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西南地区畲民的“儒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802
颗粒名称: 一、闽西南地区畲民的“儒化”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5
页码: 151-165
摘要: 本文探讨了闽西南地区畲民的“儒化”现象。
关键词: 闽西南地区 儒化 畲民

内容

宋明时期,在地方官和文人的推动下,闽西儒学慢慢得到发展。以上杭一地为例,在宋朝淳熙年间之前,上杭文教落后,上杭县令鲍粹然上任后,开始推行儒学,乾隆《汀州府志》记载道:“鲍粹然,字淳文,龙泉人,淳熙中令上杭。邑文风固陋,聘宿儒教导之,士始知学。邑多剽韧,富豪为之窝藏,粹然穷惩之。”①
  可见,地方官在地方儒学的推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到了明朝,上杭俨然成为文物大邦,乾隆《汀州府志》引明清方志称:
  明志云:士勤学问,女守贞烈;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漳南志云:尚文近侈。邑志云:士则崇儒重道,民则尚义奉公。男耕女织,各安其业。婚姻丧葬,邻保相助。国朝,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其渐摩于熙朝之德化者,良深也。②
  笔者查阅地方志材料,发现闽西汀州地区蓝、雷、钟三姓在科举文教上取得较大成绩,其中较著名的有宁化的雷鋐、上杭庐丰的蓝正春,当代学者一般将其认为是畲族。③按照科举类别,将乾隆《汀州府志》出现的三三姓人物制成表格,罗列并分析如下:
  第一类:宋到清乾隆时期汀州进士中,蓝、雷、钟三姓共有21位,见表4-2。
  第二类:明到清乾隆时期汀州举人中,蓝、雷、钟三姓共有27位,见表4-3。
  第三类:明到清乾隆时期汀州贡生中,蓝、雷、钟三姓共有114位,见表4-4。
  雷恂(清流人)、蓝芝室(上杭人)、钟元德(长汀人)、钟甸夏(武平人)、钟霦(武平人)、钟远鸣(长汀人)、钟益(长汀人,恩贡)、蓝实(上杭人,副榜)以上表格对宋明代以后疑似畲族的蓝、雷、钟三姓人物进行统计。这些知识分子接受汉文化,大都隐去畲民身份,在科举、儒学等方面有所作为,也是后面雷鋐、蓝鼎元等人才辈出的原因所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畲民科举人才的出现,与当地文教事业慢慢兴起有关系,同时也与本家族势力的发展有关。
  陈支平等在整理闽台畲族族谱时指出,在畲族研究中,应重视钟大焜等畲族士大夫“如何处理自己的畲民认同和所谓的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族认同”这一问题①。在清代畲族士大夫中,除了钟大焜以外,佼佼者当属福建的雷鋐和蓝鼎元。民国《永春县志》曾对此问题作一番论述:
  按永春旧时土族有钟雷而无盘蓝,或以迁徙之故。又钟姓闻亦有改为章者,今皆与齐民无别,足见一道同风之盛。而汉族之同化力最强,能融铸无数民族而成大国者,又不仅同洲同种已也。且天之生材,固无畛域,微论拓拨呼延中古久登仕籍,即吾闽翠庭、鹿洲,谁敢复以畲民
  ①陈支平,刘婷玉:《闽台畲族族谱搜集整理札记》,《人民论坛》,2011年第12期,第26页。
  视者夫,亦生聚而教训之以达一视同仁之准则而已矣!①
