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756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特征的族群。本书认为,畲族的形成不仅是该族群客观历史发展的结果,还与汉文化语境下“他者”对“畲”族群的建构以及本族群的主观认同有关。
  畲族尚未形成或尚未被确定前,畲(畬)作为一种经济方式早已存在。在唐代以前,“畲”一般写作“畬”,指开垦出来的两年或三年田地,到南宋时期,“畲”作为一种族群称谓开始在漳州、潮州等地出现,“畲”作为族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既是以华夏为中心的民族观下对南方非汉族群社会定义的结果,同时也是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文化认同的产物。因此,我们在探讨畲族形成及发展历史的时候,不能先验地认为畲族一开始就存在。一直到21世纪50年代,“畲”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族群名称,才被官方最终确定。由于汉字书写与印刷方式,“畲”“畬”常是通用的,在一些族谱、方志中,“畲”字还有其他写法。需要说明的是,正是因为“畲”有着较为特殊的内涵和外延,本书在探讨早期与畲族有关的历史时,常将畲字加引号以示区分。
  本书引入族群边界的概念,拟对畲族的形成、发展历史再作审视。族群边界的划定,受到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族群边界的界线也常因生态、经济、政治等因素发生漂移。历史上既有畲民通过获得版籍成为编户齐民的情况,也有汉人通过“入山洞”,脱离版籍成为“畲”民的情况,文化认同在族群边界的流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明中叶以后,随着王阳明成功平定闽粤赣地区“畲乱”,越来越多的畲民在华夏化浪潮中不断被“王化”或“儒化”,表现为闽粤赣地区畲民的逐渐减少。这种族群格局的变化,并非全部由畲族人口实质性外迁引起,部分是由于“畲”汉边界移动的结果。
  明清以来,随着闽浙赣地区山区的开发加快,闽东、浙南等地区成为吸引“畲客”移民的重要地区,明清之际的倭乱与迁界为闽浙赣地区畲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资源的竞争使得闽浙赣地区的土“客”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部分畲民通过建构族群历史来维持或淡化族群边界。
  而到了近代,国家权力成为影响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识别政策是划分族群边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使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族群边界仍是观察和理解族群关系最好的窗口。
  作者
  2018年

知识出处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考察》

出版者:海洋出版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