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论畲族歌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歌谣集成》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307
颗粒名称:
论畲族歌谣
其他题名:
(代序)
页数:
45
页码:
1-45
内容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56个兄弟民族中一个成员。畲族歌谣,伴随着畲族社会历史的进程传承至今,是畲族人民历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它涉及多种学科,历来尤受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所青睐。它直接关系畲族社会历史方面、文化艺术方面的诸多课题,有的至今学界仍在调查和研讨之中。多年来,我在闽东畲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中,学习和采录畲族歌谣,多次参加畲族祭祖、婚礼及歌会歌节等活动,了解畲族民俗风情,征集各地资料,编就《闽东畲族歌谣集成》。写个学习和采编畲族歌谣的体会汇报,略陈己见呼!不揣浅陋哉!
畲族歌谣称谓考释
畲族人自称“山哈人”,畲语自称“山哈话”,畲族歌谣自称“山哈歌言”。“歌言”指“诗歌”或“歌唱”,如歌词:“山哈歌言几千年”、“哪个朝代禁歌言”。
山哈歌言是畲语音shang ha gouyen译成,两词在汉文史籍词典从来未见。畲族是被称。汉文史籍上“畬”字,同“〓”,音yū,又音shē,由奢音义演释为刀耕火种的山民,即畬民;宋元明又将畬民释演对这一民族的外称。“畬”从《易·无妄》:“不耕获不菑畬。”《诗经·周颂·臣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至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宋王禹称《谪居感事》:“畬烟浓似瘴,松雪白如梨。”“畬”字的字义均指刀耕火种或诗诂“一岁为菑,二岁为畬,三岁为新”,并非指一个民族。《中华大字典》1978年10月第一版(编成于1915年出版48000余字)只见畬字,畬:音奢,火种也。“按广东旧潮州府属有畬蛮,号百家畬,其人刀耕火种,因以畬名……字或作畲。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新语》字均作畬。”其“百家畬”中有畲族先民,只“字或作畲”。刘克庄《漳州谕畬》:“畬民不悦(役),畬田不税,其来久矣”和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輋民群聚……”其义看来,还是指刀耕火种的“百家畬”,当然也包括畲族这段历史的这一族体。应当明确,旧社会历史是歧视讥笑劳动人民的,对刀耕火种的山民和“客族”,称山民或畲民就含有歧视讥笑劳动山民和“客族”的贬意。“畬民”逐渐被作这一民族族体的外称。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族平等,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称山民或畲民就变成对劳动山民和客族尊敬的褒意称谓。这就是新旧社会不同阶级不同的劳动观和民族观,在同是“山民”或“畲民”却有褒贬的不同含意。如此在畲族歌谣中,唱出了对新旧社会民族关系截然不同的歌词内容。如:旧社会唱的是“日来不比当年(指高辛)时,受尽财主汉佬气,田地开出被霸占,只好漂游别处去。”“汉佬若凡合得熟,老虎也能当马骑。”而新社会唱的是“共产党呃真英明,民族政策得人心,族大族小都平等,祖国合似大家庭。”“日头出来照廊前,照得畲家红艳艳,畲村有了共产党,山客日子亮又圆。”前后反映民族关系质的根本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调查,中央人民政府于1956年正式把“畲族”确定为这一民族的名称。从此,山哈歌言便有畲族歌谣称谓。值得一提的是,畲族人对某些不是用畲语和畲族歌体创作的所谓“畲歌”“新畲歌”,说是唱不来,不平(不押畲语韵),或说那不是“山哈歌”。为此,笔者本文的畲族歌谣称谓,不包括那些非畲歌体创作(畲族不承认)的“畲歌”称谓。
歌谣,在中国诗史上是分开的,一般指民歌民谣两类。《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诗注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因《诗经》都是乐歌,只是乐曲没能记录流传下来,毛诗注是对《诗经》曲合乐而言的。但若以“合乐”与“不合乐”(指乐器)来作为歌与谣区别的界说,未免有疑义。因民歌、畲歌都是清唱,不合乐器的。汉乐府也都伴乐演奏,歌和谣也是分开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明确标示:“谣歌诗”、“谣歌诗声曲折”,并且记叙了汉代立乐府采歌谣史实:“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些都说明歌与谣自古从《诗经》至《乐府》是分开的。其社会功能,历来也为人们所熟知和重视。只是封建统治者采歌谣,是为巩固其反动统治;而马列主义者的根本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听人民歌声,为人民服务是最高宗旨,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歌与谣,其主要区别当在哪里呢?如何界定才是比较科学的呢?民歌与民谣源远流长,两者都是劳动人民世代创作并流传的口头韵文作品。我认为这种口头创作传承的前提特征——口头性,自应成为歌与谣的实践检验,才能分明其界说。当那韵文的“词”,通过人们口头语言发出“声音”来,便就显出有音乐旋律歌唱与无音乐旋律念讲的区别。即:民歌是有曲调歌唱出来的(通常叫清唱,六朝新乐府称“清商”,与合不合乐器无关紧要);民谣是没有曲调但有一定的节奏,以口语念讲出来的(其中包括一种既像念讲又有简单音律拖腔吟诵出来的)。两者都没有伴合乐器演奏。简而言之,歌与谣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曲调唱的韵文为歌,无曲调念讲的韵文为谣。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盖凡民歌,差不多都是‘徒歌’的。”《初学记·采部上》引韩章句:“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朱自清《中国歌谣》解释:“章、乐章也”,“无章曲,所谓‘徒歌’也。”高亨《诗经今注》:“唱有曲调为歌,唱无曲调为谣。”显然,这几种解释,是比较科学和符合实际情况的。
畲族人对歌谣也是分开的。“歌”通常自称“歌言”,都用本族歌调清唱,如闽东畲歌有较普遍通用“福宁调”,还有“霞浦排歌调”、“福鼎调”、“罗连调”等;“谣”,通常称“令诗”、“令”或“令书”、“诗”,用畲语(山哈话)念讲或吟诵,如《佳期酒令诗》、《上中梁喝诗》等。唯畲族童谣,虽名曰谣,有念讲的,亦有用畲歌调清唱的。另在极个别的仪式歌中,以念讲吟诵为主,中间却穿插歌唱,如《请田公元帅咒》。这就是说,若单纯从“词”的角度看,“谣”亦可称“歌”,且“歌”“谣”都可称“诗”或“诗歌”。于是,畲族歌谣的歌题,就有把歌称“诗”、把谣称“歌”或“诗”的情况。
“山哈”“歌言”及其序歌“王风头”名称由来考:
“山哈”:是畲语shanghā音译,是畲族自称。较早见译于《畲族简史》,后多沿之。本文和“集成”亦沿音译“山哈”用字。但据我了解,shanghā音本是“山客”,自认是中原迁来居住山区的一支客族,正如“客家”来自中原亦称“客”。尚有几种音译:如“山夏”,说是后来生活在越区山地、祖源是中原古代夏人南下的一支族人。“山铪”,铪乃金属元素,取金木水火土之金字,金合而成“山铪”音。“三合”,意是高辛帝时盘、蓝、雷或蓝、雷、钟三姓为主结合成的一支山民族体。
“歌言”及其序歌“王风头”:考其词名,由来甚古。《诗经》十五国风的“风”,如《陈风·月出》、《王风·采葛》等即十五个地域的“民歌”。在《诗经》之前的歌谣,通称古谣谚,《说文》把“谣谚”释为“传言”。可见“歌言”的言沿用之古。《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风以观民俗。”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由此可见,畲族“歌言”一词的“言”字,古义有据,由来久远;畲族序歌《王风头》的“风”即民歌,保留着《诗经》以前畲族源自“河南夷”对民歌的古老名称“风”。至今畲族男女盘歌的序歌《王风来聊》或《王风头》歌词有:“王风头呃王风头,王风内里起歌头,从细未坐王风夜,坐朗王风心怪愁。”“王风歌子百二条,唱那六十就放掉,谁人唱得王风尽,唱尽王风嘴也燥。”借此,提得一提的是,至今人们(亦有畲族文人歌手)和书刊报纸,皆把畲歌“王风”误写成或误说成“黄蜂”,黄蜂乃剧毒之蜂矣!何以类歌?我想,可能最早是由于畲族语“王风”与“黄蜂”谐音造成以讹传讹,也就长期沿为“黄蜂”。加上有的对“黄蜂头”乱加解释,后人就更难发现畲歌《黄蜂头》名称有误和本是《王风头》的原字义了。如今在东南沿海省的畲族“歌言”,何以还保留着古代中原我国诗歌源头古谣谚被释称的“言”,以及距今3000年前商周中原民歌称“风”,即《诗经》风、雅、颂的“风”———如此古老典雅的民歌称谓呢?解释只能寻畲族源头,本是来自古代中原,畲族是古河南高辛夷裔也。
畲族歌源初步探寻
畲族流传至今的“山哈歌”,是畲族人用本族流传的“山哈话”和“山哈歌调”并用其传统特有的假声唱法盘唱的。面对这种典雅古朴独特的一个民族歌谣艺术,我想从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原因两方面,对畲族歌源进一步作些探寻。
畲歌发生的时间:
从时空的纵向看,可以有如下说法:(1)作为畲族这一民族,其歌谣源发生的时间,应当只能远溯到形成“畲族”共同体的民族祖先承继歌谣艺术的时候。(2)畲族歌谣无疑是中华民族歌谣有机组成部分,是植根于伟大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渊源,还应当远溯到劳动生息在中华大地的中国黄种人最早祖先口头创作的时候。(3)不同地域、种族最早祖先,都称人类的祖先,人类歌谣艺术发生时间,应该追寻到人类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祖先群口头艺术简单创作的时候。孔颖达《毛诗正义》序中:“诗理之先,同夫开辟。”就是说最先最早的诗歌,是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了。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歌咏所兴,自生民始。”英国诗人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自有人类便有诗。”都确认诗歌艺术发生的时间,是在人类最早祖先的时候。探寻畲族歌源,从时空上笼统作上述的如是观,我想当无可非议。不然的话,何以世界各地的语言千差万别?何以有只属于这一民族的诗歌艺术?以及何以有东、西方文艺之称以及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诗乐舞之别呢?