  文中所提到的“翠庭、鹿洲”分别为宁化的雷鋐和漳浦的蓝鼎元,二人均为清代知名学者。作者认为,雷鋐、蓝鼎元是经过生聚而教训后的杰出代表,不能再以“畲民”看待。依此看来,关于“畲”与“非畲”界限判断,显然与“生聚教训”程度的深浅有关。假如以上论者是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畲族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认同,对于畲族士大夫本身,其因身份特殊,显然更加纠结与撕裂。那么,这些知识分子阶层是如何看待畲民的文化认同呢?我们且以闽西宁化雷鋐家族进行分析。
  根据宁化茜坑《冯翊郡雷氏家谱》记载,福建宁化之有雷氏始于唐代中后期,始祖为雷甫,“由进士任洪州刺史。因人诽谤,移居抚州,随迁宁化。宁之有雷姓,自公始也。”②雷甫生雷祥,雷祥生八子,开衍八房,散居周边,即后来著名的宁化雷氏八大祖。传至三十世雷鋐祖父一代,雷姓已是宁化一大姓。族谱所载“汀郡宁化之雷氏,聚而居者数千家,邑巨族无与为比。”③雷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登科第者众多,“雷为宁望族,户数千,科第衣冠林立。”④雷鋐就是在这样的巨家大族中长大的。
  《冯翊郡雷氏家谱·世系图》简要概括雷鋐生前身后事:
  三十世鋐(鸣高长子)派名上辉,乡试名铉,字贯一,改名鋐,号翠庭。清晋赠通议大夫。雍正癸卯恩科乡试中式举人,癸丑会试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编修。历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江苏两任提督学院。嘉庆十四年奉旨崇祀乡贤祠,国史馆纂入理学名臣列传。道光二十九年奉旨纂登忠义大臣列传。复奉谕旨嵬查,子孙几人蒙各大宪申覆达部。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卒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廿五日。⑤
  在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姻亲黎高嵩①为雷鋐作的传记中,更详尽地记载了雷鋐生平事迹及身后影响等:
  忆自少时尝闻里中雷翠庭先生为圣朝理学名臣,心恒向慕……公年十七入泮,受业于鳌峰书院蔡文勤公门下,读其学约知造道入德之方……丙子,陈情终养,归里……待族党,由亲及疏恩谊周笃,有匮乏者量力佽之。倡修大宗祠,复建祀三带祠,置产以丰祭祀。己卯冬,丁母忧,执丧毁瘠感疾,弥留时惟诲子孙孝友读书,不及家事,寿六十四而卒,乡里绅士皆叹悼。
  所著《校士偶存》《自耻录》《经笥堂集》俱已刻行,《读书偶记》蒙恩采入《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嘉庆十三年七月,邑中绅士原任扬州府太守伊墨卿先生、孝廉方正吴清夫先生、广东候补县伊彩峰先生与张荐和孝廉等,以公之学术醇正,践履端方,化导乡人,转移风俗,朝右靡有闲言,闾左皆所矜式,应祀入乡贤祠。造具事实册结呈两学,加结牒呈邑侯通详,具督抚题礼部议奏:已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鋐,系大臣从祀,应遵例专折具奏,可否准其入祀乡贤祠,恭候钦定。奉旨,雷鋐准其入祀乡贤祠,钦此。遵即制牌祀于祠中。②
