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界的消失:宋至明“畲寇”减少的原因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792
颗粒名称: 三、边界的消失:宋至明“畲寇”减少的原因分析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127-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元时期,朝廷对畲民武装进行剿抚,导致“畲军”“畲兵”“畲寇”大量减少。招抚畲军既能平息叛乱,又能加强统治,所以朝廷尽力招抚。畲军用于地方防守,也被朝廷作为征服其他溪洞的工具,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畲族 宋元时期 畲寇

内容

在宋元时期,许多南方非汉族群的动乱,均冠以“畲乱”“畲军”“畲寇”,随着畲汉融合以及畲汉边界的模糊,在明代以后,这种以“畲”作为寇乱主体的记载减少,而取而代之的是族群特征不明显的“山寇”。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了族群边界的模糊,也说明大量畲民在认同上发生转变,逐步融入汉族之中。
  宋元时期,朝廷对畲民武装进行剿抚,导致“畲军”“畲兵”“畲寇”大量减少。由于招抚畲军既能平息叛乱,又能加强统治,所以朝廷尽力招抚。《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蒲寿庚请求朝廷下诏并得到应允:“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以泉州经张世杰兵,减今年租赋之半。”①元代苏天爵的《元文类》载:“福建之畬军则皆不出戍他方,盖乡兵也。”②《元史》称:“福建之畲军,则皆不出戍他方者,盖乡兵也。又有以技名者曰炮军、弩军、水手军,应募而集者曰答拉罕军”。③可见畲军用于地方防守。除此之外,朝廷也将其作为征服其他溪洞的工具,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元朝王恽的诗写道:“蛮陬溪洞既荒远,颠枿其间不无孽。畬军新附用得宜,以彼为攻易摧折”。④
  一些不接受招降的或复叛者,则逃入山洞,继续“依阻山险”,“负固”顽抗,最终招致朝廷的新一轮镇压。如《元经世大典序录》记载:“至元十六年五月,降旨招闽地八十四畲来降者。十七年八月,陈桂龙父子反漳州,据山寨,桂龙在九层际畲、陈吊眼在漳浦蜂山寨、陈三官水篆畲、罗半天梅泷长窑、陈大妇客寮畲,余不尽录。十八年十月,官军讨桂龙,方元帅守上饶,完者都屯中饶,时桂龙众尚万余,拒三饶,寻捕得其父子斩之。”⑤再如至元十九年,“黄华急攻建宁……华走江山洞,追至赤岩,华败走,赴火死。”⑥平和县乌泥洞“在坂仔。岩险异常,相传畲寇李志甫据此作乱,四帅征之,兵不能进。陈君用侦知洞后有间道,乃募壮士数十人潜人,猝遇志甫,地狭,兵器不得用,因手格杀之,余党悉平。”①
  明清以后,随着族群的融合,华夏族对边陲各族群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些寇乱不再以“畲”来泛称,而有更细的划分,如林大春在《论海寇必诛状》将南方寇乱分为三类,其文称:“为今岭海患者,不过曰山寇、海寇、倭寇三者而已……夫是三者,势相倚而祸相因者也……夫山寇非他也,盖多村里恶少,与夫愚蠢编氓,非有奇谋异能,特见间而起。又其所居,多负险易以伏匿。急之则啸聚岩谷间,州郡亡命闻而争奔走焉。”②可见,山寇主要是“村里恶少”“愚蠢编氓”以及“州郡亡命”组成,这些人很大一部分人应该是汉人,其因为“聚岩谷间”而被统称为山寇。在统治者眼中,这些山寇应该与历来“啸聚畲峒”的化外之民无别。只不过是无法具体区分族群差异,所以以山寇称之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表述。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则对明中叶以来福建“寇乱”发展变迁进行论述,他说:
  闽中成、弘以前,山寇多而海寇少;正、嘉以来,山寇少而海寇多。国初,州县仍宋、元旧,山林深阻,荆棘蒙密,奸宄时窃发,至乎蔓不可图。今其地芟夷之后,悉置县司,即欲啸聚,靡所藏寄。此山寇多少所由异也。③
  这段文字说明了寇乱由山变海变化趋势,同时对山寇变少原因作了解释。关于山寇变少的原因,或许与国家权力深入山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逐渐加强有关,随着归入版籍的人变多,山寇自然变少。《世烈录》记载了明朝潮州等地受到山海之间的贼寇骚扰的情形:
  潮郡自正统、天顺以来,海寇山瑶,迭出劫掠,陷城杀吏,肆毒连年。本官按行郡邑,抚戢残余,励志救民,奋身犯难,初平海寇,继讨畲蛮,累破峒贼于程乡、黄岗,穷捣窘巢于上杭、安远,兵威所及,如火燎毛,遂使疮痍得反衽席,老弱得保天年④
