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分类号: K288.3;G852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闽东地区南邻省会福州市,北通浙江省温州市,背山面海,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人口324万人。闽东畲族人口约18万人,占全省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宁德市的每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畲族乡,234个畲族村委会。
关键词: 畲族 传统体育 形成

内容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闽东地区南邻省会福州市,北通浙江省温州市,背山面海,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人口324万人。
  闽东畲族人口约18万人,占全省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分布在宁德市的每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畲族乡,234个畲族村委会。这里有山有海,既有秀丽的自然景观、恬静的田园风光,又有多姿多彩的古朴民族风情,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武艺。目前,畲族主要姓氏有6个,它们是雷、蓝、钟、吴、杨、李六姓,在闽东大地上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生活在山海之间的闽东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是一支融入当地社会,又特立独行,保持着浓厚民族色彩的族群。
  闽东畲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的隋唐之际,畲族已居住在闽东等地区;到13世纪的宋代,开始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畲族居住地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转移到闽东等地。
  畲族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且居住分散,以几家人至几十家人自成村落,周围多为汉族村庄。由于地理、交通等客观原因,畲族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宋朝王禹所写的《畲田调》诗曰:“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十分生动而形象地反映出畲族居住在高山,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状况。勤劳勇敢的闽东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发挥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山区,创建了美丽富饶的家园。
  闽东畲民由于长期受自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学的且在畲乡广为流传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如以自卫防侵而编的拳术杖术,为衣食所需而练就的狩猎、登山等,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实际上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吸收多种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正如民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样,畲族传统体育同样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回顾畲族社会发展史,人们不难看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体系正是在与当地汉族的民间体育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形成的。
  闽东畲民创造并积累了许多富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民俗体育。根据畲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畲族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据初步的调查统计,闽东畲族现存民族传统体育约有20多个项目,其中按活动内容分类,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见表1-1所示)。
  闽东畲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采集植物、捕鱼、狩猎并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生活、生产技能与技巧,这是畲族先民最初的传统体育形态的萌芽与雏形。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演变与发展成为相对成熟与定型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与生产劳动、生活实际、民间习俗体育有关,如“骑海马”、“打枪担”、“猴子占柱”、“斗牛”等活动项目。就畲族风俗传统而言,在每年的正月初十、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与封龙节等日,闽东福安、宁德、霞浦、福鼎、周宁、寿宁等地的畲民都会艳服盛装,扶老携幼,成群结队,盘歌不断,风雨无阻,尽情攀登白云山、太姥山等闽东著名的山峰。他们登上山后,通宵营火盘歌,清晨饱览日出。畲族不但以擅长山歌著称,而且民间体育舞蹈也别具一格。早在明代,熟悉畲族风情的邝露在《赤雅》中就有记载:“十月祭多贝大王,男女联袂而舞,谓之蹋瑶,相悦则男腾跃跳踊,负女而去。”畲族体育舞蹈形式多样,较有代表性的“舞龙头”、“舞铃刀”和“前岐马灯”等项目便是当年舞蹈的传承。
  转战与迁徙是古代畲族的基本生存方式,畲族的传统体育也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中产生。为了防身和保卫已取得的劳动成果,抗击压迫和外侵之敌,他们采取防守与进攻的手段,其军事性内容便逐渐形成与发展成体育项目。如“打尺寸”这一项目源于唐代,据传,当时畲族首领蓝奉高率领畲民抵抗外来入侵者,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到汀江南岸筑堡抗敌,敌军在江北万箭齐射,蓝奉高急中生智,用断弓横扫敌箭,尺示弓,寸示箭,打尺寸源于此。该项目是为纪念畲族抗敌英雄蓝奉高的事迹而流传至今。另外,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活动,如“畲家拳”、“蓝技拳”、“推八字步”、“四门棍”等都是闽东畲民作为练武强身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作为当时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经过千百年传承和演变,形成独具一格的畲族民间传统武术。
  从畲族民俗而论,畲族乡村流传着盘瓠传说,每家都保存有一根刻着龙头的木杖,称为“祖杖”或“龙首师杖”。畲民把祖杖用红布包起来供奉。闽东有的地区每年举行祖先祭祀仪式,届时畲民擎着祖杖抬着祖牌游行,伴以鼓乐,跳起模仿动物的舞蹈。因为畲族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当中,这里老虎、野猪、猴等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畲民便模仿动物的奔、扑、翻、滚、掌、仰、蹬、卧、闪、窜、抖等格斗动作,其中以动物命名的动作达49种。这便形成了闽东地方稀有拳种。现在人们对这些的活动仍十分熟悉,特别是畲民习武者最喜欢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形成的体育活动项目有“虎捉羊”、“猴抢蛋”、“猴子占柱”、“孵鹅蛋”等活动项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针指导下,畲族地区党政机构把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一些体育部门对畲族体育做了卓有成效的挖掘、整理工作,召开探讨畲族传统体育的座谈会,举办大规模的畲族传统体育竞赛,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些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56年,福建省举行农村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对少数民族体育“加强领导,对其特有的运动形式,应帮助发展”。会后,舞龙、舞狮、武术、登山、打猎、棋类等活动日益扩大,畲族传统体育开始登上竞技体育的大雅之堂。