诚然,为具体探寻畲族祖先形成本族歌谣的时间,自当先了解中华民族祖先也是人类祖先发生歌谣的时间。
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发现,是对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贡献,它沉重打击“上帝创造人”的谬论。但“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没有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只有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才科学地说明了人类起源问题。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①,分析,“从猿到人”发展过程,创立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理论。距今约一、二千万年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地区,生活着一种特别高度发展的类人猿,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这古代类人猿向人转变的时候,恩格斯称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从动物界变化而来的时候,以采集野生果草为生,群居。开始是不制造石器,经历漫长的采集经济时代。在劳动生活中开始产生思想和极其简单的呼号语言,这种发自喜、怒、哀、乐、惊、惑、急等思想感情的声语音,不一定有节奏,却是最早的声乐和诗歌,加之手势等动作表示,就是最早的歌舞。
1929年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五十万年前,处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了工具,出现了用火。1963年于陕西省西安东南蓝田地区发现“蓝田人”,亦距今五、六十万年前。1965年于云南省昆明西北元谋地区发现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已使用石制工具(当有木工具),还有炭屑和烧骨,是用火的遗迹。在国外,1891年于印尼爪哇发现“爪哇猿人”。1954年于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发现“阿拉特猿人”。1960年于坦桑尼亚发现“舍利猿人”。距今最早要算1976年在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南猿“露西”,距今370万年前,世界古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考古学家公认是人类的始祖。我们从许多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便可知道,人类祖先是三百多万年前形成的。自有人类,便有简单的语言,简单的音乐、诗歌和舞蹈的发生了,这是人类艺术最早发生诗乐舞的时候。此后才有拍手节奏和简单的打击乐(用石头、木头碰击)节奏发生。至于简单的绘画、雕塑艺术以及语言有所发展后的神话等,也都是以后才发生的。猿人以后分化出一支尼人,距今10万年到20万年以前。1856年干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是尼人典型。后来在亚、非、欧许多地区都发现尼人化石。我国南北方都发现尼人,有广东韶关的“马坝人”,湖北长阳的“长阳人”,山西汾河的“丁村人”等。尼人又分化出早期智人,距今约3万年到10万年前。智人不仅分布亚、非、欧广大地区;而且分布美、澳两渊,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智人化石最早发现是1868年法国的“克罗马努人”。在我国有周口店“北京猿人”所在地山顶发现的“山洞人”,还有四川的“资阳人”,广西的“来宾人”、“柳江人”等等智人。由于人们所处的劳动生活环境不同,如地带、气候、温度、阳光等方面的差异,长期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于是从智人中又分化出世界上各色各样的种族,也产生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歌谣艺术。畲族古歌《历朝歌》:
当初盘古来造天,斧头凿仔带身边,
人讲造天斧头凿,乃是凭书未看见。
盘古又造三皇帝,天皇兄弟十三个,
地皇兄弟十一位,人皇也有九兄弟。
兄弟九人分九州,九州九国有人佝,
人皇天下第一久,四万五千六百秋。
人皇管天未分明,也无男女结为亲,
也无衫着无楼住,乃是树叶来遮身。……
至于形成畲族,那是氏族制度到父系制原始社会解体的时候产生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①揭示了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原始社会未期崩溃了的氏族部落组织,丧失氏族部落制度社会职能后,民族是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适应,历史地形成的。我国的氏族制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才逐渐产生的。先是母系制,经过中石器时代。我国最早发现的镞,距今2万8千多年,是弓箭发明的物证,也是进入中石器时代的标志。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才过渡到父系制。野蛮时代始于农牧业制陶业的发明,终于文字的出现。其开始是氏族制的全盛,结尾是原始公社的解体,民族的形成与阶级的产生,这就进入文明时代。畲族就是在这父系制后期,通常称黄帝时代,也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代或尧舜禹时代,距今约4千年形成的。也是笔者1986年发表过《畲族渊源初探》一文②论证的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高辛氏近亲的一支夷人氏族部落。何叔涛先生1993年《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一文中对民族定义的反思再认识也认定:“最初的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崩溃的基础上形成”①。无疑,畲族歌谣艺术,是在这时经过继承高辛夷诗乐舞而形成独特的最早畲族歌谣艺术。畲族《歌是山哈传家宝》的歌词是:
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
皇帝退换儿多位,哪个朝代禁歌言。
祖宗代代无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
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代世上传。日日畲族人常说:“山哈歌,是几千年前的祖宗代代留传下来的。”
畲歌发生的原因:
已知畲歌发生的时间,是4千年前畲族最早祖先承继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诗乐舞的时候。然考其发生的原因,自当探寻人类文艺起源的原因,或被称文艺“发生论的美学”。
关于文艺起源问题,古今中外伟人名家皆有卓著。每每学习受教,每有启发得益。综观文艺起源各说:有宗教起源说,有爱情媒介说(或称情感交流说),有摹仿说,有战争需要说,有游戏说,有语言传记说,有劳动说,还有劳动结合情感和摹仿游戏因素的劳动情感结合说等等。
我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劳动说(即脑力体力劳动结合说)。我认为这劳动,应包括脑力劳动。尤其是诗乐舞意识形态的产生,不能忽视脑力劳动直接交织在一起而发生。这是我对文艺的劳动起源说,所要着重阐明之所在。
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而人类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主要是人类有从客观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的大脑思想劳动的能力。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始终交织在一起,劳动不息搏斗不止,不仅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思想和文化。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现实生活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①揭示了人们脑力思维劳动的发生与意义。恩格斯亦指出:“如果人的脑不随着手、不和手一起,部分地借助于手相应地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单靠手是永远造不出蒸气机来的。”②邓小平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③“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④的科学论断。于是,我理解的文艺起源劳动说认为:人类文学艺术发生的原因,自古至今及至未来,始终是人的劳动,始终是人当时脑力劳动直接与体力劳动交织在一起产生的。
关于宗教起源说:从泰勒的《原始文化》到弗雷泽的《金枝》,都认为原始宗教——巫术,是最原始的艺术。中国学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呼”和郭绍虞《中国文学史纲要》:“后来一切学术即从先
