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祖图长卷艺术价值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26
颗粒名称: 畲族祖图长卷艺术价值初探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2
页码: 160-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祖图长卷艺术价值初探的情况。其中包括概况介绍、艺术价值分析等。
关键词: 畲族 祖图长卷 艺术价值

内容

畲族祖图是畲族百姓举行“学师”祭祖和“做功德”等宗教仪式时必备的彩绘图像系列。它包括畲族祖图长卷、三清图、左右营兵马图、金鸡玉兔图、阴阳洞形象图、猎神图、祈求雨泽与镇煞度关图、五代容(畲族各支族“大小百千万”祖公、祖婆神像)等图像,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悬挂于特定的位置,各有各的功用。祖图长卷一般张挂于大门外两侧的墙壁上,其他图像则张挂于正堂或“师爷间”。
  畲族祖图系列最值珍贵的莫过于祖图长卷。畲族祖图长卷,俗称长联。它是以图像形式演绎该民族口耳相传的图腾故事,是具象化了的《高皇歌》。本文将就其基本情况和艺术价值作一简单介绍和粗浅分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概况介绍
  近些年来,福建、浙江等地在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时,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畲族祖图长卷。兹具录如次:
  浙江省有13帧:(1)明崇祯七年(1634年)蓝法贵、蓝法旺董事、佚名绘制的丽水市遂昌县妙高镇井头坞村钟氏祖图。(2)清佚名绘制的丽水市龙泉八都竹垟村雷氏祖图。(3)清佚名绘制的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南坑源村西坑口自然村雷氏祖图。(4)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佚名绘制的金华市武义县宣平镇畲族祖图。(5)清光绪四年(1878年)佚名绘制的丽水市莲都区联城镇胡椒坑村蓝氏祖图。(6)清佚名绘制丽水市博物馆收藏的畲族祖图(2帧)。(7)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博物馆收藏的畲族祖图。(8)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雷承森主持制作、佚名绘制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周湖畲族村的雷氏祖图。(9)1951年佚名绘制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畲族乡桃山村蓝氏祖图。(9)清佚名绘制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对面岗村雷氏祖图。(10)清光绪元年(1875年)丽水市莲都区水阁工业区山根行政村沙旺自然村的蓝氏祖图。(11)清佚名绘制的丽水市青田县章村乡黄山头村畲族祖图。(12)清佚名绘制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敕木山村蓝氏祖图。(13)清佚名绘制的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联济村畲族祖图。
  福建省有25帧:(1)清佚名绘制的宁德蕉城柴坑钟氏祖图。(2)清佚名绘制的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雷东村雷氏祖图。(3)清道光二年(1822年)宁德雷国仁、雷国义主持制作,佚名绘图的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雷氏祖图。(4)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佚名绘制、雷国祯等撰文的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南山葡萄坑村南山雷氏祖图。(5)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佚名绘制的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蒲岭黄土袋村钟氏祖图。(6)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八月古田雷宗绍捐资置写,佚名绘图的古田县凤都镇新建村大栋自然村雷氏祖图。(7)清佚名撰书、绘图的古田县城东办事处双山村龙光自然村雷氏祖图。(8)清康熙二十六年(1682年)八月永安佚名制作、绘图的三明永安市洪田大科村蓝氏祖图。(9)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八月永安佚名制作、绘图的三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畲族联谊会收藏的蓝氏祖图。