  所谓的山寇是哪一些人?就汉人角度观察,无非是住在山里为乱的,其常常为陌生人,至于这些陌生人是哪个族类反倒不太重要。当时普遍的情况是,近于郡县城镇地方多是汉民所移住定居,而长期居于乡野山谷之间的则多为非汉族住民。因此,有学者认为,山寇与畲、瑶之间必有联系,陈森甫曾指出,直到明代,有许多山寇为乱与瑶、畲等少数民族活动有很大的关系。①谢重光认为,明代闽粤赣地区民变的主体有部分人是客家百姓,也有畲族人民。②李荣村、林天蔚等学者认为,这些非汉族群动乱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的经济政治无法改善。③也就是说,地方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动(主要是对非汉族群经济社会的冲击),造成了非汉族群对社会做出反应,在官方或汉人的表述中,就是“寇乱”。
  康熙《漳浦县志》则将当地的“寇”分为五类,其文写道:“(漳浦)地连潮广,蛮獠杂居,反叛不常,为寇一;扶桑日出,风烟咫尺,倭入内地,为寇二;崇严巨浸,林木啸聚,潢池窃弄,山海之际,伏莽为灾,为寇三,为寇四;更姓易朔,妄指义旗,借衣冠为盗薮,流毒乡里,为寇五。”④可见,在明清漳州地区的寇乱的成分有五大类:一是“蛮獠”,主要是指畲瑶等族群;二是倭寇;三、四是山海之间的寇,可称之为山寇、海寇;五是指由豪强发起,旨在反抗朝廷的叛乱者。《平和县志》:“邑(平和县)居边徼,寇盗滋多;地连瓯粤,蛮僚难化。况崇岩巨浸,林木啸聚,山隅海曲,伏莽多虞乎!至于乘时藉势,妄指义旗,又有倚衣冠为盗薮,以荼毒乡里者,无怪乎叛乱相寻。”⑤明清仍有“倚衣冠为盗薮”者,应该是地方地主组织发动的一些地方叛乱,而非完全是底层百姓的自发叛乱。
  在元代,将一些族群身份不是特别明确的寇乱,常以“畲寇”称之;在明代,常将其统称为山寇、山贼等。当然,明清山寇并非全是非汉族群的寇乱,也可以指其他族群叛乱者。正如吴震方在《岭南杂记》称:“明通志凡山寇皆谓之獠,盖山寇亡命乌合,未必种传,无从究考。”⑥明代以来,这些“盗寇”,在血统上不好辨认族群属性,所以官方笼统将其划入山寇、峒寇一类,强调的是生活地理位置以及不受政府羁縻,荒忽无常的共同特点。①
  因此,针对文献中出现的“山寇”,应该分析其出现的具体语境。有时候山寇特指畲民,如杨澜《临汀汇考》:“今汀中畲客所占之地……想郡治初开时,乡村平衍处亦都如是。故《唐书》谓汀郡多山寇也。”②山寇在此应指特指“畲客”或其先民。再如乾隆《汀州府志》载罗良:“元至正间,散资募士,捕杀漳州山寇。”③漳州山寇就是李志甫。
  关于史志对李志甫记载的分歧,谢重光先生认为:“可能缘于李志甫本是汉人,但所聚之众有汉人、也有不少是畲民,李本身也已畲化,故或笼统称之为‘反贼’‘山贼’‘南胜贼’,或迳称为‘畲贼’。”④我们认为畲倒是一种名号,而不在于族群内部血统成分之多寡,也不在于是否被畲化,而在于统治者对其看法,入峒则为畲,出峒则为汉,这就是族群边界的解释。
  元明之间,畲寇减少在文献表述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两个文献对比来说明,一份是元代陈志方《元右丞相晋国公罗公墓志铭》,其文称:
  值元季之乱,每叹曰: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集四境,今举世纷乱,安事毛锥为也。因廪募乡民从大将,击平南胜畲贼李志甫,功居最,奏授长汀尉,未几,畲寇吴仰海、江西贼詹天骥发公奉命讨平之,陞漳新翼万户。至正十三年,福安贼康子政犯福州,帅宪两府以礼币致公……其后,南胜畲寇陈角车、李国祥,安溪贼李大,同安贼吴肥,潮贼王猛虎,江西贼林国庸,先后窃发。西林贼陈世民攻陷南诏、长汀、龙岩、漳浦诸邑,公悉削平。降其众,复其邑。⑤
  我们再来看明代《闽书·罗良传》的表述,其文曰:
  罗良,字彦温,负俊才,善谋略。至正四年(1344年),漳贼李志甫围守将战败,良倾家募兵,从江浙平章百花讨平之,以功授长汀尉。十一年(1351年)……贼吴仲海等杀千户福留,陷南胜等县,对比以上两则材料,前者将李志甫、吴仲海记载畲贼、畲寇;后者则写为漳贼、贼等。这种表述的微妙变化,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元代以后,大量的“畲军”被安排入政府统治,人数大量减少;二是“畲”的内涵在元明之间发生变化:即元代凡是寇乱的,均可冠以畲寇;明代随着畲的进一步明确,畲更倾向于指代具有盘瓠信仰的非汉人群。到了明中叶,王阳明巡抚南赣,对闽粤赣地区“畲乱”进行治理,特别是大量新县的设立,闽粤赣地区许多地方由“盗区”转为“治区”,更多的畲民转化为新民,明中叶以后,文献中就更少有关于“畲寇”的记载。本书将在下一章对此进行论述。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蒲寿庚
相关人物
张世杰
相关人物
苏天爵
相关人物
王恽
相关人物
陈桂龙
相关人物
陈吊眼
相关人物
黄华
相关人物
李志甫
相关人物
陈君用
相关人物
林大春
相关人物
何乔远
相关人物
陈森甫
相关人物
谢重光
相关人物
林天蔚
相关人物
吴震方
相关人物
杨澜
相关人物
谢重光
相关人物
陈志方
相关人物
吴仰海
相关人物
李国祥
相关人物
林国庸
相关人物
陈世民
相关人物
吴仲海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