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畲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3069
颗粒名称: 试论畲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分类号: K288.3;G8
页数: 6
页码: 157-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试论畲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对畲族传统体育历史源流的分析、对畲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的分析、结论等。
关键词: 畲族 传统体育 历史源流

内容

一、对畲族传统体育历史源流的分析
  1.源于生产劳动
  畲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采集植物、捕鱼、狩猎并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生活、生产技能与技巧,这是畲族先民最初的传统体育形态的萌芽和雏形。随着历史的增进,逐渐演变与发展成为相对成熟与定型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如“狩猎”、“骑海马”、“打枪担”等。
  追溯源流,“狩猎”这个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畲族历史紧密相连,与畲民生死攸关。畲民居住在深山幽谷,刀耕火种,野兽时常出没,因此,长期以来畲族保持着传统的较为发达的狩猎经济,以狩猎来弥补“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收入的不足。几乎每家都有弓弩火枪等狩猎工具。不少地区还盛行集体围猎,一般较大规模在一二月农闲和七八月农作物快收成时进行,这样可以消灭兽害,弥补粮食不足,又可以保住农作物丰收。围猎时,一队约五六十人至百余人不等,有的几乎全村出动。久而久之,“狩猎”这个为生产劳动的经济手段,逐渐演变为传统体育项目保留了下来。
  “骑海马”,又叫“滑溜板”,流行于闽东地区(如霞浦、福鼎、宁德等地)是畲族中的一项结合于生产劳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海水退潮时,在滩涂上,人们用长约1米、宽40厘米的木板,一人一板,一只脚踏在板上,另一只脚使劲蹬地向前滑行讨小海,这既是一种海上生产劳动,又是一种体育活动。比赛时,按规定的方法,在海滩涂上进行,比速度、比负重、比花样、形式多种多样,场面十分壮观。居住在福建沿海的畲民,喜欢“骑海马”的活动,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是海上求生的一种技能。
  “打枪担”是福安畲族同胞模拟生产劳动进行强身健体的一项活动。“枪担”是两端削成尖状的竹棍或木棍,它既是畲民挑草柴的工具,也是防身之器。参加活动的人数成双数,一般为8~16人。在劳动之余,人们穿着节日服装,呈二路队形,每个人一手拿像挑担的棍子,一手持柴刀在行进中,以刀敲棍,敲打出“哒”、“哒”、“哒”的节奏声,其声赏心悦目,边敲边舞,时而在胸前、肩上敲棍,时而在身前、体侧敲棍,跳着不同的舞步,协调配合,动作简单、朴实、优美,整个活动约有七八分钟。其活动场面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在舞蹈过程中出现武术二人对练,有攻有防,一来一往,朴实无华,配合默契,具有畲族棍术的艺术风格。
  2.源于风俗习惯
  根据畲族风俗传统,在每年的正月初十、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与封龙节等节日,福建福安、宁德、霞浦、福鼎、周宁、寿宁等地畲民,盛装艳服,扶老携幼,风雨无阻,成群结队,尽情攀登白云山、太姥山等闽东著名的山峰。他们登上山后,通宵营火盘歌,清晨饱览日出。
  畲族不但以山歌著称,而且民间体育舞蹈也别具一格。早在明代,熟悉畲族风情的邝露在《赤雅》中就有记载:“十月祭多贝大王,男女联袂而舞,谓之蹋瑶,相悦则男腾跃跳踊负女而去。”在古代,在劳动之余和婚丧喜庆的日子里,畲民常要载歌载舞。畲族体育舞蹈形式多样,较有代表性的“舞龙头”、“舞铃刀”和“前岐马灯”等项目便是当年舞蹈的传承。
  3.源于军事斗争
  转战与迁徙是古代畲族的基本生存方式,畲族的传统体育也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中产生。为保卫已取得的劳动成果,抗击压迫与外侵之敌,他们采取防守与进攻的手段,其军事性内容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体育项目。如“打尺寸”这一项目源于唐代,据传,当时畲族首领蓝奉高率领畲民抵抗外来入侵者,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到汀江南岸筑堡抗敌,敌军在江北万箭齐射,蓝奉高急中生智,用断弓横扫敌箭,尺示弓,寸示箭,打尺寸源于此。该项目是为了纪念畲族英勇抗敌英雄蓝奉高的事迹而流传至今。另外,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活动,如“畲家拳”、“八井拳”、“洪拳”、“蓝技拳”、“推八字步”、“舞铃刀”、“板凳拳”、“打绞棍”、“四门棍”、“连环拳”、“板凳花”等都是畲民作为练武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被用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练拳习武之风经过千百年流行、传承,形成独具一格的畲族民间传统武术。
  4.源于图腾活动
  就畲族民俗而论,畲族乡村流传着盘瓠传说,依据畲族家族传说,每个家族中都保存有一根刻着龙头的木杖,为其崇拜图腾的象征,故称为“龙头祖杖”。畲民把“龙头祖杖”用红布包起来供奉,在祭祖时虔诚安置,十分尊重。宁德市畲族聚居地每年举行祭传“祖杖”和“家族祖宗牌位”的仪式。
  畲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老虎、野猪、猴、犬等动物经常出没。畲民便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形成的体育活动项目有“舞龙灯”、“龙杠舞”、“猛虎捉羊”、“虎坑猪”、“虎桩”、“五虎”、“半龙虎”、“猴抢蛋”等。
  二、对畲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的分析
  1.积极开展畲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畲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其中不乏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体育项目。笔者建议,建立一批研究队伍,深入畲族地区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工作,定期开展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和业务指导,从总体上、客观上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继承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畲族体育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价值、新的时代特征,使其不断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以其独特风姿展现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面前,以丰富和发展我国民间文化体育事业。
  2.加强畲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
  对畲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缺乏对研究的指导与宏观管理的举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举办6届,而闽东仅在1993年5月举办一届“畲族与体育”论文研讨会,而且研讨会未设置重点议题,缺乏引导,效果欠佳,未能真正起到对畲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推动作用。笔者建议定期召开“畲族与体育”研讨会,并设置有关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基础、文化背景、活动形式、社会功能、项群分类和发展规律等重点研究课题,广泛召集信息学、传播学、社会学、体育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界的专家、学者,对畲族传统体育的有关问题进行重点攻关,构建畲族传统体育的规范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3.进一步提高畲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