(10)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秋宁化雷法贵置、佚名绘图的宁化县博物馆收藏的雷氏祖图。(11)清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永泰蓝明康等主持制作,佚名绘图的永泰县大洋镇青峰村蓝氏祖图。(12)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佚名撰书、绘制的霞浦县松城梨坪塆村钟氏祖图。(13)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罗源县蓝长吉等主持制作、河川陈添筹绘图、佚名撰文的罗源县起步镇廷洋坂村蓝氏祖图。(14)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罗源蓝君佑等主持制作、连江马鼻画师郑如扬绘图、蓝学伊撰序并书的罗源县松山镇上土港村蓝氏祖图。(15)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罗源蓝氏畲民制作、佚名撰书、绘图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蓝氏祖图。(16)清咸丰十年(1859年)十二月罗源县蓝姓族人主持制作,佚名撰书,蓝连珠、蓝连云绘图的罗源县西兰乡石别下村蓝氏祖图。(17)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罗源蓝姓族人主持制作,佚名撰、书、绘图的罗源县洪洋乡车溪村蓝氏祖图。(18)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罗源县雷法明等主持绘制,双茅峰画师陈尔銮绘图,华轩堂蓝泰峦誊写的罗源县白塔乡钟下村蓝氏祖图。(19)清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罗源县溪前、价洋、岭尾三村蓝姓畲民共同置立,辛永徽撰书、绘图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价洋村蓝氏祖图。(20)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二月连江雷姓族人主持制作,雷华鸣书、画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山垅湾村雷氏祖图。(21)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罗源蓝法金等主持制作,蓝义玉、钟宗口撰书、绘图的罗源县起步镇曹垅村蓝氏祖图。(22)清佚名撰书、绘制的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畲族祖图残卷。(23)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上杭才溪余某撰书、绘图的龙岩市漳平县赤水镇岭兜村雷氏祖图。(24)清道光二年(1822年)佚名编纂、绘图的泉州市永春山城金东村蓝氏祖图。(25)佚名绘制的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镇大溪畲族村畲族祖图。
  其他地方有6帧:(1)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畲族祖图。(2)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的畲族祖图。(3)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的畲族祖图。(4)广东省潮州市凤凰镇石古坪村畲族祖图(仿真复制)。(5)广东省增城市正果村畲族祖图。(6)国家文物局收藏的畲族祖图。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发现畲族祖图44帧。从以上开列的畲族祖图清单可知如下几点:
  一从地域分布看,畲族祖图大部分留存在闽东、浙南一带。据笔者了解,国家文物局收藏的畲族祖图由原丽水县统战部副部长蓝周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受国家文物局之托,从丽水收集去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畲族祖图据说也是由蓝周根先生提供的。
  二从绘制年代看,除了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妙高镇井头坞村的畲族祖图是绘制于明代之外,其他祖图绝大部分绘制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等时期都有,但相对集中于光绪年间。