民的宗教分离独立以产生者。”段宝林《民间文艺的起源》对此说提出质疑:“问题在于:在巫术发生之前是否已经有了艺术?”段氏并认为音乐、诗歌发生最早。我赞同从发生的时间看,诗乐舞是最早发生的;然从巫术发生的原因看,就要追寻到产生巫术的思想情感意识,还是源于人的劳动,是人当时脑力劳动直接与体力劳动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关于爱情媒介说(或通称情感交流说):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认为诗的发生原因之一“为男女爱情的媒介物”“人既是动物之一,所以求偶的法子,也是这样。”此说有两点欠缺:一是把人是有思想并发自思想的爱情与动物是无思想“自发”的求偶混淆等同了;二是没有追根到爱情是发自人的思想的原因。雪莱《为诗辩护》与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中,都认为艺术是表现与交流感情的工具,不可想象会有不体现美感的艺术。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进一步追寻这情感发生的原因,仍是客观反映到人大脑思想起作用的。关于摹仿说:认为原始艺术多有摹仿自然界和禽兽的,这很象近代的“仿生学”;然摹仿本身仍是人的脑体结合的劳动。关于战争需要说:认为原始人群对食物、地盘等欲望的争夺,需要艺术的刺激,即使是简单共同的呼喊到后来的军歌的发生,以及游戏需要说等,我认为人的“七情六欲”发自思想的,与动物单纯本能“自发”是不同的。这思想“发自”人脑劳动,当属于劳动说。至于语言传记说,即为形成便于传记的语言。而人的语言发生,是思想直接交织口头发声的,思想又是人脑思维反映,根源还是由于人的劳动,仍属劳动说。关于劳动情感结合说,这是较多认同的著论。段宝林《民间文艺的起源》结语:“总之,艺术离不开劳动,也离不开感情,原始人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了感情(美感的萌芽),自发地流露出来。在表达感情时往往摹仿劳动动作或自然声响,赋于感情以形式,这即是艺术,即是艺术的起源,也即是民间文艺的起源。因此,单一的劳动起源说是不够的,需要感情交流说摹仿说和游戏说作补充才能全面说明艺术起源的奥秘。”①我学习段氏这一著论和他民歌著论,都深有启发得益。但我认为此说仍属劳动说,劳动生活产生感情,这感情当然不可能是单一的体力劳动,而是与人大脑思维交织在一起的劳动;感情发自这种劳动,不是“自发”,不是天生“感情自发流露出来”,若“自发”那就混同动物了。于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文艺”,我想永远是颠朴不破的真理。只是我认为这种劳动,必须是脑力、体力交织在一起的劳动。这也就是畲歌发生总的原因。
从畲族诗歌中,也唱到畲歌的起源,除“歌言原是祖宗礼”常见的歌词外,在《祖婆歌》里,有几段是这样唱的(原歌系畲族流传至今的手抄歌本,一字未改):
自从公主出生来,天上也有彩云戴,
地下也有百花锦,涧水弹琴笑嗳嗳。
前时公主出生来,封金山城百花开,
地下万物朝天子,金银财宝满山堆。
公主成年更聪明,近山也知鸟啼音,
公主也知百样鸟,云雀要找她谈心。
画眉欢喜盈盈笑,直直飞到王凤楼,
又同公主来对歌,画眉一首她一首。
公主长成尽灵通,鸟唱歌言教人传,
山哈歌言从此起,流传万代教子孙。
这是典型“摹仿说”,是畲族诗歌理论的诗歌。“鸟唱歌言教人传”又可见畲族凤凰鸟图腾之继承。对摹仿说及其他各说,上述我已阐明皆源于人的劳动说(包括人脑劳动交织在一起)。
综上所述,畲歌(包括乐舞)产生和形成的时间,是距今4千年的河南高辛夷人氏族部落分化组合成畲族祖先的时候;畲歌产生的原因是劳动说。畲歌,是直接承继高辛夷人凤凰图腾文化的诗歌艺术而来的。
畲族古歌图腾史源
前面例举的《祖婆歌》及畲族《祖源歌》《高皇歌》词中的“公主”,说的都是畲族古歌里高辛帝的三公主。传那时,因忠勇王平番有功,安邦定国,被招为驸马,与三公主成亲,生三男一女,为盘、蓝、雷、钟四姓人。忠勇王和l高辛帝三公主,是畲族所信奉的始祖公和始祖婆。
就是这一内容,涉及畲族图腾文化与畲族史源两个方面的大课题。从近10余年来的书籍、报刊著论和文章看,可谓公开争鸣各说各的,至今未获共识。为求真谛,这里续陈微见,也算对畲族古歌内容的考释。
关于畲族图腾文化方面:
笔者《浅谈畲民的祭祖礼俗舞蹈》一文,于《福建舞蹈》1986年二期发表①。文中第三章“畲民图腾舞探”,最先提出畲族“多图腾”新说:肯定畲族凤凰图腾的存在;畲畲族的祖歌还有《草龙盘瓠王》;盘瓠乃植物;并对“畲族是狗图腾”提出质疑。这里先抄录我1986年“畲族多图腾说”主要段节的原文:
【畲民的始祖婆,是高辛帝的三公主。高辛是夷人,高辛时代我国中原出现过夏、夷、蛮三大部落集团的大兼并,原氏族图腾,必然也出现混合和“与时俱变了”的情况。而高辛,夷人,崇鸟,史料有许多与凤凰密切关系的记述。而在畲民中,广东畲民乾隆年间《祖图》,耳中医出颗凤凰蛋;闽东畲族结婚大厅中堂上书“凤凰到此”四字,婚礼“佳期酒”宴,有去凤凰山取凤凰蛋的礼俗情节;罗源、连江等县畲女有凤凰装。除凤凰外,福安县还发现一本《雷氏宗谱》(清朝),其雷姓始祖是天雷震裂大石出来的人。祖歌还有《草龙盘瓠王》;各姓许多《祖图》,多是画龙或麒麟;所见的图腾标志祖杖,全是龙头雕刻;如以盘瓢字解,又乃植物也。一般说,盘、蓝、雷、钟四姓氏是四个氏族,而其原来的氏族图腾又是什么呢?如果这四姓氏,是同一氏族图腾,那么,氏族图腾最重要的质素之一,是“外婚制——图腾群内的分子,不通婚姻,这是最普通的原则。”而畲族恰恰相反,是族内不同姓相婚的,这正说明畲族有混合的图腾或多图腾。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也曾指出:“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美洲的海达族图腾柱,就刻有全家人所属氏族的图腾标记,至少在两个以上①。况且,畲民历来并没有禁吃狗肉的图腾禁忌,还编《十二生肖歌》公开传唱。所有这些,都说明不能以“畲族是狗图腾”名解释的。】
当时,由于行文关系,论点未能展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二祖。”畲族历来认高辛夷裔,其图腾当是继承高辛夷的凤凰(鸟、太阳)、葫芦和龙。高辛“盘瓠即狗”“畲族狗图腾”说,是历史阶段的误会。现论证如下:
其一,畲族盘瓠,本源是葫芦;是母系氏族社会或更早期的葫芦图腾崇拜;是从伏羲、女娲、太昊、少昊至高辛等夷族世系葫芦图腾文化的继承。
盘:葫芦形容器,即瓠、葫、壶;瓠:瓜类,统称葫芦。“盘瓠”本是葫芦也。原始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经历过非常漫长的采集经济时期。天然葫芦中有籽,妇人妊娠腹葫芦形而生子。原始母体崇拜,产生葫芦图腾崇拜之必然。《本草纲目》葫芦大体分五种。《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瓠”,可“浮于江湖”。此周时黄河长江“五石瓠”可载人浮江湖作舟。《樊绰蛮书》卷二:“瓠长丈余,皆三尺围。”此唐代滇西的大葫芦。由此可见中华人类图腾神话:洪水泛滥,只留下伏羲、女娲兄妹,因大葫芦得救,相婚繁衍人类的事,是有原始母系社会早期采集经济基础,才产生葫芦图腾观念和葫芦崇拜的。《诗经·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瓜瓞即葫芦。《诗》的真谛是中华人类或中华各民族的先民,最初是出自共同的母体——葫芦(瓜瓞),子孙繁衍,世代绵延的意思。这是葫芦图腾崇拜较早的文字记载。
畲族亦传说伏羲、女娲葫芦出生的原始人祖。还传说盘、蓝、雷、钟四姓氏的始祖忠勇王源自高辛,是高辛帝皇后耳出“虫”即龙;“茧”或“凤凰蛋”即凤凰;“盘盛瓠盖”即葫芦合体生族祖。这在当时父系制夷人崇鸟、崇太阳,蛋生人或人生蛋等感生说,如帝喾次妃简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等,是常有的说法。人祖、族祖当然是人,这只是原始图腾观念继承的反映。图腾传承是由母系继承到父系继承到感生继承的。伏羲又称包牺、庖牺。包、庖、匏音训通同,葫芦、盘瓠、伏羲,三者本是“三位一体”。河南淮阳汉族史传至今祭伏羲陵,亦称人祖伏羲盘瓠。“伏羲一名,古无定书。”常任侠《沙坪坝石棺画研究》:“伏羲、包牺、盘古、盘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
从泛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东方夷人族系的有关图腾看:女娲、伏羲:葫芦合体生,即盘瓠。太皞:大明即日月或太阳。太昊:天上日,风姓即凤凰和以龙名官的龙。少昊:亦天上日和以鸟名官崇鸟。高辛:凤凰、太阳神、盘瓠(葫芦)和多个图腾混合象征的龙。
畲族,始终认定是高辛夷裔;至今图腾崇拜也是高辛夷的几个图腾文化的遗存。如明显存在凤凰图腾文化①,包括鸟状《独脚舞》和畲族鸟语假声、双音特色及仿凤鸟音歌源的《祖婆歌》:“………公主长成尽灵通,鸟唱歌言教人传;山哈歌言从此起,流传万代教子孙。”等等。太阳:本与凤凰有关,近年还发现畲歌的《太阳经》和独有的畲族《日月舞》、《龙头舞》等。尤其值得重视的:畲族至今各姓氏的许多房支分布各地所保留的盘瓠杖(即祖杖),杖身必定另有一条葫芦藤从杖根部缠绕杖身至杖头部,如无此葫芦藤缠身的“龙头杖”,便不算是真正的盘瓠杖。这完全足以证明,畲族至今仍然有幸保留下盘瓠本源是原始葫芦崇拜确凿物证——葫芦藤缠盘瓠杖——活着的文物铁证。畲族,这一葫芦藤缠的盘瓠祖杖是图腾标志,与中国各族先民都出自葫芦说完全一致①;也是国际通用“宇宙蛋”【CimicEgg;代码A641】共同母题的。可见畲族盘瓠(葫芦)、凤凰(鸟、太阳)以及龙崇拜的图腾,是直接继承古河南高辛夷人图腾文化的。“盘瓠即狗”,误解矣!此其一也。
