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畲族民歌现状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56
颗粒名称: 福建宁德畲族民歌现状调查
分类号: J607
页数: 17
页码: 271-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宁德畲族民歌现状调查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畲歌活动状况、畲歌热唱现状的原因分析、畲族群众的歌唱愿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关键词: 畲族 民歌现状 调查

内容

前言
  (一)畲族民歌是畲族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它在族性认同、历史教育、知识传承、交友恋爱、心情抒张、才能展露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世事的变迁,畲族民歌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对汉族文化的主动融入,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政治翻身的新唱,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及其后一段时间的消停,更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和“现代化”的冲击,至20世纪末,许多地方已不讲畲族话,也不会唱畲歌了;许多地方虽然还讲畲话,但也不唱畲歌了。进入21世纪,畲歌却不意复苏了,而且热唱蔓延的势头很猛。为此,笔者在对畲族音乐关注20年并有所研究的基础上①,再度将目光投向这一令人诧异、也令人振奋的文化“事项”上,希望通过调查,摸清畲族歌唱的现状、原因、规律及存在问题,为畲族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为畲、汉社会的和谐构建提供一个切实的个案参考。
  (二)本课题的调查地点为福建宁德市所辖沿海山区,包括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柘荣县、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和古田县共九个区、市、县。其中共有畲族乡8个,畲族村189个,畲族人口18万人。这一区域是全国畲族最大的聚居区之一,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是故,本调查以宁德畲族为畲歌现状调查的代表点。
  (三)笔者对宁德市畲族民歌现阶段的状况调查始自2006年“三月三”。当笔者得知福安市某地下室每晚都聚集大批来城区打工的畲族农民唱传统畲歌后,经与福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蓝廷和联系,遂于2006年3月30日带领福建师大民族音乐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行15人抵达福安市开始调查活动。首先是听取蓝局长关于福安市畲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概括性介绍和畲族企业家钟奶祥热心参与畲族文化复兴工作的自我介绍,其次是到地下室歌场现场参观,并与畲民交流畲歌①,作“融入式”调查,第三是到溪潭镇马山村参加“三月三”歌会。
  而后,笔者又于2007年利用国庆节带领两位硕士研究生再次深入宁德调查两周。此次调查之所以选择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畲族人口居全国之首)、霞浦县、福鼎市,是因为这几个区、市、县在地理位置上既面临大海,又内隐深山,是宁德市畲族最集中的区、市、县,也是最能全面体现畲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重镇。对这几个地方进行调查可以基本掌握畲族歌唱的遗存和变化现状。
  这次调查除了与县、市官员、专家访谈之外,还深入到上述四个区、市、县的14个点。以下为调查结果:
  一、畲歌活动状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畲、汉通婚日渐增加,与此同时畲族文化日渐萎缩甚至濒临消亡。20年来,福建宁德畲族的歌唱总体呈现没落趋势,但各地区不尽平衡。近一两年来,在沿海畲族群众中竟然有意想不到的畲歌热唱回潮。
  (一)畲族群众近20年来没唱歌了
  畲民普遍反映,畲歌停唱15—20年了,而有的地方比如福鼎县贯岭、管阳、沙埕、店下、叠石诸乡镇甚至从“破四旧”、1972年以后就断歌了,直到现在也没恢复。没唱歌的原因主要有:
  1.会唱歌不再是有“肚才”的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到户,磨洋工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一去不复返,农民们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把活干完,留下的空余时间就可以唱歌。倘若有客人来,生产队没开会畲歌也会慢慢对起来。而且,继1983年规模庞大的福鼎“二月二”歌会后,政府连年举办歌会也给畲歌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畲民们强烈的经济意识,他们说:“以前没钱挣没工打整天烤火,没事干才会去唱歌,会唱歌虽是有‘文才’的体现,但唱来唱去还是那么穷,没有用。”“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没有生存一切都谈不上。没有经济维持怎么唱歌?没饭吃读书怎么读得下去?”于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就没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唱歌,而是出来打工、赚钱。
  2.对歌主角缺失当然唱不起来
  畲歌对唱的主角本来就在于青年人,情歌是畲歌的精华部分,但青壮年相继外出谋生,农忙才会回来,农闲又走,留守乡村的成年人都四五十岁以上,年龄大怕羞不敢唱,尤其是情歌。而小孩学歌要经常参与歌会去“听”,要天天唱才记得。畲族歌手的标准是男孩子一般要学会七天七夜不重复的歌、女孩子要学会八天八夜不重复的歌。但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小孩一上学读书就不会讲畲话,畲话讲不来怎么唱歌?学校里的老师不知道畲歌,社会环境给畲族孩子的多是当代文化的流行歌。所以花大量精力学歌成为畲歌手,对于畲族中小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问及畲民的小孩喜欢畲歌还是电视里的歌,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更喜欢电视里的歌,上学校就不爱唱畲歌,学校(的文化)是汉族的。”谈起教孩子们学畲歌,福安市溪塔村畲民雷珍梅就说:“现在叫小孩学,小孩说:‘你这什么歌?像公鸡叫!’”霞浦县白露坑村钟昌尧说:“叫年轻人学,年轻人说:‘我跳舞给你看就好了,唱什么歌?’‘畲歌上不了舞台,没意思!’”
