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畲族传统武术的特点
分类号: K288.3;G852
页数: 5
页码: 14-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拳术、杖法等。其特点在于朴实无华、注重实战,强调呼吸与发力的配合,以及独特的练功法。四斗畲族拳术以半龙虎为基础,具有南拳短促有力的特点,动作招式立足于实用,重视功法的练习。浮柳拳术多以弓箭步为主,讲究有肘护助、进展辗转。杖法在畲族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齐眉杖和丈二提两种,各有不同的套路和动作。
关键词: 畲族 传统武术 特点

内容

畲族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基本理论、功法到套路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它是南派武术中的一个流派,既有南派武术的共性特点,又受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一支朴实无华、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由于畲族大多聚居于偏远的山区及海隅一角,与外界极少交往,所以畲族传统武术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面貌,鲜为人知,乃至被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分析。
  “畲族拳”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独特风格特点。在演练中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剽悍,配合使用稳健的步法、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敌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力猛重视“气”与“劲”的配合,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发拳时常伴有吼声,以助发力。
  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演练时步法稳健,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要求实战中出步“落地生根”,是畲族拳最基础和至关重要环节。
  金斗洋畲族拳练功要求:它讲究实战,套路苟短精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强调体现疾、硬、力的特点,并且很重视功法的练习。畲族拳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在练疾、练硬、练力等方面方法独特、行之有效的练功法。
  四斗畲族拳术在罗源八井拳术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传承,形成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具有南拳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拳术的攻防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五套,一共有12个动作,即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二断桥、三垮、按手、十字。分述如下。
  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向前三个箭步。
  挖鞭:畲民把脾称为“鞭”,挖鞭即一手顶住对方的击,一手进攻对方的脾位。
  三碰:即一防二变三攻,攻击对方的喉部。
  牵基:即顺势破坏对方的平衡,继则两次进攻对方的眼睛和脾位。
  圆化:“圆”畲族“转”的意思,即避开对方的进攻,转而侧身进攻。
  赴掌:继圆化之后,果断地以双掌攻击对方的腋下和脾位。
  牵马:即一脚靠近对方,双手压住对方的手和喉咙,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做类似以牵马的动作。使对方仰倒。
  掩耳:先抓住对方的双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双手先后向对方头部(眼、耳)和胸部袭击。
  断桥:以一手解开对方进攻来的拳(称为“桥”),另一手向对方胸肋部或生殖器作致命的进攻。
  三垮:第一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的正面进攻,另一手则攻击对方的太阳穴;第二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上面的进攻,另一手打击对方的腹部;两次进攻失效,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的腹部。
  按手:一手解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指向对方的喉部作致命的袭击。
  十字:解除对方的攻击,进攻对方的胸部,在进攻时上三步,退三步,然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拉住对方的脚,猛力提起来,打倒对方。这个动作,步子共十步,站立时似“十”字,故名。它进攻多用手,脚立成马步或箭步,显得威武健壮。
  虎桩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趁掌刺竹等10个动作,五虎有30多步,七星有8步,十八罗汉有18步。这些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的。动作多模仿动物,有时似老鹰展翅,有时如猛虎下山,有时像观音坐莲。每一个动作都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有力,短促实用。