  三从绘制者看,大部分祖图出自佚名画师之手。而署名画师当中有一些是本族民间艺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如福建省畲族祖图中有7帧有画师署名。其中畲族画师有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雷华鸣,他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二月绘制了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山垅湾村雷氏祖图;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蓝连珠、蓝连云,他们于清咸丰十年(1859年)十二月绘制了罗源县西兰乡石别下村蓝氏祖图。这就否定了畲族祖图概出汉族画师之手的传统说法。其实,即便是现在,畲族仍有不少民间艺人,如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乡桃山村的蓝土成老人,就专事于亡灵牌位制作,书法、绘画、雕刻技艺都相当精湛。又如浙江省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平洋岗村的蓝观海老人,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师、法事无所不能,连畲族祖图都是他本人亲自制作的。当然,畲族同胞的总体文化素养还是不及汉族同胞,请汉族画师绘制祖图仍占多数。浙江一带多汉族民间画师,他们的主要职责有四:一是为新落成的民宅在外围墙壁上作画,诸如三英战吕布、三请樊梨花之类传统题材,或者是选取古代大家诸如李白、杜甫等名作据诗作画,诗画浑然一体,具有相当水平。二是为油漆匠制作图案模版(类似于版画制作),用于家具诸如卧床、衣柜、箱笼的装饰。三是为宗教场所如道观、寺院作壁画并擅长泥塑、木雕等工艺。四是为亡人造阴宅(俗称灵屋)等等。畲、汉两族同胞有悠久的交往历史,畲族百姓请汉族民间画师绘制祖图就像请汉族同胞修制宗谱那么普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四从材质看,多数为麻布制作,少量采用棉纸。把祖图绘制于麻布上,易于保存。作画所用颜料,皆为就地取材,选取山野各种矿物和植物配制而成,矿物性颜料具有覆盖性强的特点,不易被其他化学材料所融合或因此而产生化学反应,如白粉、金粉、银粉、赭石、三青等,故能保持色彩鲜艳,至今仍不褪色。如遂昌县井头坞村钟氏祖图就在人物装饰上诸如凤冠、服饰上敷以金粉,制作十分考究并显富丽堂皇。景宁县郑坑乡桃山村蓝氏祖图所用材质为麻布,先将麻布用桐油浸泡晾干,然后作画。初衷是为防止霉烂长久保存,但实际效果不好,祖图仅历60来年,画面便模糊不清、色彩黯然。
  二、艺术价值分析
  从艺术价值上看,多数祖图画技稚嫩,乏善可陈,但也有一些画技相当精湛的作品。首先,从长卷叙事画的叙事方式上来看,祖图中绝大部分是采用“连环画”式的创作方式,横幅长卷,用粗线整齐地分割画面,并给每个部分加上标题。如宁德雷东雷氏祖图、宁德向阳里钟氏祖图、浙江省龙泉市八都竹垟村祖图等等。这种类型的祖图中当然也有画技精湛的作品,比如福建省罗源县梨坑雷氏祖图,全图采用丝绸制作,五彩图绘。卷中人物描绘细致传神,尤其是对人物的服饰以及室内场景的描绘,其精细程度简直可以与当时主流画家的工笔人物画相媲美。有些祖图从整体上看水平不高,但如果把每个场面分割开来看还是有不少令人惊叹的精彩画面。如罗源县新岩头蓝氏祖图中对于狩猎场面的描绘就十分出色。画面中不仅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观,虎、熊、山羊、野兔、倒地的野鹿,还把狩猎者的姿势、神态以及狩猎装备,甚至猎狗都做了详尽地描绘。人物与风景融为一体,单独看来也是一副很好的风俗画。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祖图采用的虽然也是分段叙事的方式,但分割画面的手段则要高明很多,有的更是和晋、唐长卷人物画一般没有刻意分割的痕迹,但却达到了明确传达情节发展的效果。这一部分的祖图可以说是祖图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如宁化雷氏祖图中画面分割主要是靠环境的变化,山石、河流的分界,人群的阻隔等方式。浙江松阳象溪镇南坑源村西坑口自然村的祖图也是采用提示地点变换的方式,使整幅画面的场景流畅自然。
  第二,作为叙事画的一种,每幅祖图所绘人物都不下数百人,就人物造型而言,大部分的祖图和明、清年画极为相似。人物的服饰基本上是参照明朝的服饰绘制,但是绘制年代越近的祖图其人物的服饰在用色和图案上多少会透露出一些清末的审美趣味。例如对三公主的描绘,对比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的祖图和清末的祖图,很容易发现两者虽然都是身着明朝服饰,但后者的气质风韵明显类似于清代仕女画中流行的纤弱略带病态的形象。每幅祖图中都有迎亲、送殡、征战等等人物繁多的大场面描绘,畲族祖图对于这种大场面的把握是民间艺术中极为出色的。如罗源县新岩头祖图中“奉旨荣迁七贤洞”的画面,共画了5匹马27个人物,仪仗队排列整齐有序又不呆板,形成流畅的波浪形曲线。每个人物的形象都神态各异,生动自然,5匹马的毛色不一、动作各不相同。对于祖图中出现的背景建筑、室内陈设等等的描绘,往往比较简略。但也有个别祖图对这些背景刻画十分细腻,比如罗源县梨坑雷氏的祖图就对室内的门窗设计、柱子上繁复的浮雕图案、山水屏风等等作了精致的描绘,体现出画师较高的绘画技巧。祖图中描绘“盘瓠王打猎”的场景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描绘各种动物栖息于山野中的画面,从中可以发现有的祖图中对于山石林木的表现采用了写意的手法,有的则是用工笔层层晕染。