  雷鋐在《清史稿》另有立传,该传对雷鋐的理学成就予以高度赞扬,认为“闽之学者,以安溪李光地、宁化雷鋐为最。”③《清儒学案》概括其学术渊源:“闽中学派,安溪、梁村皆宗朱子,翠庭亲受学于梁村,立朝建白,多持大体。督学吴越,以理学维风化,不愧醇儒。闽峤后进,多依归焉。”④《冯翊郡雷氏家谱·世系图》说得更清楚:“宋道学肇自濂溪,伊洛承之,而盛于闽。圣朝崇儒重道,安溪李文贞公、漳浦蔡文勤公得程朱薪传,漳浦门人雷谕德鋐称首。”⑤
  上文所提到的安溪李文贞公、漳浦蔡文勤公分别是理学名家李光地和蔡世远,而雷谕德鋐是漳浦蔡世远的“门人”,即雷鋐师承于蔡世远。蔡世远又跟李光地有关系,《清史稿》称:“蔡世远,字闻之,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大学士李光地以宋五子之书倡后进,得世远,深器之……五十年……巡抚吕犹龙延主鳌峰书院,以正学教士。”①
  雷鋐与李、蔡两位理学名家的学术渊源颇深。关于蔡世远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学者已多有研究②,此不赘述。然而,关于蔡世远与雷氏家族的密切关系,却少有人提及,我们可以从宁化雷氏族谱看出一些端倪。蔡世远曾应雷氏家族之请,为雷鋐祖父雷世守撰写《清待浩赠雷处士慎庵府君墓志铭》,其文曰:
  宁化有处士雷君慎庵,敦孝睦,重礼法,用训厥族,式榖厥子若孙也康熙丁酉岁,余主鳌峰书院,其孙鋐来就学,年少有志,尚跬步一范于礼,体察宋儒之书省克若不及。余固疑其或得于祖父渊源所渐,因询知君之为人……鋐之来学也,君以书勖之,曰:濂洛关闽正学也,有倡之者,汝其勉乎!鋐举于乡,君曰:吾故甚喜,然此未足以云也,吾闻师友之所望于若者与乃祖券矣。故鋐志道专且笃。③
  从墓志铭中也可以看出除了师承外,雷鋐家庭环境也是其理学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关于雷鋐祖父的影响,另一则墓志铭更描述得更为详尽:
  ……公生有大志,好读书,凡天文地利(理)兵阵律数以及百家技术家言靡不究悉,然一以孔孟程朱为归。曰:学得其正,则百家皆吾用,不然非道而行小慧,只足杀吾身。当是时吴逆倡乱,五岭外多和之,其以闽叛者为精忠,布伪劄诱致群不逞。或以谋诸公,公叱曰:与犬狂噬旦夕醢耳,果有才将为国用,宁为贼用。告者急走遁。迨耿逆平,而公尊人以他事为仇所诬,公代讯,昼夜走二百里,呕血数升,庭鞠词慨理直,事大白而室则已罄悬矣。乃屈首为里塾童子师,训诸弟子,以邪正义利辨日严……今鋐力强仕受圣天子特达之知,且素学于蔡文勤,他日不负所学,其大确为者,庸非即公之有为乎!祖孙一气,翕张一机,固可以公卜之也。①
  雷鋐父亲雷鸣高也是有学识之人,后人撰写的墓志铭称:
  ……奋志读书,夙夜罔懈,年二十二补弟子员,旋食廪于庠……会蔡文勤先生主教鳌峰书院,以宋五子书倡导后进,遣谕德(雷鋐)就学,勖之曰:汝知程伯温使二子受教周茂叔故事乎?后蔡公奉旨内召,时谕德已举贤书,亦计谐赴都,蔡公留之读书邸第。先生亟寄书谕以登实行,取益友,息标榜,杜奔竟……是得程朱家法者,谕德之学其由于庭训乎!②
  文章很客观地评价雷鋐家庭环境“庭训”,对其“得程朱家法”的重要作用。
  除了雷鋐父祖的直接影响,雷氏整个宗族崇文重教、热心向学,很有关系,谨从族谱罗列几则:
  (十八世)仁寿:“少读书莲芜山馆,虽凄风苦雨,旦夕不辍,有昔人绿满窗前草不除之乐。年十六补弟子员……著有《孝友传家录》《宦游杂记》《经史撮要》诸书,今郡云嚷阁尚载公记焉。”
  (二十世)神保:“公赋诗自乐,手录马援教子书于壁,日督诸子弟以诗书。曰:‘吾家良田惟此耳!所积产甚厚,将田一顷五亩,递年会其租银责送军卫,为义子赡差。”
