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共同的语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04
颗粒名称: 3.共同的语言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115-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畲族聚集的山区,为了与街坊交流,许多汉族人学习畲语,吴姓村民也不例外。畲语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载体和族群认同的标志。社群互动导致族群边界模糊,畲语已融入当地汉族人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解释了吴姓祖先迁居当地后被同化的过程。
关键词: 畲化 原因分析 语言

内容

在访谈中发现,一个嫁至当地的汉族妇女也会许多畲语,以致被当地人误以为是畲族,她解释原因,说为了和其街坊交流,就得懂一些畲语,否则很难融入。在问卷中,有25%的汉族受访者也会畲语。当地是一个畲族聚集的山区,环境相对封闭,群体间往来大多限于街邻,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并且从人口分布上看,畲族无疑处于强势地位。因此掌握日常互动的公共语言就成为必须,尤其是在交流方式非常局限的乡村,在这里畲语变为一种生存的工具。这无疑为解释几百年前吴姓祖先迁居当地而被同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解释的维度。
  虎头村的吴姓村民们共同的祖先是吴氏法东一支,历经几百年而繁衍成村落。最初迁徙当地的只限于所在家庭几个成员,与原有的畲族居民相比,人数上无疑处于劣势。而要在特定环境生存,就需要与其他的社群进行生产合作,交流成为必要,这就需要采纳已有的公共语言,于是对畲语的习得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而“语言是群体加强凝聚力、产生群体自我认同的有力工具。民族语言除了特定的人际交流、沟通、文化传承等功能外,还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群体心理凝固剂和聚合物”①。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所在族群文化的载体。吴氏在语言的习得中,也在吸收着当地族群的文化,在文化意义上与畲族趋同。
  同时,畲语的习得,对吴氏而言是表示对畲族的认同,这使得他们得以在当地定居生存,获得安全、有利的族群身份。
  这种社群互动导致了族群边界的模糊。这里既有“根基论”的影子,也有“工具论”的影子。比如出于日常的交往需要而习得畲语,从而被外部认可、接纳,是工具理性的。而即使在今天畲语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在家庭内部,也依然有36.4%的家庭将畲语作为家庭成员间交流的工具。说明他们在历史的演替中,已经将畲语融入了他们的潜意识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需要,而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雷李洪
责任者
杨文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