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植物命名看客家话与畲语的民族特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59
颗粒名称: 从动植物命名看客家话与畲语的民族特性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301-3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动植物命名看客家话与畲语的民族特性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有关动植物命名的比较、结论等。
关键词: 畲族 动植物 民族

内容

一 前言
  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赋予它们形形色色的名称。一般来讲,对事物的命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客观事物具有的特征和标志,如一定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2)民族传统的思维认知方式及文化传统;(3)对客观事物观察的角度。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反映出的不仅有动植物本身的特征和标志,而且也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民族特性。索绪尔也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族群中动植物的名称来探寻族群语言的民族特性。
  客家和畲族都有迁徙的历史,因此他们词汇的构成具有多层次性。就动植物的名称来讲,受到原有文化的底层、地域文化传统和族群互动三个方面的影响。②我们考察动植物的命名机制以及它所反映的民族特性,主要考虑原有文化的底层和地域文化传统的作用,而排除因为族群互动产生的借词。
  二、有关动植物命名的比较
  (一)喜鹊
  1.称呼
  喜鹊在畲语中有“阿鹊”、“落鹊”、“老鹊”和“客鸟”几种不同的称呼。①客家人大多称其为“阿鹊”,连城客家话为“猪屎鸟”②,据说长汀客家话也是这样的称呼③。据游文良先生考证,畲语的“喜鹊”源于古壮侗语,客家话中的“阿鹊”可能是从古畲语中融入的。
  2.命名的根据
  畲语和客家话中“阿鹊”这个名称具有某些人格化的倾向。畲语“阿”主要加在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前面,如阿公、阿婆、阿爷等等。客家话“阿”也加在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前面。④
  潮州畲语“客鸟”的称呼据说有这样的来源:喜鹊因为叫声“客客”,被俗称“客鸟”,相传是报喜的鸟。⑤(潮州畲语h口口7tau)⑥。这合于中国其他地方的“喜鹊文化”。喜鹊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禽经》中说:“人闻其声而喜。”宋代欧阳修赋诗赞道:“鲜鲜毛羽耀明辉,红粉墙头绿树林;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凡以喜鹊报喜、闹春,或谐音、寓意的比兴形式的陶瓷艺术作品,均源之于祥瑞传统题材。
  要讲清楚客家话中“猪屎鸟”的来历,我们首先需要区别两种鸟,即喜鹊和鹊鸲:
  喜鹊Pica pica(Common Magpie)属于雀形目鸦科。身长约45厘米。上体为黑色,肩羽及下胸腹部为白色。两翼及尾具蓝色金属闪光,飞行时翼上有明显的白斑。栖息于平原、山区或郊区、村庄附近。多在地面取食,食性广泛。多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叫声响亮粗哑。3—5月繁殖,在高大乔木上以枯枝营球形巢,每窝产卵5—8粒,由雌鸟孵化。几乎在全国都有分布,是很常见的留鸟。①在中国,喜鹊的普通亚种全国可见,是分布非常广泛的物种,但是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由于尚不明确的原因,原来随处可见的喜鹊和麻雀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在某些城市甚至销声匿迹。②
  鹊鸲Copsychus saularis(Magpie robin)属于雀形目鸫科。身长约20厘米。雄鸟头、胸、背灰黑色,翼黑色并有一细长白斑,中央尾羽黑色,其他尾羽白色,腹及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以灰黑色或褐色代替雄鸟蓝黑色部分。栖息在开阔的森林、次生林及村落甚至城市庭院中,常在显著的位置鸣唱或炫耀,主要取食昆虫,也吃少量草籽和野果,在地面取食时不停地把尾巴下垂展开又骤然合拢伸直。4—7月繁殖,在屋檐、墙缝、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4—5粒,雌雄共同孵卵。为我国南方较常见的留鸟。③由于鹊鸲经常在猪圈、牛栏、茅坑等处觅食,俗称“屎坑雀”或“猪屎雀”。④
  喜鹊和鹊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客家话中的“猪屎鸟”极有可能指的是鹊鸲。关于“猪屎鸟”,长汀民间动物禁忌中也提到过。“长汀人最忌听见‘猪屎鸟哩’叫,‘猪屎鸟哩’学名未详,一种比麻雀大比鹧鸪小的鸟,据说是喜鹊的一种。但长汀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比乌鸦更令人讨厌,一听见它叫便认为凶多吉少,朝它吐口水‘呸呸’连声,表示把晦气吐掉。若它在房前屋后啼叫,预兆附近有人将死,或别处亲人将死。现仅在老年人中仍视为禁忌。”⑤
