庐丰后开垦莲塘,大明定鼎,遂承充胜运里二园四甲里长,后归长房袭顶……清代完粮规则,每田载税一斗即该完民米一合,而民米扣算每升则该完银三分六七厘。时分两忙,上忙于秋收后完,下忙于冬收后完。至于业权转移,则须印契割米。永清公裔米经别立户记,每岁定于元月初五日会集核册,自行推收过割,九富户粮额多冠全杭。①
  明初蓝氏族人即承充里长,明清以来缴纳粮额“多冠全杭”,族谱又记载清代族人担任里长或“多习吏事”②,上杭庐丰乡族谱录有江西梓山谱的《族约十四则》其中一条称:
  早输纳以免催科:纳税本国民义务,田赋乃国家正供,既践土而食毛,合急公而奉上。若迁延逾限难免胥吏之追乎,诖欠株连更增额外之需索。为之语曰,鸟言尚修职责,牛蹄亦知享王,曾居中土可怠玩而不早完国课乎?③
  族约中认为本族“居中土”,所以需要“完国课”,这与传统畲民文本中宣扬的“免差徭”思想截然不同,造成这种区别的是所处的历史情境不同,即是否已经编入齐民,并且形成国家认同。
  上杭钟氏《钟氏念二公派族谱卷之一乡约》要求族人“清税谷”和“戒异服”④,即要求及时完粮,不准奇装异服,这都与免差徭、衣斑斓的传统畲民族群特征相去甚远,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该地钟姓畲民的文化认同的完全转变。
  “王化”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国家认同的形成。早期畲民参与地方事务被政府征调为本地武装力量,实际是因为畲民具有善武、长于射猎的特性。招募畲客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嘉靖《惠州府志》“猺本盘瓠种……久之稍稍听征调,长枪劲弩,时亦效功。”⑤之所以被征调,同治《景宁县志》解释最为详细,其文曰:
  国初,山寇猬起,剽掠无宁。岁时乡兵按家抽取,县尹统之汛兵防弁,统之进剿则汛兵先,而乡兵继,鸟枪技击颇有擅优。旧志,民兵斧锸而外无长物,耕耨之外无余技。景邑民居散在岩谷,尝持鸟枪以角禽兽,而戒穿窬,故俗颇谙乎此设一且搀枪示警,集而用之,亦守御之有技也。近奉私庄之禁,用者统限以尺七寸为制,不能施远。而业者鲜矣,惟善猎,畲民犹为习者。①
  清代《惠安丰山蓝氏族谱》中对本族来源进行追叙,其文写道:
  大明永乐二十二年,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贼人朱晚反。总兵官都指挥姓赵,征之不克,乃出榜张挂四方,招募畲人精于弓弩者,相与讨诚。蓝友禄、雷三叔等,在浙江省闻知,方率子孙下闽与赵指挥助战,用计擒朱晚缚送军营。赵指挥大喜,赏蓝友禄、雷三叔白金五十两、绢帛五十匹,又令蓝友禄、雷三叔招会稽山等处子孙下闽聚居。又遇正统七年,龙岩州永福县盗起,漳州同知招募蓝氏、雷氏畲众去龙岩界。苦竹营屯驻,拨隶总兵官金大人帐下,逐日出战,搜山捉贼。每战有功,赏赐叠加,贼惧畲民神弩,不敢再动,偃旗息鼓而退,自此贼平民安。蓝、雷子孙不回浙江会稽山,而在福建省漳州府聚集安处矣。居数世子孙昌炽,星散四方,或兴化,或仙游,或南安,或永春,难以悉数。②
  上文所提及的明永乐年间南靖县朱晚起事,查现存的明清《南靖县志》,作为地方重大事件的兵灾,该事件在方志中却没有记载。可以推定此事并非历史事实,但从中却反映了明代以来,畲民因勇猛善战,被官府招募参与镇压贼寇的事实。到了明代,一些畲族仍被征用,作为地区武装力量之一,如明代张本余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任南靖知县时,“南靖上杭溪南寇至,乃团集民快,招募畲客,以扼险隘,贼不敢犯。招募畲客,以扼险隘”。③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进犯福安,福安知县李尚德“复令晓阳快手并民壮召畲人协战。”④如果畲民被招募还是被动参与地方事务的话,明清以后,许多闽西宗族则是主动参与镇压寇乱,显示了畲民国家认同的转变。乾隆《汀州府志》记载明代武平人钟运捷:“团练把总。时流寇犯境,运捷捐资招募义勇,偕胞弟元捷、云捷统众追击至永平寨,冲锋陷阵,兄弟血战而死。邑令义之,祀忠烈祠。时有程可正者,武平哨长,亦以永平寨阵亡,受旌。”①
  再如宁化雷姓畲民:乾隆《汀州府志》记载宁化县城池时称“明正统间,两遭沙寇,垣墉划平。正德五年,知县周楹请筑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状言甓砖已久,知县何鉴以闻,得请郡丞唐淳与鉴共成之。”②
