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畲族服饰的保护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54
颗粒名称: 福建地区畲族服饰的保护研究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9
页码: 254-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地区畲族服饰的保护研究的情况。其中包括福建畲族服饰概况、福建地区畲族服饰的特点、畲族服饰保护的意义和传承的建议、结语等。
关键词: 畲族 服饰 保护研究

内容

一、福建畲族服饰概况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粤、闽、赣交界一带。现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等五省,人口约70多万。从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广东凤凰山地区居住的畲族开始大规模向福建迁徙,其迁徙路线从闽西南至闽南再至闽东,再由闽东向浙南的景宁、泰顺、丽水一带迁徙。闽东地区的福安、福鼎、宁德、霞浦一带属于福建畲族较集中地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96%,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5.42%,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①其余分布在福建福州的连江、罗源、闽侯、晋安一带,闽南地区的漳平、漳浦、华安、顺昌一带。
  福建畲族分布面广,各地畲服型制略有不同。仅闽东地区就可划分为:宁德飞鸾、连江、罗源一带畲族服饰,福安、宁德一带畲族服饰,霞浦东路式和西路式两种具有霞浦特点的畲族服饰等几种类型。畲族的头饰可以分为罗源式、福安式(包括宁德)、霞浦式、福鼎式(包括浙皖)、顺昌式、光泽式、漳平式、闽南式等种类。②根据笔者在福建宁德八都镇猴盾村、霞浦西路白露坑和半月里村,霞浦县崇儒乡上水村、盐田乡西胜村、沙江镇小马村葛藤湾,霞浦东路的茶岗村、水门乡半岭村,福安康厝乡凤洋村调研发现,虽同为畲族,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存在很多差别,表现为服装、头饰的变化和一些风俗上的不同。
  畲族服饰作为汇聚畲族诸多文化要素的载体,集中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女装的装饰性比男装强,服装上的刺绣和装饰图案题材丰富,寓意深刻。畲族女性服饰称做“凤凰装”,是模仿凤凰斑斓的色彩制作,以大量精美的、不同题材的装饰图案刺绣在凤凰装上;畲族妇女梳的头式称为凤凰头,结婚时佩戴的头冠称为“凤冠”;斗笠上系着象征凤凰翎羽的各色穗珠,腰间扎彩带,象征凤凰的尾羽;凤凰装蕴涵着深厚的畲族文化内涵,被誉为畲家文化的奇葩。深入了解和研究畲族女性“凤凰装”形制特征,分析凤凰装上的装饰图案,挖掘其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对现代服装设计创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①
  二、福建地区畲族服饰的特点
  1.福建各地区畲族服饰相同点
  (1)款式
  畲族服饰的款式都是右衽交领衫,上衣下裳制,注重服饰上图案的刺绣,装饰性极强,通常搭配围兜和腰带,脚上带有脚绑,男性服饰与清末的长袍无异。宁德、福安地区畲族女性上衣为黑色右衽交领式,两旁开深衩,后裾长于前裾,衣衩后裾内缝上红边,上衣的服斗上包3—4cm的红布边,包边下端靠袖窿位置绣红底菱形适合纹样。霞浦畲族女性上衣前后裾等长,在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连作一个服斗,便于翻穿,做客时穿正面,在家穿背面。同时按绣红色刺绣、条带的多寡将上衣称为“一红衣”、“二红衣”、“三红衣”。罗源、连江、宁德飞鸾地区畲族女性服饰装饰有彩虹式花襟,红白相间的多层次花边交叠排列,装饰部位集中在袖口、领口、下摆、开襟部位,色彩以黑、红、白等极具装饰性的色彩搭配。
  (2)色彩
  有史料记载,古代畲民“男女椎髻跣足”(载清代李调元《卐斋璅录》卷三),衣尚青、蓝色,着自织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则高髻重缨,头戴竹冠蒙布,饰呈缨络状。由于畲族盛产蓝靛,畲民用靛蓝将面料染成蓝色或黑色,男装多为蓝色,女装多为黑色,服饰色彩多为黑、蓝两色,装饰图案以花色为主,红、黄、绿几种色彩点缀。
  (3)面料
  畲族服饰面料多采用苎麻编织而成,现代畲族服饰面料多采用化学纤维材料,以涤纶、棉混纺面料为主。畲族盛产蓝靛,但是由于工业染料的发展,现代畲族地区已经较少有蓝靛的手工作坊,这项技术也面临失传。而采苎麻织布更是少之又少,编织机、纺织机大都年久失修,自耕自织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渐消亡。
  (4)配饰
  畲族的服饰配件有彩带、围兜、耳环、绑腿等配件,畲族女性下身一般穿黑色短裙或短裤,脚上打黑色绑腿(畲民称为“脚绑”)。女性的鞋子为黑色布底单鼻鞋,鞋面绣花,上有一道中脊,所以称为单鼻鞋。男性鞋子为双鼻鞋,鞋面一样绣有吉祥纹样。在服装的外面穿着黑色围兜,俗称“合手巾”或“拦腰”,兜身有褶,兜面绣单独纹样或角隅纹样,以绑带系扎,是畲族传统服装中的重要配件。福安畲族女性服饰配件为带有机织纹样的彩带,这些彩带上保留了畲族祖先的意象文字。霞浦畲族系扎白色棉线织带。
  (5)图案
  畲族服饰上的图案变化丰富,图案可以概括成角隅纹样、二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单独纹样等几种类型,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图案内容包括各种植物、动物、抽象几何纹,如植物图案有梅花、桃花、牡丹花、莲花、菊花、兰花、寿桃等;动物图案有龙、凤凰、喜鹊、鹿、鹤等;抽象几何纹有万字纹、盘长、方胜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①,其中喜鹊、凤凰和牡丹是最常出现的图案。这些服饰图案运用对称、均衡、富有韵律的设计手法,或是抽象或是写实,图案色彩鲜艳,寓义为吉祥如意。还有以角隅、单独、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组合成图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鸟、昆虫等组合成花,或几只鸟相互共用一个翅膀。宁德地区以花卉植物图案为主,霞浦地区则多为动植物和人物组合图案,霞浦畲族女性盛装绣以凤凰牡丹、喜鹊梅花、鳌鱼龙门、鹿鹤同春、百花争艳、双龙抢珠、龙凤呈祥等适合纹样,还有舟船、枝叶花鸟等或是抽象或是写实的图案,常服通常绣几何纹构成的边饰纹样①。
  2.各地区畲族女性服饰的区别
  (1)各地畲族服饰装饰图案面积不同
  宁德畲族女性服装刺绣较少,主要集中在衣领位置和衣襟服斗位置,呈菱形适合纹样分布。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装刺绣面积较大,在衣领、衣襟服斗位置都绣有装饰图案,包含多种纹样的变化组合,比宁德服饰图案要繁缛、复杂得多,如图1。罗源连江地区畲族女性服饰装饰图案面积最大,几乎集中于正面上半身和袖口的花纹,这些装饰花纹多以机织花纹为主,刺绣图案则分别在后领位置,她们所佩戴的围兜和腰带上也装饰上层层叠叠的花边纹样。
  (2)各地畲族女性发式不同
