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价值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28
颗粒名称: 二、艺术价值分析
分类号: K288.3
页数: 9
页码: 163-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祖图是具有重要史料和艺术价值的民间绘画作品,体现了畲汉文化的交融。它们采用连环画式的创作方式,绘制技法多样,包括细腻的工笔和拙朴的写意。纸质祖图艺术表现一般优于布质祖图。这些作品对于研究畲族文化、民间艺术和民族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畲族 祖图长卷 艺术价值

内容

从艺术价值上看,多数祖图画技稚嫩,乏善可陈,但也有一些画技相当精湛的作品。首先,从长卷叙事画的叙事方式上来看,祖图中绝大部分是采用“连环画”式的创作方式,横幅长卷,用粗线整齐地分割画面,并给每个部分加上标题。如宁德雷东雷氏祖图、宁德向阳里钟氏祖图、浙江省龙泉市八都竹垟村祖图等等。这种类型的祖图中当然也有画技精湛的作品,比如福建省罗源县梨坑雷氏祖图,全图采用丝绸制作,五彩图绘。卷中人物描绘细致传神,尤其是对人物的服饰以及室内场景的描绘,其精细程度简直可以与当时主流画家的工笔人物画相媲美。有些祖图从整体上看水平不高,但如果把每个场面分割开来看还是有不少令人惊叹的精彩画面。如罗源县新岩头蓝氏祖图中对于狩猎场面的描绘就十分出色。画面中不仅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观,虎、熊、山羊、野兔、倒地的野鹿,还把狩猎者的姿势、神态以及狩猎装备,甚至猎狗都做了详尽地描绘。人物与风景融为一体,单独看来也是一副很好的风俗画。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祖图采用的虽然也是分段叙事的方式,但分割画面的手段则要高明很多,有的更是和晋、唐长卷人物画一般没有刻意分割的痕迹,但却达到了明确传达情节发展的效果。这一部分的祖图可以说是祖图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如宁化雷氏祖图中画面分割主要是靠环境的变化,山石、河流的分界,人群的阻隔等方式。浙江松阳象溪镇南坑源村西坑口自然村的祖图也是采用提示地点变换的方式,使整幅画面的场景流畅自然。
  第二,作为叙事画的一种,每幅祖图所绘人物都不下数百人,就人物造型而言,大部分的祖图和明、清年画极为相似。人物的服饰基本上是参照明朝的服饰绘制,但是绘制年代越近的祖图其人物的服饰在用色和图案上多少会透露出一些清末的审美趣味。例如对三公主的描绘,对比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的祖图和清末的祖图,很容易发现两者虽然都是身着明朝服饰,但后者的气质风韵明显类似于清代仕女画中流行的纤弱略带病态的形象。每幅祖图中都有迎亲、送殡、征战等等人物繁多的大场面描绘,畲族祖图对于这种大场面的把握是民间艺术中极为出色的。如罗源县新岩头祖图中“奉旨荣迁七贤洞”的画面,共画了5匹马27个人物,仪仗队排列整齐有序又不呆板,形成流畅的波浪形曲线。每个人物的形象都神态各异,生动自然,5匹马的毛色不一、动作各不相同。对于祖图中出现的背景建筑、室内陈设等等的描绘,往往比较简略。但也有个别祖图对这些背景刻画十分细腻,比如罗源县梨坑雷氏的祖图就对室内的门窗设计、柱子上繁复的浮雕图案、山水屏风等等作了精致的描绘,体现出画师较高的绘画技巧。祖图中描绘“盘瓠王打猎”的场景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描绘各种动物栖息于山野中的画面,从中可以发现有的祖图中对于山石林木的表现采用了写意的手法,有的则是用工笔层层晕染。
  第三,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必然要提到用笔和设色,目、前收集到的祖图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按风格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接近壁画风格和接近年画风格两种大的类型,其中年画风格的祖图又可以分为早期较为典雅的彩绘年画风格和后期浓艳的年画风格。下面就以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祖图、漳平岭兜祖图和宁化雷氏祖图为例简要地分析祖图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绘画风格。
  首先我们来看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祖图,虽然在众多祖图中它并不是描绘最精细、绘画技巧最高的一幅,但纵观整幅图卷,人物刻画生动古朴,设色高贵典雅,既有民间绘画平易近人的风格,又不失晋唐壁画的庄严感。画卷以长卷的样式徐徐展开,情节明确、主题鲜明、刻画生动、过渡自然、构图饱满。在安排多个身份相当的人物时往往采用类似吴道子《朝元仙仗图》中横排并置的构图,而描绘有宾主关系或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物则通过人物位置、造型大小、服装颜色的异同来表现;人物造型具有鲜明的明代传统审美特征,同时也透露出魏晋隋唐绘画造型之遗风,画面斑斓而若隐若现的效果,仿佛让我们在魏晋隋唐的壁画中畅游了一回。祖图中绘制人物近200人,人物描绘技法具有生动、简练、豪放的特点,基本上以简单的勾勒填色为主,仅个别人物的衣物有晕染的效果,但精细程度与宫廷画师的纸上作品相距甚远,倒是和壁画上的晕染效果十分相似。画面以中锋用笔为主,兼带侧锋,在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和高古游丝描等笔法的综合运用中,透露出画师对人物艺术造型表现的熟练自如和浑然天成的把握能力。尤其是画中对舞蹈人物的描绘,画师用流畅而凝练的线条把舞者的姿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造型简洁优雅,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陶俑。是一幅具有历史研究、民族研究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价值的珍贵图卷。整个长卷以暖红色调为统领,华丽富贵、整体和谐,用色大胆爽快,兼带蓝色为互补,使画面统一而简洁,不失为一幅艺术性较好的民间艺术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借鉴与参考价值。
  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就画家身份而论,可分为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其中职业画师中又分为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师,由此而产生风格迥异的宫廷画派和民间画派。民间画师所画的范围相当广泛,年画、庙宇壁画、灶头画,佛教、道教做法事时使用的水陆画以及我们看到的祖图等等都在他们可能涉及的范围内。所以在讨论祖图的艺术风格时联系其他种类的民间绘画也是理所当然的。明、清两代,民间艺术中年画的兴盛对于普通民众乃至民间画师的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绘画作品在构图、设色以及造型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和年画相似的特征,畲族祖图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也不例外。以下将要介绍的两幅祖图便是属于类似年画风格的,其中漳平岭兜祖图与早期手绘年画的风格相近,而宁化雷氏祖图则是向后期艳丽风格年画过渡的例子。