其二、“陈、太皞之墟也”②陈,今河南淮阳,历史延续至今的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及每月初一、十五日,四面八方的人几万至十几万的汇聚淮阳“伏羲陵”在统天殿伏羲像前焚表进香。当地汉族群众祭祀时有一段《担经挑》传统舞蹈唱词是:
老盘瓠安天下人烟稀少,
没有天没有地哪有人伦。
东南山有一个洪钧老祖,
西南山有一个混天老人。
上天神只知日月星斗,
下天神只知五谷苗根。
有了天有了地没有人烟,
上天神只留下人祖兄妹二人。
他兄妹下凡来万古流传,
眼看着一场大祸就要来临。
多亏着白龟仙渡到昆仑,
无奈何昆仑山滚磨成夫妻。
时间长日已久生下儿女百对,
天下人咱都是一母所养。
到如今担花篮,讲三纲论五常,
哪有远人!①
在闽东畲族社区,至今同样保留下有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三月三日以及初一日、十五日的祭祖和会亲盘歌庆典的习俗②。畲族各姓氏祠堂或众厅祭祖,不同姓的同族人均可参加,必祭共同始祖忠勇王,中堂竖立有葫芦藤缠绕杖身的盘瓠杖,唱《祖源歌》《高辛氏》和跳原始的《日月舞》、《龙头舞》、《独脚舞》等。
传承至今,已形成畲、汉两族一南(闽东畲族)一北(淮阳汉族)同样是“祭祖灵”,竟是那么相同的奉称人祖、族祖“盘瓠”;竟又各自继承下如此之多相同的“祭祖神”日期;连淮阳汉族《担经挑》称“龙凤花篮”舞与闽东畲族《日月舞》《龙头舞》《独脚舞》,也是那么相同的显示中原古夷人原始葫芦、凤凰和龙图腾文化的象征。“民不祀二祖”!毫无疑问:淮阳一带汉族祭祀人祖女娲、伏羲,伏羲即太昊,夷人;闽东畲族祭祀族祖高辛、忠勇王、三公主亦夷人。至如今两地两者之间,必然传承古代夷裔“祭祖灵”的民俗共同性。从中可见,畲族源自古河南高辛夷无疑。畲族高辛“盘瓠是狗”谬误矣!此其二也。
其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图腾名称演变为姓氏、人名、地名、族名和官名。”①从畲族认最早四姓氏和畲族李、吴姓,探寻其图腾名称。盘:从金从皿,崇伏羲女娲葫芦,与盘瓠(葫芦)、盘古同盘;名自能,即自己能从葫芦出,繁衍子孙,或盘古自生其中,能开天劈地造世界。蓝:古通篮,伏羲女娲“龙凤花篮”有龙凤,同盘从皿葫芦,属太昊高辛天日神;名光辉,即太阳、凤凰。雷:天雷神,鸟翼,雨、羽也,通天日、辰龙与凤凰;名巨佑,即天日雷神和龙凤吉祥保佑。钟:风形风声,风甲骨文同凤,凤凰吉祥;钟又同盅,与盘同壶源葫芦,皆从金从皿,可能是高阳夷裔老童及重得姓,日神子孙,钟本字鐘或锺;名志清,志乃记载,意为钟姓源,记载深远清楚。李:木子即木瓜子,从属盘,崇伏羲女娲葫芦,太昊裔姓,亦天上日神子孙,当还有龙凤,传为皋陶夷裔。吴:古像形字吴字形,如上日下鸟夷形,崇鸟夷可能是少昊裔姓,少昊以鸟名官有凤鸟氏、玄鸟氏等二十四种(24个氏族)②,少昊亦天上日亦日神子孙。古夷人有天上十日说即十个日部落。相传虞舜后代有吴氏。这样从姓氏上溯其原始图腾,畲族六姓氏都属东方夷人共有原始图腾特征的同源姓。尽管其中解释文字有限,难免有不够的地方,但从中可以肯定,完全不属于黄帝曾训练熊罴貔貅?虎六兽参战的黄帝有熊氏裔,畲族这六姓也都不在《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也不在其主要任姓后裔的谢、薛、章等十一姓中。部落形成民族是多元的,不是黄帝孙高辛单线的。认高辛夷裔畲族六姓氏“祭祖灵”上溯姓氏前的图腾崇拜看,根本没有狗图腾的影子。此其三也。
其四,三国谯周《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一:“女娲本是伏羲妇。”《路史》注引《风俗通》:“女娲,伏羲之妹。”这兄妹婚,是反映母系氏族的血亲婚。后来伏羲又“制嫁娶”,显然经历图腾制的外婚制和父系氏族的“抢婚”等等,才到后期父系部落大联盟联姻的对偶婚。
父系制崩溃时期,畲族始祖忠勇王,传乃高辛皇后耳出虫(龙,男性)“茧”(蛋,凤凰、日)“盘盛瓠覆”(也就是葫芦崇拜用盘接生礼俗)生。时夷人蛋生说常见,也可以是高辛帝之太子,与三公主成亲,当亦是原始兄妹婚的折射。按高辛实有其人说,帝喾名俊也就是传说中的“帝舜”①,也有可能实是同父异母的太子与公主或仿先人“兄妹婚礼”成婚。至于生三男赐姓盘、蓝、雷与东夷王(非高辛夷系)的夷首领三女婚,一女配钟姓,则完全是“制嫁娶”后的对偶婚。这就是当时没有融入华夏族的高辛夷父系大联盟一支的畲族共同体,最早四姓已实行对偶婚的记载。这和河南淮阳《担经挑》“生下儿女百对”,意指汉族“百家姓”,皆源自伏羲先兄妹婚和“制嫁娶”后对偶婚。
畲族继承高辛夷图腾文化的葫芦、凤凰(鸟、太阳)及龙崇拜,在如今闽东畲族婚礼过程中均有表示。如男拜女不拜,因依祖礼男是作忠勇王,自然是龙(或是太子)当是龙子,拜就象征龙体状,两手五指半握象征龙掌;女是公主,象征丹凤朝阳,所以不拜。又如向外拜天地,向内拜祖神,而不拜男家父母。意在洪灾只留下伏羲、女娲相婚繁衍人类。又如洞房饮合卺酒,郑玄、阮湛《三礼图》:“合卺,破瓠(葫芦)为之,以线连两端,其制一同瓠爵。”畲族新婚夫妇饮合卺酒,意在葫芦合体生,成婚发后代。新娘洞房第二天早下厨房有“新娘第一瓠篱饭(俗称新妇饔)”和“破南瓜得子”等俗。勿须赘举。从畲族传统婚俗显示的图腾崇拜看,也并没有狗。此其四也。
其五,从“盘瓠”错位为狗的源头看:言最早见《风俗通》(此文已佚!有引《风》者,系按唐李贤注《后汉书》此文据《风》!?)作者东汉应劭,“太山太守,后镇压黄巾军(太平道)”,时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斗争的继续。《搜神记》东晋干宝,“参与镇压荆湘流民起义”,其文:“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置以瓠篱,覆之以盘,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汉书》南朝范晔,“《南史》言其为史反对贵古贱今”,即不“贵”《史记》等对五帝先秦的记载。范晔删去《搜神记》耳出“虫”(按:即龙体男孩)“大如茧”(按:蛋生,即高辛凤凰鸟图腾特征),“置以瓠篱,覆之以盘”(按:即葫芦崇拜传承的用瓠篱盘接生礼俗)的主要情节,而直言:“昔高辛氏有犬戎(按:戎被称犬)之寇,……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对照《山海经·南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鸡,
五采而文,名日凤凰。”即可发现《山》的“有鸟焉,状如鸡”与《搜》的“化为犬”、《后》“有畜狗”;《山》的“五采而文”与《搜》“其文五色”、《后》“其毛五采”;《山》的“名日凤凰”与《搜》“因名盘瓠”、《后》“名曰盘瓠”相比之间,干宝范晔显然露出马脚,有意偷换概念,把高辛氏五彩鸟即凤凰在《山海经》的描写,作些文字对位变更,鸟“名日凤凰”就被变成狗“名曰盘瓠”。把高辛夷裔祖先感生说的龙(虫)、凤(茧)和葫芦崇拜的传承,被干宝“三合一”化为犬因名盘瓠;范晔为史反对“贵古”,干脆高辛畜狗名盘瓠。于是,高辛龙、凤凰、葫芦(感生)均被盘瓠替代,盘瓠又为狗名,高辛“盘瓠即狗”观念错位源从此始。姑且不说这三个封建文官,是否有他反对道教异族的个人因素,然封建帝王历史因素却很明显,尤其汉“大一统独尊儒”后,龙凤被历代帝王占有,不容许夷蛮戎狄认先王龙凤祖先,于是高辛夷裔作为祖先崇拜的龙凤葫芦——盘瓠——狗的观念错位,便几个朝代相承下来。“民不祀二祖”!畲族认高辛夷裔的谱图歌,难免受几个朝代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谱图歌持疑问、否定或没有狗的。且葫芦藤缠的龙头祖杖,高辛凤凰“蛋生”忠勇王的事迹,三公主的凤凰,三男一女的赐姓与婚配,《日月舞》等,在畲族祭祖、婚礼、歌俗中,高辛龙凤葫芦都和祖先连在一起崇拜、祭祀和歌颂的。此其五也。
其六,从“图腾制”理论传入后的情况看:对畲族图腾的看法,出现套用范晔等三人“狗名盘瓠”说,畲族是狗图腾。如早期凌纯声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论据即三人“狗名”及受之影响的畲族谱图歌中的这部分。忽略了“三人说”与畲族谱图歌共同认定高辛夷裔;忽略耳出“茧”正是高辛夷人“蛋生”凤凰鸟图腾和“盘盛瓠盖”葫芦崇拜传承真谛。当然他也不可能意识到三人“狗名”实际是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诬陷①。“畲族狗图腾”讹矣!图腾是母系氏族前期或更早人群认亲族关系。图腾观念产生以后才有万物有灵观念。畜狗狩猎不是原始狩猎。畜狗狩猎,已是农业、牧畜业、制陶业有一定的发展,男人在各种生产中产生主力男权,才进入父系制不稳定对偶婚家庭出现的社会。高辛帝是父系制后期将进入阶级社会了,何以会转倒头产生母系社会早期的图腾观念?先有图腾观念才有图腾物选择。凌氏是先定图腾物狗,再猜想有可能是狗图腾。可见其“猜测”立论的不科学。图腾制必定是外婚制。畲族是不同姓族内婚,亦难以“狗图腾”牵强解释的。尤其凌氏文并引史图博调查,硬说畲民有狗图腾禁忌,这更明显是硬套图腾理论编造的不实之词。我几十年生活在闽东畲区,常在各县畲村做客,畲民不但有养狗、大声的呼狗,而且同当地汉人一样杀狗、吃狗肉,甚或从汉人村买狗杀吃;还有传统的《十二生肖歌》,历来畲民歌会歌节公开的唱,不管多少汉人在场都照样唱人肖狗。哪有狗图腾禁忌呢?由于“三人说”造成高辛“盘瓠即狗”的观念错位,所以当有的汉人或外人有意在畲族人面前说“狗”或“盘瓠”,就引起畲族人反感,甚或出现互相对骂为狗。这怎能理解畲族狗图腾禁忌呢?还有畲女凤冠髻、五彩凤衣,明是高辛五彩鸟凤凰的史载,硬被凌氏文说成“狗冠,狗毛五彩”。连儿童跷跷板游戏都被看成“狗舞”多已失传。如是等等,嗟呼哉!“畲族狗图腾”说,误会矣!此其六也。
综上所述,从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区分看,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文化,被剥削阶级统治者思想意志注入、歪曲、篡改的事,历史上并非少见也。畲族,在高辛夷中形成的一支共同族体,其图腾是直接继承当时高辛夷人存在的凤凰(鸟、太阳)、葫芦(原始葫芦崇拜传承下来)和龙(不是原始图腾,是多种图腾混合的特殊象(征)的崇拜。高辛“盘瓠即狗”、畲族“狗图腾”谬误矣!