  3.歌会秩序不好
  歌会秩序不好也对畲族歌唱有所影响。如霞浦县自1987年至2002年没举办歌会的原因,就是因为县里办歌会时有流氓调戏女孩子,打架、惹事生非,畲族来自各自乡村,一起冲突则影响畲民歌会后务农营生等,故以后再办歌会就没人去了。
  (二)畲文化遗存点时有唱歌
  畲族也有一些聚居点歌唱虽受重创,但倘若客人来临,老一代歌手还是能够接唱迎对的。福鼎县现在只剩下6个歌点,其中的双华村原以唱歌著名,已有200多年传统的“二月二”在这里比过春节还热闹,外出者均要赶回家乡过节,邻近四方的畲民包括浙江畲民也都要聚集前来对歌。但现在已大不如前了。原因是双华村坐落在两山之间的风口上,地理条件差,1988年福鼎县民宗局重点扶持畜牧业经济刚刚有了起色,1990年以后因台风多、洪水大,发生泥石流的地方有200多处,对公路、桥梁、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每年单季稻九月份收成,可七、八月台风一来就绝收,大部分人只能买米吃。以前还有一部分畲民耕作农田,现都出去打工,近在省内,远到浙江鞋厂,或湖北、山西煤矿。因村里的歌唱主角不在家,村里3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歌手还有20多个,他们一般都可以唱2—3夜的歌,60岁以上的也都会唱,但都是久未开口记忆模糊,村里冷清许多。到了“二月二”,外出打工者一般都会赶回来,但主要是交流打工信息,把家乡人再带出去。虽然外地畲族同胞还有自发赶来对唱的,歌会上也有人会将畲歌做成碟片卖,晚上大家就聚在电视机前将碟片放出来看,然后品评,但畲族歌会已经不可能恢复如前了——1951年出生的蓝春娥是县里的著名歌手,她36岁以后就没再唱了,她说没出去玩,也没客人来,跟谁唱?
  (三)畲族现在又唱歌了
  当我们眼看畲歌日趋没落为之呐喊:“畲族音乐,一个急需扶贫的角落。”时过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畲族农民工歌场的歌唱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热唱势头,畲民的歌唱意识霎时间被“齐齐”唤醒,村村落落歌声又往返回潮了。
  1.农民工歌场景观
  (1)蓝溪畲族农民工歌棚
  ①东侨曲尺塘畲族农民工聚落“蓝溪村”的出现
  东侨曲尺塘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城关与乡村的结合部。1979年以来,由福安、霞浦、寿宁县及宁德蕉城区部分边远民族山村的畲族农民陆续到蕉城打工,并在东侨曲尺塘地段先后自行购地搭棚盖房,形成“蓝溪村”。截至2007年10月,现居户有168户,常住人口800多人,连流动人口在内计有1000多人。男人主要从事泥水工、摩的载客、做小生意等,女人则捻茶叶、到网吧当管理人员、到市场做小买卖等。
  ②“蓝溪村”畲族农民工歌棚
  农民工的歌棚就在聚落的“街”上,由一蓝姓族人提供场地,名曰“蓝溪畲族文化活动中心”。中心搭建有一简易歌台,其中电视机、VCD、桌椅等设备都是农民工自己捐的。
  尽管“蓝溪村”畲族农民工的住居等生活问题一直没获得根本性改善,但畲族歌言自2001年宁德蕉城区金涵乡第二届畲歌会举办之后就在“蓝溪村”复苏。当我们问及:“既然你们说‘没有安家,何来乐业?’,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唱歌?”畲民七嘴八舌地说:“我们畲族人打工累了,晚上回来心理特别烦。我们离乡背井跟谁唱?跟外面的人唱?人家会说你干嘛?回来哼几句心里会比较舒服!”“在外面打工说的不是我们的话,回来又没有(娱乐),肯定得唱几句,畲歌才不会断掉!”当“蓝溪村”的畲歌唱响时,其他地方的畲歌传统均未恢复。蓝溪人拍拍胸脯说:“要唱歌就到我们蓝溪来!”于是,四面八方的畲族人凡是来宁德蕉城的,就会找上门,男来女对,女来男对。因对歌对到半夜时有吃点心的风俗,开始点心费由个别人支付,后来由于来的客人多了,就分到各家各户负责。“蓝溪村”的领头人、民间青草药医生钟显玲说:虽然大家生活并不宽裕,但大家的意思是“把祖宗的文化传下去,个人流一点汗(没关系)”。畲族人就是这样,好东西都扒出来招待客人,过后自己吃咸菜。”
  现在,只要有客人来,蓝溪村就有歌声,特别是每年三月三、九月九这两个节日。过年来客太多房间装不下,歌会分成6场举行。平常,中心也把培养下一代唱畲歌作为重要工作来抓。42岁的电工蓝成辉说:“畲族文化应当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小孩畲话都不会讲了,再不唱(传统)就会断掉。”现在村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做完作业就会来中心学唱歌,一批一批的培养,中心贴钱买矿泉水、糖果、笔、笔记本给孩子,现在重点培养了四男四女。35岁搞瓷砖销售的钟昌弟说:“为了传统(能保留)下去,只能这样,没办法。”在现场我们听了四个小女孩的歌唱,也看到无数双热切期盼的眼睛。