  双华、浮柳畲族拳术也很出名。有龙庄、虎庄、牛家庄等,各有套路,有浮柳拳母、拳花、小五路、大五路、六路、七星拳、八号头(八仙过海)、九路、五马拳(五马分尸)、登峰拳等10余套。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撕、跳等,多以弓箭步为主,步型稳固,紧凑朴实。进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及掌,讲究有肘护助,进展辗转。其特点是“下如铁打,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似铜铃”。它要求下肢稳重,上体内圆活,两手像辗盘转动。每转一手法,必先脚步踏稳,而又弹跳自如。
  畲族杖法在畲族传统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杖有两种:一种叫齐眉杖,也叫七尺杖。可单耍,也可对打。单耍叫“中栏”(有攻有守);对打叫“盘槌”,它有三步进三步退(蛇吐舌)、金鸡啄米、猴子翻身、采脚、牛牯转栏、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天观地铡、双头槌等10多种套路,每套4~20节。其基本动作有点、拨、戳、劈、盖、翻、转、挂、撑、跳、架等,要求眼疾手快,连贯有力,虚实难辨,变化多,幅度大,强度大而要求细,源于浮柳蓝家第一代传人蓝意清。另一种叫丈二提,又叫长槌,现已95岁的双华蓝清珠擅长“丈二棍”。他说“丈二棍”也分单打和对打,有攻有防,攻防兼备,它也有十多个套路,每套5~10节,其基本动作有挑、戳、劈、拨、撑、跳、架、扫、击、盖、抢、推、背、撩等,要求幅度大而快速,准确有劲,强度大而手身步法稳健细腻。
  笔者自幼生活在畲族聚居地,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文献史籍,认为畲族传统武术特点是在畲族人民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是受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而逐渐衍化出来的以适应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需要的产物。
  畲族传统武术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个流派,其特点在南派武术中极具“代表性”。(见表2-1)
  畲族传统武术是流传在畲民聚居地的南派武术,很少与外界交流,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编创出一套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风格独特的畲族传统武术。其“一疾、二硬、三力”的特色,被誉为“三绝”,基本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
  1.手狠而多变
  畲族传统武术擅手法,拳、掌、指、勾等手法交相多变,尤以小动作居多,有时仅一个进步或退步就有数种甚至十数种手法的变化,各种手型手法的交替变化常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以指法、掌法最为多见,且招招实用,攻击对手之要害。正所谓“手狠”,演练中有一指点穴、二指摸珠、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等手法。畲族传统武术由于必练“铁砂掌”、“竹把功”等掌指硬功,从而使其掌指达到一定的硬度,在实战中多以掌指伤人要害。
  2.步法稳固
  稳马是南拳的主要特点之一,“马”即步,也谓之“桩”。畲族传统武术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
  演练时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跃的动作。为了达到步稳的目的,除了练徒手“坐桩”和“拖桩”外,还加重物如肩顶石锁,身穿沙衣,脚系石磨等进行“坐桩”和“拖桩”的练习,所以在套路练习和实战中就会表现出步如“落地生根”一样的稳定,这是他们最高的技术追求。它的办法来检验一个练习者功力的深浅,故“马实”被认为是习武最基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3.劲力刚猛
  发力刚猛,颇具勇猛剽悍之形、雄伟磅礴之势是畲族传统武术有别于北拳的重要特征。畲族传统武术除具有一整套传统的如戴石帽、劈树桩、插竹把、抓石豆腐等训练功法外,也很重视气与力的配合。其“千招易躲,巨力难防”之拳谚,正说明这一点。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即所指的“以气催力”,以调动全身之力发出刚猛之劲。畲族传统武术的发力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
  4.形威而幅度小
  畲族传统武术在演练中“眼似铜铃,嘴像狮形”,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剽悍,效仿虎之勇猛之形、豹之悍烈之势,并常配合稳健的步法,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对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
  畲族传统武术多短手短技,运动中出手短、收手快的“手不离子午,技不离中门”的紧护“门户”。以畲族传统武术的“不丁不八马”出拳和北拳的弓步冲拳相比,前者所占空间距离仅后者的约二分之一,可见其幅度之短小。
  5.腿法少而低
  习武者对畲族传统武术的起腿持十分慎重态度,认为“起腿半边空”,“起腿三分虚”的起腿动作必为“险招”。传统套路中,腿法并不多见,且畲族传统武术以蹬、弹、踩为主的腿法均“踢腿不过腰”,与北拳的“拳打三分脚打七”形成鲜明的对比。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畲族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畲族传统武术的套路及拳谱;畲族民俗体育;畲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活动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