关于畲族史源方面:
我上述畲族图腾的论证,也同证我1986年提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高辛夷人一支新说的确立。那时,有的认为此说缺乏“信史”依据。其实,《畲族研究论文集》“前言”所列的畲族史源研究至今的六说(中包括我的“河南夷”说),观各说主要论据,归根结底都引出《风俗通》《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并联系畲族的谱、图、歌等来论证立说的。不同的是:我引出的是“三书”与畲族谱、图、歌等所共同认定是“高辛”,并以此论证立说;其余五说引出的是“盘瓠”并各自做各自的论证立说而已。怎么唯独我的“河南高辛夷新说”缺乏“信史”为据呢?至于畲族图腾,当时我是从畲族史源著论的,虽文中也已提到高辛凤凰与畲族凤凰民风相合,但行文上不可能再对畲族图腾文化历史地阐析和论辩。因为,原始氏族图腾的产生及其演变的历史,与阶级国家产生形成民族共同体,两者时空前后相距甚远。于是研究形成畲族史源,其图腾只能是继承的问题,即母系继承到父系继承到感生继承。其图腾物必由一个图腾到多个图腾以及我国混合图腾“龙”的发生。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民族后,其图腾崇拜已演变为姓氏祖先崇拜。所以,从畲族本民族共同意识和史载看,当为高辛夷的一支也。
我学习其余五种族源说,给我许多启发和帮助,但我总觉难予认同。如徐夷说,就不能笼统称东夷说,把夷人各支系不分前后时间和内外争斗史料作引据,只能证明夷人历史存在。早融入华夏族的夷人徐氏,商朝的徐国。皋陶偃姓。徐偃王,已是奴隶制后期西周徐国国君。,西晋张华《博物志·异闻》:“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也只能证明属夷人“蛋生说”崇鸟。但这早已融入华夏族的皋陶夷裔“六、蓼、英氏和群舒,都在江淮之间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舒和徐,古同音通用。”“徐夷也是传说中的皋陶后裔。”①畲古无字。畬同〓,读两音不同韵,难与单韵同音;古义指田,也不能与舒、徐指夷人同义。已融华夏的西周徐君乱被灭,其民勿须西迁,并无西迁。即使西迁,当为华夏族民,也不可能变成高辛夷后裔的武陵蛮。而武陵蛮,按《楚辞·天问》:“伏羲”“女娲”。《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高阳即颛顼,裔祝融,帝喾臣。《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湖南衡山主峰称祝融峰。《世本·帝系》载其六姓(均无今畲族姓)是从始祖母左右肋下分别生出来的。然颛顼与高辛有近亲关系,苗、瑶与畲族历史上是否有分融,确是值得重视的。现汉晋武陵蛮说,如不向史上引伸,似是武陵土著说,而下指蛮,蛮、夷、越历来多混称,连台湾也称夷,与浙越、闽、粤凤凰山土著说,都同样存在“源”的论证与“流”的路线问题。一个迁徙民族的共同地域,历史上“大分散小集中”也可以倒过来“大集中小分散”,即相对说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集中的。现土著说,以一定的地域范围来追寻史上迁徙的畲族史源,自然难度很大。虽有许多努力和贡献,然论证某地域存在的先民,并不能证明是畲族的先民;论证隋唐之际闽粤赣交界地域的畲族及其后的迁徙,不能证明隋唐之前的畲族祖先,没有过迁徙;同样也不能证明此地域的先民就是畲族先民。土著说对畲族共同语言、前期历史,给予“桃源式”设想或牵强附会;对畲族内在特征文化丛的共同体传承,全归于外因交流替代的结果,难免渺茫。
诚然,畲族图腾艺术史与畲族民族史,这是两个课题,两者不能混淆。笔者续陈微见,衷望通过研讨,寻求共识矣!
闽东畲歌典型卓著
从已识别为畲族人的歌谣演唱实体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占90%以上聚居在闽东和浙南的畲族人①,采用共同的畲语(自称“山哈话”)和本族传统畲歌曲调以及共同特有的假声唱法,演唱的畲族歌谣(自称“山哈歌”)。二是约占7%散居畲族人,已失去畲语,系采用当地汉族方言和当地民歌曲调并以本嗓唱的歌谣(近几年来新认定畲族人,这类情况的比例增大)。三是还不到0.5%的广东增城、博罗等地的畲族人,以苗语支的语言唱的歌谣。如上所述,堪称真正畲歌,是第一种情况的闽东、浙南畲族人所演唱的歌谣。而浙南十余县的畲族人,是距今二、三百年前从闽东迁徙定居,其歌谣习俗、曲调、唱法都与闽东畲族一脉相承。于是调查研究畲族歌谣,历来均以闽东畲族歌谣为主体依据。
闽东畲族歌谣,在闽东畲族民间文学中份量最重、群众性最广。闽东“畲山是歌海,人人是歌手,以歌代言是常事”早已盛名于世。闽东畲族民间所形成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其常年性寨寨村村数不清的歌会歌节活动,实为奇观。每当我置身其歌俗歌节的盘歌人流中,见到凤凰装束的畲家女男,以畲族固有的语言、曲调和独特的假声唱法,盘唱出那细雅、温柔、鸟语般的声音时,使人如飘游到仙境般的另一个艺术世界。当畲族歌手盘歌进入高潮,往往奇迹般地出现了“双音”跟唱的和声、甚或几人共同凑入跟唱的难得听到的多声部和声。那词曲交融的情感共呜及其声乐艺术的特殊意境,更令人如醉如痴,惊叹叫绝!
闽东畲歌民族性特征典型卓著体现在:
一、各种盘歌习俗成规
畲族人民相传祖上早就形成了各种盘歌习俗。“歌言本是祖宗礼”!盘蓝雷钟李吴等姓族人,历来认忠勇王和高辛帝三公主是始祖公和始祖婆,盘歌习俗就是从祖宗代代传下来的礼。于是相会必盘歌,不能亏待失礼。畲族谚有“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盘蓝雷姓叔伯亲,钟李吴是女婿行。”“唱起歌言认族亲,蓝雷钟是一家人。”同族不同姓互相结亲,不与外族通婚。村与村、县与县、省与省,只要是本族人,必会亲,男女也必会歌,非常亲切。分别有“寮里来客对歌”、“拦路对歌”、“摆歌擂台对歌”、“做‘表姐’对歌”、“喜庆做客对歌”、“歌节歌会对歌”以及出嫁迎娶时的“做亲家伯对歌”和“做女婿对歌”、“做表嫂对歌”等九种常见的盘歌习俗。而且每种盘歌,都有约定俗成的“开头歌”(或称“开场歌”),中间休息歌(或称“吃点心歌”)及“收台歌”等通用歌词的礼歌。
“寮里来客对歌”:这是闽东畲族村最为常见的小型庭院歌会。无论哪个畲族村,只要有本族客人来,当晚必有一场会亲盘歌。一般盘唱“一夜歌”;如男女双方都是好歌手,也有连续盘唱几天几夜的。如来的是女客(多三、五人),村里男青年必须上场盘唱(同姓或同性一般不对歌),大厅男左女右分座,外围是听歌者。必由主方先唱几首“开头礼歌”,客方是女歌手,便由男歌手主方起唱:《郎在爷家起歌言》、《唱条歌言来敬妹》、《献茶歌》等。客方一定要等主方唱了《八仙头》、《王风来聊》或《王风头》序歌后,客方才开始唱。一般先唱谦虚性的礼歌,如《歌言歇久难回音》、《郎那唱起娘来凑》等。此后便进入对歌,一般主唱一首,客唱一首的盘唱;也有主唱《十二月柴名歌》第一段(条),客唱《十二月竹名歌》第一段;主又唱第二段,客另唱第二段,形成男女声两首歌共同进行“复调对位”局面,很是好听。如双方都熟悉和普遍流行的《花名诗》、《十二生肖歌》等,也有同一首歌各唱一条(七字一句,四句称一条)的。有的双方为试探对方歌才,开头便盘唱借问或谜歌,一唱一答的。如一方想转唱字歌盘对时,必先唱《起书堂》,对方便知要盘字歌。上半夜一般盘唱各种内容的短歌(畲族称“散条”)。也可互相挑逗取乐,即兴编歌盘答,活跃歌场欢乐气氛。但在庭院歌场,一般不唱纯爱情情歌。当唱《半夜请点心歌》后,下半夜一般盘唱历史传说歌(或称小说歌),如《蓝佃玉》、《梁祝》、《白蛇传》等(畲族人称“全连本”或“全本头”)。天亮时,唱《对歌透天光收台歌》后,一定要唱《送神》(清场避邪)。早饭后送客唱《送娘》(或《送郎》),最后唱《双双交手信》。
如第二日要继续盘唱,主方就要唱“赞美对方好歌才”“留娘(郎)盘”等歌,客方也赞主方唱“请教歌老师”或“唱就唱”一类歌。如客方有事不想继续唱,就要唱“告辞感谢”表示“何时再来盘唱”等歌。
“拦路对歌”。这是常见的广野小型歌场。多是山坡、岭亭异性路遇盘唱。或单对单,或三、五男对三、五女。这种盘歌多男歌手先起唱《双手拦娘讲歌言》、《唱个歌言放娘行》等歌。直言请对方盘歌,不像庭院来客一定要唱《王风头》等一套序歌。一般女方都要应答,唱《拦路阿哥听娘言》等歌,不能无礼拒唱。少则盘唱几首,多则盘唱半天或一天,或又邀请进村盘唱。“拦路对歌”开头多互相问候、赞美认识、互探歌才,接着什么都可盘唱。如未婚男女青年路遇,亦可随意编唱情歌;亦可互相逗乐唱“大讲歌”等。如被拦路的一方真有急事,不能相与盘唱时,就歌言原由,约定何时进村盘个高低。这时拦路的一方,就不能再强拦盘唱。
“摆歌擂台对歌”:这多是名歌手“以歌会亲”在本村寮公开宣传设的“歌擂台”。此多在农闲年节,四方歌手踊跃前往比歌和观看听歌。起歌有唱《起歌楼》、《我的歌言有几筐》;来比歌者,有唱《郎搭歌台娘就行》《唱那不赢不姓蓝》等歌。歌台主,多有几个好歌手,来比歌者也多是一方“歌王”,即兴编唱的歌艺都很高,双方也都有盘歌绝招。“歌擂台”村通常与畲族歌场歌节相辅相成。另外也有“择婿歌台”,四方未婚男青年前往比歌竞选,女的输了,就答应嫁给男歌手。《聊七妹对歌定姻缘》的故事,双方对歌七天七夜,就是其中一例。
“做表姐对歌”:这是闽东畲族特有的对歌俗。女青年定亲后结婚前,按舅、姨、姑顺序来邀女子到舅姨姑家做客称“做表姐”,舅姨姑村的主要亲戚都要轮流请“表姐”吃一餐。至“表姐”母娘带肉、鸡和糍果、糕点来分送给亲戚,并要接“表姐”回去前一、二天,舅、姨、姑村表兄弟,一定要陪“表姐”盘唱一夜歌(双方歌多的,也有唱二、三夜的)。由表弟起唱《今晡表弟贺表姐》、《表姐今年做新妇》等开头歌后,即进入整夜的盘唱。如做“表姐”的歌,不能唱一夜的,就会被取笑。也有做“表姐”的就邀来自己女友代她盘唱。按例总要唱一夜歌答谢舅、姨、姑村的亲戚的。唱中还要邀请表兄弟来日到她夫家走亲,如唱《无事也要到娘乡》,还要唱“回家感谢歌”。表兄弟要唱“送别表姐”歌。
