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增城畲族村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社会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65
颗粒名称: 建设增城畲族村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社会意义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359-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设增城畲族村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社会意义的情况。其中包括增城畲族文化背景、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的历史意义、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现实意义等。
关键词: 畲族 文化 社会意义

内容

最近,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增城民族宗教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增城畲族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文化进行了综合性考察,拟在畲族村建设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这是广州各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她体现了政府对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体现了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在广州的贯彻落实。在此主要谈谈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社会意义。
  一、增城畲族文化背景
  广东畲族有自称、他称两种称呼。增城、博罗、惠东、海丰一带的畲族群众,从族谱到自称,都认为自己是“瑶人”或“山瑶”,邻近汉族兄弟也称他们为“山瑶仔”。但经民族识别鉴定,他们与潮州凤凰山畲族及福建、浙江畲族在历史传说、迁徙来源以及信仰、习俗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划归畲族族群。浙江、福建的畲族都传源于广东,“广东路上有祖坟”,凤凰山是闽浙粤畲族居住的故地。而居住在潮州、丰顺县属凤凰山地区的畲族自称为“山地人”或“山里人”,相邻汉族居民则称他们为“輋客”或“輋人”。其余东源、和平、龙川、连平、南雄、始兴、乳源等地的畲族群众,因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已没有特定的自称或他称,但在心理上、意识上一直认同于畲族。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确定“佘田的畲”为畲族族称,统一了畲族的称呼。此后凡与畲族认同的民族群体也随之使用了“畲族”族称。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有畲族人口28000余人,分布面广,居住分散,大部分居住在粤东的潮安、饶平、丰顺等县境内的凤凰山区,其余则分布在海丰、惠东的莲花山区和博罗、增城的罗浮山区.畲族与汉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民族关系融洽,至今仍保留着富有民族色彩的风情习俗。
  增城畲族主要居住在增城畲族村,畲族村位于广州与惠州交界处的罗浮山区,距广州增城正果镇东部20公里左右,群山环抱,溪水长流,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村。
  畲族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通坑村、榕树窿、吓水村,隔一山头立一村,广州畲族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2008年三村畲族共有72户、344人。
  自唐宋时起,畲族祖祖辈辈就生息繁衍在广东这块土地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畲族作为独立的族称出现较晚。公元7世纪时,人们对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峒僚”。直到公元13世纪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时,汉文史书才开始出现畲族的名称。南宋末年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一文中说:“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蜒,在漳曰畲……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潮安)梅(梅州)……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已矣。”因为畲族民间流传的《盘瓠的故事》里说到祖妣为皇帝三公主,故其子孙不赋徭役不纳钱粮。这些族群“皆刀耕火种,崖栖谷汲”,“砍山烧輋”。并明确指出在漳者为畲,且“南畲”包含了广东的潮、梅地区。当时輋、畲音义相同,都是指住在山区砍山烧輋之人,因故而得其名。
  从广东畲族语言看,莲花山区的惠东县、海丰县和罗浮山区的博罗县、增城县约1000多畲族人口主要使用的是同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跟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比较接近。除了以上惠东等4县畲族群众外,分布在粤东凤凰山区的潮州、丰顺等地,占全国畲族总人口99%多的畲族群众使用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也包含有古苗瑶语的底层成分、汉语客家方言的中层成分和畲族居住地汉语方言的表层成分,它是一种混合型的语言,简称凤凰山畲语。具体地说,凤凰山畲语就是指潮州畲语和丰顺畲语。
  据专家们考证,凤凰山畲语中含有源于古苗瑶语的底层成分,结合史家提供的有关论据,可以证明历史上确有一支“武陵蛮”从湖南进入闽粤赣交界区内,与那里的古越族后裔的原土著民融成一体,形成独特的畲族文化,成为闽粤赣交界区内畲族大家庭的成员。而从湖南进入粤中莲罗山区现被定为畲族的“武陵蛮后裔”固守其文化原性,与粤北、粤中百越民族融合发展为既有瑶族文化元素又与畲族同“血统”的民族,因此,进入莲罗山区这一小支“武陵蛮后裔”呈双重民族特质,虽定名为畲族,但从其族源、语言、姓氏、习俗等诸多方面分析,与瑶族也有许多相似处。
  据传增城畲族人口从粤北迁来,至增城定居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在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居增城已有400年的历史。增城畲族有三种姓氏,分别为盘、雷、来。从地理上看,增城畲族群众所居之地是畲族和瑶族分布的交界地,其西面为瑶族聚集区,东面为畲族聚集区,其居地正是畲族、瑶族族群的分水岭,故在增城畲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呈现两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比如姓氏,畲族传统四姓中“盘、蓝、雷、钟”,盘姓较为少见,但在瑶族之中却是大姓;增城畲族族谱《盘、蓝、雷氏族谱》(来姓应是后来从雷姓分出的亚姓)明确记载其祖先“我傜人”传下子孙“六男六女”,这些传说与瑶族相吻合,却与畲族“三子一女”传说有出入;增城畲族《祖图》还出现“唐法王殿”和“盘蓝雷殿”两个宗祠,及六男六女披麻戴孝的画面。
  增城畲族群众还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山瑶仔”,他们也自称“活聂”即“山人”的译称。据语言专家调查分析,增城畲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接近瑶族布努语)。这里的畲族还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畲族的风情习俗,比如除了与粤东畲族同样有《祖图》,同样在大年初一挂图祭祀祖先盘瓠外,还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祭祀“盘古王”,这习俗与瑶族也相似。此外,畲族服饰原貌以青、蓝土布为衣料,男子上着对襟、布扣或铜钮的唐装,下穿宽大高头的长裤;妇女衫长过膝,大襟无领,以颜色不同的布条缀边为饰,裤脚宽阔,着船型绣花鞋,髻插发簪,耳坠银环,手带玉镯,头饰四方绣花帕巾,边脚倒挂丝绒流苏,这与浙江景宁的畲族服饰相似,与广西十万大山山子瑶的服饰也相似。
