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03
颗粒名称: 2.生存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113-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汉人民迁徙目的为谋生,吴氏迁居虎头村后出于生存考虑与畲族通婚。畲汉共同遭遇、经济生活和统治者政策推动彼此认同。畲族小聚落和单姓聚居使其寻找异姓通婚时遇困难,与吴氏通婚为双向选择。通婚促进畲汉经济协作和民族交往,形成良好互动,民族因素考虑居次要地位。
关键词: 畲化 原因分析 生存

内容

畲族和汉族人民当年迁移的目的都是为了谋生,因此吴氏迁居虎头村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而虎头村附近村庄的村民都是在吴氏迁入虎头村的同一时期迁入这片地区的,相隔不远的溪塔村便是在吴氏迁入65年之后的1588年才迁入的①。
  据《吴氏统谱》载“肇基祖法东公,祖居浙江平邑莒溪(今属苍南),于明嘉靖壬午(公元1523年)迁入闽省福安穆阳虎头定居,至公侯申戌,历四七二年,传一十六世”②。而最早徙居浙江泰顺的是在1575年,雷元山从平阳青街白岩村迁泰顺八都莲头金沙垟。③虎头村吴氏开基始祖的迁徙发生在畲族进入其迁出地之前,也就是说他们在迁入福安之前并没有同畲族同胞有过多交往,他们对畲族的认同是在迁入福安以后才建立起来的。那为何在刚迁入畲族地区时就会与畲族通婚呢?我们只能将其归为出于生存的考虑。由于虎头地区属偏远山区,为了更好地生存,需要畲汉人民共同努力进行开发。
  畲汉人民共同的遭遇、迁徙,共同的经济生活都有利于加强彼此的认同。同时,统治者的政策也在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推动畲汉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据《福安畲族志》载,自乾隆十七年(1752年)始,统治阶级的统治才渐渐触及到畲族地区,“编图隶籍”和“编甲完粮”的经济政策逐渐实行于畲族地区。④统治阶级对畲族的统治政策大都与当地汉族一样,正因为如此,使得畲、汉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畲族社会经济生活同汉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⑤
  从畲族族谱所载,畲族迁徙多是一家一户由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因此畲族聚落一般较小,且以单姓聚居为常。⑥畲族是实行民族内婚制的,同姓一般不通婚,因此地处偏远的畲族在寻找异姓通婚时则会遇到一些困难,虎头吴氏则成了他们的一个选择,且相隔不远的吴氏与畲族通婚更有利于其共同开发这块地区,因此这是畲汉人民双向选择的结果。
  以下的两个例子则与这种情况类似。“福建宁德县南岗斗村畲民在康熙年间迁到这里居住,便同当地汉族通婚,而且关系十分融洽。福鼎县伏柳乡的高厝里和蓝厝里二村,是汉族高姓和畲族蓝姓于清代迁居于此,他们共同开发了这块土地,两族之间不仅通婚,而且关系十分融洽。”①即我们在虎头族谱中见到的畲族与汉族通婚并非孤例。
  两个族群的通婚也是经济往来的一种相互依附。面对超出少量人力之外的自然力,需要协作以应对。而通婚则是将相互的血脉交互,接纳进各自的谱系,插入各自的亲缘差序格局中,经济的协作就是题中之义了。这往往超越了单个民族的自闭,而是走向了合作。如同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至被归化。这种生存的双向选择使畲汉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共同的经济生活促进了民族的交往,彼此的认同也在不断的交往与合作中慢慢建立起来,而在这种互动中民族因素的考虑则居于次要地位。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雷李洪
责任者
杨文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