  “有歌手就不怕没歌场”,蓝溪村拥有曾经去台湾、福州、厦门、浙江景宁等地唱过畲歌的雷石凤、雷美凤、钟坛钗等著名歌手,慕名来对唱的各地族人络绎不绝。而且,现在电信方便,这些名歌手经常会接到不认识的族人热情邀请前往对歌的电话,甚至半夜都打来,在电话里就跟你对起来。
  蓝溪村的畲族农民工同时是蕉城区中华畲族宫歌会的热心发起者。他们从2005年起连年集资办歌会。为了保障歌会的安全,钟显玲还主动寻求公安部门的支持。他说:“看着畲族宫冷冰冰的,就想把它做热闹来,(我们搞发动)不是想吃群众的钱,(我们)想多出100元、50元还(更)舒服。”蓝溪人对畲族传统文化的热心感动了闽东各地的畲族同胞。
  (2)福安市畲族农民工地下歌场
  福安市畲族人口有68000人,占福安总人口的11.3%,占宁德地区畲族人口的37.22%,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6.7%,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9.6%,是全国畲族最大的聚居市。这些年,随着民族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福安畲族的乡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畲族地区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城乡收入不平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安畲族群众就近在福安城关打工的约2万多人。他们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低层次的服务工种。工作之余,他们自动聚集在一起唱歌。
  ①福安城关畲族歌场构建情况
  甲、福安城关畲族歌场构建经过
  自从2001年宁德市蕉城区蓝溪村畲族工棚的畲歌唱响之后,2004年正月,在福安县城打工的畲族人也自发集中到离城2公里的坂中畲族乡住家唱歌,但后来专程赶来唱歌的人越聚越多,坂中住家终于容纳不下。歌手们找到了福安城关的公园,但公园要卖门票且禁止喧哗,经济利益和“文明”氛围的制约使得本来有权利享受公共福利提供的园林休闲的畲族歌手败兴而归。最后,歌手蓝发、蓝木全找到了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宿舍下面的地下室,2005年8月份,福安城关的畲族农民工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之地。这里地处城关的北部城乡交界地带,但有多路公共汽车到达,来往方便。一传十,十传百,对这一得来不易的地方心有所系的人越来越多,地下室歌场弄堂路口的酒店老板钟奶祥说:“原来也不过想热闹几天,没想到一开歌场就关不了,长久不衰。”
  乙、歌场组织结构及经费来源:自负自筹公助
  歌场的组织机构为“畲族联谊中心”,中心的组织人员主要由有一定经济实力又热心畲族歌唱的族人构成。主任、副主任负责与市民宗局上传下达、协调处理联谊中心的各种有关事宜,管理人员负责轮流值班,每周有4人负责开门、锁门、打扫卫生、维持秩序。主要的歌手一二十人,多为电机厂工人。
  联谊中心的日常经费自负自筹,大宗经费由市民宗局解决。联谊中心的主任、副主任每人每年交300元,每个管理人员和主要歌手每人每年交120元,社会各界如地区、市县单位和个体老板也有部分捐款。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日常水电支出和活动费用。设施如铺地、刷墙、电器修理和门口卫生间管理费等,而大宗费用如购置电风扇、电视、录音机、麦克风,包括年底亏空欠债,皆由市民宗局解决。
  ②福安歌场的功用
  每天晚上七八点钟,畲族农民工吃完饭换上干净的衣服就到地下歌场来,有时全家都来,也会带小孩来。一个简陋的歌场,何以聚集这么多不去看五彩缤纷的电视、不走进五花八门的城镇夜生活,却来这儿唱畲歌听畲歌的热情的农民工?笔者在现场做了采访,农民工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
  甲、“风俗就是这样的!”