  近20年来,闽东畲族传统竞技体育得到蓬勃发展(在第1~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畲族运动员表演的“打枪担”、“竹竿舞”等荣获一等奖;“打尺寸”等获二等奖;“虎捉羊”、“猴抢蛋”、“舞龙头”等获三等奖),许多运动项目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有些项目缺乏竞争性和竞技性,阻碍了走向现实生活的步伐。事实证明,竞赛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有力杠杆。为了发展我省畲族传统体育,使之长盛不衰,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杠杆来推动畲族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向新的高度发展。笔者建议,除组织参加全国性大型民运会外,定期举办省、市、县级比赛活动,在畲族乡聚集的各县、乡、村的基层比赛要与传统民族节日结合起来。因为民族节日大都是体育的集中活动时间,这些节日活动对畲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在畲乡民族学校中广泛开展畲族传统体育活动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强调要“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然而,在闽东畲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大纲中尚未做明文规定,这说明我省少数民族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执行情况不容乐观。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闽东除定期举办民族学校运动会外,把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中小学正常的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既可各具特色,也可以有所侧重地积极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除了把畲族体育活动列为教材外,还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争取在一些项目上形成优势,以提高畲族传统体育的总体水平。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目前在省畲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专职教师数量少、学历偏低、职称较低、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笔者建议,加速民族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讨论会和研讨会等形式来提高闽东畲族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理论水平。另外,各校领导应给予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稳定体育教师队伍,以保证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中的广泛开展。
  5.推动闽东畲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畲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民族的繁衍与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畲族传统体育发展处于良莠并存和自生自灭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前进”的民族体育方针的指导下,畲族体育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闽东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古老的畲族传统体育已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发展体育事业、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交往的纽带。畲族体育在日益增多的民族文化交往中逐渐由封闭、保守状态向开放状态发展。过去散落在民间的部分体育运动没有统一的场地、规则和比赛方法,如今,通过发掘、整理,畲族体育正朝着扬长避短的方向努力,并向规范化迈进一大步,畲族传统体育继续探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全国性)相结合的道路。
  三、结论
  首先,畲族历史悠久,由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而来的畲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继承与发展畲族传统体育对繁荣民族的文化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其次,畲族传统体育是畲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弘扬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和造福于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要积极推动畲族学校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弘扬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畲族学校民间体育的规范体系。
  第四,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有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打尺寸”、“骑海马”、“打枪担”等20多项。这些既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又不失激烈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在继承与发展中既要保留它们的原貌又要有所创新,使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价值、新的时代特征,使其不断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第五,必须积极开展畲族体育的挖掘、搜集、整理,科学、系统地研究畲族体育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加强畲族传统体育发展史理论研究,积极推动畲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弘扬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闽东畲族民间体育的规范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附注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省体育史学专业委员会.畲族与体育论文集.福建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1993.8-1215-1823-2547-57 [2]林荫生.畲族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14 [3]蓝炯熹.福安畲族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10~515 [4]龙远蔚等.畲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00~103 [5]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福建民族,1998.1~2001.12 [6]杨侯第,沈林.中国的民族乡.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83~185 [7]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体育科学,1997 [8]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1~44 [9]谷丙夫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21-29 [10]章莺,金一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体育科学,2002.4.31~34 [11]赵苏吉.20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状况.体育,2002.9.23~25 [12]陈国瑞,黄力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22~2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畲族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畲族传统武术的套路及拳谱;畲族民俗体育;畲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活动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兰润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