  增城畲族所以呈现畲、瑶两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正说明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史书也常出现畲、瑶不分的记载,两个民族在分离成为独立民族的过程中,难免呈现双重文化特性,即所谓畲、瑶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增城畲族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畲族文化特征的背景,其文化的多样性更值得向世人展示。在增城畲族村设立畲族文化博物馆,恢复和再生民族文化特性,对民族对社会都是很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二、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的历史意义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民族和个人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成为民众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是主要的,同时在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对话的目的,它已成为民族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然而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畲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畲族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和传承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畲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它包含着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用品,民族服饰,传统习俗,文献史料,以及传统工艺等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被称为“活化石”的近现代少数民族实物和民俗事项有着新奇和神秘的光环,因地制宜地建立花钱不多的小型多元化的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展示畲族的特色文化,既能继承和发扬畲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又是培育少数民族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此丰富的畲族文化需要博物馆,而民族博物馆是畲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民族博物馆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文物为基础(民族文物按习惯是指汉族以外的我国少数民族文物,其有现代和历史之分,属于民族史和民族学范畴。但总的来说,凡是反映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又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实物、资料,就是民族文物)。
  然而文物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流散在民间的民族文物属于个人私有财产,由于文物普及宣传尚未深入人心,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因而,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易于损坏流失。民族间往来和交流日益频繁,畲族受先进民族的影响,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稀有的民族文物将会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今天容易搜集的东西,再过几年想去找回来,就会难上加难。同时,对于习俗、山歌、舞蹈之类的无形文物,现在再不组织抢救,恐怕就要随着老一代人的过世而消逝了。老年人能歌善舞,可是中青年人还没有承接下来,但是生老病死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设置畲族文化博物馆,目地就在于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建设畲族文化博物馆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国务院最近发表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二〇〇九年七月五日国发〔2009〕29号),《意见》强调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发展民族文化提到了社会发展的日程。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大力推动文化发展,是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建立畲族文化博物馆,正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
  畲族文化博物馆主旨设置为民俗文化博物馆,立足设在增城畲族村内,并面向广东全省的畲族地区。利用博物馆视窗,向全世界展示畲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文化魅力,并以博物馆为平台,吸收其他民族优质文化元素,起到教育基地的作用。畲族文化博物馆以综合性民俗博物馆面目出现,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生产生活及民俗方面的藏品、用品。所以,收集、收购、整理、出版畲族文物、文书、族谱、祖图以及生产生活用具,是畲族文化博物馆最基本的建设基础。
  一是通过概况展示,介绍畲族村的自然环境、地理情况、发展历史、迁徙、定居、山地耕作、生产发展、经济收入、人民生活等面貌。
  二是通过历史文化展示,了解民族的源流、形成和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展示畲族祖图、族谱、文物、民歌等;如族谱,在增城正果镇吓水畲族村,至今保留着几百年前的畲族《盘、蓝、雷氏族谱》,为“宋淳熙二年(1175年)十月绘”,内容记载了本宗姓祖先的来龙去脉及与盘护(瓠)之关系。
  三是通过生产生活展示,了解畲族历史以来和现代的生产生活现状。其展区主要展示生产实物,房屋建筑、农具、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锄、镰、犁、风车、石舂、磨、碓、犁耙、水车等)。
  四是通过对婚姻家庭习俗的展示,了解畲族文化的形成、继承和发展。其展区主要展示畲族婚礼、刺绣、编织、服饰等用具,包括婚礼用品、织带、服装、鞋、帽等。新婚时用的畲家大床、织带、布包、刺绣等物品,如畲族的命名习俗极为特别,有必要介绍一下。他们在取名排辈上,男子一生分别有乳名、世名(己名)、讳名、法名等四名,妇女一般只有世名和讳名。各房姓有其不同的字辈次序,如蓝姓以大、小、百、千、万、念等6字为序,雷姓则以大、小、千、百、万等5字为序;轮流排序,周而复始,称为“世名”。世名是在生时的己名,一般用吉祥的字命名,如“穗祥”、“惠苹”等;人死后,经宗教仪式取得加有吉祥字的法名以续族谱,法名是用于上族谱的名字。男子称郎或公,女子称娘,如“创裕大一蓝公”、“蓝千惠娘”。有民歌唱道:“排行算来你细听,雷姓无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这首民歌叙述畲族姓氏排行中的特色。一般采用“大、小、千、百、万、念”6个字排行,雷姓没有“念”字,钟姓则没有“千”字,蓝姓则有5个或者若干个字的排行。龙川县甘怶蓝姓则用“万、千、熙、和、大、念、伯”7个字排行。周而复始,代代排辈。排行的作用,在于区别同族同姓的血缘关系的辈分,长幼有序,便于维护老弱妇孺,避免近亲结婚。目前乡村修族谱仍然使用排字辈习惯。
  由于畲族大分散,小聚居,长期生活在汉族的文化圈中,畲族不少文化特性渐渐被淡忘;如畲族的刺绣、编织、机织等工艺,通过建设文化博物馆平台,不仅这些传统技艺可以得到挖掘和恢复,还可使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广大。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筱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