  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传统体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1981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倡导恢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并召开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确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采取“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工作方针。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工作,福建省体委、民政厅,多次联合召开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要求对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加以搜集、研究、整理,并对其活动进行推广。1981年6月10—11日,福建省召开“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报会”,省有关部门和宁德地区的民政、体委、民族中学的干部、教师19人参加。会议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流传于闽东的项目、名称、活动方式、历史沿革和现实意义,搜集到20多种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及有关材料。12月20—24日,福建省在宁德召开“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省、地、县的民委(民政局)、体委、民族中学、民族文化站等单位有关人员,以及体育积极分子共99人参加(其中宁德地区有畲族运动员26名及有关县、市体委主任、民族干部出席),学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文件,研究贯彻措施。福鼎、宁德民族文化站和地区民族中学介绍了各自开展民族体育的情况,大会还专场表演了畲族武术。这次会议影响很大、意义深远,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对普及畲族传统体育起到积极作用。
  1981年9月21—28日,霞浦县蓝何弟、福鼎县蓝牡丹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体育座谈会。
  198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宁德市经过层层选拔而组成的宁德地区畲族体育代表队,运动员钟干兴、雷清富、雷信钗、雷平生、蓝泉妹、雷知土、蓝清盛、蓝秀娥、雷永瑞、蓝银月、雷洪锦11人获武术打尺寸、舞龙头大会表演奖。
  1980—1985年,基层民族体育活动发展迅速。1980年,霞浦县体委、民政局、文化馆共同恢复畲族传统的群众性登山活动,在城关组织800多人登雁头山。通过县有线广播宣传、省电视台现场录像报道,闽东各县畲乡村普遍恢复该项活动。其中,以福安登白云山、霞浦登半岭、宁德登龟山的场面最大,邻县的族亲都翻山涉水赶赴攀登。福鼎县“二月二”畲族节,组织拳师们表演拳械,浙江省族亲也临场献技。福安县金斗洋村成立武术协会,将流传拳械和套路系统整理成新械录,以充实、提高群众武术活动的质量。1983年,周宁县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骨干培训班。同年,福安畲乡穆云舞龙队获省舞龙舞狮表演赛表演奖,畲族拳发祥地福安金斗洋村,由于活动出色,1986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受到表彰和奖励。
  1986年5月6—8日,在宁德市召开福建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年8月10—1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畲族运动员取得多项好名次,并获大会集体表演奖。
  1991年,福建省在福安市召开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年11月1—17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畲族运动员表演的“打枪担”荣获一等奖,“打尺寸”、“虎捉羊”、“猴抢蛋”、“舞龙头”获三等奖。
  1992年,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在《中华民族体育》栏目中播放畲族“打枪担”,引起体育界的浓厚兴趣。1995年5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昆明市举行,畲族运动员表演的“打枪担”荣获一等奖。
  1993年5月,由福建省体委、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宁德地区行署联合举办的“畲族与体育学术研讨会”在福鼎举行,入选论文17篇,来自国家体委文史办,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新疆等地的54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为“如何继承和发展畲族传统体育”。会议在宣读论文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展开充分讨论。与会代表认为:畲族历史悠久,在生活、生产、战斗实践中演变而来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继承与发展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在继承与发展中要注意做到既保留它的原始面貌又积极创新。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畲族体育项目的形式方法、比赛规则等方面加以研究,并对于将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为广大畲民所接受等问题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999年9月25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和拉萨两地同时举行,代表福建参赛的闽东畲族运动员再创佳绩,“打枪担”项目荣获一等奖。2003年9月6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代表我省参赛的闽东运动员,又一次取得可喜成绩,“打枪担”第四次蝉联一等奖。
  总之,在历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闽东畲族运动员都代表福建省参加比赛并获得可喜的成绩,为闽东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增添光彩。这表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提倡下,福建省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得到了普及、发展与提高。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体育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畲族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畲族传统武术的套路及拳谱;畲族民俗体育;畲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活动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