  “我们畲族盘古开天地就不断这个歌会。风俗就是这样的!”农民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畲族的人就喜欢畲族的歌,如果没这个歌会就没地方玩。城里的娱乐就是打麻将、喝酒、进歌厅舞厅,我一吃饱饭就想来这里看看有没有对歌。”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到处去唱歌,将近20年没唱歌了。社会经济发展了,没再时髦唱歌,没机会唱歌。去年8月份才知道有这歌场,我把店门一关就来听歌了。”一位41岁的白沙人、游戏机店老板说。
  36岁的副主任、工程包工头蓝荣寿说:“我十五六岁学歌,十七八岁时到处去玩去唱歌,过一个村唱一个晚上,一连唱十几个晚上,唱到白天走路走着走着就在路上睡着了,回到家死睡一两天,声音都唱哑了,很好玩。到哪一个村有姑娘长得漂亮的,唱得好的,唱完就当面谈。我妻子就是到我村子来唱,唱到约好一起出去再唱,唱到有感觉。一直唱到二十几岁。这两三年来城关打工,晚上都到这里来玩。”
  当问及电视节目那么丰富,为何不看电视而来这里,回答是:“电视里唱的歌不一样,听不懂,口音不一样。这里能对歌,更有劲头!”也有人说:“电视不好看,歌好听!”回答者的年龄都是35岁以上的。
  笔者环顾一周,发现来的年轻人很少,回答是:“年轻人根本不唱!”“小孩肯定更喜欢电视里的歌。小孩一读书就不会唱,即使在家里学会一点,上了学校就不爱唱。学校教的是汉族文化,这里是畲族的,区别就在这里。”
  乙、“来这儿解一个心结。”
  畲民说:“最重要的是以歌为题,以歌为本,以歌认识你。”
  “一吃完饭就想来这里看有没有人对歌!”
  “来这里主要看谁的肚子里歌更多,谁对得更好。”
  “累了,心情不好,来这里有对歌就对上几句,对完回去睡觉。”
  “来这里主要解一个心结。如果不会说畲话了,听不懂,来这里就没意义!”
  “两公婆吵架,吵翻了。别吵了,别打了,就来听歌、对歌。对好了,心情就好了。而如果没有歌场,就会去喝酒。来这里唱歌头脑会改变。”
  当笔者问及倘若夫妻双方各自与人对唱关乎情歌时,会不会伤害到夫妻之间的感情,回答说:“不会!爱怎样唱就怎样唱,不会当真的。”
  丙、“来这儿沟通信息”。
  过去唱歌为了“比肚才”,穷开心,现在畲民来这儿不仅听歌、对歌,通过歌场会友,还注意沟通、交流致富信息。比如种植业,什么季节种葡萄、种茶叶,获取生产销售资讯;比如介绍工作,电机厂老板要招收工人也来歌场,由联谊中心负责介绍;还有,子女要从乡下转到城关读书没有门路,也通过歌会朋友介绍,现在来城关念书的孩子日益增多。
  丁、“来这儿寻求帮助。”
  畲族农民工有很多生活难题,来歌场不啻为一个寻求帮助的契机。如小孩上大学很困难,企业小老板们在歌会上了解到情况后便慷慨解囊,比如在赛歧罗江办电机厂的钟荣善就捐了3000元给会长,另外给困难户几百元。
  戊、“畲族文化知道一点也是一种营养。”
  来自溪潭镇蓝田村33岁的家具企业老板钟光说:“以前没钱挣没工打才会去唱歌。改革开放以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就没学唱歌,而是出来打工。现在经济发展了,很多文化却遗失了。为了拯救畲族文化,就应该唱歌。这里是临时性的(歌场),我不会唱,但这是畲族的文化,要知道一点,也是一种营养。按照自己的能力,要搞什么活动我们也会支持。”
  福安畲族歌会已培养四个小歌手,现在他们已经会唱半小时不重复的歌。他们一般是在周六周日由父母教,晚上才带来这里唱。
  他们准备将歌本发到各村主要歌手那里,让他们好好传唱。准备好的名段录音,加上好的伴奏,让汉族人也听听。
  己、“歌场可以宣传遵纪守法。”
  40岁左右的床上用品店老板钟木石特地赶来告诉笔者:“如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把党中央政策、八荣八耻传到畲民中,让畲民有信心,懂法守法?没来歌场唱歌,就会去赌博,搞迷信;来歌场唱歌,歌场就能带给人很多欢笑。歌场还可以宣传党的政策,民委干部经常可以到歌场进行法制、时事宣传,老百姓可以进行法律咨询;我们歌手也可以搞文化下乡,比如正月很多打工的、念书的回家,歌手就可以把歌送到乡下。”