  邑民雷文琳是宁化雷氏家族成员,属于当地较有地位之人,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参与当地地方建设。可见至少在正德年间以前,宁化雷姓家族已经在宁化成为地方重要组成部分。
  雷鋐的祖父雷世守:“字卫天,宁化人。康熙甲寅,耿藩叛,招致世守。或劝其受伪职,为庇族计。”世守叱之曰:“若为贼作说客耶?!”挈家遁入山中。子鸣高,捐金购祭田,建八宗祠。相国张廷玉额以“八宗永世”。③
  再如上杭蓝氏畲民:“蓝桢,字孕和,武平诸生。顺治丙戌,粤寇犯境。桢募乡勇,守金鸡大岭隘,贼不能攻。解围后,乡民乏食,出粟以赈。子灏春,有擒林耀祖功;沐春,当耿逆平时投诚,授教谕。”④蓝灏春、蓝沐春都是当地精英,在族谱有传。
  上杭蓝姓、雷姓宗族中有一些人因为经商而积累一定资金,随着家族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族人积极参与地方诸多事务处理。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发生,一方面是族人受到古代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的需要,只有更多地参与地方事务,才能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地方各方势力的认同。如在明宣德年间,上杭雷氏四世雷应生:“督同侄豫侄孙宽等独立捐收城垣,事详邑乘。”⑤正统十四年,沙尤邓茂七攻破上杭县城,上杭雷氏五世雷豫积极参与本县事务,受到朝廷的封赏,族谱载:
  时县令岑嵩从公与邑人郑仕敬、孔文昌及堂侄宽等所议,申请上奏复筑城垣。至天顺六年,县令黄希礼申详各大宪,奏告成功,奉旨谕布政司石琄临邑,后蒙奏奖,赏给以顶戴省民。又于成化三年,县令胡钺改建谯楼五间,高五丈,公创捐粟四百石,后经申详奏奖,赏给七品冠带。事均载邑乘。①
  六世雷宽:“天顺八年,独立捐修城垣。成化二年,修筑谯楼并捐粟四百石,以资赈济。”②再如,清乾嘉时期,上杭十六世雷大行经商致富后,“邑中有大兴作,公辄命子弟以兼金资助。西津创建罗星,公与邑人郭斯秀等七人独力担任,各费数百金,在城儒考两庄捐助亦及千金。经手创建大屋三间,分与三男各自居住。”③
  说明经营靛业等生意的上杭雷姓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不仅回乡本族进行建设,还积极参与当地地方事务建设。咸同间上杭叠遭匪扰,人心惶惧,十七世雷发彰“与邑绅襄办团练,屡保危城,俱详邑乘”④同治甲子年,十七世雷发谟“以全城功保升游击,封赠如例。”⑤十八世雷高飞:“中年后渐臻富有,乐行义举,咸同间粤匪扰杭,屡捐军需。”⑥还有亲自抗敌的,如十九世雷松:
  咸丰七年春,粤匪陷建、邵诸郡县。四月初七日,自宁化陷汀州,二十有二日匪抵河田,官军败绩,上杭戒严。知县程尚塙、游击彬昌与邑绅会议,团练兵少恐寡不敌众。时候补都司邱廷健率精勇数百名次峰市广福练局,众议乞援廷健,匪离县百余里日夜可至,人多畏避。公素负勇敢,佥举往峰求援,慨然就道,乘夜抵峰。于五月五日遂率勇二百名赴援,抵县东萝首岭,匪半途要击,公奋勇直前杀敌数十,至南冈力竭阵亡,闻被匪尸解七断。后兵退安乡,于初九日乘间入城,城赖以全⑦
  咸丰时期的“粤匪”指的是洪秀全等的太平军,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雷熙春在《万年公家传》中称:
  洪杨发难以来,蹂躏遍十七行省,印累累而绶若若者,弃城资敌比比皆是。其至杭也,连陷建邵诸郡县,由汀州南下,势焰正炽。①
  该文比较详细地说明雷氏家族族人为了保卫桑梓而牺牲的事例,更加证明已经融入地方社会。这与宋元时期畲民“贼”“寇”的形象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也再次证明畲民边界由于文化认同的转变而发生了变迁。此时的闽西畲民将本族视为国家的一部分,与原来畲民宣扬的“不税不役”超脱的心态是不同的。
  我们再来看看闽南畲族的情况。光泽积谷岭雷氏畲族与南安、建安、丰城雷姓均有联系,光泽积谷岭雷氏六世孙雷世彤记载光泽司前村《积谷岭雷氏族谱》卷首《积谷岭雷氏重修族谱新序》:“(同治壬戌元年)时予年七十有五,老且病,闻之喜,不敢辞,即将前后旧谱细心披阅,复出所得南安、建安、丰城各处世系实录校对。”②光泽司前村《积谷岭雷氏族谱》录有《泉州诗山雷氏宗谱旧序》,大抵可以了解雷氏家族的闽南的基本状况:
