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有寺,后有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85
颗粒名称: 一、先有寺,后有村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鄁寺和云门寺是唐代先后建成的佛寺,历史悠久。而上金贝村和云门村则是畲族人的聚居地,形成于明末清初。金贝村钟姓和云门村蓝姓畲族分别从不同地方迁入,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这些村落和寺庙见证了福建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关键词: 上金贝 畲族村

内容

上金贝村最早的建筑是金鄁寺(宋称“金鄁院”,明称“金鄁寺”,清称“金邶寺”,今多称为“金贝寺”或“金寺”,在此统一称为金鄁寺)。云门寺是云门村最早的建筑,也是周宁境内最早的佛寺。两寺于唐代先后建成,距今1100多年,历代地方史料均有记载。福建最早的地方志淳熙《三山志·僧寺》载:“金鄁院。金溪里。八年(按:承上文,指的是唐宣宗大中八年,即公元854年)置。”金鄁寺,原称金鄁院,建寺比宁德建县(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还早79年。所以至今宁德老百姓中还流传一句俗话:“先有金鄁寺,后有宁德县。”同书载:“云门院。东阳里。同年(按,承上文,指唐咸通二年,即公元861年)置。”①前后相距仅7年。历经1000多年沧桑,今云门寺唐代柱础、石柱、石槽等古迹尚存,正殿竖着直径60厘米、长5米的八角石柱,与金鄁寺尚存的完全相同。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载:“金鄁寺,唐大中八年建,元大德间重建。”“云门寺,唐咸通二年建。”②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宁德县志》亦载:“金邶寺。在四都。唐大中八年建。”“云门寺。在十九都。唐咸通二年建。今亦存,有僧住持。”①
  而两个畲族村呢?上金贝村最早畲民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入,“宁德金涵乡上金贝钟姓,祖可成,明崇祯十年(1637年)从罗源县迁入,后分迁于游家塘、下房、下金贝、鸟屿、院后、白岩、北山等处”②。后又有从宁德九都迁来,“宁德九都柴坑钟姓,第五世祖通达,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迁入,后分迁上金贝、百院、施洋、乌坑、赤溪炉头、闽坑、北溪、漈头枇杷顶等处”③。据金贝村《钟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宁德县九都迁来,用20两白银向僧伯发购置山场,从而“奠立后裔之基”。可见,上金贝村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不过三四百年。云门村蓝氏祖先蓝圣元,原居明末罗源县,他的第五子元祥迁居宁德县七都白岩④,后迁居云门上村,娶妻钟氏,生有三子,居住至今也不过400多年。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学钦
责任者

相关专题

上金贝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