  (3)亭坪新源农民工活动中心
  ①新源村概况
  新源村地属亭坪畲族村,距宁德蕉城区3公里,是金涵乡的一个移民小区,土地十多亩。1996年以来,古田、福安、霞浦、福鼎、周宁、屏南、罗源各县的山区农民陆续下山来到这儿买地,至今已聚居3000多人,其中1/3是畲族。由于亭坪村只提供建房用地,移民没有土地种植,主要从事泥水、装修,电机、砖瓦、养殖等工作,生活较以前住山区时有所改观。外地许多农民闻讯都愿意搬到新源,只是现在地皮价格上涨望而却步。
  ②新源村唱歌的情况
  由于新源畲族分别来自不同地方,来往客人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而这正符合畲族“远路鸟子骨会香”(即同村不对唱、同姓不对唱等关乎婚配优生科学)的歌唱需求。村里一来客人,一组对唱不过瘾,往往分成两三组,若有多一点的客人,一般都会到亭坪村的畲族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唱。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这里更是宾客满棚,楼里挤不下,就三五成群唱到马路上去。新源虽然另辟村寨,但亭坪村委会仍然视其为己出,不仅提供歌唱场地,还热心支持其培养下一代歌手。来自周宁县云门的蓝徐全就说:“亭坪村领导对我们很好,我有多少本事都要使出来。”他成了村委会的“特殊引进人才”,负责传承畲族音乐文化。
  新源移民畲、汉杂居,客观上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畲民要讲普通话、学宁德话,小孩在亭坪村或到城关更好的学校读书;当地一部分汉人也在学畲语,唱畲歌。
  2.村落歌唱景观
  (1)新型畲歌热唱
  福安45岁的畲民钟金梅说:“现在村里如果有唱歌就不会去看电视,有唱歌很高兴,大家都愿意出来听。”
  霞浦县茶岗村58岁的畲族名歌手钟庭美说,现在畲族普遍对畲歌有兴趣,畲村干部下到自然村工作,待事情处理清楚吃过饭,即使下雨,畲民也都会冒雨围过来与村干部对歌。甚至还没吃饭也有妇女村民们闻风频频来电话要求对歌。村干部说:“饭还没吃好!”对方回答说:“不管饭好不好吃,先唱歌!”于是,大家一围过来,刚喝点酒就唱起来;饭吃一半,对上半个钟头再吃饭。
  他们甚至通过手机“聊歌”、打的赶场赴会。钟庭美就说:“现在用手机打着对唱比较普遍。在福安、福鼎歌会上熟悉的,知道了对方手机号码,就会打来。朋友之间还会问来问去,知道哪个人唱得很好,就打电话邀唱。比如盐田乡一位歌手40岁左右,只与他见过一面,不知从哪里弄到我老婆的电话(老婆也是歌唱好手),每晚7—8点都打来,连打十几个晚上。既然打来,不唱即不给面子,出于礼貌要应付。甚至也有外省的畲族农民工,如一个在内蒙古打工的福鼎人,通过朋友介绍把电话打到家里来,打半个小时,再长电话费受不了。有时电话太多,只好推说工作忙。大家用手机唱歌聊天,一般都唱情歌,找个异性唱开心,一般不会付出感情。”
  在外面打工间歇没事干的时候,会打手机唱歌、聊天,开开心。有学唱歌的年轻打工仔也会打电话回畲乡找某人唱歌,像电脑上网一样。为了省钱,被邀的一方就会说:“我手机没钱了,你打过来吧!”
  在畲歌热唱的风气下,一些地方的年轻人也被触动了,他们也感到不学不行,于是,有的畲村年长的女歌手都在教年轻人唱,在家里教。
  (2)一代“歌星”复出
  当年还是20岁上下的歌唱好手沉寂20年后复出,霎时征服了无数畲人。畲歌手在台上唱,听众在台下评。霞浦县沙江镇大墓里村的蓝雪珍40多岁,声音好歌也好,在歌会上一唱两三个小时,被公认为霞浦畲族最好的歌手。而与之对唱的福鼎县硖门乡电站歌手蓝加梨,也是40多岁,对起来“你的歌声没停我接上,我的歌声没停你接上”,歌唱老手钟庭美一直说这一对“对得非常好,不用想的,很奇怪!”