  第三,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必然要提到用笔和设色,目、前收集到的祖图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按风格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接近壁画风格和接近年画风格两种大的类型,其中年画风格的祖图又可以分为早期较为典雅的彩绘年画风格和后期浓艳的年画风格。下面就以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祖图、漳平岭兜祖图和宁化雷氏祖图为例简要地分析祖图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绘画风格。
  首先我们来看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祖图,虽然在众多祖图中它并不是描绘最精细、绘画技巧最高的一幅,但纵观整幅图卷,人物刻画生动古朴,设色高贵典雅,既有民间绘画平易近人的风格,又不失晋唐壁画的庄严感。画卷以长卷的样式徐徐展开,情节明确、主题鲜明、刻画生动、过渡自然、构图饱满。在安排多个身份相当的人物时往往采用类似吴道子《朝元仙仗图》中横排并置的构图,而描绘有宾主关系或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物则通过人物位置、造型大小、服装颜色的异同来表现;人物造型具有鲜明的明代传统审美特征,同时也透露出魏晋隋唐绘画造型之遗风,画面斑斓而若隐若现的效果,仿佛让我们在魏晋隋唐的壁画中畅游了一回。祖图中绘制人物近200人,人物描绘技法具有生动、简练、豪放的特点,基本上以简单的勾勒填色为主,仅个别人物的衣物有晕染的效果,但精细程度与宫廷画师的纸上作品相距甚远,倒是和壁画上的晕染效果十分相似。画面以中锋用笔为主,兼带侧锋,在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和高古游丝描等笔法的综合运用中,透露出画师对人物艺术造型表现的熟练自如和浑然天成的把握能力。尤其是画中对舞蹈人物的描绘,画师用流畅而凝练的线条把舞者的姿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造型简洁优雅,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陶俑。是一幅具有历史研究、民族研究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价值的珍贵图卷。整个长卷以暖红色调为统领,华丽富贵、整体和谐,用色大胆爽快,兼带蓝色为互补,使画面统一而简洁,不失为一幅艺术性较好的民间艺术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借鉴与参考价值。
  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就画家身份而论,可分为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其中职业画师中又分为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师,由此而产生风格迥异的宫廷画派和民间画派。民间画师所画的范围相当广泛,年画、庙宇壁画、灶头画,佛教、道教做法事时使用的水陆画以及我们看到的祖图等等都在他们可能涉及的范围内。所以在讨论祖图的艺术风格时联系其他种类的民间绘画也是理所当然的。明、清两代,民间艺术中年画的兴盛对于普通民众乃至民间画师的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绘画作品在构图、设色以及造型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和年画相似的特征,畲族祖图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也不例外。以下将要介绍的两幅祖图便是属于类似年画风格的,其中漳平岭兜祖图与早期手绘年画的风格相近,而宁化雷氏祖图则是向后期艳丽风格年画过渡的例子。
  首先,构图上,把连环画卷分割开来看,许多室内场景以及打斗场景都和年画中描绘戏曲的作品十分相似。很多片段简直就像是直接从戏台上搬到了画面中,因此笔者认为祖图中某些场景的安排很可能是直接借鉴了地方戏曲的舞台画面形式或者是从描绘戏曲的年画中间接获得图像材料。
  第二,人物造型上明显借鉴了戏装,形象显得比较夸张,打斗的动作设计也是参照戏曲人物。尤其是对于“藩王起兵”中那些外族兵士的描绘,如罗源县价洋蓝氏祖图。可见对于描绘没有见过的传说人物,画师往往会直接借鉴现有的图像资料。
  第三,多数祖图设色艳丽,多用饱和度较高的蓝色、红色、黄色、粉色、紫色和绿色。这样的颜色在清代显然是不太可能一并出现在宫廷画师或者文人画家的作品中的,而在年画中却是随处可见,尤其是红色、黄色等偏暖的颜色,显得喜庆热闹因而特别受民众欢迎。祖图中描绘人物服饰常采用彩色线条勾勒衣纹,并加以晕染,这与年画的手法较为一致,而在宫廷画师的仕女画中往往采用墨线勾勒,设色偏向蓝、灰等冷色系并且是较为淡雅的颜色。
