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900
颗粒名称: 2.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分析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107-112
摘要: 本次调查以吴姓畲族为主,发现语言、服饰和通婚态度等反映了畲化与汉化的连续过程。汉姓畲族处于中间状态,受畲族影响较深。各族群对畲族认同程度不同,但普遍不反对畲汉通婚。畲语和民族服饰在加强民族认同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但受到现代化和地域限制的影响。
关键词: 畲族 吴姓 调查

内容

本次调查所取样本来自我们随机碰到的且愿意接受我们采访的村民。有21.6%的样本来自溪塔村,其余样本来自虎头村。虎头村有吴姓畲族217户、1083人,是调查的核心。两村样本总数为51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入户走访,选择家庭中某一家庭成员作为调查的对象。
  我们是以清华的学生身份进入调查,且有村长的推荐,以及溪塔当地的大学生陪伴调查,以消除语言障碍和陌生感,保证了调查的质量和可信度。
  (1)调查样本特征
  在51份问卷中,雷姓有4人;钟姓有3人;蓝姓2人;陈姓汉族1人;缪姓汉族3人;谢姓畲族1人;吴姓畲族37人。即样本的主体为吴姓畲族。其中,唯一的陈姓是从相邻的乡镇嫁至钟姓畲族人家的媳妇,缪姓汉族父母也均为汉族,不会说畲语,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族人家,是没有被“畲化”的样本。谢姓畲族由于样本较小,在当地不具代表性,故不做具体分析。因此,在我们的分析框架中,吴姓畲族占72.54%,四大姓畲族占17.64%,汉族占7.8%。
  表一是我们调查中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同时各个年龄段都有,可以视为当地人口年龄段的大体分布。这样,使得我们的调查有了近60年的时间跨度,可以相应分析代际之间畲化的程度以及认同比较。
  在访谈中,一位年逾六旬的吴姓畲族因为小时候经常听畲族受歧视的故事,对自己的畲族身份并不很认同,他不说畲语、不穿畲服也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畲族身份。即畲族的身份对他实质是一种外在的赋与,缺少内心的认同。这可以视为“汉化”的一个例子,即是社会身份决定了他处在汉畲的中间地带,但是若从心理上选择,则倾向于文化、经济更为强势的汉族。同时,由于老者幼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的民族政策并未实行,少数民族弱势地位并未改观,以致他的先辈们对于族群身份并不认同,进而影响到他的观念形成,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一位32岁的吴姓受访者遇到的情况则与此相反,他表示这个“畲族”的成分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没有受到歧视。但是他给出的理由是“也许因为我的汉族朋友比较多”。相比而言,他则被汉族所接纳,对于本民族正面的认同就多些。由此可以看出,他民族对本民族的态度不仅会影响一个民族对他民族的认同情况,也会影响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
  (2)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我们以四大姓畲族、汉姓畲族、汉族三个族群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畲语掌握程度最好的是四大姓畲族,汉姓畲族和汉族次之,从这里可以发现“畲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汉姓畲族处于中间状态。居住在畲族村落边缘的汉族也受到影响,但是相对很轻,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畲语,反映了畲语在当地依然是族群内部的交流工具。而当地方言则是三个族群掌握情况最好的语言,被作为当地交往的公共语言。普通话则是在更广阔的地域内交往、沟通的工具,往往与阅历、职业、教育程度相关。在此项数据中,汉姓畲族为普通话掌握最好的族群,在某种程度也反映其开放程度。
  而表三则是在自然情境中,家庭内部语言的选择,可以更真切地反映出语言的传承与内心认同。在汉族中,家庭内部不再使用畲语,表面畲语纯粹是对外交往的工具,没有内心的认同。而畲语在四大姓畲族中使用的比例最高,且为首选语言。汉姓畲族与之相差并不大,他们由于长期与四大姓畲族通婚,家庭成员有习得畲语的环境,现在仍然有36.4%的汉姓畲族在家中用畲语交流,这使得畲语得到良好的传承,这就不单是工具理性了。但是,汉族方言仍然是汉姓畲族家庭内部交流的首选语言,畲语处于下风,似乎也可折射出当下情境中“汉化”与“畲化”的角力结果。
  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说到现在畲汉已分不清,因为现在会讲畲语的未必是畲族群众,而有可能是畲家的汉族媳妇或当地长期与畲族居住在一起而会说畲语的汉族群众;不会讲畲话的未必不是畲族群众,而有可能是被汉化的畲民。以前畲族人上街做买卖会被人歧视,导致一部分家庭改用当地方言交流,而他们的儿女因长期在县城读书,失去了学习畲语最好的环境,因此他们不会讲畲语,畲语这种断裂的状态出现在新老一辈的传承中。这一方面说明畲语作为区别汉畲族群的功能在模糊,另一方面说明畲语在与当地福安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与畲语缺乏文字载体,只在小范围内交流也有关系,而在现代经济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往日益加深,畲语受到的地域限制则成为弱势经济地位的表征。
  (3)各族群对畲族民族服装的态度
  表四中,四大姓畲族有时和经常穿畲族服装的为33.3%,汉姓畲族为13.8%,而汉族则为零。从服饰上看,四大姓畲族民族服装的穿着比例也并不高。在访谈中,有一个25岁村民提到,小时候经常穿着畲服,在家、劳动、节日都穿(节日穿新衣服),原因是经济困难,畲服便于劳作。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穿的和汉族差不多,有官员来访时才穿。他“小时候”大致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将近20年过去了,经济社会条件都有改善,这也是畲族服装变迁的时代因素。也有村民提到,穿畲衣在以前会受到歧视,为了避免遭受偏见,选择不穿。以前穿的比较多,慢慢地男的穿的少了,女的照穿;现在经济好起来了,男女都不穿畲服了。
  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各个民族大抵都遇到类似的情境,不单是畲族。如在羌族中,羌寨里女性必须要穿本民族的服饰,而男性则不必。出门办事时,一般穿汉族人常穿的服饰。表明了服饰“它不是界定一个族群客观特征之一,而是主观上强调或掩饰族群身份的工具”①。因为民族服饰往往意味着封闭、保守。尽管这样,对民族服饰的认同并不低,四大姓畲族群众和汉姓畲族群众对畲族服装的正面态度分别为88.9%和83.3%,民族服饰在加强民族认同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4)各族群对畲汉通婚的态度
  从两表来看,各族群对畲汉通婚都不持反对态度,认为畲汉都一样,抛却了民族偏见。但是实际的族群间通婚情况中,一方面四大姓畲族与畲族通婚的比例要略高于汉姓畲族,某种程度反映了其族群认同要高于汉姓畲族;另一方面,两大族群与畲族通婚都远大于和汉族通婚比例,说明汉姓畲族是在畲族的“我群”之内,畲族已真正接纳了汉姓畲族。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雷李洪
责任者
杨文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