  福安市溪柄镇采花桥人、木雕师雷连木看什么唱什么,唱的内容包罗万象且随机应变,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不走,笑得前俯后仰的。
  (3)畲歌有所传承
  畲歌在当地民族学校已经进入课堂。如福安市溪塔村小学有教授畲歌,学五六条或十几条,以应付客人来临节目演出之用。霞浦县茶岗小学也请歌手来学校教唱《清明时节百花香》。有歌手的家庭也会再教自己的孩子两条歌。
  二、畲歌热唱现状的原因分析
  沉寂多年的畲族歌唱突然被激活,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但其热唱的最直接起因主要由于畲族农民工的推动。
  (一)畲族农民工推动
  自从蓝溪村上零零落落出现了畲族农民工的草棚、简易砖房后,它也成为四方来宁德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走动的畲族人的必须去处。畲歌在这里再度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言体之后,它也通过来过此地的四方族人传扬开去,于是才有了福安市的畲族农民工地下歌场。畲民说:“现在有人唱才会(再)唱。”
  福安畲族歌会联谊中心的人说:“畲族很多村落常来电话,霞浦、宁德也有电话过来,叫我们歌会的人去他们村里唱歌。我们有空就去,一般一周去一两次。”“节日期间我们就带过来带过去(指一人带多人,来来往往)唱歌。”
  各地畲村来电话邀请福安畲族联谊中心的歌手对歌,在我们第二次来福安的当天傍晚就恰巧赶上。这是距离城关30公里的康厝畲族乡南洋里村,一个晚上摆开的室内、室外歌场就有五六处。
  我们在福鼎、霞浦、宁德畲村的音乐调查中,也证实了各县的歌手们都知道福安畲族地下歌场,很多人都到过这里唱歌。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茶岗村今年4月份就有15个歌手打的专程到福安地下歌场对歌,包一部车来回360元,共包3部车花了1000多元。
  (二)政府弘扬畲族文化,促进畲歌发展
  1.官办歌会的作用
  以往政府虽然年年努力举办各种歌会,歌会一结束畲歌也就结束。但也不可否认,正是政府不遗余力地将弘扬畲族文化的政策具体落实到举办畲族歌会这样一个营造畲族文化传统的实在业绩上,畲族今天的歌唱回潮才有了良好的氛围和客观保障。
  官办的畲族歌会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恢复,2000年以后,宁德市每年均办畲歌会,连办五届,在政府官办的同时,各县、乡镇、自然村也都间插自由举办。2005年以后官办歌会转为民间办,各县自由铺开,市政府给承办者3000元补贴。
  仅霞浦县而言,就有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节日歌会,还有“分龙节”歌会;福鼎县将举办畲歌会的时间叉开来,这里没办那里办,每年都给畲民多次参加歌会的机会。
  2.行政干预传承的作用
  有歌手就不怕没歌场。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行政手段下达传承任务,也推动了畲歌的再唱。2000年福鼎县民宗局搜寻30岁以下的歌手苗子,下死任务着手培养,令其“硬背也要背出来”,现已培养了几名歌手,但还不行。
  2007年宁德市金涵乡亭坪村经过发动,将亭坪本地和住在本区的来自福安、罗源等地的8男8女农民工组织起来,用每周三个晚上的时间学习龙头舞、铃刀舞,准备九月九歌会表演之需。而平常则每周安排一个晚上或两个晚上教歌,节日或者平日有客人来临,大家也不忘围在一旁听唱,听多了也自然会唱了。
  3.畲歌对外传播的反作用力
  畲歌走出畲门,增加了畲族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大长了畲族人的志气。如:
  1996年4月畲族双音歌手蓝霖德、钟石福、雷石凤、雷维钗四人加入福建师大畲族音乐赴台小组,参加台湾少数民族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在台湾亮相。
  2000年2月畲族歌手雷志华参加国台办组织的“中华少数民族博览会”到台湾展演2个月。
  2004年宁德市政府有关部门花5万多元录制了畲族第一张民歌碟片《宁德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分发到畲村,受到了畲民的热情欢迎。
  此后,畲族歌手还不断走出闽东,参加省、市举办的多种活动。
  4.畲歌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作用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霞浦畲族小说歌和福建畲族民歌,成了推动畲歌热唱的一个契机。
  2003年,宁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宁德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的决定》,并组织相关人员收集整理畲族传统文化遗产,计划出版十三卷文化丛书,《畲族歌言》即为其中一部。通过全面普查,现已收集大量民间手抄唱本,并调集畲族歌手进行演唱实录,《畲族歌言》以近80万字的篇幅,记录了1万多首畲歌。
  (三)民间研究会促进