“喜庆做客对歌”:这也是闽东畲族村常见的一种庭院歌会。村里遇有人家结婚、做寿、架屋等喜庆日子,这一户人家的本村、外村亲戚前来庆贺吃酒做客的很多。当晚男女客人吃酒会亲,必有一场或数场通宵达旦的盘歌。起唱歌一般唱《认亲对歌聊歌头》、《歌言与你没唱过》等开头歌相邀盘唱。盘唱内容比较灵活,气氛自由活跃,互相逗乐玩笑居多,即兴编唱成份也多。是会亲歌手“显歌艺、比肚才”的好机会。未婚男女青年也有寻找情侣盘唱,或相邀相约何时来寮相会盘歌。最后是感谢主人和互相告别。
“做亲家伯对歌”:这是闽东畲族特有的对歌俗。畲族亦称“抓蛤蟆疥盘唱”,它是直接穿插在迎娶婚礼仪式过程中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对歌。当男家提前一天发花轿至女家迎娶新娘时,必选派一位熟悉迎亲礼俗、善于歌唱的人做迎亲伯(即亲家伯),随媒人,带着挑“迎亲礼担”和前往抬嫁妆人员(畲族称“行郎”或“赤郎”)及花轿、吹鼓班等,一路前往女家迎亲。做亲家伯的这个人,就是男家迎亲的全权代表。事先由男家包几个红包钱交迎亲伯至女家对歌到一定时候,将红包一个个拿出来(即撬出蛤蟆疥)赠给女方歌手,再平分给女家客人。委托亲家伯要很好完成迎新娘到男家的任务。当红轿及迎亲队进村时,女家大姨带一队女友就要唱《我要留妹耕年春》,男家迎亲队就要唱《今日结亲好良辰》等歌。红轿进屋后,亲家伯要非常谦虚懂礼貌,女家将椅放厅头大边,他要自己动手移放厅头小边坐,随之女家女友(称大姨)就要挑逗亲家伯盘歌,盘到亲家伯将带来的红包尽数都拿出来方休。亲家伯如不是好歌手,就难应付几个女歌手的围攻。一般做亲家伯的都要准备一两首难答对的歌,必要时拿出来用,以解困境。此后吃酒饭时也戏谑盘唱。女家女歌手也可与轿夫、亲家伯继续盘唱,有的盘唱一整夜。
“歌节歌会对歌”:这是闽东畲族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对歌俗。多者一、二万人,少者几百几千人。参加者多跨及几个县以及浙南畲族歌手。属此已历史地形成的歌节歌墟在闽东不下20个。多在郊野、庙会或祭祀日俗成歌场。各地畲族歌手云集,满山遍野的三、五成群的盘唱。天黑时,多邀进附近畲族村里,每家每户又都是彻夜透天明的歌场。福安松罗山、樟家山“九月九”歌会和福鼎溪口后舍宫“元宵节”歌会,晚上还在山野燃起篝火,双方歌手围在篝火旁通宵盘唱。畲族歌手们把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歌会歌节,看做比过年过节还欢乐,说是一生中最愉快最开心的日子。
在闽东畲族社区,除上述常见的七种盘歌习俗外,大部分畲族村寨,还流行“做表嫂对歌”:即新婚夫妇第一个春节后,要到男家的舅、姨、姑母家做客,舅、姨、姑母村男青年要与新娘对歌。还有“做女婿对歌”:即新婚夫妇到女家,新郎叫做女婿,女家村女青年一定要找新女婿对歌。综上所述,可知闽东畲族村各种盘歌习俗之盛矣!
二、畲歌传承多种渠道
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至今。而且随着闽东畲族社区各种盘歌习俗的盛行,相辅相成地促进畲歌的传承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歌场传承:上述九种常见的盘歌习俗,对盘唱者和听歌者都是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起着传承和推进畲歌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孩儿时多跟随父母兄姐参加各种歌会,经常接受家庭内和亲邻的传教。三是师承:一般上十二、三岁,都有拜本村名歌手为师,一对一的教与学,达到能单独出外村与人盘唱“一夜歌”为准。还要学会“做表姐”“做赤郎”等盘唱礼歌。拜师学歌后,一般要给歌师傅送微礼酬谢。四是手抄歌本传承:每户人家,一般都有几本至几十本手抄歌本,有各种内容的短歌,有礼俗歌,还有小说歌。从中既学文化,又学歌。五是创作传承:一般畲族村都有好歌手不断创作畲歌传唱,有的写下歌本让人抄传。六是祭祀仪式或日常风俗仪式活动中传承:主要是各类仪式歌,多是师传或祖传。但《哭嫁歌》《佳期酒令诗》等有现场听传,也有抄本传承和互相口传。
三、内容丰广格律古朴
闽东畲歌内容尤为丰广。按许多畲族歌手的话说:“凡天上地下、古今人间,看到的、听到的,书本有的、书本没有的,闽东畲歌都一一唱到。”畲歌集成普查时,我们也真感到并非言过其实。集成上书的只是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矣!按内容分类,除“引歌·盘歌”具有歌理论和盘歌序歌内容外,还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古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可谓内容浩繁,题材广泛,含义深刻。它不仅对畲族社会历史有巨大的认识价值,而且在畲族文学史和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未能从各类畲歌内容作具体分析,笔者想的是闽东畲歌格律的某些特点,学习和欣赏闽东畲歌艺术形式之精华。
格律是指诗歌的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的规律。闽东畲歌统一七言奇字句式,七字一句,四句一条(即28字)。对少数首句三言或五言的,亦多是七言省略而成。如“前晡听讲郎要来”,省略成“听郎来”或“听讲郎要来”。曲调亦由七音省略唱三音五音。韵要求一、二、四句要押句尾韵。这样只一定字数规定和押韵要求,不讲究平仄、对仗,系属唐以前的古体诗,或叫古风。闽东畲歌这样的格律,显然不同那《楚辞》体以六言一句最为常见,且“兮”字特多;不同那把散文语言融到诗里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以及那散文句式参差错落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然考闽东畲族歌谣的格律古风,自称如“单扯头”、“双扯连”、“双条变”、“三条变”等词格,却有与中原《诗经》民歌体相仿。
单扯头:即一首畲歌各段的第一句开头是相同的。如《姐妹修路等郎来》,每段首句都是“听讲郎要来”,其文是:
听讲郎要来,姐妹修路等郎来,
石壁没路錾成路,海底没路讨船来。
听讲郎要来,连连酿酒二三回,
酿的好酒吃了了,剩点孬酒过郎嘴。
听讲郎要来,连连酿酒二三期,
酿的好酒吃了了,剩点孬酒不过意。
又如《一条歌头九个尾》一连唱九段的二、三、四句语词都不同,而每段首句都是“暝那吃了过厝来”。这个词格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首句“君子于役”相仿。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此格,同在《诗经·召南·标有梅》每段首句“标有梅”等,都可看出畲歌“单扯头”格相类之处。
双扯连:是“单扯头”变格,是畲歌以两条为单位的又一词格。即将逢单条未句作为逢偶条首句。从中亦可看出相仿诗经国风体,如畲歌《要学歌言好风流》:
女:笔头落纸写文章,文章字仔手上缝,
要学歌言好风流,十八十九正当逢。
男:十八十九正当逢,胜过明月出山上,
合似十五光明月,十五月圆照满乡。
女:笔头落纸字来青,文章字仔手上弹,
要学歌言好风流,十八十九正当年。
男:十八十九正当年,胜过明月正出山,
合似十五光明月,十五月圆照满山。
两条变、三条变:这也是畲歌典型的较普遍采用的词格。即将畲歌同一条歌词,变换一次或两次一、二、四句韵脚词,使之一变为二或一变为三。记得60年代初我在《闽东报》工作时,发现畲歌这一特点与同行一起探讨过这是古民歌一种风格,与最早《诗经》层层递进、深入的特点相仿。浙江省群艺馆马骧、缪杰于1986年撰文《浙江省畲族民歌初探》中,也论述了“三条变”与《诗经》中的一些民歌有共同之处。并作例举:
畲歌《花是树上开来黄》:
花是树上开来黄,水是高山出来凉,
路中花纽切莫采,谷种落田水面上。
花是树上开来香,水是高山出来冷,
路中花纽切莫采,谷种落田水面平。
花是树上开来密,水是高山出来清,
路中花纽切莫采,谷种落田水而齐。
《诗经·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两者相比较,除一为四言一为七言外,其他词格竟如此相类。①
闽东畲歌如上述称谓的单扯头、双扯连、两条变、三条变与《诗经》相仿的词格,歌手皆能自由发挥,运用自如。我们几乎在所有对歌场上,皆可听到。我不妨再举闽东畲歌《歌是深坑没底潭》一例,是男女对歌各自都灵活用“双条变”词格盘唱:
女:歌言丢开有几年,讨得头来尾没见,
未读文章孔子字,歌言唱错郎教成。
男:一条歌仔九个尾,廊沿栋柱挂棕蓑,
也有快人煮快饔,也有晏人饔正沸。
女:歌言丢开有儿载,讨得尾来头没记,
未读文章孔子字,歌言唱错郎教来。
男:一条歌仔九个头,廊沿栋柱挂笠斗,
字是兔毛写不尽,歌是深坑没底潭。
这种有同一词句反复叠唱,或更换个别词,或只改一个韵脚词,歌手说是单扯头、双扯连、双条变的灵活运用。这类适应音乐和反复歌唱需要的词格的畲歌,规中有变,自然成章,章章顺序相承,感情层层递进、加深,使同一主题思想表达得更为深刻。如此丝丝入扣,发人深思,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而且便于歌手记忆并在盘对中亦有思考编唱回旋余地。类此在诗经的《王风·采葛》、《魏风·伐檀》、《陈风·月出》等等均可见到词格相仿相同之处。
《诗经》的句数大多成双的。闽东畲歌句数,亦是成双的,一条四句、二条八句、三条十二句。每首歌少则一条二条,多则几十条、几百条,均成双句。在用韵上,《诗经》押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其中较常见的是一、二句连用句尾韵,隔三句于四句用句尾韵。而闽东畲歌最常见也是一二四句押句尾韵。如《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鸠、洲、逑就是一二四句押句尾韵。
闽东畲歌《双手拦娘讲歌言》:
石上有土难栽姜,海边无鱼网难张,
树上没枝鸟难泊,没事不到你娘乡。
其中,畲语音姜guān、张zuān、乡xuān,也是一二四句句尾韵的。
