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盘瓠子孙”族群边界的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779
颗粒名称: 四、“盘瓠子孙”族群边界的移动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盘瓠子孙”族群边界的移动。
关键词: 族群边界 盘瓠子孙

内容

盘瓠,也作槃瓠,后世的畲族族谱中也有写作“盘匏”的。盘瓠传说是南方族群重要的研究内容,一些学者认为,正是因为有着共有的盘瓠信仰,使得畲族与苗、瑶等民族可能存在某种亲缘关系。②
  盘瓠传说在广大南方地区分布,一方面是随着盘瓠蛮的南迁,盘瓠传说也由荆楚地区向西南、华南等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华夏人群对其他非华夏人群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述的“蛮”“蜑”也是一个不断被发现、被冠名的过程,有关“盘瓠”出现的时间与地区的开发顺序有着特定的关系。也就是说,盘瓠信仰固然与蛮族南迁有关系,也与华夏心目中“盘瓠”概念南移有关系。
  关于盘瓠传说系统论述,最早见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其资料来源主要来自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曹魏鱼豢(生卒年待考,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的《魏略》、晋代干宝的《晋纪》及《搜神记》等书。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对盘瓠进行考证与解读,陈登原先生是其中一位较早对盘瓠研究的学者。他在《国史旧闻》第一册中“槃瓠”条详细考证了槃瓠的渊源流变,并在结尾处论述道:“槃瓠之说,虽曰生于东汉之季,起于荆湖之区,贵州、四川、云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亦皆有之,是其分布,已达八省之多。若依《续云南通志》所谓‘楚、粤、黔皆有之’,则是湖北亦当有此传说。然则槃瓠一事,应劭初记,范晔集成,至于近世,尚不失为南方九省之大掌故也。至于此事,自属荒昧之记。如太昊蛇形,炎帝蛇首(原注:《北堂书钞》卷一),汤之先世,出于燕卵(原注:《诗·玄鸟篇》郑氏注),可知即在汉族,固亦往往而有,存而弗论可也。”①
  在这段文字中,陈登原先生表达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认为槃瓠之说起源于东汉的荆湖地区,至今在广大的南方地区仍流传着;二是认为槃瓠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即使是汉族,也流传着类似的、同样是异于常理的祖先传说。
  实际上,盘瓠传说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东汉时期,最早出现的地点也非荆湖地区,而可能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晋代郭璞在为《山海经》作注时,将狗封国与盘瓠联系起来,他写道:“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②郭璞在其《玄中记》中也有狗封国氏与盘瓠之说的记载,与上述内容相近③。狗封国在《山海经》中又作犬封国,《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④
  犬戎一般作为西北地区非华夏人群的称谓,而根据郭璞注释,“狗封之国”可能在“会稽东海中”,二者在方位上似乎存在矛盾。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作出解释称:“封、戎音近,故犬封国得称犬戎国。又‘犬封国’者,盖以犬立功受封而得国,即郭注所谓‘狗封国’也。伊尹四方令云:‘正西昆仑狗国。’淮南子墬形篇云:‘狗国在其(建木)东。’则狗国之传说实起源于西北然后始渐于东南也。”⑤
  侯绍庄支持盘瓠传说最早起源于西北戎狄的观点,并指出:在春秋以前,盘瓠与江汉地区,特别是“武陵”或“五溪”地区居民的民族成分没有关系。⑥关于海上有“狗国”的传说,在后世的一些史料中仍有记载。如《梁书》记载道:
  天监六年(507年),有晋安(晋安郡,晋武帝太康三年置,治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北,笔者注)人渡海,为风所飘至一岛,登岸,有人居止。女则如中国,而言语不可晓;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①
  而到了魏晋以后,文献中的盘瓠传说出现之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称:“盘瓠死后,自相婚配,因为夫妇……即今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卢江郡蛮是也”。②干宝在《晋纪》中又称:“吴武陵蛮叛。武陵、长沙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服,凭土阻险,每常为猱杂鱼肉而归以祭盘瓠。”③
  郦道元《水经注》、范晔《后汉书》也均称武陵、长沙蛮夷为盘瓠之后。④盘瓠传说在汉魏以后已经从西北地区转移到长江中游的武陵、长沙等地区,说明在此之前,盘瓠之说可能经历了一个自西往东的一个变迁过程。
  盘瓠传说的转移,有三种可能:一是长江中游等地区的“蛮”族与“犬封国”“犬戎国”有族源关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随着族群的迁徙而向外流传;二是西部地区的“犬戎国”经过文化互动,将盘瓠传说直接传给武陵地区“蛮”族⑤;三是随着华夏化进程加深,中原华夏对南方“蛮”族有更深入的接触,从而将“盘瓠之后”这种非我族类概念转移到武陵地区,即盘瓠传说与华夏族群心目中异族概念的向外移动有关。王明珂还认为:“在魏晋时,湘西一些本地豪强由中国文献记忆中认识‘盘瓠’,因此以‘有功于中国’的盘瓠子孙自居。”⑥
  汉晋以后,随着南方苗瑶语诸族华夏化进程加快①,华夏族群心目中的“盘瓠子孙”的地理人群范围往更南方扩延。南方非汉族群之所以自称是“盘瓠子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接受自身相对于汉的劣势族群地位”;另一方面“以此神圣化始祖来凝聚邻近各族群”。②唐宋以后,被称作“盘瓠子孙”的人群向南方扩延的趋势更加明显。王明珂认为,这些盘瓠子孙的在广大南方地区分布,并不是这些“蛮夷”往南迁徙,而是后来华夏开始称广西、贵州等地丘陵山地聚落人群为“猫”“猺”“獞”,并认为他们是由两湖扩散、迁移来的“盘瓠子孙”。③盘瓠种成为南方非汉族群的一种泛称,如南宋叶钱为《溪蛮丛笑》所作的序称:“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今有五:曰猫、曰猺、曰獠、曰獞、曰乞狫”。④
  而从宋代开始,猫(苗)苗人、猫、猺等族群称号,也普遍被华夏族用来称呼南方各非汉人群。⑤如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猺本盘瓠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间”。⑥清初的闵叙所著的《粤述》称:“百粤诸蛮,丑类至繁,然大要不出猺、獞二种,皆盘瓠后也”。⑦清康熙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诸蛮种落不一,皆古槃瓠之种也。”⑧可见,“盘瓠”传说不仅流传地域广,而且有多元的族群视其为共祖,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祖源记忆,许多文献将百越、诸蛮统称为盘瓠之后。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南方蛮族均是盘瓠子孙,也并非所有具有盘瓠传说的族群均是盘瓠蛮南迁的结果。或许可以认为,将南方各蛮族视为盘瓠之后,只是华夏族民族观念在“异族”中的其中一个体现而已。如魏晋以后盘瓠在武陵地区盛行,明清以后,盘瓠传说在该地区反而不流行,而转向西南或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也说明华夏边缘漂移的可能性。
  总之,盘瓠传说可能产生于战国以前的西北地区,汉晋以后转移到长江中游地区,唐宋明清以后广泛流传于南方各省区。关于这种变化,除了盘瓠子孙确实南迁外,汉人的认识或者南方少数民族借用盘瓠传说应该更值得信赖。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晔
相关人物
应劭
相关人物
曹魏
相关人物
陈登原
相关人物
郭璞
相关人物
袁珂
相关人物
侯绍庄
相关人物
吴武陵
相关人物
郦道元
相关人物
王明珂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陈梦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畲族
相关机构
民族
相关机构
盘瓠传说
相关机构
汉族
相关机构
华夏
相关机构
盘瓠种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