  霞浦县2007年成立的畲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会,集中了一批热心畲族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展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全力支持茶岗村办好九月九歌会,他们除了到茶岗村研究歌会环境、安全保卫、接待、舞台布置、膳食等等,还派人专程到浙江七八个县邀请20多个畲歌好手前来参加。民间研究会对畲歌会的全力支持,也给畲歌热唱一个有力推动。
  (四)畲民自身需求
  畲歌热唱除了上述农民工音乐、政府行为这些客观原因以外,深层次的主观原因乃出自畲民自身文化的、政治的需求。
  1.畲民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意的歌声。
  问畲民为什么不去看电视而选择唱歌,他们会告诉你:“风俗就是这样的,电视里唱歌不一样,口音不一样,听不懂,能对歌更有劲头”,“电视里歌星唱的也是这么一套(即内容、娱乐等层面)”,“有情有意就好听,没情没意就不好听,现在也忙,但只要有空我就去,去了就快乐”。这也就是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终极意义的问题。社会给畲民提供的音乐是那样的无关痛痒,电视传媒已经使畲民乏味,畲民没有自己的新歌唱,畲民宁肯回头寻找自己的音乐从中获得快乐。
  2.畲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了。
  随着青壮年畲民走出山村到城镇拼搏,一小部分畲民终于脱离了贫困,但外面的文化再精彩也不属于自己,他们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会萌发回头保护自己濒危文化的意识,并付诸积极的行动。畲族的企业家不是很多,但畲族的“小老板”们会由衷地说:“经济发展了,可很多文化遗失了,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坐落于福安畲族地下歌场隔壁的“金源酒店”畲族老板就不遗余力地为畲族文化的保护出钱出力,为畲族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善举,给畲歌热唱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畲族群众的歌唱愿望
  (一)大家都想造一个新的歌场
  畲族群众希望以后联合起来买一个地皮造一个新的歌场,但凭自己的财力要搞一个地皮很困难,到城关以外山脚下又太偏僻,为此福安有105个行政村盖了公章强烈地要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城关畲族唱歌的场所问题。
  蓝溪村畲民除了热切希望政府来解决蓝溪村的农民工聚落问题,也热切希望政府来关心农民工的唱歌问题。他们很希望有一个唱歌的地方,但靠村里的力量办不到。
  亭坪村畲民说地处金涵乡亭坪村的“中华畲族宫”已经建立12年,虽然这里已经成为畲族祭拜祖先的圣地,但畲族宫周边的畲族文化尚未真正开发起来。乡以上各级政府应该将畲族宫周边的土地使用权回归他们,让他们兴建畲族赛歌台,打造畲族风情旅游点。否则,畲族经济落后、村民贫穷、文化保不住。新源村的歌唱老师蓝徐全就说,他好不容易培养的四个年轻女歌手因为这里太贫穷跑到深圳、北京打工去了,他希望金涵乡的畲族宫,能够有人来投资、开发。
  (二)畲歌要有商品基地
  蓝田村做家俱企业的33岁的老板钟光说:“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资金。要把畲歌做成商品,要有基地,有畲族文化馆、公司,做成VCD、卡拉OK发行到各地去。但畲族文化一直没开发出来。”
  床上用品生意老板钟木石说:“人权人权生存权,没有生存一切都谈不上!畲族这一草根文化要推向市场,像闽南语歌曲《酒干倘卖无》一样,让全国都传唱,我们也要让汉族来欣赏我们的歌;像汉族话一定要讲,畲族话不会讲无所谓一样,我们还要教美国人唱畲歌,讲畲语,如美国经典教育产品贸易公司的美国人陈中磊就把畲文化列入他的经营范围,他就在学畲语唱畲歌。”
  (三)畲歌要有新的发展模式
  钟木石激情澎湃地说:“畲歌可以通过‘星光大道’走向全国。畲歌应该发展,应该让年青人喜欢。畲歌本来就很美很美,比如情歌,可以这样唱:
  想你想你真想你,真心真意来想你,想到天荒地又老,牙丢嘴扁还想你。
  感谢你来感谢你,你想我来我想你,想到天荒地又老,头发到白我和你。
  这既有畲歌传统,又有新意,年青人很喜欢。他随即就给我们表演了一段现代版的畲歌。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宁德市四个重点区、县、市畲族民歌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畲族歌唱的硬件设施问题
  1.农民工歌场问题
  农民工自发恢复歌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保自护的大好事。畲族农民工对于歌唱的极大热情和对改变歌唱场地的迫切要求,是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构中需要正视的典型案例。它反映了畲民在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对于精神生活的正当需求,也暴露了有关部门对畲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建议政府在有畲族农民工的城镇选择重点建立畲族歌场,顺应民心。
