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的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58
颗粒名称: 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的思考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294-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媒体时代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的思考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影响下的闽东畲族文化现状、利用新媒体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等。
关键词: 畲族 文化传播 思考

内容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推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世界正逐渐变成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的样子:“‘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①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之外,网络、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各项新技术正快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向世人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在传统的传播中处于相对弱势状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因新媒体的介入而更容易实现本民族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民族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
  闽东地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历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畲族文化即是畲族的灵魂,在日益严重的畲族原生态文化流失的问题面前,传承和保护畲族文化尤为重要。在科学技术带动下的“信息工业社会”里,利用新媒体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宣传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防止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渐渐消亡已经刻不容缓。
  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世界成为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笔下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新媒体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的概念至今还未统一,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说:“新媒体应该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另一种说法以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为代表,他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手机、播客、博客、BBS、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已经或正在出现的各种媒介新形式。按照这种说法,时下,网络似乎正在成为“传统媒体”,手机、移动视频和户外视频则领军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可事实上“中国网络媒体仍是成长中的新媒体”①,并且是最大的新媒体。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特征是它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而成为多点对多点的分众传媒。它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多元并存、不受时空限制,既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还能让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进行平等与个性化的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与传播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得媒体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方便使用的工具,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这种新型的特点无疑为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新媒体时代,通过高科技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畲族文化信息的覆盖面必然大大增加,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具有即时、开放、检索、海量信息等优势,外界受众也能通过新技术平台了解到最新的民族动态和风土人情,从而使畲族文化传播从过去的小众传播过渡为大众传播。
  二、媒体影响下的闽东畲族文化现状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畲族人口达17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在闽东设有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畲族行政村231个。
  畲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闽东畲族文化包括了音乐、舞蹈、语言、服饰、宗教、医药、武术等几个重要部分,这些文化的印记是闽东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遗产,它们既是传统的,又是变异、新生的文化生命体。
  在传统社会中,畲族文化主要通过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承。现在大部分的民族村开通了广播电视,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长期闭塞在乡村里的畲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更多接触到了汉文化的信息。电话、手机成了畲族人的日常交流工具,某些未接通网络宽带的乡村,也能够用电话拨号上网,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寻。
  大量信息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传播学中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培养理论指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换句话说,大众传媒作为人们了解外在世界的渠道,建构着人们对于社会的观点和看法。如今,新媒体与现代人朝夕相伴,发挥着日常的“伴随”作用,即便在闽东原先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区域,由于传统媒体的渗透和新媒体的介入,使得畲族同胞在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受到媒体的巨大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高新技术的确使闽东畲族人民开阔了视野,加快了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但是“传播媒介越发展,社会、文化就越开放,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技术的兴起,都会带来人的感知方式的变化,方便共同体生活中的人的民主参与,从而带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与日常生活的变化。”古老、传统的畲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生活方式面前,显得有点跟不上潮流而逐渐被忽视。畲民们渐渐脱离原来生活的环境、传统和习俗,而投身于这个主流同一的世界,日益汉化成了畲族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畲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如果忽略民族的多元化会使原有的畲族民俗不断淡化乃至消亡。例如畲歌原本是畲民重要的精神食粮,而现在大部分的中青年畲民对畲歌已不感兴趣了,会唱畲族民歌的人数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盛行。年轻一代的畲民有的连畲语都不会说。还有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等文化遗产都濒临失传。由于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一些畲族青年甚至连盘瓠传说、图腾崇拜也不知晓,缺乏对畲族历史与文化最基本的了解。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外界大量信息的刺激下,当畲族同胞们渐渐蜕去身上的“乡土气息”时,伴随的却是民族意识的淡薄与民族认同感的减弱。
  保护畲族文化迫在眉睫,闽东官方已经开始了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全面整理畲族古籍、民间文艺,收集、整理《畲族民歌歌谣集》,筹建民族风情园,挂牌保护畲族古建筑、古文物、古文化遗迹,举办民族民间文化图片展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拯救濒危的畲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些手段也很难使畲族文化真正被了解。闽东的传统媒体也从未放弃刊播畲族文化活动的内容,《闽东日报》、《宁德晚报》等地方报纸及宁德人民广播电台、宁德电视台对闽东畲族文化民俗都做过专题报道,然而,由于没有设置畲族的专门频道或固定专栏,使得传统媒体对于畲族文化宣传的力度偏弱,往往表现为临时性、分散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宣传效果不甚理想。当前必须重视对闽东畲族文化传播载体的建设,尤其是结合新媒体进行畲族文化的传播。
