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闽东滨海畲村群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78
颗粒名称: 四、闽东滨海畲村群的形成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北畲族在明代中叶至清初因战乱而得以从深山迁居沿海,形成大量畲村。这些畲村多位于低海拔地区,与汉族杂居。番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为畲族人口繁衍提供了保障,对畲民生存至关重要。闽东北因此成为畲族重要聚居区,并有大量畲民迁至浙南。
关键词: 滨海畲族 畲村群 形成

内容

闽东北山海环抱,远离喧嚣,百姓生活历来“不贾而足,虽荒岁不饥”①,很少受到兵革动乱的冲击。但如上所述,从明代中叶到清初的百余年间,却接连遭受“倭寇”之洗劫、南明清军之激战、“迁海开界”之反复,沿海遂常有荒残之地,畲人得以离开深山临时搭盖的草寮而入居,渐由游耕转为定耕,建房兴村。这些畲村,多数海拔不高。现有的234个畲族建制村,笔者查得212村海拔情况,兹将闽东沿海县份和山区县份各海拔高程(单位:米)的村数(单位:个)列示如下:
  说明:(1)材料主要采自前揭《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189村),其余采自蓝运全、缪品枚主编《闽东畲族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俞郁田编《霞浦畲族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蓝纯干主编《宁德市(今蕉城区)畲族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海拔高程数据,“100以下”含100,“100—200”指100  以畲族建制村作为统计标准,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包括自然村在内的海拔情况,而且村落规模存在古今差异,当年的“主村”未必都会成为今日的建制村,反之亦然。但就总体而言,上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闽东北畲族聚居村的海拔分布格局:海拔较高的畲村,集中在山区县,但总数无多;沿海地区畲村多,且海拔不比同区的汉族山村高,也不比它们偏僻,典型者,如福安溪潭镇,共有11个畲族建制村,仅瓜溪海拔230米,张家山海拔160米,其余都在70米以下,其中6村在10—30米之间。它们只有一村为纯畲族村,而十个畲、汉杂居村,一半畲族人口多于汉族,一半汉族人口多于畲族。这是以建制村为单位而作的描述,深入到它们所辖的众多自然村,情况会更加复杂些。据《霞浦县畲族志》引述1989年的调查材料,全县畲族聚居的自然村有501个,其中186村畲族人口占90%以上,381村畲族人口占60%以上。①那么,畲族人口比例在60%以下甚至不如汉族人口多的自然村,尚有120个。郭志超指出,与其他地方不同,“闽东畲汉杂居的情形多一些”②。笔者认为,畲汉同村杂居,与这些村庄上述位置特点,当有一定的联系。
  闽东畲村群的形成,必须以畲族人口较大数量的繁衍为基础,而相对贫困的畲族人口的繁衍,又必须以获得基本口粮为保障,这就牵涉到明代中晚期以来福建粮食作物结构的一个重大变革。何炳棣早在1956—1957年就为文、著书具体论证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花生和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人口增长的巨大作用。③这些农作物后来在畲村也都颇为流行。当然,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何炳棣还谈到其他经济、行政因素和天灾(旱、涝)、兵灾的影响,但未涉及明清气候变冷问题,周翔鹤、米红对此有所纠补④。仅就闽东北畲村的大片成长而言,那些从美洲传入的不仅平原、而且可以种在丘陵的旱地、瘠土的高产作物,特别是度荒所赖的番薯,使无数贫苦畲民免于死亡,确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我们的这个看法,可以在方志的记载中得到印证。
  例如,何乔远《闽书》卷150《南产志》引其自撰《番薯赋》载:“其初入吾闽时,值吾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
  李拔《福宁府志》卷12《食货志·物产》“番薯”条载:“郡本无此种,明万历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之以当谷食。”又按语:“迩来生齿日繁,米价渐高,沿海民食,半赖于此。”
  卢建其等《宁德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载:“(蕃薯)今其用比于稻谷;切而为干,藏以待乏。”
  张景祁等《福安县志》卷7《物产》载:“其山田硗确,畲者悉种薯蓣,以佐粮食,贫民尤利赖焉。”
  大致说来,番薯对贫民的意义,远重于富民;对畲民的意义,远重于汉民;在灾年的意义,远重于平年。畲民开始大量集结闽东北的时候,机缘巧合,也正是番薯逐渐在这里推广开的时候。当地畲谣:“番薯米,吃到老。”这大大降低了畲民的死亡率。我们不能想象,没有番薯的传入和传播,畲村会像大把明珠般洒落在闽东北大地(仅霞浦县1989年调查,畲族人口占60%以上的自然村就有381个①);也不能想象,从这里会迁出大量畲民到浙南立村安家,使它成为全国第二大畲族分布区。②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校生
责任者