  首先,构图上,把连环画卷分割开来看,许多室内场景以及打斗场景都和年画中描绘戏曲的作品十分相似。很多片段简直就像是直接从戏台上搬到了画面中,因此笔者认为祖图中某些场景的安排很可能是直接借鉴了地方戏曲的舞台画面形式或者是从描绘戏曲的年画中间接获得图像材料。
  第二,人物造型上明显借鉴了戏装,形象显得比较夸张,打斗的动作设计也是参照戏曲人物。尤其是对于“藩王起兵”中那些外族兵士的描绘,如罗源县价洋蓝氏祖图。可见对于描绘没有见过的传说人物,画师往往会直接借鉴现有的图像资料。
  第三,多数祖图设色艳丽,多用饱和度较高的蓝色、红色、黄色、粉色、紫色和绿色。这样的颜色在清代显然是不太可能一并出现在宫廷画师或者文人画家的作品中的,而在年画中却是随处可见,尤其是红色、黄色等偏暖的颜色,显得喜庆热闹因而特别受民众欢迎。祖图中描绘人物服饰常采用彩色线条勾勒衣纹,并加以晕染,这与年画的手法较为一致,而在宫廷画师的仕女画中往往采用墨线勾勒,设色偏向蓝、灰等冷色系并且是较为淡雅的颜色。
  下面来看漳平岭兜祖图,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上杭才溪余某撰书、绘图,是清代祖图中年代较早的作品。全图用棉纸制作,五彩图绘,保存基本完好。这幅祖图与清代中期的彩绘年画无论在人物造型还是用笔设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对比其中一个片段。这幅彩绘年画为工笔重彩,是清代早期的年画形式,全图都由画师手绘而成,场景虽然写实但仍带有道具之感,颇为简练。两幅画的人物都采用勾勒填色,线条细劲流畅,赋色华丽典雅,脸部五官描绘细致,造型生动自然,描绘精致工细;画面都以红、黄暖色调为主导,兼施绿、蓝平衡冷暖,呈现温润柔和的美感。
  宁化雷氏祖图,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秋宁化雷法贵置,佚名绘图。竹纸制作,五彩图绘,画工精良,保存基本完好。这幅祖图的风格接近色彩鲜艳的新式年画,如天津杨柳青和江苏桃花坞年画中对比强烈的色彩风格,向大红大绿靠拢,作品呈现艳丽红火、醒目强烈的特色。但在人物造型上则比套版印制的年画显得生动细腻,绘制手法更加严谨工致。在构图上,宁化雷氏祖图中有许多精彩的画面。比如,舞戏的场景,乐队排成两直排,舞蹈的仕女和文官构成一个三角形,规整中带有变化。整幅长卷在叙事过程中很少有刻意分割画面的痕迹,而是以人物之间的相互呼应、队列形式的变化,场景环境的变化来提示情节的发展,过渡巧妙自然,富有装饰感。
  许多祖图绘制手法较为粗糙,接近年画中的扑灰年画,但其造型拙朴简练,用笔挥洒自如,倒有几分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扑灰年画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一直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它仍以淡彩为主。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受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扑灰年画在工具、技术上有所改进,实际上是一种半印半画的年画,即采取先雕版印制画稿轮廓再手绘的方法。扑灰年画的画面色调明快又不失古朴典雅,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很浓。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圆润中不失隽秀。扑灰年画的手绘技法中“涮”和“描”是相辅相成的。大刷笔一般用于快速洒脱地涂抹那种带“大写意”性质的部分,如人物的衣裙、头发等都可以几笔涮下,“狂涂”即成。“描”是用小笔进行精细描画,如对人物的手臂手指、容颜表情都要进行细致描绘。扑灰年画中的人物多有洁白的“粉脸”。“粉脸”是先把人物脸部粉白,然后勾画出五官,再赋彩着色,涂上明油。这样的绘画风格和人物造型在宁德雷东雷氏祖图、丽水胡椒坑祖图和罗源县价洋蓝氏祖图等图中都可以见到。这些祖图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极具醒目效果。即便是表现故事的浩大场面,也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画龙点睛,只画出重点的一部分,留给观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像其中与藩王军队打斗的场面,只画几个兵士便象征千军万马,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与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简约、国画艺术中的意到笔不到的方法相吻合。
  以上介绍的只是众多祖图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精彩的画卷等着我们去发现。总的说来畲族祖图作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艺术的精彩结合有着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的交流中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融会贯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艺术各个种类间的相互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另外,目前收集到的祖图中,纸质的祖图在艺术表现上一般要高于布质的祖图。这是由于麻布的材质比较粗糙,在麻布上作画不但不利于体现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的变化,也不利于采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层层渲染的手法。即便是要晕染,也只能用很厚重艳丽的颜料涂抹,无法达到纸上晕染的那种雅致的效果。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岚
责任者
吴道子
相关人物
蓝平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龙泉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松阳县
相关地名
象溪镇
相关地名
石林彝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