  罗源地区,包括福州、古田、连江和宁德飞鸾一带,妇女用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即将头发拢于脑后卷成两股,套上竹木制成的细长发式,将两股头发高叉缠绕的发式,固定于头顶,再缠以红毛线,随着年龄的增大,突状头发变小变扁,中老年妇女用蓝色或黑色毛线缠绕。宁德地区畲民则用红色纱线包缠成碗匡式,即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面头发扎成坠壶状,前面头发平盘绕于额前,再用红色毛线缠绕于额上。为了使前面发髻宽大,已婚妇人添加上假发,发式正面如黑色缎帽,侧面如凤身。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即不添假发,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头发收拢,扎上红毛线用发夹固定,别于一耳侧。后部头发梳成三束编为辫子,用红毛线扎紧,盘于头顶。霞浦和福安东部于霞浦接壤的松罗、溪尾一带发式称为“福宁头”,呈海螺状,使用假发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
  (3)各地畲族服饰细节不同
  宁德畲族女装袖口和开襟处镶着红布边,霞浦畲族女装的衣襟内沿套布和添条都是蓝色的。许许多多的细节的不同构成了福建各地畲族女性服饰的不同特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和古代畲族居住在高山上或者居住在海边,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生活条件相对简陋,人民之间信息交流不频繁,造成各地畲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服饰到配件,从图案到头式都有极大的区别。由于畲族服饰的地域性造成了畲族服饰的多样性,而正是这些多样性的不同,给保护畲族服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难于统一形成规范。
  三、畲族服饰保护的意义和传承的建议
  由于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畲族服饰既是畲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其制作方法也是我们畲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被评为民间舞蹈类非遗,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医药被评为制造类非遗;闽东畲族婚俗、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被评为人生礼俗类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霞浦畲族小说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等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闽东畲族婚俗和罗源畲族婚礼分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妇女结婚时穿着的凤凰装是研究畲族民俗文化典型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活标本”。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福建地区畲族服饰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后人的保护,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把畲族传统服饰、畲族民间音乐、畲族小说歌等列入培养传承人的计划。浙江已有部分学者对畲族服饰的工艺和制作方法进行研究,而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1.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
  由于时代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畲族的服饰形态也在不断变化。目前畲族年轻人的穿着大多跟随时代潮流,很少穿着传统服装,而在婚嫁和一些重大庆典活动中,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仍按传统服饰打扮。在福建闽东地区畲族的调研中,只有老人还梳着简化的传统头式,穿着传统的服装。在舞台上,畲族服装也比传统服装简化了很多,比如罗源畲族女性凤凰装上的五彩衣襟都应用上机织的花边,原本质拙的民族刺绣已经被工业化的产品所取代。宁德市现在能做畲族传统服饰、打制畲族银饰和编织传统竹制工艺品的民间艺人,全市只有10来个,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老人的离世,畲族服饰将逐渐失传,可供畲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存世样本越来越少。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和工序繁杂,大量的刺绣、编织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也让畲族服饰制作的传统逐渐消失,学习这种刺绣和制作工艺着实不易,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少有人掌握。制作畲族传统服饰需要花费畲族裁缝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制作出的服饰又不能帮助畲民们脱贫致富,对于畲民来说,购买畲族传统服饰也需要上千元的花费,是一个家庭几个月的收入。从经济、实用、方便等方面来说,传统服饰必然要被现代服饰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畲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畲族服装的使用功能逐渐消失,演变为民族庆典和祭祀活动时的特殊服装,因此保护、挖掘、传承和发扬畲族服饰技艺和文化,是摆在民族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畲族服饰的保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设计,一是通过保护畲族传统服饰的制做和设计方法,完全遵循传统,通过复原和再现畲族传统服饰,传承畲族的服饰文化。另一种是创新,通过汲取畲族服饰元素,进行全新的设计,可以是畲族服饰上的图案,也可以是畲族彩带上的纹样,还可以是畲族服饰的色彩。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相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互补的目的。一方面让传统畲族服饰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让更多的畲民愿意穿着改良后的传统服饰。畲族服饰的保护可以通过传统服装的现代化设计和培养畲族民间工艺传承人的方法,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2.畲族服饰的现代化设计