《诗经》比较常见的用韵还有句句押句尾韵,如《陈风·月出》;也有隔句押尾韵,如《周南·桃夭》。而闽东畲歌中也有这两种押韵方式,如《仙丹食落肚》:“见妹话讲句句是,交情莫误青年时,竹在林中初分枝,你来对郎郎对你。”是gī、时gǐ、枝gī、你nī,句句押句尾韵。《眼泪随饭吞》:“阿哥真心都想妹,你若不信就去问,想起当年那言语,眼泪一把随饭吞。”问mōng、吞tōng隔句押句尾韵。总的说,《诗经》与畲歌用韵,除上述常见的押韵方式相同外,《诗经》的用韵是比较自由的;而闽东畲歌也有随口唱、随口用韵、随口转韵的情况。
在“赋、比、兴”表现手法上,《诗经》大雅和颂多用“赋”,国风、小雅多用“比、兴”。而闽东畲歌仪式歌、历史传说歌多用“赋”,其余内容的歌,则多用“比兴”。也都常见把比、兴、赋手法有机结合,交错运用,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闽东畲歌语言艺术很有民族特色,语词甚为丰富,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双声迭韵词和富有音乐性的迭音词,还有感叹、设问,较常见运用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双关、反语等修辞方式,也有对偶排比、映衬等语词。所有这些,都表明闽东畲歌,融汇着历代畲族人民的智慧,久经锤炼,日臻完美,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永远是一棵璀灿夺目的奇葩。
《诗经》是中原地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畲歌序歌《王风头》与《诗经·王风》;畲歌《陈锋氏》与《诗经·陈风》均河南古都邑地;以及河南古夷人陈地淮阳女娲、伏羲陵至今二月二、三月三“担经挑”祭舞唱词“老盘瓠安天下……”;还有畲歌单扯头、双扯连、三条变与《诗经》复沓叠唱、层层递进的词格;畲歌与《诗经》双句数、用韵、赋比兴手法相类同等等。不能说今日畲歌与3000年前中原民歌偶合,而是畲歌与《诗经》本同源同根古中原民歌,畲歌是源自古河南高辛夷歌舞民风的继承。
四、柔雅假声双音盘唱:
闽东畲歌独特的假声唱法,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常被称赞为独一无二的一种假声唱法,被誉为民族声乐的奇珠。它“不仅是本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各民族的珍贵瑰宝。”于是长期来闽东畲歌深受文艺家,尤其音乐家和有关学者的特别关注。为使未闻畲歌假声者有所了解,这里我想还是抄引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文珍《畲歌假声初窥》一文①开头的一段:
“我第一次听到畲歌,是1982年4月在南宁召开的少数民族多声部座谈会上,歌手们以其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的假声,深深地吸引着在场者。这假声既不同于西北音乐文化区中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么凌峭、空旷;也不象西南音乐文化区的舞歌、苗歌的假声那么奔放、悠长;更有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牧歌的假声的热情、疏野。畲歌以其古朴的音响,倾刻之间便把我带入非常遥远的另一个世界。畲歌这独特的假声,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形成呢?奥妙尚待探寻。于是,我决心到畲寨去,与畲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弄清畲家这种歌唱方法的原委。”(按:李氏所指南宁座谈会上唱畲歌的,便是闽东宁德两男两女畲族歌手。李文珍是1983年夏和1984年春两次到闽东的宁德、霞浦、福鼎、罗源四县九个畲族村请34位歌手演唱120首畲歌,并经座谈实地调查后写下该文的。全文例举畲歌及我国各地不同假声唱法谱例进行具体阐析。)
读着李文珍《畲歌假声初窥,》全文,对我这个长期搜集畲歌和听唱畲歌的人,颇感亲切理解和有较多的认同。由于行文关系:这里不能多作抄引。但我想有两点是应当肯定的:一是畲歌假声,的确是独特的假声唱法,是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留传下来的一枝独秀奇葩。二是畲歌假声在声乐上和民族音乐学上的重要价值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遗憾的是,至今涉足采录研究及发表理论文章者,掘指可数!至于继承、运用畲歌假声唱法者,尚未见到。正如李文珍文章中感慨的说:“时至今日,它只流落在山野,自兴自长;它并没有被请上过台,包括电台、电视台。我们音乐家对它的关心甚小甚少。一些整理、改编、创作的畲歌,一旦正规在舞台上演唱,反而将畲歌的这种独特的假声唱法拒之门外。”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改编创作者和演唱者,不懂畲语,不能解决畲歌曲调与畲语歌词结合,以及还没学会这种特有假声的唱法。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培养出熟悉畲语、畲歌曲调和假声唱法的土生土长的真正畲族词曲家和歌唱家上台。畲歌的唱法,初作了解,似有三种唱法,仔细考究就只有一种特有的假声唱法。这是所有畲族人互相对歌和公开演唱统一采用的假声唱法。它是千百年来全族性公认和追求的艺术美。至于真声唱,在族内那是被取笑为“老人没声”和“平讲没味”的。实际真声唱也多一对一教歌时私下使用,没资格上歌场盘唱。至于真假声混唱,那只是极少数好歌手,对歌盘唱时,有时有意作探索性的混唱几条,显示自己的歌艺,仍属假声范畴,并非始终采用或形成这种唱法,也非所有的畲族歌手已形成的真假声混唱。可见后两种“唱法”,还不够条件和理由并列为整个畲族畲歌的三种唱法。于是,过去有些文章介绍“畲歌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唱法。”或说“畲歌以假声唱法为主,还有真声和真假声结合唱法”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合实际和不确切的。关于畲歌假声的源,我在前而已经说过,与畲族人“山哈话”讲鸟声有关,与畲族有凤凰图腾崇拜有关,畲歌假声就是摹仿鸟唱歌或摹仿凤凰鸟声音,以及与畲族形成于高辛时代“河南夷”(古夷人)有关。这些问题,有待机会专论研讨,以求对畲族历史、文化艺术方面更多的认同与共识。
关于畲歌的歌唱形式,主要是在各种盘歌习俗中,男女对歌的盘唱形式,几乎看不到独唱和齐唱的形式。在闽东畲族部分社区,男女对歌盘唱中还出现一种罕见的被称为“双音”的盘唱形式。这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郑小瑛于50年代来闽东调查畲族文艺时首先发现并撰文发表的。发现地点就是闽东宁德市七都、八都、九都一带的畲族村寨。之后,有些音乐学者陆续在闽东进行考察调查,并又在霞浦鲤鱼山、白露坑等地畲村隅有发现。近年来,有关书刊、文集,皆可见到闽东畲族“双音”文章的发表,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郝的重唱,是:畲族多声部的歌唱音乐。
我注重畲族民间文学部分,由于“诗乐舞一体”历来客观存在,使我常学习实践并陶醉于畲族综合艺术形象的美感之中。田野作业唯物科学,我亦欢喜自己去实践检验感受。其被称“双音”(二声部)或多声部的出现,都是在男女双方对歌激烈时发生。从中,我发现与畲族男女对歌方法有直接关系。如果你只实地听到唱开头礼歌、序歌或开始对歌那一男一女各唱一条或各唱一首这种的盘对方法,自然不可能发现有“双音”。而当盘唱的双方歌手旗鼓相当,随着相互唱词的层层递进、情感的步步上升、词曲的节节交融,以及心理的丝丝谐和,在盘对方法上出现三种变化,由而出现“双音”和多声部的三种情况:一是对歌的一男一女双方,紧跟唱起一首相同歌词的歌,即当一方唱开头两字或四字音时,另一方即跟上接唱重叠和声,直至把全首歌唱完。这就出现因男女声区的不同,加上男女歌手都有随口用音转音并对词曲随机编唱和声技能,而产生规中多变的美妙“双音”。二是对歌的男女双方阵容分开,各方都由二人各自同唱一首(也有相等的各同唱一条或二条)相同歌词的歌,这种对歌方法,就出现男声的“双音”或女声的“双音”情况。三是照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对歌方法,当双方又加进两三位歌手(见先唱的一方加进歌手,对唱的也相等数的加进歌手)盘唱时,就出现男声多声部、女声多声部和同唱一首男女声多声部。难得见到这样场面的艺术气氛,是何等的热烈和欢畅;其和声风采美学意境,又是何等的缠柔和幽雅。只有行家才能领略其艺术的隽永和高超!也只有“幸运者”才能听到的呀!值得一提的是,闽东畲歌双音盘唱中出现女声多声部、男声多声部和男女声多声部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外人确不易听到。因为闽东畲族男女对歌,是带有“比赛”性质的,男女双方各都聚集几个好歌手,实际是不同性别的男女两组阵容在赛歌。通常只是一男一女的盘对,其间唱者可以更换,如男方唱一条提问式的谜歌,女方甲一时不好回答,可更换女乙或女丙出唱回答。闽东畲族似此真正的赛歌场,多在畲村庭院彻夜举行,族人和歌手都不愿意或不允许外族陌生人在场,影响破坏歌手的对歌情绪和歌场气氛的递增,以及对歌习俗程式的进行;而且都通宵达旦,有“一夜歌”甚至几天几夜的盘唱。所以外来采风听歌者,或走马观花采风者,一般只能采访到闽东畲族这种“一对一”的假声盘唱。
要想真正完整地了解和听到闽东畲族唱“双音”并转变为多声部的盘唱,你必须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到那层峦叠嶂星罗棋布的畲家村寨去,生活在那歌海歌手之中,与他们交朋友,不把你当外人,还要遇上男女双方歌手,旗鼓相当对阵的赛歌场,还要准备彻夜不眠的听歌,甚或连续几天几夜的听歌,又不影响歌手情绪和歌规,你可能发现畲歌艺术歌俗许多奥妙,可能发现畲歌双音和多声部假声盘唱实况。那是尤如深山密林中的百鸟朝凤凰那般多声和鸣,那般纤细、清新、古朴、幽雅的多样双音和多声部和声矣!