  (二十二世)汝霖:“刚介有气性,为文探极理奥,析缕丝发,有不欲索人解者。其时执经请业者无虚日,邑诸名俊多游其门。年六十由明经考授训导,未仕而卒。”
  (二十三世)务:“字智先,以郡明经肄业。北雍时理学名儒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大学士丘琼山先生授公为第一,谓公根抵深厚,能发宋儒未发之旨,卓乎,有先正风味焉。”
  (二十四世)浩通:号明斋。年十七补邑诸生,二十汽(食)于庠,由岁贡生授永定县教谕。冬一裘,夏一葛,苜蓿一盘,悠然自乐、教生徒以经术为先,艺文为末,谓坐明堂非沿习故事已也。甫至集宋儒语录为人士劝,与诸生较艺凡明晦风雨,娓娓不倦。邑令罗君以甲科高才为公屈服,谓司铎如公,其设法科条不减湖州也。
  (二十五世)文积:字冲吾,浩通公子也。好古力学,能继父志,屡冠诸生。年五十余而列明经。是亦善绳祖武也。
  瑶:字国用,号玉泉。读书勤苦,闭户不与外事。家无檐石,口不言贫。自为诸生,至岁荐贡生,从未诣公庭。常谓松竹吾友也,生平诗赋自乐,教子义方。
  显凤:字腾吉,号泉州,邑库生。生性澹定,刻志读书。累科未第,遂隐居不出。工于诗,曾作《宁阳八景》,前志录之。
  第:字声希,号玉关,国继祖也。读书晨夕以针,计凡经史子集靡不淹贯胸中。与温泉李元仲先生为同年诸生,元仲语人曰:某吾畏友也。邑镌十六子集,公居首。赴秋闱,房荐者二。
  宣:字起潜,国生祖。读书目不加再,与兄弟动同列十六子集,邑号三彪。①
  随着雷氏宗族的强大,族人也逐渐重视鼓励本族子弟读书。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雷鋐祖父雷世守的第三次纂修的宗谱亲自定了十二条族规。有两条对鼓励读书做了规定:
  一后学之宜励也。吾族诗礼传家,向来人文彪炳,至今不无少衰,亦父兄之教不先耳。嗣后递年春夏秋冬,每季命族中凡行文子弟作文会一次先于清明算数日抽出,赏银若千,以备酒饭,交先达者,严较其优劣。如子弟不赴会作文者,罚其父兄银三钱。
  一学田之宜设也。吾族向未立学田,一时创设势所甚难。今议从前已入泮者,不论嗣后族中凡入泮者,于族众尝银出三钱,于其本房祖尝银出一两,与之作顶带之货。至赴乡试者,亦于族众尝银出三钱,与之作卷资,于其本房祖尝银出一两,作舟资。至子姓中有叨祖灵中乡榜者,出喜银十两中甲榜者,出喜银二十两。若恩、拔、岁、副,出喜银三两。入衣冠会内,递年存积,以为置买学田之资。如不出者,祖宗共诛殛之即族中有犯从前所议规例者,其罚、银亦存此内,一以示戒。一以示劝也。①
  由此可见,随着雷氏宗族强大,其家族子弟的汉文化与周边汉族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略胜一筹。族人的汉文化习得水平越高,其在文化认同上将与周边汉族越来越接近。闽北光泽大禾山《石城雷氏重修族》认为本族与雷鋐有关系,该族谱录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宁化知县潘时宜为《雷氏重修族谱》作的序,对宁化雷姓的情况做了许多溢美之词:
  予往政宁化历年八载,所治百里,经理粮赋,丁苗无有过千。雷户者且人物清雅,行止端庄,役则趋赴,赋则早输,睦乃戚,和乃里,咸率醇厚,治年久而罕丽(古通“罹”)法志。予喟然叹曰,雷籍庶而且富而益醇,诚良族也,必有所由始。因即其谱观焉,自始祖宪至七世甫,皆居显宦,自八世详迄今时廷等辈,二十余世尚承殷富,丁苗踰邑,斯知其从来也远矣。②
  潘时宜在《宁化县志》中有传,③该序中的“役则趋赴,赋则早输”说明早在明中叶以前,宁化雷姓早已成为编户齐民,是当地纳税及时、不违法令、富庶醇厚的“良族”。然而潘时宜在考察族谱的时候对雷姓的读书取士情况提出疑问,他写道:
  特惜自甫以后显宦不继,毋亦风土所阻,气数未还耶?如局风土均一,宁邑士有状元,官有朝绅,古何其盛;如以气数,脱科以来百有余岁,运之将复,非其时乎?予自下车,庠士未满四十,今则已至百矣,非将盛之机乎?天行德复无闭不开,况雷氏自甫以至时辈已二十有余世矣,其间聪明俊伟者志虽多,而入泮者寥寥无几。噫,十室必有忠信,巨族岂无贤才!肆今如廷辈十一、二生,力学游庠,彬彬凛饩,是盖气运将兴,而甫以上之踪可企矣。且英彦迭生,继志者众,他日如张公及第者有也。①
  潘时宜敏锐察觉宁化雷姓从祖上宋代雷甫当了大官以后,此后长久的时间里竟无显宦,“自甫以至时辈已二十有余世矣……而入泮者寥寥无几”,于是他提出难道是因为风土被阻或气数仍未还回?但是又一一被反驳,如果说风土被阻隔,为什么宁化自古以来,为官的不少?如果是气数,可是又面临着“脱科”的好机会。待潘时宜上任后,庠生开始增多,他因此认为雷姓的气数已至,后来因为宁化“学门”迁到鼓楼,潘时宜命术士卜算地理方向,潘以风水术士的预言,再一次说明雷姓必出人才:
  兹因迁学门鼎鼓楼,命术士以卜方向,就与语曰:“愚观宁邑祖坟,惟雷家冢多葬秀丽山龙,后世必有名世者,其灵气之逼今将盛矣。”然则风土又岂少乎?指日飞腾,连绵甲第,余于诸子有厚望焉。岁因雷生廷照、廷科等腆仪币恳求为序,遂笔之于谱云。②
  根据该序文,后世雷姓果然出了大人物,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宁化雷鋐果然殿试二甲第九名高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浙江、江苏学政,官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道德文章备受世人推崇,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然而,对于该序文,在宁化雷姓族谱中未记录,却只见于光泽雷氏族谱,颇觉可疑。另外,关于雷氏族人如何看待自雷甫之后几十代无显宦的情况,笔者认为修撰族谱的人用所谓“风土”“气数”为理由,可能只是托词而已,我们应从族谱“攀附”现象去理解,即所谓的“帝王作之祖,将相为之宗”,宗族攀附一些名人,进行历史记忆建构,而此后的选择性失忆。
  不管明嘉靖年间,宁化雷廷照、廷科等请知县潘时宜作序之事实是否为真,至少可以表明,在明清之际,随着宗族的发展,宁化、光泽等地的雷姓畲民注重文教的作用,并开始对汉族著名祖先、祖坟风水传说等一系列历史记忆进行建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本族群的地位。
  除了宁化雷氏外,上杭雷氏也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家族,该家族在明清以后出现了不少读书致仕者。如上杭雷姓七世雷东阳,据族谱记载:
  升之公,讳东阳,号考履。公生性聪颖,文笔斐然。明嘉靖间由岁贡生补授山东太安州莱芜县训导,历任二十年,造就甚众。致仕回籍训诲子侄,多有声庠序间。寿至七十八岁而卒。①
  雷东阳事迹载于民国《上杭县志》,该志卷十《选举志》载:“雷东阳,(嘉靖)十九年任莱芜县训导。”②其弟雷宾阳为明代四川重庆府合州州判,民国《上杭县志》称:“雷宾阳……合州仕宦。”③
  再如上杭雷姓八世:
  (雷鈇),肃夫公,讳铁,号畏斋。公为德夫胞弟,幼年随兄从季父读,天性聪颖,一目十行俱下。弱冠进浮,屡试优等,补增广生。明嘉隆间由附贡任湖广宝庆府经历,恭遇覃恩赠父中之官如其阶,旋署浦城县,升江西王府贰尹。回籍后乐育子弟,多有成就,季子与垣后以附贡供职殿廷,诚盛事也。④
  (雷铁的兄弟雷钺),嘉靖季年,由附贡历任典仪之职。考《明史·职官志》,典仪为部属官,秩八品,其清贵可知。⑤
  上杭雷姓九世:
  (雷与垣),枢汉公,讳与垣。公为华汉胞弟,从兄读书,力求上进。明万历间由附生奉例报捐中书,供职武英殿。⑥
  (雷甘雨),汝济,讳甘雨。明广西归顺州吏目,奉议州判宫,署奉议州知州。⑦
  上杭雷姓十世:
  (雷有复),明天启间由岁贡补授四川临水县主簿,成都府经历,均有政绩可纪。⑧
  以上所举人物如雷铁、雷钺、雷与垣、雷甘雨、雷有复在县志中皆有传。如民国《上杭县志》载雷铁,“肃夫,讳铁。明湖广宝庆府经历,署浦城县知县,升江西王府二尹。”①
  还有一些上杭雷姓畲民甚至开始学习西方的一些文化,如十四世雷泰有,“天性聪敏,精通百艺,能运巧思仿造西洋日暑及自鸣钟表”②十五世雷鸣盛,“公于乾隆癸未年考进郡庠,试辄高等,师事同邑李梦登先生,精习西洋格算并通诹吉家言,在学宫右畔开设常初堂日馆。”③这些都说明读书之风在闽西畲民家族中颇为盛行。
  闽南漳浦县蓝姓畲族,是当地望族,有功名显赫的蓝理、蓝廷珍,也有文功著称的蓝鼎元,儒家思想在该族群体现得更为明显,蓝炯熹写道:“历代军人的坚甲利兵装饰了‘新城’蓝氏家族兴盛和自豪,皇恩浩荡的政治权势已经把‘新城’主人和乡村一般的畲民家族割裂开来,使之和同代的名门望族、达官贵人平分秋色。在‘新城’主人的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王法与宗法的正统思想”。④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鲍粹然
相关人物
蓝正春
相关人物
雷恂
相关人物
钟元德
相关人物
钟甸夏
相关人物
钟霦
相关人物
钟远鸣
相关人物
钟益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陈支平
相关人物
钟大焜
相关人物
钟雷
相关人物
陈支平
相关人物
刘婷玉
相关人物
雷甫
相关人物
雷祥生
相关人物
雷为宁
相关人物
蔡文勤
相关人物
伊墨卿
相关人物
李光地
相关人物
吴越
相关人物
李文贞
相关人物
蔡世远
相关人物
雷谕德
相关人物
吕犹龙
相关人物
敦孝睦
相关人物
范于礼
相关人物
周茂叔
相关人物
丘琼山
相关人物
夏一葛
相关人物
罗君
相关人物
李元仲
相关人物
雷世守
相关人物
潘时宜
相关人物
丁苗
相关人物
雷籍庶
相关人物
雷生廷
相关人物
雷廷照
相关人物
雷东阳
相关人物
雷宾阳
相关人物
雷鈇
相关人物
雷铁
相关人物
雷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畲族
相关机构
畲族研究中
相关机构
汉族
相关机构
民族
相关机构
科第衣冠林立
相关机构
翰林院庶吉士
相关机构
都察院
相关机构
学院
相关机构
国史馆
相关机构
申覆达部
相关机构
中学
相关机构
大学士
相关机构
慎庵府君
相关机构
果有才
相关机构
翰林院大学士
相关机构
诸生较艺凡明晦
相关机构
石城雷氏
相关机构
高中
相关机构
翰林院
相关机构
庠序
相关机构
旋署
相关机构
十四世雷泰
相关机构
学宫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临水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