  闽南地区也有相关的一则民间故事:早先,人间没有牛,粮食非常稀少。人们很想知道应该隔多久吃一顿饭,既节省粮食,又不至于饿死。就这样,喜鹊带着人间百姓的疑问飞上天庭。在天庭门口,喜鹊遇见了神牛,喜鹊请求神牛说:“神牛神牛,请你帮助一下凡间可怜的人们,请示玉帝,人应该多久吃一顿饭。”善良的神牛就向玉帝禀明一切,并回来向喜鹊传话:“玉帝说三天吃一餐。”喜鹊性急,没听清楚就飞下凡,并对老百姓说“一天吃三餐”。结果人间粮食不济,饥荒连年,盗抢成风。玉帝知道此事后大怒,令牛下凡给人犁田,以此增加粮食生产,人们才够吃。喜鹊也受到责罚,美丽的羽毛被抹成黑色。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牛在人间受苦,喜鹊非常内疚,于是喜鹊经常飞到牛身上,帮牛赶赶虫子。①
  从这则民间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鹊鸲经常在牛栏处觅食。“猪屎鸟”大概就是根据这种鸟的习性来命名。
  (二)母鸡
  1.称呼
  畲语大多把母鸡叫做“鸡娘”,客家话大多叫“鸡嫲”。
  2.命名的根据
  畲语中的“娘”可以用于表人名词的后缀,例如,“布娘”(妇女或妻子)。也可用于动物名称的后面表示雌性的附加义②,而客家话中的“嫲”也是女性名词的标记,例如,“花舌嫲”(长舌妇)、“姣嫲”(风流放荡的女子),并且这个语素也可以用于动物名称的后面表示雌性的附加义,具有和畲语中的“娘”相同的语法意义。
  “鸡娘”和“鸡嫲”都有某种意义上的人格化倾向。
  (三)鹰
  1.称呼
  潮州畲语叫“鹰婆”,丰顺畲语叫“鹞婆”。③兴宁客家话叫“崖婆”和“夜婆”。④
  2.命名的根据
  鹰属于猛禽,猛禽“为性格凶悍的肉食性鸟类,包括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的种类……隼形目鸟类为昼行性猛禽,翅长而尖,飞行迅捷,大多数种类善于在高空翱翔,巡查地面猎物并俯冲抓捕。平时则栖息于高树上或岩崖处,伺机猎食。……鸮形目鸟类是夜行性猛禽,羽毛柔软,飞时无声。眼大,适于夜视。多数种类两眼朝前,眼周着生放射状的细毛,构成‘面盘’。听觉十分发达,是夜间定向的主要器官。”①
  由此可见,客家话的“崖婆”和“夜婆”应该是根据鹰的习性所做的命名,并且畲语和客家话的鹰的称呼都有人格化的痕迹。
  (四)南瓜
  1.称呼
  畲语大多把“南瓜”叫做“金瓜”②,客家话也叫“金瓜”,连山三江客家话叫“番瓜”③。
  2.命名的根据
  南瓜有许多不同的品种,例如,黄油蜜(成熟瓜皮色金黄油亮)、早熟无蔓南瓜(老熟后棕黄色,瓜肉杏黄色)、五月早南瓜(老瓜皮黄色,肉橙黄色)、金皮多籽无壳南瓜(表皮金黄色)。④可见“金瓜”应该是根据瓜的颜色命名的。而“番瓜”的“番”表明这个品种是引进的。
  (五)龙眼
  1.称呼
  福鼎畲语叫“宝丸”,其他地方多叫“龙眼”⑤。梅县客家话叫“牛眼欸”,曲江马坝客家话叫“圆肉”,宁化客家话叫“泡圆”⑥。
  2.命名的根据
  “中医认为龙眼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主要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历来被视为强体健身的滋补佳品……果壳较平少数呈不明显的鳞斑状。果蒂旁有一个小‘芽’,周围有纹路。壳内壁棕黄色,较平滑,有光泽。果肉不粘手、容易剥离、有点透明有韧性。果肉完全覆盖种子。果核圆形而光滑无纹路,果核切开后棕黑的壳和籽容易分开。果肉具有桂圆特有的香甜味。”①福鼎畲语所谓的“宝丸”,一方面注意到了龙眼的功用,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它的外形。客家话“龙眼”和“牛眼欸”应该是用其他事物所做的比喻,命名的根据从动物界转到了植物界。“泡圆”应该是根据形状作的命名。
  (六)花生
  1.称呼
  福鼎畲语和苍南畲语叫“豆豆”,三明畲语叫“泥豆”②。惠东客家话叫“地豆”,其他大多叫“番豆”。③据游文良先生考证,畲语中的“豆豆”是由两个不同来源的词素组合成的,属于古畲语和汉语客家话或闽方言的合璧词。④
  2.命名的根据
  花生为豆科作物,“豆豆”应该是根据果实的特点作的命名,“泥豆”和“地豆”应该是根据果实的特点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作的命名,而“番豆”则表明这个物种是个外来物种。“根据花生多样性品种类型的集中情况,玻利维亚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安底斯山山麓的拉波拉塔河流域,可能是花生的起源中心地。”⑤
  三、结论
  (一)畲语和客家话中动植物的命名都有“人格化自然”的痕迹。我们考察命名机制的时候注意到了民间分类法和系统生物学分类法的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分类体系。“动植物的民间分类与人类存在的其他一些方面被整合在一起。各种分类是依据其与人、以及目标的关系——群体和性别、栖息地和方位、时间和地点、生产和再生产的模式、亲属分类以及神灵观念之间的地方性区分——而被社会的建构起来的。”①它完全包含在地方文化秩序之中,并以地方文化为中介。比如喜鹊代表祥瑞,而长汀“猪屎鸟”被列为动物禁忌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界内和界外的问题。客家话“龙眼”和“牛眼欸”应该是用其他事物所做的比喻,命名的根据从动物界转到了植物界。
  (三)客家和畲族都善于从动物的栖息地、外形、习性等方面给动物命名,从植物的生长环境、外形、颜色、功用等方面给植物命名。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事物上,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一方面具有随机性,另一方面也受到自身文化的制约。

