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10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谱牒和祠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它们在家族管理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畲族谱牒通常由姓氏源流、家法家训、世系图表和附记等部分组成,是畲族念祖、存史、教化、管理族人的文书形式。祠堂则是供族内祭祖和存放祖牌的场所,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硬件。
关键词: 畲族谱牒 祠堂 历史文化

内容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家乘等,宗谱根据宗族支派的大小和涉及入谱人丁的多少情形,又分为联谱、通谱、总族谱、分族谱、大宗谱、小宗谱、支谱、房谱等等,我们将其统称为谱牒。谱牒是在人类社会发明文字和出现简册之后,人们用以记录和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文书。我国的谱牒萌芽于商,成形于西周,盛于魏晋,再盛于宋明,在上述历史时期,境域内的畲族大多还处于游耕阶段,在缺乏民族文字,识汉字族人不多,辗转迁徙的情况下,畲族的历史渊源、血缘传承和生产生活状况,都只能靠口耳相传,以歌言传唱的形式流传。所以习惯于以歌代言的畲民,就让歌言承担起了记录和维护家族血缘关系,教育团结族人,进而会亲认祖等功用。到了明末清初,特别是在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当局对畲族实施“编图隶籍”政策以后,畲民生产生活的地域范围逐渐固定,畲村的布局基本定型,而且畲汉之间的交际也更加频繁,相互影响也不断加深,谱牒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也越见明显,这些因素使得畲村修谱之风日趋盛行,也是大多数现存畲族谱牒始修于乾嘉年间的客观原因。
  谱牒是畲族念祖、存史、教化、帮助族内管理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书形式。畲族谱牒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置于谱首的“姓氏源流”或“族姓渊源”记载。这类记载的核心是上古传说,传说以盘瓠出生成长、平番封王、生儿育女、赐居凤凰山、学法狩猎等远古神话为主体架构,但这部分神话传说不同于信史,只能透过其文化表象,去解读一个民族的远古记忆。二是家法、家训、家规等训诫子孙的言论。这是谱牒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文字篇幅不大,但却是家族的法律条文,对族裔颇具约束力。三是谱牒的世系图表。这是谱牒最重要的主体部分,篇幅一般占全谱的60%以上。世系图详细记载全族男丁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所、配偶姓氏和生育子女数等,对进学中举、为官仕宦者,还要记其简历,给他上红名,立传赞。四是附记:即祠堂、祖坟、族产公田的坐落方位、形胜地图,以及义田记、墓志铭、买地契、山契以及官方批文、诗词等等。第一部分有关上古神话传说的作用是“报本合族”。第二部分意在“教化”,就是向子孙后代宣传灌输儒家伦理观念,要求其恪守祖训,且族长据此以管理约束族众。三、四部分重在明世系和存史,防止因年代久远或异族迁入而造成家族血缘关系的混乱。因此,每一次修谱,同时也是一次对族人的动员、检阅和家族教育。畲族谱牒续修的时间通常为25至30年,即相隔一代人的时间,这样才能做到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确保家族血缘关系记载上的清楚准确。
  祠堂是供族内祭祖和存放祖牌的地方,是一族办公、议事和盘歌演出的公共场所,根据一地同族人丁的多少,祠堂也有建筑规模大小以及总祠、支祠之分。但不论其规模大小如何,均系一族一派所共有的标志性建筑。畲民对祠堂的选址、建筑朝向、方位等“风水”因素的选择极为重视。祠堂通常建在村口或村后,与民居建筑群保持有一定的距离。闽东畲族祠堂建筑以古田富达为最早,规模也最大。而限于财力,大部分畲族村宗祠的建筑规模都很小,有的甚至由旧民房改造而成。但是作为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硬件”,其建筑形制和所起的作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祠堂分前后两座,上座为正殿,正殿建有安放供奉祖牌的神龛,下殿为戏台和看台。闽东畲族祠堂和当地汉族祠堂在形制上没有太大区别。不同之处在于装饰,一是畲族祠堂在正殿神龛之左往往供有龙首师杖,如蕉城区飞鸾南山雷祠,蕉城区七都北山蓝祠,蕉城区八都猴盾雷祠等等均是;二是在宗祠两侧墙壁上绘以上古传说连环画,如古田平湖富达蓝祠;三是在屋顶上饰以凤凰泥雕,取意始祖婆高辛帝之女三公主为“凤”,与畲族传统服饰为凤凰装相呼应。这些都是畲族祠堂区别于汉族之处,对研究畲族文化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畲族谱牒祠堂,是畲家双宝。它既是畲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适度的研究和保护,不但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繁荣,也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编写组
  2006年5月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谱牒祠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修谱牒与建祠堂、谱牒内容、各姓藏谱、畲族祠堂四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