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取谱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08
颗粒名称: 五、取谱式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族谱的修纂和内容主要包括修谱人员名录、新旧谱序、上古遗风、凡例和谱论、姓属字行、历代名贤、族规家范、总图支图、世系、祠产契约、名胜艺文等。谱序分为五类,以记叙修谱的发起和经过为主,强调家谱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前谱的不足,或是世系排得不正确,或是祖孙颠倒,或是体例不对,重在标榜这次重修的功绩。
关键词: 修谱牒 畲族文化

内容

畲族族谱多首修于清中叶,其格式最常见的为盛行的欧苏式。“一、谱式有欧阳永叔、苏氏明允、曾氏子固、刘氏青田,各有一式。今人多效欧苏二氏之式。欧仿年表书法,世经人纬,条理分明,脉络贯通;苏依家礼宗图,系联派属,高曾祖考,一堂如见。令后人寻源究委,开卷井然。”①一部完整的族谱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内容,即修谱人员名录、新旧谱序、上古遗风(这一部分为汉族所没有)、凡例和谱论、姓属字行、历代名贤、族规家范、总图支图、世系、祠产契约、名胜艺文这几个部分组成。如清同治霞坪《雷氏族谱》就由敕书、雷氏宗谱序、重修族谱序、请修族谱序、明清纪年、宗规条款(4条)、谱例列款(15条)、先儒谱谕(6条)、条训规则(6条)、颁排行叙、新增行第、世系支图、世纪总图、疏派祔谱、忠勇王祠图、忠勇王墓图、七贤洞胜境等部分组成。
  畲族族谱的谱序大多由修谱先生拟写,按照谱序的内容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以记叙修谱的发起和经过为主。这类谱序的内容往往涉及:受聘承编的经过;该村风景之美(有的兼及开基的传说);该族人物纯孝;受聘后忠于事实,既勤且慎的工作态度;对族姓的嘉许等。第二类以议论谱牒的功能和作用为主。往往将宗族修谱和郡县修志、国家修史相提并论,如王楼重修《蓝姓族谱》序:“今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其义一也。国有史,则纪纲定,而君臣正。家有谱,则源流清,而尊卑有序。是故谱书之作,非徒誉祖宗之声名,实所以溯本源、序昭穆、别亲疏、明贵贱,而引孝思于无穷者也。”这类谱序之所以把修谱与修史、修志相提并论,其用意在强调家谱的地位和作用,为修谱的合法性和重要性找到理论依据。接下来往往有一番关于诸儒论谱的引经据典,最后对该族修谱进行赞扬,这种谱序因袭的多,创意少,故史料价值不大。第三类谱序,把重点放在对一族一姓源流的考订上,大多先引上古传说,然后“用事远莫稽,略之可也,事近可详,不详不可也”为转折,进而叙述迁入肇基者的事迹和沿用大段的世系传承资料。这种序写起来毫不费力,基本是根据该谱“上古遗风”和世系材料内容的抽取合成。但这种序读起来倒没有雷同感,也比较顺理成章。第四类谱序重在指出前谱的不足,或是世系排得不正确,或是祖孙颠倒,或是体例不对,在订正前误的同时,采用了欧苏式“五世一提,九世一重提”后,昭穆有序,尊卑有别。纲举目张,使观者一目了然,重在标榜这次重修的功绩。第五类是杂糅型的谱序,是上面四种的组合衍生型。还有一些不落俗套的写实之作,以及纯抄袭或按一个模本仿写的谱序,这两者都居少数。
  谱序也有以谱局董事名义署写的,除少数出自畲族秀才之手外,主要还是修谱先生代笔,内容以叙述修谱经过、肇基世系,或歌颂宗功祖德的居多。这些林林总总的谱序,虽无惊世骇俗宏文,但总体上还是谱牒中最有生气的文字,是我们了解历次修谱情况最直接的文字资料。
  谱序通常是新旧无一例外,均予收入新谱,新作在前,旧作在后,即依时为序,距离本次修谱时间越远的,越往后排列。
  “上古遗风”内容为汉族谱牒所没有的,是畲族谱牒中最有民族特色,又带有争议性的内容。上古遗风主要由上古神话传说作为主干的敕书(又叫铁书)、开山公据、铭记、受姓记(或历代封赠)、上古遗风连环图、龙首师杖志、祖地凤凰山、会稽山、七贤洞、祖坟图、祖祠图、重建广东盘瓠祠记等组成。显然这部分内容大体上是由上古“神话传说”演绎而来,其各种版本的内容和表述上的文字差异,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再创作加工形成的。
  谱论是先儒对修谱重要性的专门论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的《田螺园雷氏宗谱》收录有《先儒重谱论》一篇,其内容是程子、崔淋、欧阳修、朱文霆、朱熹、苏轼、熊勿轩、韩魏公、范仲淹等人对谱学重要意义的论述。
  附:
  田螺园《雷氏宗谱》“先儒重谱论”
  程子曰:欲管摄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子法。又曰:宗法乱,则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服未尽而不相识。立宗法,则人知尊祖敬宗,而朝廷之势自尊。又曰:宗子法坏,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不知来处,百年之后,虽至亲亦薄矣。
  唐相崔淋曰:谱者,姓氏之经纬,家代之纪纲也。道一家之源,说九族之派,人伦根蒂,君子贵之。
  欧阳子曰:谱牒明,则子孙修饬,喜自树立,惟恐坠其家声。
  莆阳朱文霆曰:谱义大矣哉!族之有谱,所以明派系之别,知其有生之初也。受姓之初,一人而已,则凡姓氏者均族也。不异而有所异者,蔓延迁徙!久而声迹不通,于是各异其族,而不能知其初之同一人者,此谱之所以不作也。
  紫阳朱夫子曰:古者,氏族掌于史官,氏族有志,朝廷于选举士大夫,于婚姻以之稽,阀阅而已。厥后,谱之为书有大小宗支,所以别亲疏远近,叙尊卑名分为也。
  苏明允曰:自唐衰,谱牒废。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识。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也。
  熊勿轩曰:唐人所著家谱,列于志者盖三十余家。自唐末之乱,士族往往忘之。谱学遂废,间有藏旧谱,而图又皆阙失,故文忠公纂欧阳氏谱牒,采于唐无所得,而上仿司马迁史记年表与邹氏诗谱以为图,而后谱乃成焉。欧阳氏有异法,合其法者惟苏明允先生所为也。
  韩魏公曰:公,谨家谱而不忘其先,孝之大者也。
  范文正公曰:三世不修谱,则流入于小人,即不得为孝也。
  圣喻,指清康熙皇帝的十六条圣喻。其中有对“宗族”功用的肯定内容。如清光绪福安田螺园《雷氏宗谱》对圣谕第二条的阐述:“笃宗族,以昭雍睦。”怎么叫做“宗”?是同宗的人;怎么叫做“族”?是同族的人;怎么叫做“笃”,是加厚的意思;怎么叫做“雍睦”?是和好的意思。宜起造祠堂,四时祭祀祖宗,设立义学,延师教训子弟,置买义田,对同族内鳏寡贫穷的人赈济口粮,再修家谱,对同族的人开明宗派,载年岁,彼此往来联络,就是疏远的也都亲热起来。这笃宗族的道理方才完全。
  附:
  圣谕十六条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里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戒逃匿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姓氏源流,是在上古遗风传说之外,对姓氏源流的阐述,比如蓝姓只追溯到史书《国语》有据的蓝亹,雷姓只到雷震子,钟姓只说到钟离昧等。以期和汝南、冯翊、颍川的郡名相符。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