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谚语》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234
颗粒名称: 序言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闽东畲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歌谣、谚语)之一,《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谚语》编成问世了。
  谚语,闽东畲族人民称为:“插头话”、“凑头话”或“讲古语话”、“嘴头话”。这,不只是不同民族对谚语的不同称谓,而且也是畲族对谚语使用和解释的一种独特见解。《说文解字》注,说谚语乃“前代故训”;这大体与畲家人说谚语是“讲古语话”相近。《尚书·无逸》说“俚语曰谚”;这大体就是畲语指谚是“插头话”、“凑头话”的意思。《汉书·五行志》说“谚,俗所传言也。”这大体是畲家人指谚是“嘴头话”差不多。畲族对谚语的这些称谓与理解,是有它各自的概念和内涵,正如谚语、俗语、成语、格言、歇后语,都有着各自的概念和内涵一样。虽然,畲家人说“嘴头话”,好像侧重俗语的意思;说“讲古语话”,好像侧重格言、书面雅言的意思;说“插头话”,好像侧重成语的意思;说“凑头话”,好像侧重歇后语的意思。可是畲族总体理解,仍然都是有经验性、哲理性的谚语。这不仅有其民族语言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且也说明了谚语与俗语、格言、成语、歇后语相互关系,本来就非常密切,事实上也存在着相互吸收、相互交叉和双重身份甚或多重身份的情况。
  畲族对谚语的称谓和理解,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民族性问题。于是本集成,凡是在闽东畲族人民口头有流传的“插头话”、“凑头话”、“讲古语话”、“嘴头话”,都尽量予以普查采录,把谚语与俗语、格言、成语、歇后语,有相交叉的,并具有双重身份的选编入卷,作为畲族长期客观流传的一项文化实体,给予文字保存下来。
  畲族谚语,也有着纵向自古至今,横向东西南北,包括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虽然这种纵横传承流变的情况是复杂的,而从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生活习性、民族语言表达习惯,以至流传方式等方面,还是能看出畲族谚语的族属及其民族性的。
  “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凤凰山上好开基,同是南京一路人。”“山哈,山哈,没岭不记得。”等主要是祖辈世代传承的谚语,多反映畲族同源的历史、徙居、族亲等内容,表现其独特的共同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性。这类谚,显然只有畲族才有的。
  “歌言原是祖宗礼。”“字是兔毛写不尽,歌是深潭没底坑。”“松柏愈老愈有油,将帅愈老愈有谋。”“字那〓分没中使,歌那乱唱败名芳。”“半夜顿要吃,半夜歌莫唱。”等本民族的对歌礼俗交流传承的谚语,反映出畲山是歌海,人人是歌手,以歌代言是常事的畲族特点。很多谚条也是歌词,因歌传承谚语的情况相当明显。这类谚语多七字或十四字句,从中亦可见到其独特的民族性因素。
  “饿死不吃猫咪饭,冻死不穿布娘裤。”“细妮无假话。”“一条歌言九个尾。”的“布娘”“细妮”“歌言”等,都能看出畲族的语言特征及其表达习惯。这类例子是很多的:如“鐤”畲语“锅”;“青年”畲语“年青”;“多么好”畲语“几多好”等。本书基于规范,有的畲语己释成汉语,为使了解畲谚原音、词,特编了《部分畲语汉语词汇对照并注释》附于书后。
  “山哈做生,汉人做死。”“神仙未见火柴灵。”“王师死布娘真没法。”等主要属宗教影响传承的谚语,反映出畲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关系密切的民族性特色。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通用汉文字。闽东畲族全都讲共同的山哈话(即畲语),唱山哈歌,也通用当地汉人方言。由于畲、汉两族长期的民间交往,以及自然地理、生产生活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而,自然谚、农林谚等就有畲、汉两族共有的或大同小异的情况。这类谚语,显然也是研究畲族谚语民族性的一份特殊资料。
  上述几点,都是我们在编选畲族谚语卷时,所着力探讨的民族性问题。
  畲族谚语,除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性特征外,从内容上看,同样具有经验性、哲理性,有部分谚语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以阶级性来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鲁迅认为:“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谚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既表现被压迫者的阶级意识,如“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又表现反动剥削阶级强加给谚语海洋的阶级偏见,如“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以时代性来说,谚语能反映历史时代的某种风貌,劳动人民的某些道德观、世界观,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作为科研项目的谚语集成,不是精选,思想性和资料性必须兼顾。那些反映历史阶段、有研究价值和创作参考的谚条,或观点片面,甚至思想错误,若从揭露批判的角度看,历史辩证的看,就好理解了。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并不等同于糟粕。所以“对过去的不要太严了,不要搞阶级定性。”编选基于集成的考虑,有节制地入选一些“差、劣”谚,相信读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予以理解的。
  畲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畲族人民不但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畲族谚语,是畲族人民世代创作留传的语言艺术奇葩。畲族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福建、浙江人口占96%多,形成以闽东为主、浙南次之的聚居地带。闽东畲族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保留着民族传统的服饰,也留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闽东畲族谚语集成》(简称),是在普查采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组织各县市编委会及畲族同志,推荐选送谚语作品(卡片),编选而成。全地区荐送谚语6000多条,经过去重、鉴别、筛选,收入本书谚语2552条。全书共分9大类、45中类(即纲、目)。大类设有“民族宗教类”;中类设有民族、信仰、宿命、习俗以及文娱、工匠等适合畲族谚语内容的纲和目,以增强民族特色。
  由于畲族居住村落分散,交通不便;而且谚语,逐字逐句的音义,又存在畲语的翻译问题。相对来说,给普查采录和编卷增加了难度。本卷资料,难免尚有遗漏欠缺;翻译注释,难免不尽人意;加之编者限于水平和经验,编纂中的缺点不足,亦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指正。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谚语

《闽东畲族谚语》

本书记载了畲族谚语,是畲族人民世代创作留传的语言艺术奇葩,按内容划分大类和中类,即纲和目。全书共分九纲、四十五目,包含了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时政类、民族宗教类、生活类、自然类、农林类、工商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孝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