  笔者认为,设计现代化的民族服装,是对民族服饰应用和开发的一个尝试。畲族服饰的现代化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市场上民族服装流行趋势的服装,二是引导服饰改革,设计实用、经济的传统服饰。第一种设计方向能够将设计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拓展现代化的设计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从民族服饰中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创造符合潮流的穿着风格与搭配形式,将民族服饰风格特征通过创新性的服装设计发扬光大。
  3.培养服饰制作传承人
  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畲族传统服饰焕发新的生机,但在目前,培养畲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尤为重要。及时招收、培训专业人员,学习畲族服饰制作、刺绣工艺、织带制作的方法,把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当做一项紧迫任务,以弥补文化断层或缺环。为了保护畲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政府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让他们通过制作畲族服饰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将畲族服饰制作和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项目保留下来。
  4.让民族文化进课堂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未能及时地进行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不完善,许多重要内容未能进入学校课堂,同时过去的民族教育只是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致使民族民间文化远离学校与社会,多数人不了解,更别谈传承了。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畲族乡采风,对畲族风俗、畲族对歌、畲族图腾、畲族头饰进行调查和研究,收集大量的资料图片,开设采风作品展,要让更多学习服装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畲族服装、畲族彩带、畲族饰品的制作、编织工艺,指导学生应用畲族服饰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设计,并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使传统的民族元素发扬光大。例如笔者指导闽江学院04级、05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以畲族服饰特点为设计灵感进行毕业设计,其中一位同学就将彩带纹样作为装饰图案进行设计,应用于裙摆、飘带、贴边等部位,制作出五套设计作品,使彩带纹样的应用更具生命力和现代感。
  5.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遗产,除了以上几点建议之外,还可以与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田野研究基地,让学术的根须扎在畲乡。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与闽江学院服装系联合建立实习基地,立足于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整体性框架,追踪20世纪50年代畲族社会历史调查在福建的足迹,开展畲族服饰制作和刺绣工艺、彩带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系统研究。同时应当积极发挥畲族博物馆的作用,目前福建地区的畲族博物馆有宁德金涵乡的中华畲族宫、福安市畲族博物馆、霞浦县博物馆、霞浦半月里的畲族博物馆、霍口乡福湖村畲族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是一个对畲族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集中展示的一个“窗口”。但是光有一个容纳畲族服饰、文物的博物馆还远远不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民俗展品内容,组织策划多个畲族服饰展览,提升策展的档次,使民俗博物馆在保护畲族服饰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高校和博物馆合作,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升民族服饰文化的普及率。
  四、结语
  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多重影响,福建地区畲族服饰样式繁多,风格多样。人们常用“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来形容福建各地区畲族的差异,这也是福建地区畲族的真实写照。福建地区畲族有着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其畲族风俗特色和服饰特点是民族文化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对畲族服饰形态的研究情况大多只是在当地县志中给予简单的描述,没有深入到服饰制作工艺及服饰保护和传承方面。笔者认为,对畲族服饰的保护主要以培养传承人为主,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让更多的人学习民族文化,了解畲族文化,通过保护和发扬畲族历史文化,进而保护畲族服饰文化的精髓,让民族服饰的精湛技艺不至于失传。
  总之,所有的措施和办法,只要能达到保护传统服饰,发扬传统服饰文化的目的,都应予以接纳和考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相区别的标识系统,而服装,正是这个系统中最显著最外在的特征之一,只有强化这一特征,才能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的民族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附注

①蓝运全、缪品枚主编:《闽东畬族志》,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版。 ②陈国强、蓝孝文:《崇儒乡畬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①陈羽生、陈东生:《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探议》,载《纺织学报》2009年第30卷第3期,总第276期,第88页。 ①《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编委会:《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92页。 ①曾艳榕:《福建博物院藏畲族服饰摭谈》,《畲族文化研究》(下册),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90页。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栩
责任者
陈东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