  若吾宗之以雷为姓,派所自出,耆旧有传。政公家于泉之西隅,生子三:长思颜,次思斌,幼思文。政公既殁,兄弟拮据维艰,乃或守或赘,各随所志。于是颜公赘于南安李氏,洪武十六年,始入南安籍。斌公仍居金权巷。,文公赘于奈坑许氏。斌子仙与迁于南之三十五都白石乡。仙与生保福,保福生德甫,德甫生元及魁。魁徙于南之城山,其乡曰“石门坑”,颇谙公务,于是族人推为户正。③
  从以上说明元末明初时期,居住在泉州雷氏家族三兄弟由于“拮据维艰”,乃“或守或赘,各随所志”。其中,次子思斌“仍居金权巷”,以后雷姓主要为二子的后代,家族开始兴旺,有被推选为“户正”者;而长子思颜入赘于南安李氏,三子思文入赘于奈坑许氏,二人因入赘改为他姓,光泽司前村《积谷岭雷氏族谱》摘录的《泉州南安雷氏族谱旧序》与上文记述基本相同,关于长子和幼子入赘的表述为:“长思颜,赘于南安李;幼思文,袭姓于奈坑许。”④二人“袭姓”的事例,再一次说明了元明以来,有许多畲民融入汉族,成为汉族的一分子。
  除了畲姓融入汉族,也有汉族融入畲族,光泽司前村《积谷岭雷氏族谱实录》载始迁祖雷若卿:“祖居泉州南安县十六都雷厝坑,后徙居邵武光泽二十四都积谷岭。当公播迁之时,正郑蛮倡乱之日,时值清明之候,兵役交征,泉之人民奔窜遑遑。公乃慨然曰:‘大丈夫何处不可为家,而必依依居此乱离之地。’乃决志达引,竟赴杭北,既离祖地,卜筑于斯。又窃念独力难以建立家室,遂招谢姓,聿来胥宇,亲亲莫逆,凡事必指引依托……生女三,长适谢廷赞,次适水竹巢戴,三适镇岭黄。”①
  文中记载雷若卿考虑到“独力难以建立家室”,于是“招谢姓,聿来胥宇,亲亲莫逆,凡事必指引依托”,招谢姓汉人入赘,且关系良好,从文后长女嫁给“谢廷赞”可以得到印证。
  关于雷姓家族在地方的作用,《泉州南安雷氏族谱旧序》记载比较详细:“洪武五年,调戌镇东卫,募人效役,合族照丁津贴。洪武十六年(1383年),任十六都八甲里正。十年,例应子孙策应军民二役至今。”②该记载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至迟在明初,泉州雷姓融入地方社会,成为当地国家秩序的维护者。
  可见,在闽西、闽南,蓝、雷、钟等姓的族人没有将自己视为畲民,其他当地百姓也没有将其视为异类。评判标准为读书取仕、宗族势力等情况如何,如雷鋐、蓝鼎元家族都是当地望族,具有聚族而居的居住特点和并拥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在与国家的关系中,闽西、闽南,蓝、雷、钟等姓的族人以“臣”的身份出现,忠心为国,表现为积极参与国家、地方事务,如抗匪御寇、修建城池,并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
  刘志伟认为,到明中叶,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士大夫家族,地方进入士大夫主导的社会秩序。③我们可以将上杭、宁化等地方社会,看成一个乡豪支配的社会,庐丰蓝姓、宁化雷姓畲民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宗族。这些乡豪通过社会公共事业与王朝国家发生联系,从而成为地方上具有正统性身份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明清政府也希望将这些地方乡族势力纳入帝国的权力体系中,从而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朱晚缚
相关人物
孙昌炽
相关人物
张本余
相关人物
任南靖
相关人物
李尚德
相关人物
周楹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蓝桢
相关人物
林耀祖
相关人物
邓茂七
相关人物
雷豫
相关人物
郑仕敬
相关人物
孔文昌
相关人物
黄希礼
相关人物
郭斯秀
相关人物
雷发谟
相关人物
雷高飞
相关人物
邱廷健
相关人物
洪秀全
相关人物
雷熙春
相关人物
洪杨
相关人物
雷若卿
相关人物
谢廷赞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刘志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