  2.行政机构问题
  畲歌传承的重要据点一在民族乡,二在文化站,民族行政机构的建立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但在宁德畲区,一些该建立的民族乡或文化站还没能建立或已建的满足不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有志弘扬畲族文化者却苦于没有好的平台,如福鼎县民宗局畲族退休干部蓝俊德想先把畲族一整套民俗、畲歌、语言整理出来,还想把自己每层92平方米共四层的楼房拿来作为活动中心,让拥有1万多人的畲村文化丰富起来,这些工作都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畲族歌唱的软件保护问题
  1.传承人的扶持问题
  宁德市政府包括福建省文化主管部门虽然在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目前已有相当成果,但民歌非遗性质的抢救工作尚有失之交臂之处,比如霞浦已逝歌王雷双勋的手稿已经找不到了,畲族小说歌的著名编著者钟学吉的后代传承人钟昌尧尚未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钟昌尧1932年生,2001年宁德市畲族文化抢救办公室请他负责整理畲歌,他便以白露坑村民遗留的畲歌残本为基础,跑遍宁德、霞浦全县,也去过浙江景宁县调查校对,直到2007年,编出25万字的畲歌。我们看到他手中的畲歌本,有的为虫所蛀,有的残破不堪,但只有他这样的“局内人”才能深黯其中之“道”,做忠实的弥补、整理!他拿出满满的一笔筒圆珠笔芯,说用完的已经扔出去不知多少筒了,可见其工作量之大!
  又比如福鼎民宗局畲族退休干部蓝俊德,做了一辈子畲族文化工作,是难得的畲族通,对于这样的畲族精英,有关部门应该给予“保护”。
  畲族还有群众认可的一些杰出歌手,如霞浦县著名歌手钟庭美新编了畲歌3万多字,缺少经费无法出版。
  2.畲歌研究人才培养问题。
  畲族几乎没有自己训练有素的音乐专家,故无论在畲歌研究、畲歌编辑、畲歌出新上畲族都面临困境。比如在畲族歌谣的编辑上,畲族文人各执一词——有人认为80多万字的畲歌书稿用汉语唱不出来,其中50多万字需要修改,而不能用正确的遗产保护理念来保存畲歌原貌,更无力用国际音标、现代手段加以标注。但畲族没有人考上音乐学研究生。笔者虽为畲族后裔,并成为畲族第一个音乐学博士,承担着培养民族音乐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任务,可手下就没有一个畲族的学生!笔者身在高校,却没有精力具体参与畲族很多音乐事项的运作,然畲族音乐人才的培养确实迫在眉睫,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在具体措施上给予解决。
  (三)畲歌出版、出新问题
  畲歌碟片的出版问题终于有了一次解决,但这对于畲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畲民需要大量属于自己的碟片,而进入畲村旅游、调查的外地客人、学者也需要了解畲族,需要拥有这样的碟片。有关部门若能组织出版商洽谈运营,抓紧协调对畲族歌唱好手的录音录像工作,便是既保存畲族珍贵遗产,又使畲族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介绍和宣传的“双赢”好事。
  来自周宁县咸村云门的宁德市金涵畲族乡移民蓝徐全说:“人生在歌里面走出来。畲歌月月有人唱,天天有人唱,但没有一个在电视台唱!畲族唱的歌长长的,短短的都有,就是没有人培养。”说的是畲歌与现代社会大环境严重脱钩的问题。畲族缺乏有既深谙畲歌传统又具现代审美意识的音乐家来将二者加以链接!有关部门应该组织音乐家深入畲区,了解畲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音乐特性,帮助畲族创作畲族青年喜欢的新畲歌作为一个扶贫的重要项目加以考虑。
  余言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过去的畲族虽然“贫不能存”,但并没有因此断了歌路。可20年来的畲族村落无论贫困或富裕,却罕闻畲歌飘出来;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政府虽然扶持畲歌的力度在加大,但歌会一结束畲歌也跟着结束。今天畲歌回潮热唱,不为别的,只为农民工自身迫切的生理、心理需求,只为畲族有识之士的文化觉醒,畲族是否需要歌唱,最终还是要畲族人自己说了算。政府有关部门若能抓住机遇切实加以扶持,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添辉煌政绩,更为和谐社会构建减少不稳定因素。

附注

①笔者曾于199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通过博士学位论著《畲族音乐文化研究》。 ① 在到福安之前,笔者已要求学生背唱各地不同的畲歌,为田野调查的“融入”作好“硬件”准备。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蓝雪霏
责任者

相关专题

东侨曲尺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