附注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页。 ②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第143页。 ①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②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③《长汀民间禁忌——时间、语言、行为、方位等禁忌》,http:∥www.ctw.cn/ht-ml/news/2007/53.htm④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2页。 ⑤《潮汕人眼中的喜鹊、燕子和乌鸦》,http:∥pncity.net/n6268c80.html。 ⑥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①郑光美、张词祖:《中国野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②《喜鹊》,http:∥animal.uua.cn/baike/show-8-1.html.③郑光美、张词祖:《中国野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④《鹊鸲》,http:∥hudong.com/wiki/%E9%B9%8A%E9%,http:∥www.ctw.cn/html/news/2007/53.html,B8%B2。 ⑤《长汀民间禁忌——时间、语言、行为、方位禁忌》①《有趣的闽南民间故事—喜鹊报错信》,http:∥blog.sina.comm.cn/s/blong-4a0e4d17010005yh.html。 ②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③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④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①《潮汕人眼中的喜鹊、燕子和乌鸦》,http:∥www.pncity.net/n6268c80.html。 ②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③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④范仲先:《南瓜珍品8款》,载《农村新技术》2008年第1期,第28—30页。 ⑤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⑥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①文兰:《桂圆与疯人果的鉴别》,载《东方食疗与保健》2007年12期。 ②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③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④游文良:《畲族语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⑤《花生》,http:∥baike.baibu.com/view/31512.htm。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199页。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邓晓玲
责任者

相关专题

喜鹊
相关专题
母鸡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南瓜
相关专题
龙眼
相关专题
花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