闽东畲歌“双音”和多声部盘唱存在,还有歌规歌词为证。男女双方歌手陈容左右排开,当一对一的你唱一条我唱一条,你一首我一首,盘唱到声声紧迫、节奏加快、句句紧接、竞争激烈时,激起双方歌手参赛以压对方的情绪,这就出现双方要增加歌手盘唱的开头歌,如:
男:唱歌也要齐人唱,齐人唱起会连台,
做戏也要生旦丑,无生无旦难上台。
女:新打土砻光来朗,两边砻手一样长,
中央砻心连连转,两边砻手由你拖。
这样起唱后,一男一女就可跟着同唱一首歌,或一方加进一人,另一方也加进一人对歌,或一方见另一方又加进二、三人唱,也不示弱对等数地加进二、三人唱。于是出现“双音”和男女声多声部的和声盘唱状况。
又如当一对一盘唱激烈时,若女方二人重合唱一条出现女声“双音”,男方也二人重合唱:
娘嘴好像鲤鱼嘴,一句未好一句来,
你娘会唱“双调乐”,我郎半句也难回。
这最后一句谦词,实表示进入“双音”多声部盘唱了。畲族“双音”是音乐家郑小瑛发现并给取的名,畲族人自称“双调乐”。以往有关文章皆写“双条落”,讹矣!我认为是因畲语音双调乐与双条落谐音翻译失误造成。“条”:畲歌四句称一条,“双条变”“三条变”词格,条皆属文学称谓。“落”两人盘唱同落到一条尾字唱法也并非指音。当是“双调乐”,属音乐,词义也确切了。当这种“双调乐”那百鸟和鸣、琴箫齐奏般的盘唱高潮到双方歌手不分上下心满意足时,歌场本族听歌者细语称赞同享欢乐时,双方对歌要由热烈高潮再到一对一盘唱形式时,也有转变由一对一盘唱的歌词。如:
男:好香那好点一条,莫插全炉都是烟,
好酒那好吃一瓶,好歌那好单个盘。
女:好酒那好吃一瓶,莫吃全碗醉茫蒙,
好歌唱出老人听,总要你郎单对单。
这样唱后,歌场上又回到一男一女属个人歌才歌艺表演性赛歌盘唱的情况了。音乐家会因歌场不同、歌手不同、歌词不同、格律不同、歌手用音转音不同、参唱人数不同等等,能记下音乐中“规中有变”的许多闽东畲歌谱及和声谱例并加以理论分析的。
关于“闽东畲族民歌曲谱及曲调名”于《闽东畲族歌谣集成》此书的卷末,有专辑附录。闽东畲歌曲调,基本上是按其流布地域而被取调名的,主要有“福宁调”、“罗连调”、“福鼎调”、“霞浦排歌调”四种,除“罗连调”为五声宫调式外,其余均为五声商调式。另在霞浦县畲族社区,还有“平讲调”(畲语音唱表式)、“乌啦调”(衬音词乌啦得名)、“阿噜调”(衬音词阿噜得名)。其中“福宁调”最为流行,容易学、,记和运用,在闽东畲族社区几乎人人会唱。所以对歌,通常是采用“福宁调”盘唱的。即使男女双方出现用调不同,因畲语是共同的,歌手间互相模仿用音转音,很快会协调出基础本相同和谐的曲调盘唱。
综上所述,畲族歌谣囊括有关学科,资料极为丰富。许多古歌,直接关系畲族图腾与畲族史源问题,在民族学、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等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认识价值。闽东畲歌是畲族歌谣的代表和典范,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尤其歌会歌节之多,歌手之众,规模之大,以及盘歌习俗之多种,假声唱法之独特和“双音”多声部盘唱之和声,传承多渠道之结合等等,与兄弟民族相比,也都显见其奥妙、典型、殊丽、卓著之处。在民族文化遗产中,闽东畲歌无疑是极为珍贵的瑰宝。
畲族民间歌手,是畲歌的歌词作家、谱曲家和假声唱法歌唱家。在她们面前,我常感自己永远是学习畲歌不及格的小学生。写下这篇文稿,对我来说,也实是一份很难写好和写完的“学习畲歌汇报”,权且以文稿主要内容标之《论畲族歌谣》矣!畲歌艺术以至畲族民间文化中,的学问知识,尤为博大精深。客观存在的许多文化事象涉及的大大小小课题,有的至今学术界仍在调查研讨之中。本文略陈某些课题的抛砖愿望,诚为寻求更多专家学者对畲族文化艺术的关注与研究、卓见或共识,让畲族文化艺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发挥更大作用!
1995年1月于福建宁德
附注
①《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5页。 ②见《福建论坛》1986年4期和《畲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版。即《畲族研究论文集》“前言”标明的畲族史源研究至今六说之一的“河南夷”说。 ①见《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②《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5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 ④《邓小平1977至1992年活动实录》。《每周文摘》1995年11期转《北京日报》。 ①《中国民间文艺学》第103页。 ①此文又收入《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文集》和《福建舞蹈论文集》并获福建省优秀舞蹈论文奖《获奖证书》。 ①岑家梧《图腾艺术史》第84页。 ①请参阅《畲族研究论文集》中《畲族渊源初探》第三部分及《畲族传说故事》一书中《凤凰装束的由来》等篇。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尧汉《论中华葫芦文化》:“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许多成员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葫芦。时至现代,还有相当多的民族如汉、彝、怒、白、哈尼、纳西、拉祜、傈傈、阿昌、景颇、基诺、苗、瑶、畲、黎、水侗、壮、傣、布依、高山、仡佬、德昂、瓦等族,都有关于中国各族出自葫芦的传说。尽管这些传说的情节不尽相同,但都说葫芦是各族共同的母体。”见《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8期。 ②《左传》昭公十七年。 ①李洁《祭祖的原始舞》——论河南淮阳的民俗舞蹈“担经挑”。见文化艺术出版社《舞蹈艺术》1987年第四辑(总21辑)。肖孝正按:词中“南山”与畲族忠勇王“南山”同;其“担花篮”系一边龙、一边凤,亦称“龙凤花篮”;此舞传女不传男,服饰与福安等县畲女装束仿同,皆黑色绣花边且有“三角”标记。 ②见《闽东畲族歌谣集成》附录“闽东畲族歌会歌节简介”。又:宁德际头与罗源西兰两地畲民,隔年轮流易地汇集隆重祭祖迎祖,是正月十五日。古田富达、屏南巴地畲民,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隆重迎祖游村。畲村二月二、三月三祭祖最多。 ①见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一书。 ②据《左传》昭公十七年。 ①郭沫若《中国史稿》116、117页:“商朝的始祖契,也是帝喾的后裔。”下注:商代卜辞中有“高祖夔”,见《殷契粹编》1、2等片,即帝喾帝俊。 ①《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①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13、114页。 ①如按80年代统计,闽东、浙南畲族人占畲族总人口96%,其中闽东占60%多。 ①见《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文集》。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编。1988年3月版。 ①刊《福建省民间音乐研究》1984年10月总第三期。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歌谣集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闽东畲族歌谣,其中包括引歌·盘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共八辑。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孝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