  二、利用新媒体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
  (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文化传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互联网风声水起,据CNNIC最新统计的数字显示,至2009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手机网民数量达1.55亿,居全球之首。①网络平台的搭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的契机。平等的虚拟世界和互动空间,改变了原来社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弱势族群的意见表达创造了良好条件。
  开辟宣传畲族的网络阵营可以将闽东的畲族民俗风情、人文精神及文化活动等内容,以图文声画并茂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为广泛联系畲民或为关注畲族和期望了解闽东文化的人开启快速通道。利用当前最流行、受众面最广的传播方式进行畲族文化传播,能够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这对于受众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顺应了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习惯,他们更愿意在虚拟空间里学习民俗知识,展示民族风土人情。
  总之,作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其在民族文化传播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播面和辐射面,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
  (二)闽东畲族网络传播力量具体构成
  1.搭建官方网络平台
  由官方开创一个畲族网站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官方网络传播,因为是专一化的政府网站,所以更具有权威性,信息来源可靠、稳定,又有良好的经费保障,这些优势使得官方网站成为畲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此外,对于畲族文化传播还可以依托宁德政府官网开辟专栏。例如在宁德市人民政府网站开辟畲族专栏,或者在宁德旅游网上把畲族人文景观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依此上传大量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信息给人以感观刺激,那么作为宁德的一个特色文化,自然会吸引大量的眼球。网络的更多功能需要利用起来,如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网络搜索引擎,或链接新浪、携程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势必会增加被点击的机率,扩大知名度。在信息海量的社会,不主动宣传自己是极容易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的。通过大量的宣传,不但可以宣传畲族民风民俗,也将使畲族同胞产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虽然官方网络平台的搭建对于宣传畲族文化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然而官方网站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往往重在内容面的扩展上,详细程度往往不深,面对的网络受众也较模糊,于是给民间网络传播力量的崛起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2.重视民间网络宣传力量
  民间网络传播独立于政府之外,是个人因某种兴趣或情怀而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相对于官方性质的网络传播来说,民间网络传播渠道更为丰富。除了依托其他网站开辟的专栏外,博客、播客、微博、QQ、BBS、个人网站等形式的应用,可谓五花八门。许多畲族同胞在网络平台上宣传和推广畲族的文化传统,从一点一滴做好解释宣传等工作,以补充官网的不足,而一些外族人也因此而了解了这个民族。
  民间网络传播在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方面力量巨大。闽东畲族网络传播力量多数是怀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民间人士,他们自发地宣传畲族的文化传统,乐于向别人提起本民族的特色。一些畲族同胞在网络上浏览过与畲族相关的言论和图片后,能激起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信在有限的个人力量的叠加下,闽东畲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能够汇小流以成江海,让畲族文化传播的春天早日到来。闽东畲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具体的力量构建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网络即时通讯工具
  在网络上最为流行的两种即时通讯工具即QQ和MSN,大部分会上网的人都使用它,在闽东畲族网民也常常使用这些方式与亲友及网友取得联系,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通讯工具能够基本实现在现实中人际传播的效果,并且跨越时空障碍,与认识或不认识的网民们平等交流。他们通过一对一的聊天、传送文件或群内交流等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向外界介绍畲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还有一些畲族网民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开设了畲族特色专栏,内容涉及诸多畲族传统文化。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成了当下民间进行畲族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渠道。
  (2)博客、播客、BBS等网络社区
  在闽东,部分网民较早就开始利用博客或播客等网络社区平台来进行畲族文化的传播。网络社区,即网上特有的一种虚拟社会,是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拟想社会空间。它把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集中到一个虚拟空间,达到成员相互沟通的目的,主要包括BBS、聊天室、讨论组、博客、播客等形式。网络社区因参与者众多及网络的虚拟特性,使其具备了现实社区的交流功能并拥有信息集中、个性化等特点。
  网络社区中的BBS、聊天室、讨论组等就是一个宣传的好场所,不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都可以通过发布信息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块平台来进行民族文化宣传自然可以事半功倍。开设博客或播客,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传播途径,一些博客以宣传闽东畲族地区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医药美食为己任,积极地传播了闽东的畲族文化。
  (3)贴吧
  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贴吧里布满针对某类共同话题而贴的帖子,这些帖子与搜索紧密结合,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其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民间网络传播力量把贴吧作为自己民族文化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在网站贴吧里专门贴畲族的相关帖子,以宣传畲族风光和文化。
  (4)民间自建的网站
  民间人士自建畲族网站,他们自己承担了传播者的角色,编写、更新网站内容并与网站受访者互动,更体现出网络传播多样性的信息内容、互动式的传受关系、个性化的传播风格等特征。民间自建网站相对于前几种网络行为更显得专业,目前虽然只是少数,但却显得难能可贵,传播的内容也比官网更丰富。
  目前,在积极传播畲族文化上有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它就是畲族网。2004年10月13日,雷先土和钟敏贤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畲族网上互动平台畲族网,它以专门介绍畲族为主要内容,网站主要由“畲族网”、“山客之家”和“凤凰山盘瓠祠”三部分组成,设有民族发展、风情民俗、文化艺术、民族历史、畲语畲歌等专栏。这些畲族民间人士通过建立网站的方式来填补了传统媒体在畲族文化宣传上的不足。
  四、结语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应该惠及每个公民,在过去只能接受传媒轰炸的受众和在新媒体时代可以翻身作为发布信息的传播者的闽东畲族人,要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自己运用媒介的能力,以争取为保护与宣传畲族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全民行动,才能真正推动畲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附注

①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2009年新媒体十大趋势》,载2009年2月《新闻前哨》。 ①《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it.sohu.com/s2009/cnnic24。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赞琴
责任者
尼葛洛庞帝
相关人物
麦克卢汉
相关人物
熊澄宇
相关人物
钟敏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