  下面来看漳平岭兜祖图,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上杭才溪余某撰书、绘图,是清代祖图中年代较早的作品。全图用棉纸制作,五彩图绘,保存基本完好。这幅祖图与清代中期的彩绘年画无论在人物造型还是用笔设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对比其中一个片段。这幅彩绘年画为工笔重彩,是清代早期的年画形式,全图都由画师手绘而成,场景虽然写实但仍带有道具之感,颇为简练。两幅画的人物都采用勾勒填色,线条细劲流畅,赋色华丽典雅,脸部五官描绘细致,造型生动自然,描绘精致工细;画面都以红、黄暖色调为主导,兼施绿、蓝平衡冷暖,呈现温润柔和的美感。
  宁化雷氏祖图,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秋宁化雷法贵置,佚名绘图。竹纸制作,五彩图绘,画工精良,保存基本完好。这幅祖图的风格接近色彩鲜艳的新式年画,如天津杨柳青和江苏桃花坞年画中对比强烈的色彩风格,向大红大绿靠拢,作品呈现艳丽红火、醒目强烈的特色。但在人物造型上则比套版印制的年画显得生动细腻,绘制手法更加严谨工致。在构图上,宁化雷氏祖图中有许多精彩的画面。比如,舞戏的场景,乐队排成两直排,舞蹈的仕女和文官构成一个三角形,规整中带有变化。整幅长卷在叙事过程中很少有刻意分割画面的痕迹,而是以人物之间的相互呼应、队列形式的变化,场景环境的变化来提示情节的发展,过渡巧妙自然,富有装饰感。
  许多祖图绘制手法较为粗糙,接近年画中的扑灰年画,但其造型拙朴简练,用笔挥洒自如,倒有几分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扑灰年画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一直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它仍以淡彩为主。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受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扑灰年画在工具、技术上有所改进,实际上是一种半印半画的年画,即采取先雕版印制画稿轮廓再手绘的方法。扑灰年画的画面色调明快又不失古朴典雅,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很浓。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圆润中不失隽秀。扑灰年画的手绘技法中“涮”和“描”是相辅相成的。大刷笔一般用于快速洒脱地涂抹那种带“大写意”性质的部分,如人物的衣裙、头发等都可以几笔涮下,“狂涂”即成。“描”是用小笔进行精细描画,如对人物的手臂手指、容颜表情都要进行细致描绘。扑灰年画中的人物多有洁白的“粉脸”。“粉脸”是先把人物脸部粉白,然后勾画出五官,再赋彩着色,涂上明油。这样的绘画风格和人物造型在宁德雷东雷氏祖图、丽水胡椒坑祖图和罗源县价洋蓝氏祖图等图中都可以见到。这些祖图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极具醒目效果。即便是表现故事的浩大场面,也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画龙点睛,只画出重点的一部分,留给观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像其中与藩王军队打斗的场面,只画几个兵士便象征千军万马,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与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简约、国画艺术中的意到笔不到的方法相吻合。
  以上介绍的只是众多祖图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精彩的画卷等着我们去发现。总的说来畲族祖图作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艺术的精彩结合有着与众不同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的交流中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融会贯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艺术各个种类间的相互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另外,目前收集到的祖图中,纸质的祖图在艺术表现上一般要高于布质的祖图。这是由于麻布的材质比较粗糙,在麻布上作画不但不利于体现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的变化,也不利于采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层层渲染的手法。即便是要晕染,也只能用很厚重艳丽的颜料涂抹,无法达到纸上晕染的那种雅致的效果。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岚
责任者
蓝法旺
相关人物
蓝连珠
相关人物
蓝连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